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蚁淳  叶大庆 《新中医》2022,54(15):200-204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民族文化品牌。“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现状,提出艺体式、学术式、产品式、服务式等传播策略。通过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加强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充分调动社会与政府资源等保障措施来更好地促进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及发展,助力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认同取得较大进展,这主要得益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医学使用历史、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疗效确切、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方式相结合,以及中医药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因素。根据中医药传播认同现状得出,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须由表及里,构建深层次认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构建多领域、宽范围认同;在后疫情时代,应构建持续牢固的中医药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3.
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健康医疗智慧和实践成果的结晶,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医药的海外传播,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大人民的健康,现梳理了海外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药海外传播的策略,即“一个基石、两个关键点、四个途径、一个依托”。其中,“一个基石”是指中医药的疗效;“两个关键点”是指高端复合型人才、良好的政策及法规环境;“四个途径”是学术传播为主,政府引导、民间参与,联合科研攻关,“互联网+”;“一个依托”是充分依托我国在海外的中医药中心。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提出的重大全球经济发展战略,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科技、文化、经济、生态资源,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但由于区域文化差异,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受众的心理习惯等因素影响,中医药服务要走出国门,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疗或日常保健中,仍面临严峻形势。本研究在收集整理、分析当前国内中医药行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成功模式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统医学的国际传播方式的基础之上,从国际医疗服务、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中医药健康产品、中医药科研等方面提出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接受,中医留学生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培养适应沿线国家发展状况的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海外传播的关键环节。此文结合中医留学生教学体会,提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教师应充分了解中医对外教育模式变革及海外中医发展状况,在教学中应引导留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以培养良好的中医思维,并适当融入生源国的传统医学知识以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泉州港古称“刺桐港”,是一座千年古港,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宋元时期发展繁荣,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对中国及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均有重大影响。本研究从宋元时期泉州港发展鼎盛的原因入手,通过泉州港与各国进出口各种药材,海外诸国人员来泉州以及闽商通过泉州港远航海外三方面史料论述泉州港在宋元繁荣时期促进了中医药同海外的交流、发展和传播的事实。以期通过研究中医药在宋元时期发展传播,启发读者学习和发展中医药,并借助“一带一路”之机来传播中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为保障和促进人类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为推进中医药境外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根据“一带一路”国家中医药发展环境特征,通过具体分析其在经济与市场、人口、政治与法制、文化与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以及自然地理七个维度的发展情况,将“一带一路”沿线的35个主要国家划分为重点推进型、强化合作型、特色发展型和积极突破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国家提出中医药差异化发展策略。重点推进型国家要加大推进力度,强化中医药强势品牌;强化合作型国家要深化国际合作,加快中医药发展传播;特色发展型要强化政府间合作,优选项目重点支持;积极突破型国家要加强中医药文化交流,适当控制投资风险。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中医药国际化战略以及相关企业、机构中医药境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和国际经济合作战略,更是中国面向全球化的一个文化战略架构。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文化先行,而中医药文化是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传播要实施整体化传播、本土化传播、差异化传播的策略,注重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内涵,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品牌,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等多种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枢纽。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医药对外发展的趋势日益上升。本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下中医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思考科学发展中医药,提高传播软实力的方式方法;并围绕“一个中心,多个落脚点”,以多个方向形式发展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进一步弘扬于外。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逐步加大了对振兴中医药的支持力度。中医药沿"一带一路"走出去步代不断加快,文化是"一带一路"的灵魂,文化先行的优势可以推动我国与沿线各国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随着国家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医药受到海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配合"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做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推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上海中医药大学策划出版  相似文献   

11.
在中医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作为源文化的中医,科学性、先进性是其能够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必要前提。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历程中,中医吸收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核,最终发展成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文化体系;同时,中医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名医辈出,医学成绩斐然。中医在文化上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医学上又独有建树,以数千年的治病活人历史证实了其科学性与先进性,这正是中医作为源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基础与保障。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精神要求的提高,护理工作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质量、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每位护士在工作中应提高各种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加强自身素质,建立护患沟通体系,并预见问题,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本文旨在分析护患纠纷的发生原因并针对其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于药师来讲,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以及得到病人的认可,这是药师进行临床药学工作的一个保障,是对患者成功进行治愈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在日益追求护理工作科学系统化的今天,护理管理已走上强调人性化管理的理念,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护理管理者若能巧妙的运用沟通技巧,获得上级的信任,患者的赞誉,达到预定的目标,更是提高良好的护理品质的保证.身处青海高原,护理工作当中会遇到很多特殊的情形.因此,建设性的沟通技巧是护理管理者应具备的必要沟通条件.  相似文献   

15.
自2007年我们神经内科将名片、电话、短信、QQ等应用于护理服务中,相对于2006年,病人数增加了15%,可病人满意度由原来的89%提高到现在的96%,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更新和护理理念的转变,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被人们日益重视,心理护理成为新的护理模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在外科手术前后,良好的护患沟通作为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在手术顺利进行及术后的康复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总结对907例妇科择期手术患者住院前电话沟通的经验。为了保持护患沟通的连续性,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由病房护士通过电话对每例预约住院的患者进行住院前电话沟通。结果患者预约住院平均等待时间由原来的6.7d缩短到2.3d。增加住院前护患沟通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病房整体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护、患、医三方共同受益。  相似文献   

18.
聆听和沟通是人际交流的根本,用心聆听是谈话的前提,有效沟通是谈话的根本,合理解决问题是谈话的目的。医院人事科在服务于员工的同时,通过积极聆听和沟通更好的服务于医院员工。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的发展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检验医学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检验医学为临床诊治提供资料和数据,已逐步成为我国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沟通和交流,促进检验科与临床科的结合,提高检验质量,指导临床用药,明确检验目的,可促进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保证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20.
孟莉莉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116-117
护患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在校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其护理生涯有着重要意义。在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余活动、成绩鉴定、预见习等五个方面注重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从而可以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并加强其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推理、解决问题以及组织活动和领导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