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西杰教授认为脾胃气机斡旋失司,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导致浊毒积滞肠道,肠黏膜络脉瘀阻,血败肉腐,化脓成痈,内成溃疡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的重要原因,朱西杰教授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辨证用药以及临床实验的深入研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提出"通降止痛以治标,保护肠黏膜以治本"的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良好疗效,为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邱丽  李国峰 《吉林中医药》2022,42(2):146-149
"肺与大肠相表里"出自于《黄帝内经》,意思是肺与大肠为表里关系,近年来,随着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率的升高,越来越多的证据及文献研究表明UC可导致肺部损伤.同时,肺部损伤又可加重UC病情,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翻阅大量中医古籍及查阅国内外研究成果,系统论述UC在"肺与大肠相表里"中肠病及肺、肺病及肠、肺肠合病的生理病理的联系,并从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微生物、黏膜细胞及细胞因子方面尝试阐述肺-肠轴在UC发病过程中的可能调节机制,进而探究UC与肺部损伤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探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寻找治疗新方法提供新思路,并更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临床常见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肠病。根据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的症状属中医"久痢""休息痢"范畴,脾肾虚损是其起病及复发的根本病机。脾肾作为先后天之本,两者相济为用,提供人体运转的物质基础,两者虚损则土不壅水、火不暖土、水不润土而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导致湿浊壅滞肠腑,肠络受损而发溃疡。临床上应用温肾健脾法可有效缓解UC的临床症状,促进肠黏膜愈合,且复发率低;并且在中药口服同时联合应用中医特色疗法可以更好地促进病情恢复。而根据病机偏向不同,有健脾温肾固涩、温阳降浊化瘀、滋阴清热生津治法的不同。此外,完善该治法远期疗效及终点事件的观察,合理、个体化的联合中医特色疗法将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中药内治溃疡性结肠炎浅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概述了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辨证论治内治方法.溃疡性结肠炎病机主要为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以脾虚为病机根本,又与肝、肾等脏腑相关,以湿热、痰浊或血瘀等为标.辨治溃疡性结肠炎应以健脾益气为本,重视温肾、调肝,注意清热凉血、理气活血,并注重分期论治、寒热并用,兼用补益脾肺、调气化痰等治疗方法.针对中药治疗溃疡性结...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其发病机制与肠道免疫紊乱相关。近年来有学者根据相火生理病理特点提出“相火免疫”学说。通过梳理“相火在位”的理论内涵,认为相火在位与肾精封藏、肝气疏泄具有生理相关性,结合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及病理基础,认为“肾失封藏、相火妄动”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根本病机,并提出藏肾疏肝的治疗大法,以填补下焦,封髓藏肾固其根本,配合清遏余邪、疏肝敛阳以治其标,分予清热疏肝、利湿化浊、散瘀解毒以“消、敛、降”妄火,标本兼治,为中医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实为本虚标实之病,然常表现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的病机特点。治宜遵"标本兼顾"原则,酌情运用寒热并用法。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分型、寒热药物并用等方面进行总结,从清上温下、温通并行、平调阴阳3个方面分析其在该病治疗中的运用策略,提示寒热并用是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的适宜治疗手段,只要辨证准确即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UC)属难治性疾病,以"厚肠"为指导的中医治法对本病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因此对"厚肠"进行释义,并结合其延伸治法,指导临床治疗UC,并将其与现代医学肠黏膜屏障保护相结合,深入挖掘其内涵。发现以中医"厚肠"为指导的治法已不拘泥于单纯的"益肠",深入挖掘"厚肠"治法更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且肠道黏膜屏障保护与"厚肠"的相关性及内在联系值得去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的本质是肠道共生菌群和黏膜免疫系统之间的共生关系破裂。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从免疫调节、肠道菌群调节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中医理论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肠病及肺,故治疗本病时“肠肺”同治非常重要。基于此,本文通过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定义、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实验研究概况,重点从炎症反应(抑制炎症因子、调节免疫反应、抑制细胞焦亡),抑制氧化应激,保护肠膜黏膜屏障,保护肠道微生物群平衡等方面对近年来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其肺损伤的相关研究做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以探讨新的可能机制,为该病提供治疗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冀建斌 《新中医》2017,49(12):210-212
<正>周正华教授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临床难治的炎症性肠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为大瘕泄、肠风下血、休息痢、赤沃等范畴。周教授擅长中医药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其将溃疡性结肠炎归属于中医外科痈疡范畴,临床上内外兼治,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1痈疡论之源1.1溃疡性结肠炎与肠痈从临床症状上,肠痈表现与溃疡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中医认为UC发病之本为脾胃虚弱,病理产物包括湿热、瘀血、热毒等,日久则脾肾渐损,肠腑湿热,终成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病,临证时当以寒热并用法治之,可取得较好疗效。该文主要论述寒热并用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说表里沟通的一个代表,也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实验动物模型在中医学说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运用西医病理动物模型能否反映中医的实质是实验成功与否的条件,本文从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入手,以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应用于"肠病及肺"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155-1156
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复杂,往往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气血同病,治疗难以取效。沈洪教授长期从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及科研工作,对本病见解独到,治疗效果显著。认为脾肾亏虚是其发病的基础,湿热、瘀毒、积滞等壅滞肠腑,相干为害,使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疗上常温补脾肾与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敛疡生肌等法联合应用;表现为寒热错杂者,需温清并济;久治不愈多脏俱损者,虚整体调治。  相似文献   

13.
于己百教授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按中医“肠澼”论治,认为病性属寒热错杂,病机是脾胃虚寒、湿热互结、虚实夹杂,治疗以清解湿热、温中散寒、涩肠止泻、温补脾肾为法,用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汤加减治疗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张声生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蕴结为标;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脾、肾密切相关。活动期为湿热蕴肠,气血阻滞,大肠传导失司,肠络受伤,血败肉腐,壅滞成脓,内溃成疡;缓解期为脓疡溃后,正气亏虚:故纳入"内痈"论治。活动期治以消、托法,缓解期以补法为主。总结张教授从"内痈"分期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并归纳常用方药、药物加减及灌肠方。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痢疾"范畴。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受寒、湿、热等病理因素的影响,治疗应立足整体,详察病机,按照补虚泻实的原则,以清、和、补等法,通过中药复方、单药、中药灌肠等不同形式的中医药疗法,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综合作用于患者。其中,中药复方以清热利湿、疏肝理脾、平调寒热、健脾益气、温补脾肾等五类为主;单药有效成分包括生物碱类、多酚类、多糖类、环烯醚萜类等;中药直肠给药充分发挥药物局部抗炎作用,使药力直达病所。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在促进肠道黏膜恢复、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方面独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83-85
溃疡性结肠炎根据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的临床表现形式,当归属于祖国医学中"休息痢""肠澼""大瘕泄""久泻""久痢"等病证范畴。吾师魏玮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除了和脾肾阳虚有关,还与肺之"主气"功能失常密切相关,"滞、郁、瘀、虚"为其主要病理因素,临证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兼见肺气不足的表现。魏师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出治疗本病当补益肺气,兼顾脾肾,同时结合调枢通胃理论,从肺治肠,为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与结肠癌关系密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溃疡性结肠炎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的疑难病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通过对大量的古今文献的研究、整理并归纳,该疾病可以总结为祛湿、调和肝脾、寒热平调、调气活血、消痈排脓等治法。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33-2335
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结合临床应用体会,提出清热解毒法、调气和血法、抑木扶土法、健脾渗湿法、升阳止泻法及温脾暖肾法是本病临证辨治的六大治法,分别针对其临床发病特点、立法依据、主方确立以及加减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举验案加以证明,旨在指导临证运用,提高本病中医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疾病。病变局限在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临床以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1]。病情迁延,容易复发,与结肠癌关系密切[2]。青壮年是其发病的主要人群[3],影响生存质量[4]。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复发率低。现将近几年来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休息痢"、"久痢"、"肠澼"、"肠风"、"便血"等范畴。病机主要为邪阻大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临床以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其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认为与遗传易感性、免疫异常及外界环境的刺激有关.中医病属"久泻"、"久痢"、"痢疾"、"肠癖"、"肠风"、"脏毒"、"大瘕泄"等范畴.朱秉宜教授认为中医的病名诊断宜取"肠澼"为妥,既突出了病症特点,又易于与"泄泻"、"痢疾"相区别,有利于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