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海凤  陈日新  付勇 《河南中医》2011,31(2):177-178
目的:观察慢性盆腔炎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和60例健康人,通过灸感法探查方法查找出热敏输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讨论热敏腧穴与慢性盆腔炎的相关性。结果:慢性盆腔炎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8.33%,慢性盆腔炎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在腰阳关、关元、子宫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次移、三阴交、阴陵泉穴区。结论:热敏腧穴与慢性盆腔炎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为进一步研究热敏灸疗对慢性盆腔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热敏腧穴分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叉神经痛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纳入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并对照60例健康受试者,通过灸感法探查出热敏腧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探讨热敏腧穴与三叉神经痛的相关性.结果:(1)三叉神经痛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3.3%.(2)三叉神经痛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在下关、四白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夹承浆、风池、鱼腰穴区.结论:热敏腧穴与三叉神经痛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为进一步研究热敏灸疗对三叉神经痛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IBS-D患者和60例健康者,通过灸感探查法查找出热敏腧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探讨热敏腧穴与IBS-D的相关性。结果:(1)IBS-D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8.33%;(2)IBS-D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在天枢、命门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大肠俞、足三里、关元穴区。结论:热敏腧穴与IBS-D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其相关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热敏灸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分布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通过灸感法探查热敏腧穴,探讨热敏腧穴出现概率,分布特征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1)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0.00%.(2)热敏腧穴在关元、子宫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次髎、三阴交穴区.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的出现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灸治疗慢性中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成人慢性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西药组,热敏灸组在患者背部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化腧穴施以热敏灸治疗,西药组应用舒利迭吸入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FEV1和PEF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热敏组肺功能维持在治疗3个月时水平,西药组降至治疗前水平,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腧穴热敏灸能有效改善慢性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且治疗效果持久。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患者与健康受试者体表部位的力敏腧穴分布差异,分析CNAG患者力敏腧穴分布规律。方法:对60例CNAG患者和60例健康受试者进行力敏腧穴探查,将探查的力敏腧穴标注到人体神经皮节图上,对力敏腧穴进行计数统计,比较力敏腧穴分布与经脉、神经节段的位置关系。结果:(1)CNAG患者力敏腧穴探查出现率为86.7%,健康受试者力敏腧穴探查出现率为15.0%,CNAG患者力敏腧穴出现率明显高于健康受试者(P0.01)。(2)CNAG患者力敏腧穴频次居前3位的经络为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力敏腧穴在血海、中脘、中庭穴区出现率较高。(3)CNAG患者力敏腧穴多在胸(T)7—T10、腰(L)3—L5分布。结论:力敏腧穴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疾病状态下力敏腧穴分布与相关经脉、神经节段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艾灸热敏腧穴产生舒适情感体验的出现率,为进一步阐述热敏灸提高疗效的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3种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自身对照的试验设计,通过艾条悬灸患者体表热敏腧穴,同时选取其邻近压痛点、经穴进行艾条悬灸为对照,观察比较其舒适情感体验的出现率.结果:(1)3种疾病均显示艾灸热敏腧穴的舒适情感体验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灸感法与红外法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命门穴热敏态进行检测对比研究,探讨腧穴热敏态红外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共纳入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2例.在自然状态下采用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TTM)拍摄腰部红外热像图,图像采集完毕,接受灸感法热敏检测(艾条悬灸命门穴10分钟).悬灸结束后记录命门穴产生扩热、透热的例数,后进行第2次红外辐射测量,记录艾灸后腰部红外图像变化,比较两种检测法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命门穴热敏态的检测差异.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命门穴区发生热敏化时,其红外辐射强度多数显示高温特征,与灸感法比较,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69.2%,特异性(真阴性率)为73.9%,准确性为71.0%;艾灸热敏态命门穴区后,产生明显的沿腰部正中纵向扩散(督脉)或横向扩散的红外辐射增强区域,与灸感法比较,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88.1%,特异性(真阴性率)为80.0%,准确性为85.5%.结论:(1)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命门穴区热敏态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2) 艾灸热敏腧穴产生的腧穴热敏现象(如扩热、传热),除了受试者的主观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痛敏穴、热敏穴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分布规律,分析二者在肘膝关节以下手足阳明经、手太阴经上的分布与变应性鼻炎之间存在的关联。方法:征集在校大学生变应性鼻炎患者(30例)和健康人(30例)。参照反应点诊察方法探查变应性鼻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反应点,并按骨度分寸折算记录反应点;按照热敏灸操作方法探查反应点的热敏反应;利用手持式疼痛阈值测试仪器探查反应点的痛敏反应并测量机械痛阈值;比对痛敏穴与热敏穴出现频次及重合率。结果: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发现热敏穴10处,分别为孔最、尺泽、合谷、手三里、曲池、足三里、上巨虚、丰隆、下巨虚及肺经非穴反应点,其中孔最、手三里、上巨虚、丰隆及下巨虚出现热敏现象时间比健康人显著缩短(P<0. 01,P<0. 05)。出现的热敏化形式以传热、透热及局部感觉为主。与健康人比较,除下巨虚、尺泽外,变应性鼻炎患者上、下肢痛敏穴痛阈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 05)。变应性鼻炎患者痛敏穴与热敏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变应性鼻炎患者痛敏穴痛阈值总体上存在左侧上肢低、右侧下肢低的状态。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手足阳明经、手太阴经上的热敏穴与痛敏穴区重叠率高,且有一定规律可循;患者阳明经、手太阴经上下肢末端存在左右失衡现象,但尚需进一步验证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腧穴热敏灸疗法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灸法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检索了热敏灸在中医妇科学中的临床研究,将其分为经、带、胎、产、杂五类进行系统整理,并归纳了不同妇科疾病的高发热敏腧穴。热敏灸疗法在妇科诸病中应用范围广泛,尤以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与不孕症研究较多,其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艾灸,具有见效快、疗效稳定的特点;其次,妇科疾病普遍存在腧穴热敏化现象,其高发热敏穴区常见于关元、腰阳关、三阴交、子宫等,与任督脉、脾经关系密切。但热敏化腧穴在妇科疾病中的发生发展规律尚不明晰,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热敏腧穴的临床特征及热敏灸规范化操作等,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俞穴热敏态分别用灸感法与红外法进行检测对比,探讨腧穴热敏态红外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选取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49例(肺俞穴98穴),其中男22例,女27例.灸感法以艾灸后热感扩散或传导的长径≥10 cm为肺俞穴区热敏态阳性;红外法以①艾灸前肺俞穴区高于对照点区平均温度的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明风寒型急性鼻炎患者热敏腧穴分布的高发区域,观察热敏灸治疗风寒型急性鼻炎疗效,以提高临床寻找的热敏腧穴成功率。方法选取风寒型急性鼻炎80例,参照辨证取穴的方法选择经穴,在其附近检测寻找热敏腧穴,观察热敏腧穴与经穴的重合率。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热敏腧穴出现组和未出现组临床疗效,两组临床有效患者显效时间。结果热敏腧穴与经穴定位重合高;热敏灸起效时间更短。结论辨证取经穴结合阿是穴,有助于提高寻找热敏腧穴的成功率;临床尽早找出热敏腧穴,能够更早地起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不同经穴红外热像图改变,研究病理状态下,不同腧穴的功能态属性,探讨腧穴的特异性。方法:采用高性能非致冷焦平面红外热像仪M7800 Thermal Imager(LumaSense美国)检测了54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与54例正常人中极穴、巨阙穴、足三里、劳宫穴、曲泉穴红外热像图,并用分析软件得到相关温度值,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中极穴、左右曲泉穴温度值较正常人相应腧穴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巨阙穴温度值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双侧足三里、劳宫穴温度值与正常人相应同侧腧穴比较,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巨阙穴、足三里、劳宫穴温度值与正常人相比未见明显改变,而与其病症相关腧穴—中极穴、曲泉穴温度值较正常人显著升高,提示相同经络不同腧穴及不同经络上的腧穴对脏腑疾病的反映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悬灸热敏化穴配合药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热敏化穴悬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以探索一种新的疗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热敏化穴悬灸配合中药灌肠;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关元、中极、肾俞等)艾灸配合中药灌肠.采用慢性前列腺炎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症状积分指数(NIH-CPSI)及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EPS-WBC)积分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50.0%,优于对照组的26.7%(P<0.05),观察组症状分级量化积分、NIH-CPSI及EPS-WBC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热敏化穴灸配合药物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明显优于穴位艾灸配合药物疗法,可显著改善症状,降低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失眠患者背部热敏腧穴分布的高发区域,揭示热敏腧穴与经穴和压痛点的关系,以规范热敏灸疗法的临床操作。方法:选取符合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查找出背部所有的热敏腧穴,详细记录其位置,观察热敏腧穴与压痛点、经穴的重合率。结果:热敏腧穴与经穴的重合率为43.06%,热敏腧穴与压痛点的重合率为31.94%,结论:热敏腧穴与经穴重合率较压痛点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慢性腹泻(脾虚型)患者天枢穴热敏态与非热敏态的气至病所出现率,为热敏灸提高灸疗疗效提供中医理论与临床依据.方法:选取50例患者,根据首次检测天枢穴有无热敏灸感分为天枢穴热敏态组和非热敏态组,其中热敏态组27例,非热敏态组33例,观察两组气至病所出现率及其动态过程.结果:(1)天枢穴热敏态组气至病所出现率为86...  相似文献   

17.
付勇  章海凤  李芳  熊俊  张波  李林  陈日新 《中国针灸》2013,33(5):411-414
目的:探讨腧穴热敏态红外客观显示的可能性.方法:共纳入合格受试者54例.在自然状态下采用热断层扫描成像(TTM)拍摄面部红外热像图,图像采集完毕,进行灸感法热敏检测,即用艾条悬灸下关穴(患侧)10 min,悬灸结束后记录患者下关穴产生扩热、传热的例数.然后进行第2次红外辐射检测,记录艾灸前后面部红外图像变化,比较两种检测法对受试者下关穴(患侧)热敏态的检测差异.结果:艾灸前红外检测患者下关穴区(患侧)的红外辐射强度多数显示低温特征,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65.6%,特异性(真阴性率)为68.2%,准确性为66.7%.艾灸下关穴区(患侧)后,沿面颊部产生明显片状扩散的红外辐射增量区,其敏感性(真阳性率)为81.8%,特异性(真阴性率)为81.0%,准确性为81.5%.结论:(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下关穴(患侧)区热敏态在一定程度上可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2)艾灸热敏腧穴产生的腧穴热敏现象,不仅是受试者的主观感觉,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热敏灸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性.方法:按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过敏性鼻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热敏灸组与常规针刺组,每组均为30例.热敏灸组在患者上印堂、肺俞、神阙穴等穴区查找热敏腧穴进行热敏灸治疗,灸至热敏灸感消失为1次治疗时间;常规针刺组选取上印堂、迎香(双侧)、大椎、风府、风池(双侧)、肺俞(双侧)、合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发病时期周围性面瘫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采用热敏灸疗法配合普通针刺对80例周围性面瘫不同发病时期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患者就诊时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急性发作期组1~10天,共40例;恢复期组11~30天,共22例;缓解期组31~60天,共18例。腧穴热敏化探查方法:以陈日新教授等所著的《热敏灸实用读本》腧穴热敏化"四步"探查法为依据。结果在80例患者中探查到的高探热敏化腧穴分别为:百会穴、翳风穴(急性发作期);牵正穴、下关穴、头维穴(恢复期);颊车穴、颧髎穴、神阙穴、足三里(缓解期)。结论在周围性面瘫不同发病时期,热敏化腧穴分布不同,且各有规律可循,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力敏腧穴的分布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选穴依据.方法:纳入240名符合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力敏腧穴探查标准,对相应部位腧穴进行探查.随后根据穴位敏化特征的出现与否判断其是否为力敏腧穴,按骨度分寸记录其位置,并对探查所得的力敏腧穴归经、部位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共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0例,脱落4例,纳入有效研究病例236例,其中出现力敏腧穴的受试者有219例,LDH患者腧穴力敏化率92.80%,共探查力敏腧穴568个,经过对比,共有492个力敏点在传统腧穴穴区内,涉及传统腧穴32个.其中分布最密集的前5名穴区及频次如下:委中(59,25.00%)、环跳(51,21.61%)、风市(44,18.64%)、肾俞(38,16.10%)、阳陵泉(34,14.41%);力敏腧穴归经前3名分别为足太阳膀胱经(235,41.37%),足少阳胆经(195,34.33%),足阳明胃经(76,13.38%).结论:LDH患者力敏腧穴大部分与传统腧穴的位置重合,主要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