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食管癌患者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食管癌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取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照组采取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呼吸功能、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PDQ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QLO-OES2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MVV%、FEV1%、FV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患者采取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代食管颈部吻合的两种手术路径对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患者38例,经胸骨后颈部吻合16例(胸骨后组),经食管床颈部吻合22例(食管床组)。监测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的主要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动脉血氧分压(PaO2)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与胸骨后组比较,食管床组VC%和PaO2在手术5 d后降低更为明显(P<0.05),而FEV1%在术后第7天后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胸中上段食管癌切除术后,经食管床颈部吻合较经胸骨后颈部吻合对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进行治疗的食管癌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随访患者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以及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胸胃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疗效优于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切除中应用改进的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的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的156例胸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管状胃组和全胃缝缩组,管状胃组80例,实施裁剪胃小弯保留大弯侧的管状胃代食管;全胃缝缩组76例,实施保留全胃缩缝胃小弯的管状胃代食管。比较两组在防止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管状胃组和全胃缝缩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积液引流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减少胸胃综合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返流性食管炎发生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管状胃代食管重建消化道更加符合患者生理解剖要求,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三角吻合术和管状吻合术在食管癌患者食管切除后、食管胃颈部吻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本院行食管切除术后食管胃颈部吻合的164例食管癌患者,其中三角吻合术84例(A组)、管状吻合术80例(B组),比较两组吻合时间、出血量、出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肺部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两组吻合时间、出血量和出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吻合口瘘(4.76%)及吻合口狭窄(2.38%)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11.25%,16.25%)(P0.05),两组肺部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满意率(60.71%)显著高于B组(31.25%)(P0.05),不满意率(8.33%)低于B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行食管切除后,采用三角吻合方式吻合食管胃颈部,可显著降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不增加吻合时间、出血量和其他并发症,安全性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食管手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手术的10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管状胃组(A组,56例)和全胃组(B组,53例),另选取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C组,52例).比较管状胃组和全胃代食管组患者在术中吻合口位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减压量、术后胃肠减压时间、胸腔闭式引流管拔除时间、胸腔引流液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个月的肺功能等临床指标的差异.应用食管测压、24 h pH值检测以及食管胃镜等方法,进行胸胃功能检测.结果:管状胃组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全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和全胃组术后胸胃功能较对照组下降,但管状胃组疗效较好,3组相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术式食管癌术后胸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管状胃代食管术后胸围功能较全胃代食管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胃代食管根治术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05例食管癌行胃代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分为管状胃组及全胃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发生、吻合口瘘的发生及术后反流情况。结果:管状胃组患者与全胃组患者相比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管状胃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肺部感染、术后吻合口瘘及返流性食管炎均优于全胃组患者。结论:管状胃应用于胃代食管癌根治术,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食管癌病人46例,术后生存期均超过1年,根据消化系统重建方式分为管状胃组26例与全胃组20例.管状胃组给予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治疗,全胃组给予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肺部并发症和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全胃组(P<0.05);2组病人术后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1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和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全胃组下降更显著(P<0.01);管状胃组病人术后6个月、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3周,且均明显高于术后同期全胃组评分(P<0.01).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术相对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可有效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病人术后肺功能影响小,术后短期生存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9.
曾富春  刘胜中  丛伟 《四川医学》2011,32(9):1369-1371
目的总结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经验,并探讨其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4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为管状胃组和传统全胃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管状胃组与传统全胃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pTNM分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及阳性淋巴结数量均多于传统全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术后吻合口瘘、胸胃综合症、心肺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低于传统全胃组(P〈0.05)。管状胃组随访期内胸胃综合症、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狭窄、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和死亡发生率均低于传统全胃组(P〈0.05)。结论管状胃重建消化道在食管癌根治术中不延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陈恒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660-466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食管癌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5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 2组,A组采取左后外侧切口开胸手术,B组采取右前外侧切口开胸手术(经右侧颈、胸、腹三切口胃、食管颈部器械吻合术)。结果2组患者在进行手术之前其肺功能各项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2个月,A组在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肺活量及最大通气量四大肺功能指标上,对肺部功能的影响要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右前外侧切口开胸对肺功能损伤较小,希望可以为未来治疗食管癌的方式提供参考,以期有更好的治疗食管癌方式,为患者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1.
吴俊波  吴宇生  林涛 《中外医疗》2013,(29):20-21,45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食管癌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择2006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2例老年食管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31例常规食管癌切除加食管胃吻合手术组(A组)和71例食管胃高位胸顶吻合加纵膈胸膜减张覆盖组(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管引流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导管引流量均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胃高位胸顶吻合加纵膈胸膜减张覆盖术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低,是老年食管癌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究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3例符合条件、患有食管癌且需进行手术的患者,并将其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只采用管状胃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均存在一定的胃食管反流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24 h酸反流次数、最长持续反流时间、pH值<4的总时间、以及pH值<4占总检测时间的百分比均较低(P<0.05)。在治疗完成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食管炎症、糜烂、溃疡、以及吻合口异常,且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的疗效优于单纯的管状胃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周波  何明学 《医学综述》2014,(15):2825-2827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残端吻合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377例行食管癌根治术后存活1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管状胃组和全胃组,管状胃组191例,行管状胃-食管残端吻合,全胃组186例,行全胃-食管残端吻合,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及生活质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胸腔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术后肺部感染(5.76%)、胃排空不良(2.62%)、反流性食管炎(4.71%)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全胃组(13.44%、8.60%、13.98%,P<0.05);管状胃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测评总得分(76.9±10.3)分及满意度(37.70%)均显著高于全胃组(65.4±9.8、20.43%,P<0.05),但管状胃组进食食物种类功能区、进食顺畅程度功能区得分低于全胃组(P<0.05)。结论管状胃-食管残端吻合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及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0月接受食管癌切除术的200例食管癌患者,按照消化道重建术式分为2组,其中118例接受管状胃食管吻合术为观察组,82例接受全胃代食管吻合术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并对2组的并发症、肺功能、术后胃食管反流、生存质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9%和11.0%(P>0.05);观察组在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和肺活量(VC)降低幅度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 h酸反流次数、>5 min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和pH值<4的总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且观察组在术后4和12周的反流性疾病问卷表(RDQ)评分及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4周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12周和24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2组生存质量总满意度分别为77.9%和63.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提高肺部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武绍远 《吉林医学》2013,(26):5354-5355
目的:探讨管状胃代食管术在食管癌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食管癌切除患者200例,根据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式,治疗组采用管状胃代食管术。结果:两组治疗后都无死亡患者,治疗组术后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应用于食管癌切除手术能减少并发症,提高随访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部食管胃吻合的理想吻合方式.方法:回顾性收集10年间在我科行食管次全切除颈部食管胃吻合的2206例食管癌患者,分两组,A组一层吻合1387例,B组多层吻合(双层或包套式吻合)819例.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吻合口瘘及狭窄发生率A组低于B组,P〈0.05.胃食管返流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1.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B组虽高于A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颈部食管胃一层吻合术操作简便,省时,术后并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刘彦中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2532-2533
目的:探讨胃切除后食管癌的手术方法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年间在我科手术治疗胃切除后食管癌患者36例,其中食管残胃吻合20例(A组),食管结肠吻合16例(B组),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3、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残胃吻合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为高龄、心肺功能差的残胃食管癌患者提供了接受外科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曹彬  史敏科  周勇  张青海 《现代医学》2012,40(6):666-668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0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其中管状胃组50例,行管状胃代食管吻合术;全胃组50例,采用传统全胃代食管吻合术。结果:术后管状胃组发生吻合口瘘1例,经保守治愈;全胃组发生吻合口瘘1例,经保守治疗未愈死亡。两组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生活质量管状胃组较全胃组有明显好转。结论: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管状胃更符合重建术后的解剖生理,术后远期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胃瘫发生的高危因素及诊治.方法回顾性收集食管癌术后并发胃瘫17例患者(A组),并与同期未发生胃瘫4 686例患者(B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中术前伴糖尿病、进食受限>20d、高位(颈部)吻合、术时>3h、术后紧张忧虑的患者比例高(P<0.05).两组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伴糖尿病、进食受限时间长、术时长、术后紧张忧虑是食管癌术后发生胃瘫的高危因素.胃瘫经非手术治疗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接受食管癌根治术治疗患者术后食管胃吻合口周围腔内压对吻合口瘘的影响状况。方法本文分析数据来源为本院2014年至2016年期间收治确认食管癌且用食管癌根治术治疗患者100例基线资料,其中50例术后用常规食管胃吻合口处理措施患者设为A组,另50例于术后用针对性食管胃腔内压力调整措施患者设为B组。记录两组患者出现吻合口瘘概率以及原因。结果 A组有5例出现吻合口瘘,B组有1例出现吻合口瘘,组间发生率由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提示有意义;记录后提示引发吻合口瘘原因有胃肠减压引流不畅、剧烈咳嗽以及肠道通气过晚等。结论食管癌根治术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概率受到吻合口周围腔内压的直接影响,对吻合口周围腔内压通过各种措施进行控制,能够保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