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胸心脏按压用于急诊抢救的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记录6例经过胸外心脏按压无效或者效果不佳的病例在进行开胸心脏按压后心肺脑复苏的情况。结果开胸心脏按压成功率(5/6)高于胸外心脏按压,转入监护室率(5/6)明显提高,1例至今存活。结论较于胸外心脏按压,开胸心脏按压能使心脏有效复跳。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及患者转监护室率。准确判断开胸指征,争取尽早进行开胸心脏按压是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及转监护室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心肺脑复苏抢救中的若干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复苏术(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它包括基础生命支持、进一步生命支持、持续生命支持三个部分。因心肺复苏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故目前已把心肺复苏扩展为心肺脑复苏(CPCR),现对CPCR抢救中的若干护理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抢救过程中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间收治的53例行心肺脑复苏抢救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配合经验。结果本组53例行心肺脑复苏抢救患者中,抢救成功24例,占45.3%,死亡29例,病死率为54.7%,其中15例患者死于呼吸循环衰竭,10例患者死于呼吸抑制,4例患者死于心脏呼吸骤停。结论在心肺脑复苏抢救过程中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对于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通过对心跳和呼吸骤停现场抢救、实验研究和参考有关文献,在心肺脑复苏中应加入脑功能的复苏。本文就在心肺脑复苏术中的初期复苏抢救时间,心脏按压时间分配,复苏用药方面做些探讨与大家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5.
病人呼吸心跳停止时采取的一切抢救措施称心肺复苏,简称(CPR)。复苏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病人的神志清醒和脑功能恢复,因此,又可称为心肺脑复苏(CPCR)。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11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抢救措施及护理体会。方法早发现,早抢救,护士与医生密切配合,分秒必争,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正确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术,及早脑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结果42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中有11例复苏成功,抢救成功率达26%。结论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加强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使心脏骤停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急救,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徐敏 《中国医刊》2001,36(1):36-37
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重要有效措施,其成败关键与开始抢救时间密切相关,即使在条件好的监护室,一旦发生也要毫不犹豫地迅速胸外心脏按压,争分夺秒地建立有效呼吸和血液循环,现结合我科一年来复苏成功的30例患者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马会民  朱丽美 《中原医刊》1998,25(7):F003-F004
开胸心脏按摩抢救心脏骤停的护理体会马会民朱丽美河南省人民医院(450003)我院自1988年6月~1996年12月共施行心脏直视术989例,发生心脏骤停54例,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为25.9%(14/54),其中开胸心脏按摩(OCC)21例,心肺脑复苏9...  相似文献   

9.
心肺脑复苏术(以下简称CPCR术)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首要措施。特别是初期的基础生命支持(以下简称BLS)。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与抢救是否及时、有效有关,若能在心搏骤停4分钟内进行BLS,8分钟内进行心脏除颤,则存活率可达40%。越早抢救,复苏成功率越高。因此掌握正确有效的CPCR术,及早进行BLS,是医护人员实现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经过多年的CPCR术的教学及多次的操作技能考核,笔者认真分析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正确掌握有效的CPCR,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45 例心脏骤停者心肺脑复苏情况。心肺复苏(CPR) 成功18 例,脑复苏成功14 例。结果显示现场抢救与非现场抢救组;初期复苏(LBLS) 开始≤4 min ,Ⅱ期复苏( ACLS) 开始≤8 min 与BLS≥4 min ,ACLS≥8 min 组;首获医务人员或熟悉CPR 操作者抢救与首获一般群众抢救组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心肺脑复苏的关键在于现场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如何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水平,正确认识在临床掌握心肺脑复苏方法的重要性。方法:通过观察本院近几年来有关心肺脑复苏急诊患者的抢救流程及抢救效果,回顾性分析掌握心肺脑复苏方法。结果:在掌握好心肺脑复苏方法的前提下,使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成功率得到很大提高,本组22例患者,18例复苏成功未留下后遗症,3例无效死亡,1例留下后遗症。结论:及时地诊断,有效的救治手段,先进的抢救设备及争取抢救时间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心脏停搏的程序与方法,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抢救的102例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102例患者复苏成功11例。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与患者原发疾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开始抢救时间、胸外按压方法及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对3 例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经急诊抢救结果进行分析,3 例均在心跳呼吸停止后2 ~3 min 内得到及时的现场抢救和急诊科抢救,自主心跳和自主呼吸很快恢复,Ⅰ、Ⅱ期复苏有效;继续加强Ⅱ、Ⅲ期复苏,意识恢复,脑复苏成功。认为及时正确有效的早期抢救是心肺脑复苏的关键,加强Ⅱ、Ⅲ期复苏是促进意识恢复的重要措施;此外群众性现场心肺复苏抢救技术的普及培训对提高心肺脑复苏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抢救心脏停搏的程序与方法,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抢救成功的25例心脏停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结果:25例患者复苏成功25例。结论:心脏停搏患者复苏成功与患者原发疾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开始抢救时间、胸外按压方法及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5.
黄丽燕 《微创医学》2005,24(1):142-144
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主要用于复苏后能维持较好的心、肺、脑功能及能较长时间生存的患者[1].近年来,复苏研究的目标转向脑的研究[2],故现代急救医学已将心肺复苏术(CPR)扩展到心肺脑复苏(CPCR)高层次,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黄丽燕 《医学文选》2005,24(1):142-144
心肺脑复苏 (CPCR)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复苏技术 ,主要用于复苏后能维持较好的心、肺、脑功能及能较长时间生存的患者[1 ] 。近年来 ,复苏研究的目标转向脑的研究[2 ] ,故现代急救医学已将心肺复苏术 (CPR)扩展到心肺脑复苏 (CPCR)高层次 ,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皖南地区市民心肺复苏普及率和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分析复苏成功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院前发生的2 376例心搏骤停患者(并根据是否抢救成功将患者分为抢救成功组与失败组),计算经心肺复苏抢救的成功率,分析成功相关因素。同期选择1 000例皖南地区市民进行心肺复苏相关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1 000例心肺复苏相关知识问卷及格257例,占25.70%。2 376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中,共562例患者抢救成功,占23.65%。成功组患者年龄≤60岁、现场有市民抢救、120到达时间≤10 min、开展心肺复苏时间≤5 min、心肺复苏持续时间≤65 min、气管插管≤6 min、心脏除颤时间≤5 min、心脏停搏时间≤5 min、采用气管插管率均高于失败组患者(P<0.05)。120到场前现场有市民复苏抢救、120到达时间≤10 min、开展心肺复苏时间≤5 min、心脏除颤时间≤5 min、心脏停搏时间≤5 min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皖南地区市民心肺复苏普及率为25.70%,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23.65%...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4例心脏自主心律停止6~86分钟,经抢救心肺脑复苏成功。认为,及早发现及早抢救,正确持久不间断地胸外挤压,心肺脑同时复苏,迅速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口呼吸、气管插管给氧,及早建立静脉通道、避免心腔内注药,及早进行电除颤,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抢救,合理组织、统一指挥,是心腔脑复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心跳骤停的危重患者的抢救,第一步即是心肺复苏,而心肺复苏的根本目的在于脑复苏,仅有心跳和呼吸的人称为“植物人”,实际已无生存价值。因此,目前把心肺复苏一词改为心肺胞复苏,其目的就在于强调脑复苏的重要性。心肺脑复苏的步骤,现在多半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如下:A(呼吸道通畅);B(人工呼吸);C(心脏按压);D(药物治疗);E(心电图检查);F(除颤);G(各种仪器监测);H(脑的保护);I(复苏室强化治疗)。但国外有权威人士指出,这种抢救程序并非完全合理,认为复苏的重点应开始就放在脑的复苏上。大量的临床实…  相似文献   

20.
唐蓉 《陕西医学杂志》2013,42(8):1088-1088
<正>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集中、病种多、抢救和管理任务重,多种急危重病及意外造成的心脏呼吸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急症,心肺脑复苏也就成为了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最基本的措施[1]。心肺脑复苏既是通过心脏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促使恢复心脏的自主搏动;又采用人工呼吸替代自主呼吸[2]。我院自2010年9月开始使用机械心肺复苏仪,至2012年9月,共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停止的猝死患者123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