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加牵引、手法按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颈源性头痛患者144例随机分为A组(头痛宁治疗组)、B组(颈部牵引、按摩治疗组)、C组(头痛宁加颈部牵引、按摩治疗组)。牵引选坐式颌枕带颈部间歇牵引,手法治疗选乳突后、枢椎横突、枕下三角等处扳机点,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后的VAS评分及发作次数。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VAS评分及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个月C组VAS评分及发作次数与A组、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VAS评分及发作次数治疗1个月后与3个月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源性头痛选择头痛宁能迅速缓解疼痛,颈部牵引加手法按摩则能纠正紊乱的颈椎力学结构及肌肉筋膜,两者兼用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头痛宁药物治疗或牵引、按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与合理用枕对颈椎曲度异常患者恢复生理曲度的临床价值,为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有明显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患者行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加牵引治疗,住院治疗2周,出院指导功能锻炼12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X线变化。结果:2组2有效率及X线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评分比较,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后伸肌群功能锻炼与颈椎牵引相结合的治疗方式优于单纯的牵引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源性头痛采用刃针疗法配合推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12月我社区收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予以推拿治疗,观察组采用刃针疗法配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头痛发作次数、VAS与ROM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源性头痛采用刃针疗法配合推拿治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30例,其中颞部疼痛患者行耳颞神经阻滞,顶枕部疼痛患者行颈椎旁神经阻滞,均配合手法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30例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总有效率93.3%;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针对颈源性头痛的不同部位采用神经阻滞并联合手法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青年颈源性头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3-06/2004-05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正骨科就诊的青年颈源性头痛患者75例,均知情同意。根据头痛发作的次数和时间跨度分为急性组、亚急性组和慢性组,分别为43,7和25例。术者应用单拇指触诊法确定棘突的偏歪情况,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若1次手法未愈,可以做第2次或第3次手法,正骨手法一般1周一两次,治疗1~4周,每周治疗结束后均进行疗效评价:头痛症状完全消失为有效,头痛程度减轻为好转,头痛症状无变化为无效。第5周患者均进行复诊。结果75例青年颈源性头痛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75例患者中多数患者经一两次手法治疗后头痛症状完全消失。第5周复诊时急性组和亚急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慢性组有效率为76%,急性组和亚急性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慢性组(P<0.05)。结论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青年颈源性头痛的干预效果令人满意,其中对于头痛发作次数少、时间跨度短患者的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颈椎手法复位与中频脉冲治疗颈源性头痛(CEH)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CEH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中频脉冲治疗,观察组应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头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查时,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颈中频脉冲比较,颈椎手法复位治疗CEH的短期疗效更佳,且可显著缓解患者头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及颈椎旁双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的患者66例,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颈椎旁阻滞治疗,观察组采用星状神经节及颈椎旁双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h及治疗后1个月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结果]两组患者NRS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h和1个月两组NRS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h和治疗后1个月较治疗前NRS均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及颈椎旁双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确切并持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龙氏治脊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经神经定位、触诊检诊及颈椎X线片、MRI三步定位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应用龙氏治脊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常规推拿手法和灸法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后头痛(VAS评分)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观察组减少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比86.7%,P<0.05)。结论龙氏治脊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能有效解除症状,疗效确切,操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臭氧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对17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颈椎旁神经阻滞,n=88)和治疗组(臭氧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n=90),根据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及头痛发作次数的改变,来判定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7天后,疼痛评分、头痛发作次数治疗组比对照组均有明显的降低,两组之间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在随访3个月、6个月后两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臭氧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能够有效迅速地缓解颈源性头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正骨手法配合自拟疏风养血汤加减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8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药物疗法:布洛芬胶囊及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疗程10天;治疗组采用正骨手法配合疏风养血汤内外兼治,每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10天后和治疗三个月后随访,治疗组的显效率分别为100%和93.19%;对照组为93.19%和5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正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西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青年颈源性头痛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3—06/2004—05在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正骨科就诊的青年颈源性头痛患者75例,均知情同意。根据头痛发作的次数和时间跨度分为急性组、亚急性组和慢性组,分别为43,7和25例。术者应用单拇指触诊法确定棘突的偏歪情况,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若1次手法未愈,可以做第2次或第3次手法,正骨手法一般1周一两次,治疗1—4周,每周治疗结束后均进行疗效评价:头痛症状完全消失为有效,头痛程度减轻为好转,头痛症状无变化为无效。第5周患者均进行复诊。结果75例青年颈源性头痛患者全部进人结果分析,无脱落。75例患者中多数患者经一两次手法治疗后头痛症状完全消失。第5周复诊时急性组和亚急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慢性组有效率为76%,急性组和亚急性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慢性组(P〈0.05)。结论采用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青年颈源性头痛的干预效果令人满意,其中对于头痛发作次数少、时间跨度短患者的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2.
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将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先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再于患侧枕部和上颈部最多见最敏感的3个压痛点行小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B组为对照组,只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每次治疗后、1个月疼痛指标和3个月、6个月后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明显疗效,但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13.
石丽宏  邓海峰 《中国康复》2008,23(2):111-11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30例,均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有顶枕部疼痛伴颈部僵硬不适加颈椎旁神经阻滞,颞部疼痛或闷胀不适加耳颞神经阻滞.结果:治疗4次后,30例患者头痛完全缓解15例、好转9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2±1.6与8.0±1.0,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并配合局部针对性处理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位颈椎旁臭氧注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2例;B组38例),A组接受颈2椎旁臭氧注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组接受颈2椎旁臭氧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A组2.1±1.0、2.1±1.0和2.8±1.5;B组2.2±1.1、3.1±1.8和3.7±2.1.优良率分别为:A组:100%、88.1%、83.3%;B组:94.7%、71.1%、60.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平均VA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高位颈椎旁臭氧注射联合手法复位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高位颈椎旁臭氧注射,但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热针配合磁振热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颈椎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84 例慢性非 特异性颈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2 例。 对照组予以磁振热治疗,观察组予以内热针配合磁振热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 前后椎旁肌与椎体面积比值、颈痛程度评分、颈椎功能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 1 个月,两组患者颈半棘肌、多裂肌和回旋肌与 椎体面积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 <0.05 );两组患者颈痛程度评分、颈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 于对照组( P <0.05 )。 结论:内热针配合磁振热治疗可有效缓解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颈痛,增加椎旁肌的横断面积,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针刀综合治疗对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疼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36例慢性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118例)采用推拿、颈牵、中频电及功能训练。Ⅱ组为针刀组(118例),采用小针刀,辅以适当手法,封闭及功能训练,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VAS法评定疼痛程度,并采用SF-36量表评定生存质量。结果:针刀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60个月,平均随访24.75±8.43个月,针刀组疗效稳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颈源性头痛的疼痛程度及生存质量,且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脊柱定位调适平衡法配合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1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针刀治疗,观察组采用脊柱定位调适平衡法配合针刀治疗。结果治疗结束后一年随访,观察组的治愈率为90.32%,对照组的治愈率为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定位调适平衡法配合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牵复三步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颈源性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使用颈椎牵引、中药熏蒸、牵复三步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颈椎牵引、中药熏蒸、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有效率为75.6%,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睡眠质量均得到有效改善,但观察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入睡时间及日间功能等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临床治疗颈源性失眠介入牵复三步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临床效果良,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筋健脊功结合整脊手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片配合腰椎电动牵引治疗,观察组采用腰椎定点微调整脊手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后指导患者进行强筋健脊功功能锻炼,采用JOA量表客观评价两组治疗前后及随访3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疗效、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随访,各组间坚持锻炼者JOA评分高于未锻炼者(P0.05)。结论:腰椎定点微调整脊手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口服布洛芬片配合腰椎电动牵引的治疗方法在近期与远期疗效上更优。护理与功能锻炼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占娜  张振杰 《全科护理》2021,19(26):3691-3693
目的:探讨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对颈椎前路术后病人椎-基底动脉血流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将125例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颈椎病病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颈椎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干预3个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病-目标成就量表评分(CSA-GAS)评价两组病人干预前后颈椎功能,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及颈椎活动度.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NDI评分低于对照组,CSA-G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颈椎左屈、右屈及前屈、后伸、左旋、右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可改善颈椎前路术后病人颈椎活动度及椎-基底动脉血流,提高病人颈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