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约50%以上的患者死于症状发作后1h内。死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其原因有(1)患者就诊延迟;(2)院前转运、入院后诊断和治疗准备所虚的时间过长。其中以患者就诊延迟所耽误的时间最长。由此可见,AMI患者的急症救治是否及时、正确,待病情稳定后转入CCU过程中的预见性的护理是否准确,将对患者的预后,乃至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婷  王芳  李利花 《当代护士》2021,28(11):21-24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期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就诊延迟因素,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特殊时期就诊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7日—2月28日在湖南省长沙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确诊为AMI且符合条件的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住院登记时间编号,查阅文献参考"AMI高危者院前延迟行为意向测评量表",结合特殊时期AMI就诊过程自制问卷调查表,了解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原.结果 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患者就诊延迟率较高,因疫情相关就诊延迟率为100%,不是因疫情相关的就诊延迟率仅为21.7%;不知道AMI相关知识的就诊延迟率为85.2%,而知道一点点AMI相关知识的就诊延迟率为52.6%,了解AMI相关知识的就诊延迟率为37.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对AMI相关知识的缺乏,是患者就诊延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就医延迟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11月某地三所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250例AMI患者,使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行为调查问卷》在患者入院后48h内进行调查。结果 250例患者中,主要症状为:胸痛,手臂、肩颈或下颌疼痛,胸闷,出冷汗,劳累与乏力以及呼吸困难。就医决策中位时间是130min,就医转运延迟中位时间为30min,就医院内等候延迟中位时间为20min,其中70.8%的患者就医决策时间超过1h。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非工作者(如退休人员)、女性和非自主决定入院是影响患者决策延迟的独立变量,而疼痛严重、自认为症状严重和是否转院是缩短患者决策延迟时间的独立变量。女性和老年患者就医决策延迟更甚,与其他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MI患者存在严重的就医延迟情况,女性和老年患者是就医决策延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点及急诊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广西地区5所医院急诊/胸痛中心收治的1 21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5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1 068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急诊治疗时间、AMI的药物使用、再灌注治疗及治疗情况等。结果广西地区AMI患者多为中、老年患者,文化程度低,大多患者缺乏典型胸痛症状,自行来诊为最主要就诊方式,发病至急诊就诊时间多超过6h,多合并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异常;1 218例AMI患者中,溶栓/冠状脉介入(PCI)手术患者529例,占43.43%,药物保守治疗689例,占56.56%;急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达到98.97%;根据急诊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溶栓/PCI手术组及药物保守治疗组,药物保守治疗组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及病死率高于溶栓/PCI手术组,临时起搏器安装比例低于溶栓/PCI手术组(P0.05)。AMI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为(264.14±128.82)min;急诊至接受专科治疗时间平均为(36.74±27.52)min;不同就诊方式中,选择120救护车就诊方式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院前时间)最短(P0.05);在急诊至接受专科治疗时间(院内时间)上,120救护车就诊患者与外院转运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短于自行就诊患者(P0.05)。结论广西地区急诊科对AMI的救治方式和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院内外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8例AMI患者采用院内外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实施救护。结果:本组38例AMI患者发病至入导管室时间为60~180 min,转运时间为(60±30)min。其中35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2例因血栓负荷重行PTCA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择期介入治疗,1例死亡。结论:内外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可以缩短AMI患者诊断、转运、治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延迟就诊的影响因素,为护士有针对性地去发展和实施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调查,应用卡方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就诊延迟的相关因素。结果:根据就诊时机将患者分为及时就诊组和延迟就诊组,及时就诊30例(28.30%),延迟就诊76例(71.70%)。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教育背景、收入水平、医疗状况、胸痛程度、转运方式及发病时身边是否有人等7项因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患者的年龄、医疗状况及转运方式OR值>1,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年轻患者、医保患者及呼叫急救车的患者就诊比较及时,且危险程度比其他患者低。结论:护士应作为改变媒介、让广大公众认识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立即呼叫救护车是最有效的救治方法。通过护士的干预,让更多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减少由于就诊延迟导致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救治优化流程在急诊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15年7~12月的8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流程;将2016年1~6月8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心肌梗死救治优化流程。两组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进-出急诊室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总天数;患者均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2.94%,无心源性死亡,对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4.15%,心源性死亡率7.32%(P0.05)。结论:AMI救治优化流程可减少院内救治延迟,提高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级分区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初步救治时间及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2018年收治的648例AMI患者临床资料,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常规急诊护理的256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分级分区护理的392例AMI患者纳为观察组,评估分级分区护理在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就诊至分诊评估时间、就诊至心电图时间、就诊至给药时间及就诊至备术完成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D2B)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及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急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 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分级分区护理能有效优化AMI患者就诊流程,缩短就诊时间,提高抢救效果与患者急诊就诊满意度,有效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院前转运延误时间(PDT)及相关因素。[方法]比较42例AMI病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状况、医疗费别、来院方式、心肌梗死类型、梗死部位、心肌梗死次数等因素对病人就诊时间的影响。[结果]随着病人经济收入的增长,就诊时间呈现缩短趋势;公费病人的就诊时间短于医疗保险和自费病人(P <0 .0 1) ;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就诊的病人就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 ;初次就诊时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早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到达急诊科时间再次或多次心肌梗死的病人早于初次心肌梗死病人。[结论]交通工具、AMI类别、AMI次数为影响AMI病人PDT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6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将363例AMI患者按是否经过院前救治分为A组(333例)与B组(30例).分析院前救治的时间、溶栓时间、溶栓再通率、5周住院病死率.结果:A组1小时内得到院前救治者98例,5周住院病死率14.25%,院前溶栓55例,再通率74.54%,5周住院病死率5.45%;院内溶栓124例,再通率76.61%,5周住院病死率16.12%.B组5周住院病死率30.0%.结论:经过120急救系统院前急救的老年AMI病人5周住院病死率下降,且院前救治的时间越早,5周住院病死率越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1月内行延迟冠状动脉支架术(PCI)对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86例首次AMI患者,其中84例行延迟PCI术,(执行时间中位数为发病后13.6 d).另102例未行延迟PCI术,比较两组住院期死亡,1年内死亡、1年内再心梗、2年内死亡、2年内再心梗的发生率及心功能、左室大小.结果 延迟PCI的患者住院期死亡率、1年内死亡、1年内再心梗、2年内死亡、2年内再心梗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室无明显扩大.结论 AMI后行延迟介入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就诊延迟因素,提高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对急性脑卒中早期就诊和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9月 --2009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5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就诊延迟的相关因素。结果 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根据就诊时机将患者分为就诊及时组和就诊延迟组,及时就诊46例(8.4%),就诊延迟504例(91.6%)。就诊延迟患者中,3.5~24 h内就诊131例(23.8%),24~72 h就诊283例(51.5%),超过72 h就诊136例(24.7%)。导致急性脑卒中患者就诊延迟的相关因素有发病时间、是否独居、首诊地点、转运方式、有无卒中病史、发病地点距首诊医院距离等因素,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工作状况、医疗状况、是否知道自己属于卒中高危人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导致急性脑卒中患者就诊延迟与发病时间、是否独居、首诊地点、转运方式、有无卒中病史、发病地点距首诊医院距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肖暖  唐路宁  陈春红 《临床荟萃》2007,22(5):327-328
静脉溶栓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再灌注疗法.随着适应证的扩大及溶栓药物的改进,溶栓成功率不断提高,AMI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心绞痛、心功能恶化等表现.目前对于溶栓成功后是否需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尚有一定争议,本研究对溶栓成功后行延迟PCI与未进行PCI的患者作对比研究,探讨AMI溶栓成功后择期PCI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体化救护路径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16年1~12月64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性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将2017年1~12月64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应一体化救护路径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接诊至送院时间、送院后预检分诊时间、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接诊至送院时间、送院后预检分诊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体化救护路径模式能有效缩短AMI患者抢救救治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及满意率。  相似文献   

15.
回顾分析 118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中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60例与药物治疗 5 8例住院期死亡和起病 1年内死亡、再次AMI和死亡或 /再次AMI的发生率。结果行延迟PCI术的患者与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 ,其住院期病死率 (5 .0 %vs 13 .8% ,P <0 .0 1)、起病 1年内病死率 (3 .3 %vs 8.6% ,P <0 .0 1)、再次AMI(3 .3 %vs 6.9% ,P<0 .0 1) )及死亡或 /和再次AMI(5 .0 %vs 10 .3 % ,P <0 .0 1)的发生率均降低。延迟PCI术能改善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6月来本科就诊的采用急诊常规流程护理模式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 2016年7~12月来本科就诊的采取优化后的急诊流程护理模式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入院-介入或CCU时间、死亡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首次心电图时间、进出急诊室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入院-介入或CCU时间、死亡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一套从就诊、疾病评估、诊断、治疗到转运等优化和规范的急诊救治流程,能够有效缩短患者分诊评估、进出急诊室、转运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多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张莉玲  王永东 《临床荟萃》2003,18(7):369-37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 12 0 ICU模式急诊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12 0现场诊断的可疑AMI无溶栓禁忌证患者 ,按患者意愿直接送至韶关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 (ICU)接受溶栓治疗 (A组 ) ,或送至急救中心再辗转至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 (CCU)治疗 (B组 )。记录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病到溶栓时间 ,再通率、以及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入选 89例可疑AMI患者 ,A组 4 0例 ,B组 4 9例。现场诊断AMI的总体准确率为 96 .6 %。两组转运途中并发症 (室速、室颤、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发生率为 11.6 %。确诊为AMI患者A、B组接受溶栓治疗比例分别为 97.3%和 30 .6 % (P <0 .0 1)。A组就诊到溶栓时间较B组缩短 10 1min[(44 .4± 17.3)min与 (14 6± 5 9)min],P <0 .0 1。A组发病到溶栓时间较B组缩短 99min[(195± 171.4 )min与(2 94± 83.6 )min],P <0 .0 1。A、B两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 72 .2 %和 33.3% (P <0 .0 1) ,两组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18.9%和 4 6 .9% (P <0 .0 1) ,病死率分别为 5 .4 %和 2 2 .4 % (P <0 .0 5 )。结论  12 0 ICU模式急诊溶栓治疗AMI安全可行。与入院后溶栓相比 ,显著缩短发病到溶栓时间 ,提高溶栓比例 ,降低病死率。是我国中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急医疗组模式和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救治疗效。方法:成立紧急医疗组,制定应急救治程序和方法,对AMI患者进行围急诊PCI救治和管理,全天候均可在最短时间内行急诊PCI术。结果:本组均经股动脉穿刺行PCI治疗,造影证实前降支血管闭塞19例,右冠状动脉闭塞9例,回旋支血管闭塞4例,术中共植入药物涂层支架37枚,血管全部开通,症状改善,无一例死亡。结论:紧急医疗小组及其工作程序是急诊PCI抢救AMI患者较有效的急救组织和急救方法,在抢救过程中医护合作,可减少诊断、转运、治疗等各环节的耗费时间,高效率和高质量救治AMI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建立胸痛急救体系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商丘市中医院治疗的87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入院时间,将胸痛急救体系建立前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建立后的4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总有效率为88.37%(38/43),病死率为2.33%(1/43);对照组患者的救治总有效率为70.45%(31/44),病死率为15.91%(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9.68±2.36)d,对照组为(16.65±4.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胸痛急救体系可提高AMI患者的救治有效率,降低病死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在基层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AMI患者63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急救模式;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AMI患者81例为观察组,采用优化护理急救流程;比较两组入门至转出医院(DIDO)时间、完成首份心电图时间和肌钙蛋白检查时间。结果:观察组DIDO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和完成肌钙蛋白检查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建立基层胸痛中心,优化了护理急救流程,为AMI患者实施安全转运进行再灌注治疗赢得了时间,从而提高了AMI患者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