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刚  张杰  张彦龙  张亚辉  耿周 《海南医学》2014,(24):3696-3698
目的:探讨髌骨置换与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80膝),随机将其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非髌骨置换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KSS膝评分与功能评分、髌骨评分(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影像学指标。结果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PS评分明显升高,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髌骨置换组比较,髌骨置换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KSS功能评分、PS评分较高,VAS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胫骨角、髌韧带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置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功能的恢复具有改善作用,同时可以减少术后膝前痛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髌股关节置换术(PFA)治疗膝关节髌股骨关节炎的中短期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该院收治的43例膝关节髌股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髌骨关节置换手术,评价治疗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情况。结果 43例患者术后Lysholm、HSS评分随着随访期的延长而逐渐上升(P0.05),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髌股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髌股骨关节炎中短期疗效确切,膝关节功能改善良好,但需要准确掌握置换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对骨关节炎患者预后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共120膝)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置换髌骨(观察组)或不置换髌骨(对照组)者各60例.术后随访2年,采用KSS膝评分与功能评分、髌骨评分(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应用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的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P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而VAS评分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的KSS功能评分分别为(80.4±13.8)分、(88.4±6.1)分、PS评分分别为(19.6±4.6)分、(24.9±4.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11.2)分、(76.3±12.4)分和(17.1±3.3)分、(18.5±2.2)分,而VAS评分[(3.3±1.1)分、(2.4±0.9)分]低于对照组[(4.3±1.3)分、(3.5±1.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的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胫骨角、髌韧带比值及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置换髌骨可明显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减轻疼痛,而对2年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90-93+98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前髁截骨量与股骨前髁侧假体的差异对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计62例。术中测量股骨前髁截骨骨块最高处和所用锯片的厚度,定义T=股骨前髁截骨骨块最高处厚度+锯片厚度,根据T将患者分为A(T8 mm)14例、B(8 mm≤T≤10 mm)32例、C(T10 mm)16例三组,收集三组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Melbourne髌股关节评分、ROM、膝关节正侧位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2例患者得到良好的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三组患者术后HSS评分、Melbourne髌股关节评分、ROM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与术后的HSS、ROM的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组的术后Melbourne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的术后Melbourne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终末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术中股骨前髁截骨量与假体前髁厚度之间的差异对膝关节活动度无临床意义,对髌股关节功能有统计学意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肿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芜湖市中医医院2021年1-12月收治的6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0例。常规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肿胀程度、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评分法(HSS)评分。结果:术后6 h、1 d,两组髌骨上10 cm、髌骨中点、髌骨下10 cm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14 d,观察组髌骨上10 cm、髌骨中点、髌骨下10 cm处的肿胀程度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 d,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14 d,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 d,两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14 d,观察组HS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用血府逐瘀汤,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2例高龄(年龄>80)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21)和对照组(n=21)。对照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后行常规性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治疗,肌肉注射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次,每天注射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随访1年,以家庭随访或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结果:两组术前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骨密度均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HI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有利于促进高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7.
贺军  林炎水 《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4):473-476,503
目的 比较鸡尾酒疗法和股神经阻滞麻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H)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T K H患者76例,根据术前镇痛方式不同分成两组,鸡尾酒组(n=41)术中加用鸡尾酒疗法辅助术后镇痛,股神经阻滞组(n=35)术中加用股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并记录术前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内外翻角度和术后1、3、7 d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半年膝关节HSS评分,复查术后影像学资料,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 I)、术前膝关节屈伸度、初次膝关节置换侧、术后因急性疼痛使用曲马多人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分别比较术后1、3、7 d的VAS评分比较,F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时点×组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患者膝关节术前、术后半年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半年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镇痛方式均可一定程度帮助缓解TKH术后疼痛,提高膝关节HSS评分,改善膝关节功能,但股神经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优于鸡尾酒疗法.  相似文献   

8.
何平  何晓玲  张玉 《河北医学》2016,(2):319-32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肿胀程度的影响. 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二者患膝关节疼痛及肿胀程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d膝关节肿胀程度及VAS评分与对照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术后3d、术后7d膝关节肿胀程度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患者随访6个月评价膝关节功能,观察组HSS评分优18例、良9例和中3例,对照组HSS评分优12例、良9例、中8例和差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疼痛及肿胀程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短期疗效及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应用单髁置换治疗的88例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疗效、疼痛评分及下肢力线.结果 女性患者中骨质疏松占比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总显性失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12个月,患者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术前,VA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2个月,KSS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后3、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术后3、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HKA高于术前,FTA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室骨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疼痛,对患者的下肢线具有明显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淼  李兴波 《当代医学》2021,27(22):102-104
目的 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高屈曲假体和普通假体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56例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旋转平台标准假体(RP)组(n=22)和旋转平台高屈曲假体(R PF)组(n=34).比较两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 S)、关节活动度(ROM)评分、解剖学变量、并发症发生率和高屈曲活动能力.结果 术前,两组HSS、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两组HSS、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组Insall-Salvati比值高于RP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髌骨倾斜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髌骨摩擦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7,P>0.05);两组高屈曲活动能力测试中可下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3,P>0.05).结论 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RP和RPF两种假体均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术后关节疼痛,两种假体在高屈曲活动能力、HSS评分和ROM评分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张倩  杨灿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6):1006-1008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应用CPM机辅助康复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97例,根据患者术后康复锻炼方法分为改良CPM组、传统CPM组及未使用CPM组。比较3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第14天时膝关节功能的情况。结果术后第14天时3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较术前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14天时3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后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改良CPM组膝关节HSS评分高于传统CPM组与未用CP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传统CPM组术后14 d膝关节HSS评分与未用CP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改良CPM机的使用有助于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髌骨去神经化和单髁置换治疗合并髌股关节退变的内侧单间室病变骨关节炎的中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78例合并髌股关节退变的内侧单间室病变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有膝前痛和磨髌试验阳性,分为两组,试验组(39例)接受单髁置换的同时进行髌骨去神经化处理,对照组(39例)接受单纯单髁置换。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膝前痛改善程度、采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体系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接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4个月,平均(18.20±1.50)个月,所有病例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和关节间隙变窄等并发症;两组术后2 d的VAS评分与术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3、12和24个月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随访1、3、12和24个月后,VAS评分呈现下降趋势,各时间点与术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术后随访1、3...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评价个体化导航模板计算机辅助结合快速成形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获得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拟实施TKA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Qsteoathritis,OA)患者106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导航组53例和传统组53例,并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导航组的失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差异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两组手术前后K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均P<0.05),术后1年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1年Feller髌骨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术后两组Feller髌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与传统TKA手术相比较,假体植入更准确,下肢力线更佳,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改善功能,早期疗效满意。计算机辅助导航能够为TKA股骨头假体精确定位、定向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髌骨成形术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2月于浙江省海宁市人民医院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9例,其中,行髌骨成形术48例(髌骨成形术组),行传统膝关节置换术61例(传统膝关节置换术组),记录其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个月的VAS评分和KSS评分。结果髌骨成形术组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7.12±1.91)、(5.65±1.30)、(4.11±1.69)分,KSS评分分别为(48.12±11.88)分、(53.34±7.34)分、(65.12+5.37)分;传统膝关节置换术组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2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7.59±2.41)、(4.55±1.69)、(2.35±1.28)分,KSS评分分别为(30.25±10.95)、(66.55±10.37)、(78.01±13.12)分;传统膝关节置换术组术后1周及术后2个月的VAS评分均较髌骨成形术组低,KSS评分均较髌骨成形术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治疗中晚期骨性关节炎,传统膝关节置换术较髌骨成形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髌骨减压术与髌骨成形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膝关节功能及膝前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7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20例,女54例;年龄48~80岁,平均(63.4±8.3)岁。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髌骨成形组(36膝)、髌骨减压组(38膝)。患者均使用相同类型的关节假体,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术后膝前痛采用VAS评分,髌骨功能使用Feller评分。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KSS膝评分、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及术后膝前痛发生率。结果: 两组KSS膝评分术后各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的KSS功能评分和Feller髌骨评分,髌骨减压组优于髌骨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膝前痛发生率分别为30.6%(11/36),10.5%(4/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保留髌骨TKA可改善膝关节功能和降低膝前痛发生率;TKA术中联合髌骨减压相比单纯髌骨成形可提高术后短期疗效,应用此技术可明显降低膝前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讨论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通过收肌管阻滞联合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的镇痛效果及对于肌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三组患者术后分别行股神经阻滞(FNB)、收肌管阻滞(ACB)、收肌管联合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ACB+IPACK)。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个时间点膝关节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及膝关节KSS评分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前膝关节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CB组膝关节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较FNB及ACB+IPACK组更高(P<0.05),FNB组患者与ACB+IPACK组患者相比,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前股四头肌肌力Kendall评分及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d、2周及4周三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Kendall评分及KSS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FNB组患者最低,ACB+IPACK组患者最高。结论:ACB阻滞联合IPACK阻滞,能够完全覆盖膝关节置换手术范围,有效缓解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不影响膝...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伸膝装置的处理效果及评价术中髌骨轨迹的方法。方法选取辽宁本溪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3月-2012年2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69例(199膝)。男75例(80膝),女94例(119膝);类风湿关节炎导致强直膝6例(8膝),强直性脊柱1例1膝,骨性关节炎162例190膝;髌骨置换组40例(46膝),未置换组129例(153膝)。平均年龄55.2(36~83)岁。两组术中均重新调整了伸膝装置。术中按Burnet等提出的髌骨置换适应证与禁忌证标准确定是否行髌骨置换,应用"无拇指试验"和巾钳试验确定髌骨轨迹是否满意。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1(18~48)个月。髌股关节并发症髌骨置换组出现2例2膝(4.35%)、未置换组出现4例5膝(3.27%),两组髌股关节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年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置换组和未置换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中调整伸膝装置可优化髌骨轨道。联合应用"无拇指试验"和巾钳牵拉试验能准确评价髌骨轨迹,是否置换髌骨不会影响术后3年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4):326-329
目的探讨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UKA)治疗老年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老年患者(≥60岁)12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组和UKA组,每组60例。TKA组患者给予TKA治疗,UKA组患者给予UKA治疗,记录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a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系统评估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情况,并观察2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ROM)。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TKA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TKA组(P<0.05)。术前2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疼痛VAS评分及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 a膝关节HSS评分及ROM显著高于术前,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1 a,UKA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及ROM显著高于TKA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TKA组(P<0.05)。UKA组和TKA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分别为96.67%(58/60)、86.67%(52/60),UKA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显著高于TKA组(χ~2=3.927,P<0.05)。结论 UKA治疗老年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可显著改善患者膝关节ROM,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郭泉 《当代医学》2021,27(12):153-154
目的 探讨膝关节置换术中单髁置换与全膝置换的早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本院接收的48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4例.所有患者均行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术中行全膝置换,研究组行单髁置换.比较分析两组手术前,术后1、6、9个月后的疼痛(VAS)评分及膝关节改善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6、9个月,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6、9个月,两组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同条件下,单髁置换疗效明显高于全膝置换,有利于缓解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后稳定型(PS)膝关节假体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CR)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对单侧膝关节骨关节炎(OA)患者术后早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石家庄市第三医院2018年12月-2020年5月收治的100例单侧膝关节OA患者,依照随机信封法分为PS组和CR组,各50例。PS组将患者后交叉韧带去除并置入PS膝关节假体,CR组保留患者后交叉韧带并置入CR膝关节假体。记录两组治疗一般情况;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膝关节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术后6个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S组术后引流量明显高于CR组(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内翻角度和最大屈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PS组内翻角度均小于CR组,最大屈曲均大于CR组(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VAS评分、OKS、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