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后肢体疼痛,多属中医痹症范畴。中医认为是由于寒、瘀、痰凝于经络局部关节,气血运行不利,脉络痹阻所致。采用痹症常用外治方法中药薰洗和手法按摩治疗可以获得一定疗效。以益气活血通络中药薰洗并向心性手法按摩治疗脑卒中肢体痛患者3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选登(2)风湿痹风湿痹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以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红、肿、重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指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依据1、以四肢大关节走窜疼痛为主,伴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多有恶寒、...  相似文献   

3.
腰腿痛是农村常见、多发病之一,中医常将其归属于痹证范畴。其临床表现有腰痛、活动受限、局部明显压痛等。中医认为急性损伤,病变以筋骨受损,气血不运,瘀血作痛为主,常有皮下出血征象;慢性腰腿痛并反复发作者,多由风寒湿邪入侵并留滞,气血失运,经络阻滞所致。在临床上,痛有定处者属瘀,痛或左或右者属风,或痛或止者属湿热,遇寒而痛者属寒湿,往来走痛者属痰积,久坐而痛者属气滞,经常痛者属虚。腰痛日久即伤肾,出现肾阳虚、肾阴虚的证候,最后导致阴阳气血两虚。  相似文献   

4.
李天发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2):1077-1078
面神经炎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属于中络为病,致病原因多为人体气血不足,经络空虚,面部、耳后遭受风寒侵袭.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喜动,相夹寒、湿、痰为患,致气血痹阻于面部三阳经络,经络淤滞,筋脉失养而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相似文献   

5.
<正>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称为"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而发病[1]。周围性面瘫的常  相似文献   

6.
人体是通过经络的运行气血、沟通上下、贯穿内外的通道作用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灵枢·经脉》记载了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的络属关系。督脉虽为奇经八脉,却为十四正经之一,具有固定的循行路线和腧穴,为阳脉之海,因此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脑是重要的"奇恒之腑",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头为诸阳之会"、督脉"入属于脑"、"入络脑"、"入脑"等记载。后世医家也非常重视督脉与脑的关系,如张锡纯提出"督脉者,又脑髓神经之所也。"  相似文献   

7.
足踝是人体的重要关节,踝关节韧带是维持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其在诊断、治疗、护理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在临床上踝部的损伤发病率很高,占全身关节损伤80%以上,西医认为如果出现血肿,不能运用手法按摩,而石氏恰恰通过手法按摩可以正骨顺筋,舒筋活络,促进淤血消散.石氏中医强调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脏腑经络或皮肉筋骨等处受伤,都离不开"气血"二字,气血是阴阳物质基础,其治疗内外兼顾,整体调治,按石氏"气血兼顾,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原则,临床上对伤筋之伤提出早期理气活血,中期调和气血、康复锻炼,后期益气养血[1].  相似文献   

8.
益气活血中药薰洗并向心性手法按摩缓解脑卒中肢体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梅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998-1999
脑卒中后肢体疼痛,多用中医痹症范畴。中医认为是由于寒、瘀、痰凝于经络局部关节,气血运行不利,脉络痹阻所改。采用并症常用外治方法中药薰洗和手法按摩治疗可以获得一定疗效。以益气活血通路中药薰洗并向心性手法按摩治疗脑卒中肢体痛患3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正>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关系的学说,是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一部分。作为人体血液循环通道的主干和分支,经络是联络脏腑形体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运行全身气血、感应传导信息的通道;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联络脏腑肢体、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功能,与人体生理病理息息相关~([1])。根据经络学说理论,"经"是指经络系统的主  相似文献   

10.
中医经络选穴原则在物理疗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中医理论 ,经络是联络人体各部位及运行气血的通路 ,具有沟通上下内外 ,调节脏腑肢节的功能。穴位是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中医特色外治法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现代物理治疗方法也借鉴了中医的经穴理论 ,以针灸、按摩、刮痧、拔罐以及各种光、电、波、谱、磁、温热和机械运动等物理刺激 ,达到治疗或保健康复的作用。本文是我近 2 0年应用非药物物理疗法临床选经取穴配位的经验总结 ,供大家临床参考。1就近治疗即在病痛处治疗。这是由于病痛之所以出现 ,是因为局部经络功能之失调 ,如经气不通所致之疼痛等。在病痛处治疗 ,…  相似文献   

11.
经络是中华民族先辈在大量临床经验基础上发现的沟通体表与体表及体表与内脏间的具有相对特异性的联系,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以经络及气血运行理论为核心的中医理论指导着包括针灸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中医临床实践。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对某些病症疗效明确的治疗手段,具安全有效、无污染、无副作用、费用低廉等特点,正成为世界补充与替代医学中的支柱。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经络系统的结构,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从经络系统的结构的研究中可获得其在内连属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的启示,以"奥运"信息网络系统为应用背景,研究信息网络系统结构方案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3.
坐骨神经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分布区域,以腰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及足外侧为主,发生的放射性疼痛,属中医"痹证"腰腿痛范畴.西医治疗进展较为缓慢,长服药副作用大,而针灸能促进经络气血运行,补肾散寒,调气止痛,配合我院自制中药通痹丸按照循经和辨证原则施治,通过对56例坐骨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足跟痛是门诊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认为此病多为跟骨骨刺、跟骨滑囊炎、跟下脂肪垫炎、跟骨结节周围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引起的慢性疼痛。中医属痹证范畴,多属风寒湿邪,瘀阻经络,气血循环不畅,经络不通,不通则痛。笔自1999年至今采用自拟中药熏洗结合手法按摩治疗足跟痛临床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黄褐斑多因肝郁气滞、脾虚湿阻、肾精亏损所致气机郁滞、气血亏损、经络不畅,以致气血不能上荣于面部、瘀浊凝结于面部而成,通过经络刺激,使其气血畅达,改善及恢复面部气血运行及供应,正气恢复,则瘀浊之斑消除。本文基本总结国内专家学者针灸治疗黄褐斑经验,可提供临床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个具有中国传统健身特色的运动项目,是以拳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的方法;以心静体松、连贯圆活、柔缓均匀、上下相随、虚实分明、意识动作和呼吸紧密配合达到延年益寿,祛病强身的功能,中医认为“气血”与精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井有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经络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而太极拳锻炼即可保持经络通畅、气充血旺,具有祛病强身的作用。1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1.1 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太极拳运动对神经系统的改善有着重要作用。《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  相似文献   

17.
输液性静脉炎的中药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医学认为:静脉炎是输液过程中穿刺伤及局部脉络血行不畅导致血淤滞阻,"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津液输布受阻导致胀痛;淤血内蕴,蕴久化热,则局部发热[1];脉络损伤,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其发生机理是气血淤滞,热毒凝滞于血脉,使局部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给患者带  相似文献   

18.
痛风由湿浊淤阻 ,留滞关节经络 ,气血不畅所致[1] 。以关节红、肿、热、痛或伴不同程度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近年来 ,由于体力劳动强度减轻 ,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痛风发病率逐年增高。我科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 2 1例痛风患者 ,现将辨证施护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 2 1例 ,其中男 15例 ,女 6例 ;年龄 2 1~ 75岁 ;中医辨证 :湿热痹阻 14例 ,湿邪留痹 5例 ,脾肾不足 2例。2 辨证施护2 1 湿热痹阻肢体小关节突然红、肿、热、痛 ,手不可近 ,难于下床活动 ,不思饮食 ,口干 ,心烦不安 ,小便黄 ,舌质淡 ,苔黄腻 ,脉弦滑…  相似文献   

19.
在诸痛中,对虚性疼痛的性质、病机和治疗,强调其机理为气血失和。因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与血协调运行贯注于全身四肢百骸,周流不息。若任其一方减少,都要失去和调而产生虚性疼痛。常表现为正虚邪乘和壅滞不通两方面,总以气血失和为本,故宜补虚治痛,调和气血使之畅通。并举两案阐明补通之要。  相似文献   

20.
足踝是人体的重要关节,踝关节韧带是维持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其在诊断、治疗、护理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在临床上踝部的损伤发病率很高,占全身关节损伤80%以上,西医认为如果出现血肿,不能运用手法按摩,而石氏恰恰通过手法按摩可以正骨顺筋,舒筋活络,促进淤血消散。石氏中医强调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脏腑经络或皮肉筋骨等处受伤,都离不开“气血”二字,气血是阴阳物质基础,其治疗内外兼顾,整体调治,按石氏“气血兼顾,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原则,临床上对伤筋之伤提出早期理气活血,中期调和气血、康复锻炼,后期益气养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