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为冠心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参考。方法:以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0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法从中医证候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在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后的表现和特征进行探究和总结分析。结果:从中医证候角度进行分析,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主要分为血瘀、气虚、痰浊和阴虚四大类;不同中医证候的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之间发生频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冠心病患者以气虚和阴虚证为主,与其他证候主成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气虚和阴虚证的冠心病患者是临床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相关性最高的冠心病中医证候要素。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证候研究是中医科研的基础。在病症结合基础上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型与现代西医客观指标的相关性,能使中医辨证分型更加客观化和规范化。冠心病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证的实质、寻找辨证的客观依据、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积极意义,将传统宏观辨证与现代微观辨证有机结合是提高冠心病中医辨证论治水平和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进行了系统综述。本研究主要从传统医学文献研究、现代医学文献研究、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中医证候的多方位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为量化临床症状和体征,建立冠心病心绞痛计量诊断表,探讨常见中医证候的规范化和量化研究方法提供依据,为建立冠心病心绞痛常见中医证候诊断模型,实现冠心病心绞痛定量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期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辨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冠心病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实时采集京津地区9家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院1 07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病史及中西医诊断信息,并将中医诊断复合证型拆分为寒凝、火热、气滞、痰浊、痰热、血瘀、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水饮11个证候要素,分析冠心病不同亚型及合并不同疾病住院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冠心病住院患者最常见证候要素为血瘀(81.4%),其次为气虚(56.8%)、痰浊(48.5%)、阴虚(25.1%)。冠心病各亚型及冠心病合并不同疾病患者之间证候分布特点有所差异,劳力性心绞痛患者中气阴两虚、痰热较其他病种常见,心律失常患者阳虚、痰热比例较高,心功能不全患者以阳虚、痰浊、水饮为特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气虚、痰浊较多,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辨证属阴虚者较多。结论冠心病不同亚型或合并不同疾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有不同特点,为中医辨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及其地位和作用,揭示伏邪致病规律。方法采用中医证候调查量表对26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建立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数据库,应用指标聚类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衰证候要素可归结为阳虚、气虚、血瘀、痰浊,冠心病心衰不同病变时期证候要素组合形式不同。结论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特点为痰瘀相关,痰瘀伏邪是导致冠心病心衰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临床分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以期初步掌握该病中医证候的流行病学规律.方法 通过前期的大量文献工作,制定"冠心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运用此表对102例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流行病学预调查.结果 冠心病病位在心,主要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临床分布规律。方法:应用冠心病相关临床信息调查表,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西医诊断、合并疾病、中医证候等,对确诊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重点分析冠心病中医证素的分布情况。结果:冠心病总体证素分布以血瘀证常见,其次为气虚证和痰湿证,均在60%以上。其中,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证素分布与总体分布基本相同;心律失常患者以血瘀证、气滞证、热蕴证、气虚证居多,均在60%以上;心力衰竭患者以血瘀证、气虚证、阳虚证、水饮证居多,所占比例均在70%以上。结论:冠心病中医证素分布随临床分类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以血瘀证、气虚证和痰湿证为主要证素,且各证素常交互出现,多表现为复合证型。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等临床亚型,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中医药在防治冠心病方面显示一定效果和良好的前景,尤以基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为特色。证候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由结合病因病机而启,承引着诊断与治则。深入研究冠心病证候分布特点,对于提高冠心病的中医辨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冠心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相关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其本虚标实的认识也日趋一致。然而,冠心病不同亚型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有何不同?本文即从冠心病总体证候分布以及冠心病心绞痛、AMI、冠心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冠心病血运重建后证候分布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10余年来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相关文献,以期为冠心病中医临床辨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对我院2010 年3 月至2012 年3 月收治的120 例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血瘀和气虚等为证素分布的主要部分;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以下顺序:气阴两虚最主要,痰瘀互结次之;气虚血瘀再次之,之后为痰火扰心和肝肾阴虚.结论:血瘀为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素多数,气阴两虚为中医证候多数,且冠心病房颤患者很多为虚实夹杂,病情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0.
朱黎霞 《中医杂志》2014,(8):650-653
借鉴系统生物学研究模式,探索以"脂质组学"为评测尺度的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新方法,通过对不同证型冠心病患者生物样本的比较进行脂质组学研究,阐明冠心病中医证候脂质代谢轮廓的异同,寻找不同证型的物质基础,为冠心病的证候客观化、定量化、证本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文献挖掘2010—2021年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并结合团队前期对1970—2010年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演变的研究,总结1970—2021年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演变规律。方法 检索2010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间中国知网(CNKI)及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中公开发表的冠心病中医证候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对最终纳入文献中冠心病中医证候类型和证候要素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团队前期1970—2010年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结果,总结分析1970—2021年冠心病中医证候特征演变规律。结果最终纳入129篇文献,包括52 090例患者,其中有107篇明确报告中医复合证型的文献,共36 224例患者。2010—2021年临床中医证候类型排名前10位的依次为痰浊内阻证8519例(23.52%)、心血瘀阻证5094例(14.06%)、气虚血瘀证5022例(13.86%)、气阴两虚证4432例(12.23%)、气滞血瘀证2285例(6.31%)、阳气亏虚证1683例(4.65%)、心气不足证1474例(4.07%)、寒凝心脉证1271例(3.51%)、气虚痰瘀证1243例(3.4...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病证结合角度出发,系统总结冠心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和地域),以及冠心病中医证候与冠脉造影、炎症因子、血脂水平和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相关性。同时,新兴技术和指标的出现为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的分布特征,完善其常见证候的诊断标准.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长沙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型开展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应用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①在冠心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研究症状的组合规律;②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冠心病证候的主次症状,寻找出冠心病常见证候共性的和特异性的症状指标;③初步拟定出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脉证、心气亏虚证、心阳亏虚证、心阴亏虚证7种基本证型的辨证标准.结论: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现代数理统计分析基础上所建立的冠心病基本证型的辨证标准,减少了"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较为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冠心病介入术(PCI)后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143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在不同性别、年龄、PCI术后病程等方面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①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气虚血瘀作为主要证候贯穿冠心病PCI术后的始终;②中青年最主要的证候要素为血瘀,老年人最主要的证候要素为气虚。女性患者的痰浊证、热蕴证明显多于男性。气虚证、痰浊证所占比例随着PCI术后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上升。结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是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基本证候要素。中医药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应以益气活血为主法,中青年人应侧重活血,而老年人应侧重益气。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冠心病是临床常见重大复杂疾病,中医学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中医治病以辨证论治为前提,因此证候研究是基础和关键。本文检索了近20年糖尿病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相关文献,从该病病因病机、中医证候分布、证候实质三个方面探讨糖尿病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发现众医家对糖尿病冠心病中医证候在总体特征及分布上基本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均认为其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具体表现为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除传统的痰浊、血瘀证外,湿热证在疾病证候演变中具有核心枢纽地位,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具体辨证分型上,由于患者疾病程度、体质、环境因素、年龄等复杂因素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在该病证候本质的研究上,手段较单一,多为与疾病生化指标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后应加强采用表观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的中医证候分布调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63例冠心病患者PTCA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通过调查法,采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既往病史资料、中医证候类型及西医检查指标,分析冠心病术后再狭窄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再狭窄组66例,无再狭窄组97例,再狭窄率为40.49%。66例冠心病PTCA术后再狭窄的中医基本证侯主要为血瘀证、气虚证、痰浊证,脏腑虚症主要为心虛证、肾虚证、脾虚证,与无狭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分析发现血瘀、气虛和痰浊证是冠心病PTCA术后再狭窄中医证候的影响因素。结论冠心病PTCA术后再狭窄中医证候主要为血瘀证、气虚证和痰浊证,脏腑以心虛证、肾虚证、脾虚证为主,血瘀、气虚和痰浊是PTCA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治应活血化瘀、益气养阴、化痰降浊。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冠心病介入术(PCI)后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及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143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在不同性别、年龄、PCI术后病程等方面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①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主要证候要素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气虚血瘀作为主要证候贯穿冠心病PCI术后的始终;②中青年最主要的证候要素为血瘀,老年人最主要的证候要素为气虚。女性患者的痰浊证、热蕴证明显多于男性。气虚证、痰浊证所占比例随着PCI术后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上升。结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阳虚、热蕴是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基本证候要素。中医药防治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应以益气活血为主法,中青年人应侧重活血,而老年人应侧重益气。  相似文献   

18.
陈婵  赵慧辉  王娟  张鹏  王伟 《北京中医药》2012,31(3):163-165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分布特点,以及中医证候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运用四诊信息采集表进行调查,全面采集357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现病史及中医四诊信息,参照中医证候属性判定标准进行辨证,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衰患者多集中于60岁至8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心功能Ⅲ级者最多,其次为心功能Ⅱ级、心功能Ⅳ级者;合并高血压病者数量最多。出现10种证候,其中气虚、水停、血瘀、痰浊、阴虚和阳虚为常见证候;出现单证型至七证型的证候组合方式,其中以三证组合、二证组合和四证组合较为常见,主要以气虚血瘀兼夹他证为主要表现形式。结论本研究为本病的临床防治及中医证候标准化的初步建立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61-2363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同亚型、合并不同疾病及介入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其临床中医辨治提供参考。方法:对50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亚型、合并不同疾病及介入治疗前后的证候类型及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结果:冠心病主要证候为气虚血瘀,心绞痛多实证,心肌梗死多虚证;合并高血压气阴两虚证增多,合并脑卒中气滞血瘀证较明显;介入术后较介入前证候有由实转虚趋势。结论:冠心病不同类型及阶段有不同中医证候特点,临床诊治应病证结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冠心病临床分型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特征进行初步专家调查。方法:运用Delphi法在全国范围内对冠心病临床分型中医证候要素的现代特征进行第一轮的专家咨询。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较稳定性心绞痛多见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热蕴等实性证素,而气虚、阴虚相对少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实性证候要素较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普遍多见,而虚性证候要素则普遍少见;冠心病心力衰竭多见气虚、血瘀、水饮、阳虚、痰浊、阴虚;冠心病心律失常则较其它类型多见阴虚、血虚;PCI或CABG术后多病情平稳,两者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相似,与稳定性心绞痛的证素分布也保持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征之间存在差异,调查结果对于冠心病临床防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由于部分专家意见存在明显差异和分歧,更准确结论有待于新一轮的专家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