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膝骨关节炎为临床常见疾病,属中医"痹证""膝痹"等范畴。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防治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上中医对膝骨关节炎进行辨证论治,归根到底离不开脏腑。"肝-脾-肾"三脏一体辨证理论是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出发,结合脏腑辨证理论而提出的,包括"肝-脾-肾"三脏一体辨证模式以及"骨三脏""筋三脏"辨证模式。该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膝骨关节炎的理论,本文就该理论在膝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正>膝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多发性慢性筋骨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1-2],主要表现为疼痛及身体运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膝骨关节炎的患者数量急剧上升,其预防和治疗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3]。本病当属中医学"膝痹""骨痹"范畴,具体辨证分型尚未统一,但中医学认为肝主筋,膝为筋之府,在临床多从肝论治膝骨关节炎。目前有大量文献表明"筋"与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根据肝主筋、膝为筋之府的生理基础,结合膝骨关节炎的病因和病理机制,浅析从肝论治膝骨关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医多从肾论治膝骨关节炎,我们通过重新审视膝骨关节炎退变过程中的病变特点以及脏腑病机特点,结合传统中医"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肾肝脾相关"理论,提出从肾肝脾相关理论膝骨关节炎论治,并详细阐释补肾柔肝健脾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4.
通过重新审视膝骨关节退变特点,结合传统中医"肝主筋""脾主肌肉""肝脾相关"理论,提出膝骨性关节炎从肝脾论治,并详细阐释柔肝健脾的治疗原则,以期为膝骨关节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膝骨关节炎的临证诊治思维从“骨病治骨”到“骨病治筋”的转变。为立足点,诊治膝骨关节炎应以“骨病治筋”为要,从筋骨肉整体观、筋骨力学平衡、五脏相关理论-肝脾肾与筋肉骨相关性等角度分析,为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肾主四肢之骨,脾主四肢之肉,肝主四肢之筋,心主四肢之脉。故四肢之病在脏,多责于脾、肝、肾、心。人体十四经络,遍布周身,其中十二正经循行于手足,有六条经络是经过手指端,即手三阴(肺、心包、心)经,从胸走手,行于手臂内侧;  相似文献   

7.
膝骨性关节炎(KOA)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现代医学目前还未完全明确其病因与发病机制。该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临床上采用针灸疗法,收效甚佳。肝、脾、肾三脏各主膝关节的筋、肉、骨,在生理病理上联系紧密;同时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与足少阴肾经三经承载肝脾肾三脏之气血,循行路线同经过膝,且三经腧穴所在位置或功能主治与膝关节疾患的对症或对证治疗密切相关。针灸治疗KOA从肝脾肾三经着手施为,具有深远的理论基础,亦是中医学标本兼治、内外同调理念与整体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医形体学角度认识和理解脊柱骨错缝,认为脊柱的功能正常是以脾胃为中心,肝、脾、肾三脏功能健旺和筋、肉、骨三者协调统一下共同完成的.提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五体失养,筋缓肉松,约束固护无力是脊柱骨错缝的内因.骨错缝后筋肉脉络损伤,经络、经筋的气血运行障碍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并从临床分期,治疗原则和分期论治方面提出了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从脾论治消渴及消渴之并发症血痹脱疽,首先在标本论治思想的指导下,从脾之生理功能出发,以运化生化之功能论治其气阴本虚,以提升统摄之功能论治其瘀血标实;其次,从脾之生理特性出发,"脾主四肢,在体合肉",肢体末端、关于肉的病变,自当责之于脾;接着在"脏-腑-经-皮"的内外观念下,可以看到下肢大血管的病变部位与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有一定的联系;最后在整体论的观念下,探讨脾与肺、肾、胰的关系,认为"消虽分三部,皆与脾关"。总之,"脾虚致消"为糖尿病之根,而"脾虚致瘀"为糖尿病下肢大血管病变之根。从脾论治糖尿病及下肢大血管病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病变等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出现,膝骨性关节炎发病人数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膝骨性关节炎属中医学"膝痹"范畴,病机为"本痿标痹",肝肾不足为其发病基础,明确从肝论治膝骨性关节炎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膝骨性关节炎""膝骨关节炎""从肝论治"为...  相似文献   

11.
膝骨性关节炎已成为当今社会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此文介绍了吴炳煌教授从“膝为筋之府”理论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经验,首先从中医古籍中探索“筋”的本质、功能及与膝、肝的联系,得出经筋病变与膝病关系密切,筋与肝在生理及病理上也密切相关,因此临床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应按照中医经络理论,融合经络理论辨证取穴,结合经筋理论辨脏腑选穴;其次可妙用三筋穴,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最后提出缓解痹痛的同时,应重视膝关节功能恢复,治法上注重滋养筋脉、养血柔肝,概括为“经筋并治”是缓解膝关节疼痛的基础,“养筋柔肝”是提高关节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基于骨关节炎"本痿标痹"的核心病机,提出骨关节炎的治疗原则——内养外休.内养围绕骨关节炎与"肾藏精,主骨生髓""肝主筋,肾主骨""少阳主骨""脾为后天之本"四大理论的相关性进行阐述,外休涵盖了外养以实腠理、理疗以助关节运动、制动以促关节功能恢复三个方面,充分体现骨关节炎内外兼治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3.
从慢性咳嗽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从脾胃论治慢性咳嗽、从肝论治慢性咳嗽、从肾论治慢性咳嗽、从其他脏腑论治慢性咳嗽等5方面入手综述从他脏论治慢性咳嗽的研究进展,指出治咳不能独治肺,通常为脾肺、肝肺、肺肾同治,甚则肺、脾、肾3脏同治,其中研究最多的为脾脏,其与慢性咳嗽关系相对密切;通过疏肝、健脾、和胃、补益肺肾等治法能改善患者慢性咳嗽症状;但从他脏论治慢性咳嗽在脏腑辨证和治疗方面未形成统一标准,今后应深入研究不同脏腑参与慢性咳嗽的机理,形成统一标准,从而推动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筋骨肉并重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其核心思想为筋骨肉三者一体.骨为支柱,筋可约束和强固骨骼,肌肉能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三者共同维持膝关节功能,相互辅助、相互影响.基于该理论,认为膝骨关节炎以痹证为主,夹杂痿证,且痹证与痿证并存于整个病程且相互影响,其核心病机为肝脾肾亏虚、筋骨肉失衡.据此提出从筋骨肉并重论治膝骨关节...  相似文献   

15.
施杞在提出从肝肾论治膝骨关节炎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少阳主骨"理论进行辨析,发现"骨繇"可能是世界上对于膝骨关节炎最早的论述,同时将石氏伤科精髓与"和"法相结合,并从症状、病机两方面认识膝骨关节炎以及运用圣愈汤分期论治膝骨关节炎,进一步提出运用"少阳主骨"理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新观点,制定了和解少阳、调和气血、以衡为期的治疗大法。故从"少阳主骨"理论辨析出发总结施杞学术思想,希望为骨伤内治理论的进一步拓展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吴旭教授从“经筋”论针刺治疗儿童抽动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旭教授认为儿童抽动障碍的病机为"肝风内动,风盛筋急""阴津亏虚,经筋失养""神机失摄,经筋失约",提出从"经筋"论治,治疗时多取与经筋相关穴位,强调针刺层次及针刺顺序的重要性,治疗以调和经筋之阴阳、注重调神为要点。  相似文献   

17.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穴属足太阴脾经,又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故名三阴交。该穴统治脾、肝、肾三阴经所主疾病,有健脾和胃、养肝益肾之功。脾主统血、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因此就决定了三阴交为精血之穴,在临床上应用甚广。  相似文献   

18.
经筋约束骨骼并主司关节运动,经筋病变会导致附着于骨骼的肌肉及韧带受损,累及骨的病变,最终导致膝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初期以筋伤为主,治疗重在柔筋通络,可用推拿手法治疗;早期以筋病为主,治疗重在养血柔筋,可运用艾灸及养血柔筋方辅助治疗;中期以筋骨同病为主,治疗重在荣筋壮骨,可采用针刀松解筋肉,结合补益肝肾以达强壮筋骨之效;晚期以骨病为主,治疗重在柔筋正骨,可通过推拿手法拔伸牵引及器械牵引等方法以达筋骨同治的目的。从筋骨同治的角度探讨膝骨关节炎的诊疗策略可为膝骨关节炎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多囊卵巢综合征可归属于"不孕""月经失调""闭经""癥瘕"等中医病证范畴,病位位于女子胞,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与心、肺亦有一定联系。湖湘针推学术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为"五经配伍",主张通过"针经治脏"以达到调和脏腑的目的。本文从湖湘针推学术流派"针经治脏"的角度阐述针五经、调五脏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浅谈"筋会阳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琪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972-2973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为八会穴之一.《难经·四十五难》日:"筋会阳陵泉"."会"者"会聚"也;"筋"即指"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的外嗣,多起于四肢末,主司运动,经筋之精气在运动过程中会聚于阳陵泉,笔者通过学习就阳陵泉与筋(经筋)的联系,从定位、命名、经脉,脏腑以及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等五方面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