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肩关节镜肩袖修补术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肩袖损伤患者49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全肩关节镜组(26例)和小切口组(23例)。两组术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美国肩与肘协会(ASES)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前屈活动度以及外旋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比较术后6周及12个月时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肩袖损伤术后6周随访时,关节镜组患者的UCLA肩关节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前屈活动度以及外旋活动度明显优于小切口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关节镜组和小切口组患者的UCLA评分、ASES评分、VAS评分、前屈活动度以及外旋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关节镜和小切口技术治疗肩袖损伤都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虽然两种技术在术后1年患者肩关节的功能以及术后关键僵硬发生率等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关节镜修复肩袖损伤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并且具有能够同时处理肩关节内其他损伤与疾患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肩袖是由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的袖套样结构,其主要功能是控制肩关节的运动及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1]。肩袖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肩部疾患,一般由创伤、退行性变引起。肩关节疼痛是本病早期的主要症状,以夜间为甚,疼痛分布于肩前方及三角肌区[2]。近年来,关节镜治疗肩袖损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切开手术相比,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视野宽畅、对关节内干扰少、术后疼痛较轻,有利于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3]。为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效果,本科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对32例此类患者采取术后早期分时康复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治疗肩袖全层损伤的近期效果,并探讨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接受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治疗的22例肩袖全层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肩关节主动前屈角度、外旋角度及Constant-Murley、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结果 术后6个月随访时,肩袖全层损伤患者的VAS评分低于术前,肩关节主动前屈角度、外旋角度大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肩袖全层损伤患者的Constant-Murley、UCLA评分高于术前(P<0.05)。结论 关节镜联合小切口修复术治疗肩袖全层损伤的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肩关节疼痛,提高肩关节功能,有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2例肩袖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开放式肩袖修复术)和观察组(26例,全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肩关节前屈、内旋、外旋活动度及Constant-Muley肩关节评分均增加,数字评估量表(N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加快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6月接受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出院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7~12月接受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出院患者19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电话随访;观察组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即除常规电话随访外,还需进行家庭访视,遵循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的护理程序,通过规范的家庭康复教育指导为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提供心理支持和技术指导。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与出院后6个月进行UCLA及SF-36评分比较,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有效促进关节镜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阶段康复干预对关节镜修复术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2例。2组患者均给予关节镜修复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遵医嘱进行早期肩关节制动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分阶段综合康复干预。于治疗前、术后3个月、6个月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Constant-Murley量表(CMS)对患者肩部疼痛及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对比2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5±0.7)分和(1.2±0.2)分]、CMS量表总分[分别为(60.7±10.3)分和(88.0±6.5)分]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范围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术后3个月、6个月时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IL-6含量[分别为(0.58±0.17)μg/L和(0.24±0.10)μg/L]、TNF-α含量[分别为(1.12±0.32)μg/L和(0.43±0.14)μ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术后分阶段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关节镜修复术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减轻肩关节疼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IL-6及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方法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肩袖损伤患者采用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固定修复肩袖,同时行肩关节镜下肩峰成形及肩峰下滑囊切除,采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肩关节术前和术后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为11.2分,术后平均为33.9分,其中优41例,良5例,差2例。结论肩关节镜下双排缝合固定是治疗肩袖损伤的有效方法,固定稳定,有效增加腱骨接触面,促进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使用肩袖间隙滑移技术修补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收治的巨大肩袖撕裂患者4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切开修复组和关节镜修复组,每组各21例。切开修复组患者使用改良切开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关节镜修复组患者使用关节镜下肩袖滑移技术修复巨大肩袖。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情况,包括患者的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肩袖受伤情况、受伤至手术的时间等。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门诊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末次随访患者满意度评分以评价两种手术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关节镜修复组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是4.9±1.2分、29.1±4.5分和72.4±13.9分,而切开修复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3±1.6分、21.7±3.9分和61.8±10.6分。关节镜修复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低于切开修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修复组患者的肩关节UCLA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均高于切开修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关节镜修复组VAS评分、肩关节UCLA评分和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是3.7±1.3分、32.6±4.7分和82.1±10.8分,而切开修复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9±1.4分、32.8±4.5分和81.5±11.3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关节镜修复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84.3±15.1分)显著高于切开修复组(72.9±12.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间隙滑移技术能够有效地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比切开肩袖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术后康复得更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围术期康复及护理模式。方法对11例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患者实施关节镜下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术前及术后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督促患者尽早进行循序渐进的主被动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14个月,平均(12.4±2.7)个月,5例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部分受限,疼痛好转,冈上、下肌萎缩未恢复;手术优良率达82.8%。结论关节镜下行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制定相应的围术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围术期康复及护理模式。方法对11例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患者实施关节镜下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术前及术后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督促患者尽早进行循序渐进的主被动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14个月,平均(12.4±2.7)个月,5例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部分受限,疼痛好转,冈上、下肌萎缩未恢复;手术优良率达82.8%。结论关节镜下行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制定相应的围术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围术期康复及护理模式.方法 对11例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的患者实施关节镜下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术前及术后制定系统的康复护理计划,术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督促患者尽早进行循序渐进的主被动功能锻炼,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3~14个月,平均(12.4±2.7)个月,5例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疼痛消失,冈上、下肌萎缩恢复;3例肩关节活动部分受限,疼痛好转,冈上、下肌萎缩未恢复;手术优良率达82.8%.结论 关节镜下行肩袖修复及肩峰减压成形术治疗肩袖损伤合并肩峰撞击征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制定相应的围术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由深至浅缝合技术治疗小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肩关节镜下单锚钉微创手术技术修复小肩袖撕裂(肩袖撕裂口1 cm)患者,探讨由深至浅缝合技术在镜下治疗小肩袖损伤的具体操作。共选取33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38~75岁,平均57.2岁。采用Constant评分系统、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对手术前、手术后1年肩关节功能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Constant评分从术前的(65.84±8.00)分增加至术后1年随访时的(84.73±6.24)分;UCLA肩关节评分从术前的(17.63±3.11)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32.40±1.97)分;ASES评分从术前的(78.80±7.02)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3.93±5.66)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由深至浅缝合技术治疗小肩袖损伤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是肩关节镜下缝合技术的一项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对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患者功能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行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延伸护理。术后6个月,采用Constant Murley评分法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采用焦虑和抑郁自评表(SAS和SDS)评价患者心理状态,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Constant Murley评分显示,疼痛、肩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和肌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患者实施延伸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运动功能,缓解肩关节疼痛,提高肌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护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肩袖损伤是肩关节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患者常以肩部疼痛和肩关节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早期对于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法常采用传统开放式肩袖修补术,但该方法创伤较大,切开手术前不能明确肩袖损伤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伤口愈合较困难[1]。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修补肩袖损伤能有效治疗关节内损伤,且切口小,可以避免过多的组织损伤,具有更好的优势[2]。本研究回顾性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全层肩袖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方法 40例全层肩袖损伤的患者,应用关节镜下应用双排缝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术后给予系统、阶段性康复护理,防止肩关节粘连、挛缩、瘢痕形成,最大限度恢复肩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标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40例患者均按要求完成康复锻炼,术后随访8~24个月,患者ASES评分由术前(34.2±16.87)分,术后提高至(88.2±6.50)分,UCLA评分由术前(16.3±4.71)分,术后提高至(30.5±2.56)分,VAS评分术前(5.8±1.7)分,术后(1.6±0.5)分,患侧肩关节主动前屈、外展、外旋、内旋方向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治疗全层肩袖损伤患者,术后给予系统性、阶段性康复护理,有利于肩关节功能和活动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2012年6月~2013年12月的21例肩袖撕裂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行关节镜下肩袖清创术、缝线锚钉将肩袖肌腱于肱骨大结节处行止点重建、撞击征阳性患者行肩峰成形术。结果 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9个月。应用UCLA评分标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价,术前平均(7.3±2.0)分,术后(31.4±3.3)分(P <0.01),评价体系中疼痛、功能、活动范围及肩关节提升部分明显优于术前。结论 肩关节镜下肩袖重建手术具有损伤小、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等特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单排缝合配合术后中药内服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我院骨一科中小型肩袖撕裂患者,随机数字分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均行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术,观察组加用自拟活血利水汤口服14d;分别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半年的疼痛VAS评分、Constant-Mur 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评分、UCLA肩评分.结果:2组患者行肩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术后疼痛VAS评分、Constant-Mur 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评分、UCLA肩评分标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的疼痛VAS评分、Constant-Mur 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评分、UCLA肩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单排缝合术治疗中小型肩袖损伤的效果确切可靠,自拟中药活血利水方可改善术后肩关节功能、促进软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患者关节镜术后分阶段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对26例肩袖损伤实施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患者术后分3个阶段进行功能锻炼指导。采用UCLA评分标准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结果:26例患者,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为(33.20±1.41)分,与术前评分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8个月,优13例,良11例,中2例。结论:术后合理有效进行分阶段功能锻炼,可使患者肩关节功能获得最大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系统化康复训炼对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52例关节镜下接受肩袖修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一般的康复方法,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康复.使用美国UCLA评分法评价肩关节的功能,使用VAS评估疼痛情况.结果 术前和术后4w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w和12w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后的患者,系统化的康复锻炼能够有效地使肩关节功能得到康复.  相似文献   

20.
付佳  高凡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7(33):1302-1304
目的 探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14例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肩部支具佩戴方法的指导,术后功能体位护理、肩部支具护理、疼痛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和功能锻炼的指导.结果 14例患者中1例患者于术后6周复查时发现右肩关节缝合锚拔出,给予肩关节镜下锚钉取出,切开肩袖修补术,术后康复出院.结论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对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