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术(简称超乳联合房角分离)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房角粘连情况将238例患眼分为 A组(房角粘连关闭≤180°)72眼,随机分为2亚组,分别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简称单纯超乳)、超乳联合房角分离;B组(180°<房角粘连关闭≤270°)106眼,C组(房角粘连关闭>270°)60眼,均随机分为2亚组,分别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小梁切除术(简称三联)、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房角、视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视力,238眼中14眼视力无变化或下降,超乳联合房角分离中仅2眼视力无提高,无1例视力下降.眼压,A组,房角分离组眼压明显低于单纯超乳亚组(P<0.01),不同时相之间眼压无差别(P>0.05);B组,房角分离亚组与三联亚组眼压存在差别(P<0.05),不同时相之间眼压存在差别(P<0.01),1个月后趋于稳定,房角分离亚组低于三联亚组;C组,房角分离亚组平均眼压稍低于三联亚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角变化,房角分离的119眼术后1 月房角镜及超生生物显微镜检查房角均不同程度开放;对照组术后部分患者房角重新开放.房角分离患者视野,A组、B组术后视野平均光敏度(mean sensitivity,MS) 较术前显著性增高( P<0.01),视野指数(mean defect,MD)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C组术后MS较术前有下降趋势,MD较术前提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房角粘连关闭≤180°者,仅行单纯超乳就可控制眼压;180°<房角粘连关闭≤270°,超乳合并房角分离优于三联;房角粘连关闭>270°的患者,超乳合并房角分离与三联眼压控制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人(46眼),根据术前房角粘连关闭的范围不同分为3组,其中A组17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180°,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B组16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180°~270°,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C组13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比较3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A组中全部无需用降眼压药物,B组需药物干预者1眼,C组需药物干预者10眼,A组和B组病人需要用降眼压药物干预率均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前房角粘连关闭<180°病人治疗效果最好,对于术前房角粘连关闭180°~270°的病人需要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当其角度>270°时,临床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房角粘连情况将患眼分为 A组(房角粘连关闭≤180°)72眼、B组(180°<房角粘连关闭≤270°)106眼、C组(房角粘连关闭>270°)60眼,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前及术后2年随访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房角、视野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8眼中仅4眼视力无提高,无1例视力下降.3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1),房角均不同程度开放.A、B组术后视野平均光敏度(mean sensitivity,MS) 较术前显著性增高(P<0.01),视野平均缺损(mean deviation,MD)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MS较术前有下降趋势,MD较术前提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保护视功能,手术并发症少,可作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合并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房角分离术(phaeoemulsification combined with goniosynechialysis,Phaco-GSL)后房角形态的变化,评价Phaco-GSL治疗PACG的疗效.方法 观察确诊为PACG合并白内障住院患者50例共50只眼,所有病例房角黏连(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e.PAS)范围>180°.将患者用单盲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5例25只眼,分别为Phaco-GSL治疗组(A组)和单纯Phaco对照组(B组),用房角镜检查手术后1、3个月房角变化,同时观察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眼压.结果 ①房角:A组房角开放>180°以上为100%,房角为宽角,能看到小梁网5例(20%)、巩膜突12例(48%)、睫状体带8例(32%):B组手术后1个月房角,旰放>180°为48%,手术后3个月有2例房角再次发生黏连;A组手术后房角开放180°明显优于B组(P<0.05);在2组房角开放的病例中,随着时间推移,色素逐渐变少.②眼压:手术前眼压25~58 mmHg,平均28.67 mmHg.手术后不用降眼压药眼压止常者A组86.67%,B组41.33%,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①对于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Phaco-GSL可以使房角重新开放,在重新开放的房角中,房角的虮膜插入位置、房角的度数以及虹膜形态等状态长期稳定,降眼压效果好.②对于PAS>180°的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可以通过Phaco-GSL来治疗,不必联合小梁切除.  相似文献   

5.
禤中宁  陈洁  刘晶 《广西医学》2014,(10):1452-1453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6例(30眼)合并白内障的PACG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4-6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房角宽度的变化。结果术后1周,所有术眼前房明显加深,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矫正视力0.1-0.8,眼压控制在(14.81±3.73)mmHg;术后3个月眼压控制在(16.21±3.96)mmHg,有2例(3眼)眼压偏高,加用一种降眼压眼药水后能控制在正常范围。随访期间,26例(30眼)眼压维持在正常范围。术后所有术眼前房角开放良好,随访期间未见前房角重新粘连关闭。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有效降低PACG的眼内压,安全性好,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晶状体摘除对房角关闭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患者39例(45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合并晶状体不同程度混浊。根据术前相同解剖的房角关闭不同发展阶段分为三组,三组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眼压、房角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组术前平均眼压(21.28±6.23)mmHg,术后房角开放,未见明显房角周边前粘连,术后平均眼压(19.0±2.83)mmHg。B组术前平均眼压(21.22±7.52)mmHg,术后房角粘连关闭<180°,术后平均眼压(16.0±3.80)mmHg。C组术前平均眼压(41.27±11.82)mmHg,术后房角开放>180°,术后平均眼压(16.96±5.32)mmHg。术后1个月眼压及房角变化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1)相同解剖状态的房角关闭不同发展阶段通过晶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后,房角明显开放。(2)解剖的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通过晶状体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后可改善,疗效与解剖特点有关,与术前眼压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本院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50例(51眼),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随访9~12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3个月眼压平均为(13.52±3.24)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平均为(3.296±0.243)mm(P<0.05);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开放.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是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8.
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不同房角关闭程度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1例(43眼)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关闭程度分为A、B两组:A组(房角关闭粘连≤180°)25眼,B组(房角关闭粘连〉180°)18眼。均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观察二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41例(43眼)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房角加深。房角镜检查:A组25眼房角完全开放12眼,房角关闭粘连≤90°者8眼(80%),房角关闭粘连90°~180°者5眼。B组(房角关闭粘连(180°)18眼中房角关闭粘连≤90°者4眼,房角关闭粘连(180°14眼(78%)。A组优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压:术前A组(44.36±4.27)mmHg,B组(47.01±4.35)。术后一周:A组眼压控制在(15.96±3.97)mmHg,B组眼压控制在(16.20±5.56)mmHg;B组术后6月:6眼需加用降眼压药物,5眼青光眼发作行抗青光眼滤过手术。A组优于B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可有效治疗房角关闭粘连≤180°患者。而对于房角关闭粘连〉180°患者,单纯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效果不佳,可考虑行青白联合手术,或需降眼压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张志明  王燕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0):958-959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术后房角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37眼)合并有白内障的继发闭角型青光眼,其中前房角关闭范围≤180°者16眼,(180°者21眼,均角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其术前术后常规行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镜、眼压检查,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随访期内未见房角关闭及黏连范围扩大,所有患者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4.43±4.78)mmHg,较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6.72±2.90)mmHg明显降低,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52±0.35)mm增加到术后(2.45±0.26)mm,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房角较术前均有增宽。结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继发闭角型青光眼能良好地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和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长垣市中医院就诊的124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62例。A组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IOL植入术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房角分离术。对比两组手术前后中央前房深度、眼压、视力,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B组患者视力高于A组,眼压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6%(5/62)、6.45%(4/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IOL植入术基础上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提高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进一步降低患者眼压,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患者视力、眼压、房角等情况。结果共58例病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急性PACG(A组)37例,慢性PACG(B组)21例。分别记录术前及术后6个月视力、眼压、房角等情况。A组视力由术前(0.11±0.08)提高至(0.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视力由(0.4±0.16)提高至(0.6±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眼压由术前(4.16±1.50)kPa降至(2.03±0.61)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眼压由术前(3.51±1.30)kPa降至(2.30±0.73)kPa(P<0.05)。其中A组1例眼压未控制正常,B组6例未控制正常。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能有效治疗PACG,但对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近6年来因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于我科治疗的患者48例(56眼),根据前房角的情况分为A组(房角关闭<180°)和B组(房角关闭>180°)。A组28眼中,Aa组1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b组1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 B组28眼中,Ba组1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b组14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1个月,比较各组患者的眼压、前房深度和房角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56只眼的眼压和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有改善,房角关闭均<180°。其中,Aa组和Ab组的眼压及前房深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a组和Bb组的眼压和前房深度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白内障并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可明显改善眼压和前房的深度,其中房角关闭>180°的患眼术中需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  相似文献   

13.
许俊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518-2520
目的:探讨白内障并发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0例(60眼)白内障并发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的关闭情况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的房角关闭﹤180°,Ⅱ组的房角关闭﹥180°。并将Ⅰ组分为Ⅰa和Ⅰb,Ⅱ组分为Ⅱa和Ⅱb,Ⅰ组中Ⅱa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Ⅰ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辅以房角粘连分离术;Ⅱ组中Ⅱa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Ⅱ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辅以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30 d,对房角关闭情况、前房深度和眼压做比较。结果房角关闭﹥180°共3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辅以房角粘连分离术比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的前房深度更深,眼压更为理想。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对于白内障并发青光眼的眼压和前房深度有明显改善,房角关闭﹥180°的患者可同时辅以房角粘连分离术。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医学杂志》2016,(3):321-32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PACG合并白内障26眼行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25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术后随访6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炎症反应、滤过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ACG组末次随访平均眼压为14.37±4.83mmHg,前房深度3.48±0.47mm,最佳矫正视力为0.62±0.23,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适合青光眼术式治疗PACG,降眼压效果稳定,视力提高显著,术后并发症少,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在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房角粘连>120°且≤270°。患者35例(45眼),随机分为A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组)和B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视野等变化。结果两组术后视力和眼压均较术前显著发生变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视野基本上保持原有水平,A组几乎所有纳入者术后随访前房角均有增宽,B组60%房角增宽。A组发生并发症1人,B组发生并发症4人,B组住院平均天数较A组长。结论两种联合术式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均有显著疗效。但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多于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组,故优先考虑联合房角分离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而对照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患者视力及眼压、房角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实验组患者的房角开放程度和眼压分别为(69.7±8.45)和(15.6±2.46)mmHg,明显小于对照组的(81.2±6.11)和(19.6±3.46)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中央前房深为(3.36±0.11)mm,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4±0.28)mm(P<0.05)。结论: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房角粘连范围不超过180°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4年1月我科住院收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7例(61只眼),其中房角关闭≤180°37只眼,>180°者24只眼,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记录比较手术前、后的眼压和视力及前房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6个月。结果47例(61只眼)术后最后1次随访平均眼压(14.79±4.16)mmHg(1mmHg=0.133kPa),比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24.08±3.23)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3.86,P<0.001)。术后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手术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χ2=48.04,P<0.001)。中央前方深度由术前的(2.02±0.31)mm增加到术后的(2.91±0.28)mm,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t=17.92,P<0.001)。术后前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术前关闭的房角不同程度开放,虹膜周边前粘连范围缩小。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有前房出血、角膜水肿,后期主要有虹膜裂纹和后发性白内障。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良好控制眼压、迅速提高视力且操作安全简捷。  相似文献   

18.
程依琏  罗谦  万灵  樊映川 《西部医学》2008,20(5):1019-1020
目的观察前房角狭窄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前房角及其眼压的变化。方法对32例36眼前房角狭窄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前房角的宽度、前房角入口的角度和眼压。结果术前房角:4/4周N,2眼,4/4周N,18眼,4/4周Nw16眼,术后房角:4/4周宽房角(W)20眼,大于1/2周宽房角(W)9眼,窄房角(N1~N1)7眼,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房角入口:术前入口〈10°者30眼,10°~20。者6眼,术后36眼入口均〉20°,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眼压:术前平均眼压(18±6.41)mmHg,术后平均眼压(10.0±3.52)mmHg,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具有前房角狭窄的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可以使关闭的前房角重新开放、变宽,对因房角关闭引起的青光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前房角粘连关闭程度将60例(60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三组:房角开放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房角粘连小于180°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房角粘连大于180°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所有患者视力,前房中央深度,眼压、房角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房角粘连均重新开放,三种治疗方案均改善了患者的平均视力、前房中央深度及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或合小梁切除术均可改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患者的视力状况、眼压水平及前房深度,疗效安全可靠。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应结合房角关闭程度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原发性房角关闭(APAC)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APAC及PACG患者的I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共34眼。35例患者38眼PAC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22例患者24眼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比较三组的手术成功率、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手术前后视力变化等。结果超声乳化组治疗APCA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PACG。PACG的临床疗效三组之间有差异(P〈0.05),小梁切除组和联合组的完全成功率均显著高于超声乳化组(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APAC和PACG,具有不同的特征,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PAC的类型、手术的特征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