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李云龙  程爱敏 《中原医刊》2002,29(10):10-11
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后早期活动对术后切口疼痛持续时间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随机采集226例剖宫产病例。取126例作为实验组术后常规进行母婴皮肤接触,按规定进行母乳喂养,术后24小时由陪护协助下床活动,术后48小时下床走动。术后3天下床活动基本接近正常。另取100例作为对照组术后常规进行母乳喂养,随身体恢复情况自主活动。观察2组术后切口疼痛持续时及母亲下奶早晚、乳量及乳胀发生率。结果:术后切口疼痛持续时间实践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术后下床自主活动恢复基本正常平均天数较对照组提前,且术后母乳量足,乳胀发生率较对照组减低。结论:剖宫产术后早期活动可使术后切口疼痛时间缩短,利于切口愈合及子宫复旧、术后乳量足,乳胀发生率低,利于术后母乳喂养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食管及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38例食管或贲门癌病人术后早期通过空肠造瘘肠内营养支持,测定术前与术后营养指标,肾功能,电解质及血糖,结果:所有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快,术前与术后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肾功能,电解质及血糖术前与术后均在正常范围,结论:食管或贲门癌术后病人的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避免了肠外营养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EX-PRESS 引流钉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短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EX-PRESS 引流钉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短期疗效,分析该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有效 性。方法: 筛选从2017 年4 月至2018 年1 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7 个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共28 只眼。试验组 16 只眼,行EX-PRESS引流钉(P200型)植入术;对照组12 只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前1 d,术后1 d,术后1 周, 术后1 个月及术后3 个月行相关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小梁虹膜角(trabecular iris angle,TIA)、引流钉管腔长轴与角膜内皮夹角(long axis ofdrainage nail and corneal endothelium angle,ACA)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3 个月对患者进行视觉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并评分。结果: 试验组术后1 d,术后1 周和术后1 个月IOP 与术前1 d 相比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个月 IOP与术前1 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IOP与术前1 d 相比均显 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 IOP 与术前1 d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 组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BCVA与术前1 d 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后1 d,术 后1 周,术后1 个月和术后3 个月AC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 AC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 和术后3 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 d,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和术后3 个月TI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 后1 d,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和术后3 个月ACA 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ACA 与对应IOP 进行 Pearson 相关性分析,二者呈弱相关关系(r=0.286,P<0.05)。根据疗效标准,术后3 个月试验组成功率为81.25%,对 照组成功率为83.33%。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3 个月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作为一种新型抗青光眼手术,术后3 个月手术成功率与经典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相当;其手 术过程操作简单,术前及术后ACD无显著变化,前房稳定性较好,术后引流钉在前房相对位置与降IOP 效果之间呈 弱相关关系;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相比,二者术后3个月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剖宫产术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对术后出血、泌乳及排尿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健康足月产妇,择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术后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采用PCEA;对照组20例,采用肌注杜冷丁 异丙嗪镇痛。比较两组术后72h出血量、术后24h及72h血清泌乳素(PRL)值,以及术后尿管拔出后自主排尿时间之间的差异。结论:两组术后72h出血量、术后24h及72h的PRL值,以及术后自主排尿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剖宫产术后使用PCEA与采用肌注杜冷丁 异丙嗪镇相比较,对术后出血量、泌乳及排尿的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何玉芬 《中原医刊》2005,32(9):44-44
术后急性疼痛是指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随着对术后疼痛病理生理认识的提高,人们将术后镇痛视为促进病人术后早日康复的重要环节,由于传统观念以及工作环境条件所限,在老年病人中,往往强调术后的安全性,而对病人术后的疼痛治疗重视不够。老年病人术后疼痛不适往往会引起机体明显的病理生理改变,增加老年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老年病人术后的恢复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是心脏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增加了术后脑卒中的发病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增加了治疗的费用。既往报道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在20%~50%之间。近十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脏外科手术的病人的年龄越来越大,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单纯冠脉搭桥手术(CABG)的病人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30%,瓣膜置换或成形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40%,同时接受CABG和瓣膜手术的患者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50%。术后心房颤动多发生在术后的第2天至第4天,并且在术后第2天发生率最高。有报道70%术后心房颤动发生在术后4d内,94%发生在术后6d内。  相似文献   

7.
血气分析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围术期肺功能监测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手术围术期患者轿气结果,进而通过血气分析对肺功能进行评价,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直视心脏手术的患者40例,分别于围术期不同时间(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术后72小时、术后6天)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以了解体外循环对肺功能的影响。结果:体外循环对肺功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并在术后短期有进展趋势,术后3天开始逐渐恢复,但术后6天仍未恢复术前水平。结论:经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患者肺功能明显下降,且术后短期内有进展趋势,加强术后呼吸管理。吸氧持续到术后4天以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保留迷走神经干的术式,对7例食管贲门癌和1例食管良性疾患实施外科治疗,观察术后消化道症状,结果术后患者平均54h后出现肛门排气,术后5天排便,全组术后无腹胀腹泻等,认为保留迷走神经干的术式可使机体消化系统的迷走神经支配接近正常,可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颅咽管瘤术后钠代谢紊乱的相关因素。方法作者对1997年1月~2004年3月,袁贤瑞教授手术治疗44例颅咽管瘤病人(经病理证实)术后2周内的血钠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术后血钠变化的特点,将44例患者分为4组:术后血钠正常组,术后只出现低钠组,术后既出现低钠又出现高钠组,术后只出现高钠组,通过比较这4组的术前术后的临床特点,找出术后钠代谢失衡的相关因素。结果①颅咽管瘤患者术前血钠异常的比较少见,仅有2.3%,术后明显增多。②术后血钠异常以轻度低钠和中度低钠为主,存在低钠与高血钠出现于同一患者的情况,也有术后只出现高血钠的情况,重度低钠比较少见。③术后并非一定会出现血钠异常,有约13.6%的人术后血钠正常。④术后出现的血钠异常大多可以逐渐恢复正常。⑤术后钠代谢的紊乱与手术有关,成为术后常见并发症,但与肿块切除程度没有关系⑥术后糖代谢的紊乱与钠代谢的紊乱有某种密切关联关系,高度提示二者有着共同的原因:手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正常功能的干扰。结论颅咽管瘤术后对血钠和血糖共同监测,并进行联合分析,对判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组织损伤)后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将对机体多个方面带来不良作用,直接影响术后康复。因此,术后镇痛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学意义,它可以消除或减轻痛苦和不适,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院采用价廉的双氯芬酸钠栓肛门塞入,用于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其效果安全可靠,未发现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剖宫产术在全国已普遍开展,但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如何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已成为医务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在基层卫生院,由于无血源供给,开展剖宫产术仍较困难。术后产妇的康复情况佳否,关键是要尽量做到减少术中和术后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骨科术后患者镇痛泵运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疼痛是一种伤害性的刺激,可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改变。有效的术后镇痛治疗可以降低术后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有利术后的康复,但由于镇痛过程中,药物的副作用及治疗期问管理不当,将加重患者的痛苦,以及影响术后的康复和转归。镇痛泵是目前术后广泛运用的镇痛工具,疗效确切。现将骨科术后患者的镇痛泵运用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对48例老年人肺大泡破裂采用电视胸腔镜下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平均时间60.16min,术中出血平均58.02ml,术后平均2d拔除胸管,引流量平均为120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7d。术后复查,所有患者气胸消失,肺复张良好,认为本方法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可早期拔除胸管,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总结肾移植术后护理及健康指导的作用。方法对11例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平衡调节,引流管护理,有无排斥反应等。结果通过11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和健康指导,患者术后异常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减少,生活质量提高。结论通过积极仔细的术后护理和康复指导,患者术后并发症显著下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经随访移植器官功能良好,生活质量改善,绝大多病人已重返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LASIK与LASEK术后视觉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并进行比较。方法选取行LASIK及LASEK术的患者各20例,于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进行近静态对比敏感度检查,并分析对比。结果LASIK组术后1周、1个月,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有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有所恢复,在术后6个月基本恢复正常。LASEK组术后1周,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即恢复正常。结论LASEK术对视觉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更小,优于LASIK术。  相似文献   

16.
术后出血为肛门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采用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有利于术后恢复。我院于2005年4月~2006年4月发生混合痔术后出血8例,经妥善处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足部腱鞘巨细胞瘤16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肿块,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组织检查,术后功能恢复良好,1例后3个月及2例术后1年在原发部位复,1例术后3年在其它部位复发,行再次手术,术后未见复发及恶变,手术彻底切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髋关节脱位的易发因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7例THA术后髋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采用手法复位、外展皮牵引6例,切开复位1例。术后经3年随访,5例未再发生脱位;1例患者术后并发多发性脑梗塞,患侧臀中肌无力,反复出现脱位而放弃治疗;1例患者牵引治疗出院后再次出现脱位,入院行翻修手术,术后随访3年未再出现脱位。结论:全髋关节术后脱位主要是由于术前、术中、术后因素综合影响术后髋关节假体的稳定性.其中术中假体安装位置不当及术后周围软组织失衡是术后髋脱位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过程中积极的预防可减少术后脱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检测与术后复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HCC)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与肝癌术后复发关系。方法 应用端粒酶TRAP-ELISA法,检测63例手术切除的肝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复发。结果 肝癌组织端粒酶阳性53例中,术后1年有28例复发,阴性10例中,术后4例复发,二组相差不显;而癌旁组织端粒酶阳性22例中,有20例术后1年复发,端粒酶阴性41例中,有12例复发,两组相差显。结论 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术后1年复发无关,而癌旁组织端粒酶阳性与术后1年内复发密切相关,可望作为术后近期复发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对50例复发性大肠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肠癌术后复发以直肠癌复发多见,结肠癌术后复发多为腹腔复发,直肠癌术后复发多为会阴部及骶前腔复发,Dixons术后多为吻合口及其周围组织复发,复发性大肠癌的手术切除率为74%,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32.4%,大肠癌术后复发多发生于(76%)术后3年。结论大肠癌术后复发多发生于术后3年内,对于复发病例,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