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体(p2PSA)相关指标价值及其与年龄相关性。方法对238名1090岁年龄段马鞍山地区健康男性统一检测PSA和p2PSA等指标,按每10岁一组分8组,分别统计分析各组p2PSA和%p2PSA均值及其95%可信区间,与tPSA、fPSA及%fPSA等指标综合对比,绘制年龄相关曲线并分析曲线特征。结果 p2PSA与tPSA曲线均随年龄增加而总体呈上升趋势。tPSA曲线以40岁为标志性临界点(1.0 ng/ml),p2PSA曲线按年龄段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p2PSA上升低区(090岁年龄段马鞍山地区健康男性统一检测PSA和p2PSA等指标,按每10岁一组分8组,分别统计分析各组p2PSA和%p2PSA均值及其95%可信区间,与tPSA、fPSA及%fPSA等指标综合对比,绘制年龄相关曲线并分析曲线特征。结果 p2PSA与tPSA曲线均随年龄增加而总体呈上升趋势。tPSA曲线以40岁为标志性临界点(1.0 ng/ml),p2PSA曲线按年龄段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p2PSA上升低区(029岁,95%CI 2.2229岁,95%CI 2.225.91 pg/ml)、波动上升期(305.91 pg/ml)、波动上升期(3059岁,95%CI4.6659岁,95%CI4.6611.74 pg/ml)和老年上升期(6011.74 pg/ml)和老年上升期(6089岁,95%CI 7.4489岁,95%CI 7.4418.63 pg/ml)。其中4018.63 pg/ml)。其中4049岁区间,p2PSA由5.24 pg/ml快速升至9.93 pg/ml,年增速度0.47 pg/ml,显著大于tPSA增速(P<0.001)。70岁后,与tPSA转为下降趋势完全不同,p2PSA依然继续上升。40岁之前,%p2PSA曲线与%fPSA相似,呈总体下降趋势。但4049岁区间,p2PSA由5.24 pg/ml快速升至9.93 pg/ml,年增速度0.47 pg/ml,显著大于tPSA增速(P<0.001)。70岁后,与tPSA转为下降趋势完全不同,p2PSA依然继续上升。40岁之前,%p2PSA曲线与%fPSA相似,呈总体下降趋势。但4049岁期间走势与%fPSA下降趋势完全相反,由17.01再次快速上升,在45岁左右与%fPSA曲线交叉,至5049岁期间走势与%fPSA下降趋势完全相反,由17.01再次快速上升,在45岁左右与%fPSA曲线交叉,至5059岁期间达到26.65,为终生最高峰。p2PSA/tPSA曲线与年龄相关性较小,10岁后曲线终生都相对平稳,波动于559岁期间达到26.65,为终生最高峰。p2PSA/tPSA曲线与年龄相关性较小,10岁后曲线终生都相对平稳,波动于510之间。结论 p2PSA及%p2PSA指标与PSA一样,也呈现年龄相关性特点。同时结合多指标和患者年龄因素综合分析判断在临床各方面潜在价值可能优于以往单一PSA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SA指标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并分析PSA诊断价值缺陷的潜在原因。方法对238名1194岁年龄段的马鞍山地区健康男性统一检测PSA指标,并剔除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过高(4 ng/ml以上)的可疑癌患者数据(17名,7.15%)。按每10岁一组分为8组,分别统计分析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及%fPSA等指标均值和95%可信区间,绘制与年龄相关的3条PSA曲线并分析曲线特征。结果随年龄增长,tPSA和fPSA均逐渐增大,与年龄成正比(P<0.001),而%fPSA与年龄不成正比(P>0.05)。70岁之前,tPSA曲线有2个快速上升区,分别为094岁年龄段的马鞍山地区健康男性统一检测PSA指标,并剔除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过高(4 ng/ml以上)的可疑癌患者数据(17名,7.15%)。按每10岁一组分为8组,分别统计分析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及%fPSA等指标均值和95%可信区间,绘制与年龄相关的3条PSA曲线并分析曲线特征。结果随年龄增长,tPSA和fPSA均逐渐增大,与年龄成正比(P<0.001),而%fPSA与年龄不成正比(P>0.05)。70岁之前,tPSA曲线有2个快速上升区,分别为019岁(019岁(00.9 ng/ml,年均增速为0.045 ng/ml)和600.9 ng/ml,年均增速为0.045 ng/ml)和6069岁(1.1369岁(1.131.39 ng/ml,年均增速为0.02 ng/ml)。在201.39 ng/ml,年均增速为0.02 ng/ml)。在2059岁的40年中,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0.006 ng/ml(0.959岁的40年中,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0.006 ng/ml(0.91.13 ng/ml)。70岁以后,tPSA出现负增长,曲线呈下降趋势,701.13 ng/ml)。70岁以后,tPSA出现负增长,曲线呈下降趋势,7079岁为终生最高峰(tPSA=1.39 ng/ml)。以40岁(tPSA=1.00 ng/ml)为临界点,tPSA曲线可分为40岁前后两个阶段和三个区间(079岁为终生最高峰(tPSA=1.39 ng/ml)。以40岁(tPSA=1.00 ng/ml)为临界点,tPSA曲线可分为40岁前后两个阶段和三个区间(039岁快速增长期、4039岁快速增长期、4069岁缓慢增长期和70岁以后衰退期)。与tPSA不同,70岁以后fPSA仍继续上升,并在8069岁缓慢增长期和70岁以后衰退期)。与tPSA不同,70岁以后fPSA仍继续上升,并在8089岁达最高峰(fPSA=0.46 ng/ml)。%fPSA曲线在10岁之前快速上升到0.57,10岁以后%fPSA曲线总体呈现负增长,曲线呈逐渐缓慢下降趋势,并在5089岁达最高峰(fPSA=0.46 ng/ml)。%fPSA曲线在10岁之前快速上升到0.57,10岁以后%fPSA曲线总体呈现负增长,曲线呈逐渐缓慢下降趋势,并在5059岁为最低(%fPSA=0.37)。结论 tPSA、fPSA和%fPSA肿瘤标记物不仅与年龄关系极为密切,且在男性终生各年龄段各具不同的动态变化特点,在中老年阶段更显迥异,尤其tPSA是三者中最易受年龄因素干扰的指标。因此,年龄也可能是导致PSA临床诊断价值和敏感性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列腺健康指数(PHI)在血清总前列腺特应性抗原(tPSA)灰区(4~10 ng/ml)前列腺癌(PCa)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 2018年 3月~ 2019年 10月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 94例血清 tPSA在 4~ 10 ng/ml的老年男性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PCa组 21例,前列腺良性增生( BPH)73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 tPSA、游离 PSA(fPSA)以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体 2型(p2PSA)的指标水平,从而计算得出 fPSA/tPSA比值和 PHI,并绘制 tPSA, fPSA/tPSA, p2PSA以及 PH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 AUC)、95%CI以及截断值( cut off value),分析 tPSA, fPSA/tPSA, p2PSA以及 PHI的检测对 PCa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清 tPSA,fPSA和p2PS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899,450和 261.5,均 P >0.05);两组患者 fPSA/tPSA(U=261.5, P =0.023)与 PHI(t=1275.5,P<0.001)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tPSA, fPSA/tPSA, p2PSA以及 PHI的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586,0.676,0.613和 0.832,其中 tPSA, fPSA/tPSA和 p2PSA(AUC值均 <0.7)的诊断效能较低,而 PHI的诊断效能较高。血清 PHI的准确度( 81.9%)明显高于 tPSA, fPSA/tPSA和 p2P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975, 4.145和 6.211, 均 P <0.05)。tPSA及 p2PSA指标对提高 PCa的诊断效率无明显助益(均 P >0.05),fPSA/tPSA和 PHI明显提高 Pca的诊断效力( P<0.05),其中 PHI的诊断效果最佳( P<0.001),PHI的 AUC值 0.832(95% CI: 0.733~ 0.931)高于 fPSA/tPSA的 AUC值 0.676(95% CI: 0.539~ 0.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8,P<0.01)。结论 PHI诊断 tPSA灰区 PCa患者的诊断效能与准确性均较高,具有比 tPSA, fPSA/tPSA和 p2PSA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密度(PSAD),总PSA(tPSA),游离PSA/总PSA(fPSA/tPSA)的ROC曲线分析,进一步探讨三者在前列腺癌(PCa)"诊断灰色带"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tPSA在4~10ng/ml之间的前列腺增生(BPH)患者92例、前列腺癌患者36例。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tPSA和fPSA,经直肠超声(TRUS)测定前列腺体积,计算fPSA/tPSA和PSAD。比较BPH组和PCa组间tPSA,PSAD,fPSA/tPSA各指标的差异,分析各指标在ROC曲线下的面积、各指标的诊断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PCa组血清tPSA与BPH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PCa组血清fPSA/tPSA较BPH组降低(P<0.01),PSAD检测值均较BPH组升高(P<0.01)。tPSA,fPSA/tPSA比值,PSAD在ROC曲线下的面积从大到小为PSAD>fPSA/tPSA>tPSA。在诊断敏感性相同(84.6%)情况下,PSAD诊断特异性(72.5%)明显高于fPSA/tPSA比值的诊断特异性(45.5%)。当fPSA/tPSA比值,PSAD临界值分别取0.15和0.16时,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是69.2%和72.7%,84.6%和72.5%。结论当tPSA处于"诊断灰色带"时,PSAD和fP-SA/tPSA可以有效的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而且PSAD较tPSA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列腺肿瘤指标在前列腺癌与非癌人群中的差异及特点,研究新旧肿瘤标记物的潜在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按前列腺癌集中高发年龄区间,随机选取60~89岁的男性,分为A、B两组。A组为健康(非癌)对照人群,共225人,平均73.16(60~89)岁,均源于安徽马鞍山地区健康体检中心。所有人员以往无任何前列腺癌相关或可疑病史及家族史,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 PSA)<4.00 ng/ml,直肠指检、彩超及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无任何明显异常。B组资料均源于马鞍山地区住院及门诊患者,均为病理确诊后的临床前列腺癌患者,共43人,平均73.62(61~85)岁。t PSA最低4.12 ng/ml,最高超过100 ng/ml,平均(47.15±6.60)ng/ml。A、B两组均按10岁年龄段再分为三组,按照60~69岁、70~79岁及80~89岁的年龄区间分别划分为彼此对应的A1、A2、A3及B1、B2、B3组。结果非癌人群(A组)的t PSA及人前列腺游离特异性抗原(f PSA)显著低于前列腺癌(B组)水平(P均<0.00)。两组t PSA均数及曲线差距的倍数甚大,达59.81倍(67.59/1.13),提示t PSA鉴别癌与非癌的能力极强,而%f PSA差距最小。A组的人前列腺2型早期特异性抗原(p2PSA)、%p2PSA及前列腺健康指数(PHI)总体均数均明显大于B组(P均<0.01),%p2PSA在两组之间的差距高达61.74倍(47.54/0.77)而反超t PSA。按癌与非癌之间的肿瘤标记物差异倍数大小而排列,%p2PSA位列第一,t PSA第二,f PSA、PHI、%f PSA及p2PSA依次列第3至第6。结论由于%p2PSA与PHI在前列腺癌患者有显著下降的特征,尤以%p2PSA最有潜力成为以往PSA诊断体系的辅助新肿瘤标记物。必要时动态对比PSA及%p2PSA等肿瘤标记物的年龄变化曲线特征,将可能优于以往单一PSA诊断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江苏扬州地区健康男性总前列腺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抗原(fPSA)以及二者比值(fPSA/tPSA)随年龄的变化趋势,建立实验室的特异性参考区间。方法收集2018年武警江苏总队医院健康体检男性3402例,最终纳入分位数回归分析1369例,收集tPSA、fPSA、fPSA/tPSA检测结果;利用R语言程序包分别拟合tPSA、fPSA、fPSA/tPSA的5%和95%分位点的回归模型,探索年龄因素对参考区间分布的影响,以10年为1个亚组建立不同年龄段的参考区间。结果tPSA、fPSA、fPSA/tPSA结果呈明显的偏态分布,并存在年龄依赖性。tPSA和fPSA的参考区间上限值(95%分位点)在30~40岁最低,随后升高,呈“U”型分布;fPSA/tPSA的参考区间下限值(5%分位点)整体呈降低趋势。结论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于建立PSA等非正态分布检验指标的参考区间有良好的适用性,可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修正或完善试剂说明书所给的参考区间,按年龄等影响因素建立所在实验室的特异性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体2型(p2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体2型百分比(%p2PSA)及前列腺健康指数PHI值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2例经临床病理首次诊断为前列腺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期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患者的总PSA(tPSA),游离PSA(fPSA),p2PSA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6个肿瘤标记物在异体成分输血前后的变化,为临床合理筛查和评测前列腺癌诊疗及进展复发等问题提供间接参考依据。方法本组患者119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1.59(20~92)岁。在每例患者接受异体成分输血前后48 h以内,收集冻存并统一专人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标本。异体输血成分为浓缩红细胞,均为2~4 U小剂量输血。检测项目包括人前列腺总特异性抗原(t PSA)、人前列腺游离特异性抗原(f PSA)、人2型早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2PSA,pro PSA)、%f PSA、%p2PSA和前列腺健康指数(PHI)等6个指标。按输血前t PSA结果分组:所有患者为A组;t PSA<4 ng/ml 109例(91.60%)为B组;t PSA异常(t PSA>4 ng/ml)10例(8.40%)为C组。SPSS 19.0作各组输血前后6个前列腺指标的均数比较、95%可信区间及多样本组间均数比较(One-Way ANOVA)。结果三组t PSA、f PSA及%f PSA值在输血前后总体变化不大。B组t PSA值由输血前的(0.77±0.07)ng/ml轻微上升至输血后的(0.82±0.08)ng/ml(P>0.05)。但C组t PSA在输血后轻微下降(P>0.05),输血前后值分别为(13.13±3.86)ng/ml及(12.93±3.92)ng/ml。但各组患者输血后p2PSA、%p2PSA及PHI值均有大幅下降(P<0.05),以B组最显著。B组患者输血前后%p2PSA的95%CI分别为25.51~70.48 ng/ml及9.97~21.95 ng/ml,PHI的95%CI分别为19.61~30.45 ng/ml及7.84~11.81 ng/ml,输血后下降幅度甚至超过50%(P<0.01)。结论异体输血对PSA影响较小,但对%p2PSA及PHI干扰较大。如果将来同时结合PSA、%p2PSA及PHI等多项指标而综合实施前列腺癌筛查和评测诊疗时,需要询问患者有无近期异体输血史,必要时应在异体输血1周后检测或复查肿瘤标记物,以避免输血对前列腺癌肿瘤标记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总PSA(tPSA)、游离PSA(fPSA)及其相关指标f/tPSA比值和PSA密度(PSAD)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48例BPH患者根据有无下尿路症状(LUTS)分成单纯BPH组(102例)和伴LUTS的BPH组(146例),分别检测tPSA和fPSA。经腹部B超测定前列腺的最大横径、前后径和上下径,并计算前列腺体积、PSAD和f/tP-SA,进行比较。结果BPH伴LUTS组中,tPSA在4~10μg/L与>10μg/L的患者为32.2%,远高于单纯BPH组的9.8%;BPH伴LUTS组患者的tPSA、fPSA和PSAD显著高于单纯BPH组,f/tPSA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检测tPSA和fPSA,并计算f/tPSA对临床诊断和鉴别BPH有一定的帮助,给治疗方法提供一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血miR-27a、miR-29b联合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在诊断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确诊的94例初诊PC患者的血清标本,以同期47例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的血清标本为BPH组,同期47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各组血清样本中miR-27a和miR-29b的表达量;采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总PSA(tPSA)、游离PSA(fPSA)以及fPSA与tPSA的比值(f/tPSA);采用ROC分析miR-27a、miR-29b联合PSA诊断PC的价值,曲线下面积(AUC)表示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PH和PC患者外周血中miR-27a mRNA的表达量和tPSA、fPSA水平显著升高(P<0.05),miR-29b mRNA的表达量和f/tPSA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BPH组相比,PC患者外周血中miR-27a mRNA的表达量和tPSA、fPSA水平显著升高(P<0.05),miR-29b mRNA的表达量和f/tPSA水平显著下降(P<0.05);ROC分析显示,miR-27a、miR-29b、tPSA、f/tPSA、tPSA联合f/tPSA以及三者联合诊断PC的AUC依次为(0.816±0.032)、(0.792±0.032)、(0.837±0.027)、(0.833±0.027)、(0.882±0.022)、(0.958±0.013),且三者联合诊断的AUC显著高于单独诊断的AUC(P<0.05)。结论外周血miR-27a、miR-29b联合PSA检测可以显著提高PC患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百分比(f/tPSA)和PSA密度(PSAD)在PSA灰区(PSA介于4~10 ng/ml)患者中前列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于PSA灰区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理结果分为前列腺癌组(PCa组)和前列腺增生组(PBH组),比较两组f/tPSA和PSAD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法,评价f/tPSA和PSAD在预测前列腺癌中的价值。结果 258例中,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70例,占27.13%。两组的f/tPSA和PSA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a组vsBPH组:0.11±0.06 vs 0.16±0.07,(0.27±0.11)ng.ml-1.cm-3vs(0.20±0.09)ng.ml-1.cm-3,P<0.01]。ROC分析提示f/tPSA和PSA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4和0.708,优于tPSA的AUC 0.566。结论 f/tPSA和PSAD是PSA灰区前列腺癌诊断理想的辅助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总前列腺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抗原(fPSA)、fPSA与tPSA比值(f/tPSA)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灰区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5月一2012年5月就诊的前列腺癌患者14例,前列腺良性结节性增生患者50例,PSA值均在4~10ng/mL,统计实验室数据,计算PSAD,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PSA值位于诊断灰区(4~10ng/mL)时,tPSA,fPSA,f/tP—SA三项指标均不能对PCa和前列腺增生(BPH)进行鉴别,而PSAD指标可以很好鉴别PCa和BPH。结论:在血清PSA值为4~10ng/mL时,PSAD检测PCa效能高于其他三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本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CA199、CA125及总前列腺抗原(tPSA)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709例健康体检人员(其中男526人,女183人,年龄从26到76岁,)的血清AFP、CEA、CA199、CA125及 tPSA进行检测,并按年龄段分为五组,确定AFP、CEA、CA199、CA125及tPSA95%参考值范围.结果 男女血清中AFP、CEA及CA199的正常参考值分别为(3.852±1.635)、(3.576±1.786);(2.075±0.896)、(1.403±0.512);(16.001±9.328)、(16.237±9.541);183例女CA125及 526例男性tPSA的正常参考值分别为(14.976±9.60)和(1.434±0.988 ) ;男、女之间比较CEA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比较CEA(P〈0.05)和AFP(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AFP、CEA、CA199显示有规律性的变化.结论 在上述5项肿瘤标志物中应区分性别和年龄建立本地区正常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PSA、IL-6和IL-10水平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首诊于泌尿外科并行前列腺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的143例患者临床资料,按其活检结果分为前列腺癌组84例、非前列腺癌组59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质量、BMI、全血细胞计数(CBC)以及血清总PSA(tPSA)、游离PSA(fPSA)、IL-6和IL-10水平间的差异。以病理结果为因变量,运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最终的诊断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多指标联合与单项指标在前列腺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前列腺癌组患者的年龄、单核细胞绝对值以及血清tPSA、IL-6和IL-10水平均高于非前列腺癌组患者,而淋巴/单核比值(LMR)、f/tPSA均低于非前列腺癌组(P均< 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IL-6与IL-10呈正相关(rs = 0.602,P < 0.01),年龄和tPSA之间呈弱相关(rs = 0.243,P = 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清tPSA和IL-6水平是前列腺癌的影响因素,建立回归模型logit P = -7.811+0.098X年龄+0.040XtPSA+0.092XIL-6。联合检测得到的新诊断变量曲线下面积达到0.832,当截断值为0.584时,灵敏度为71.4%、特异度为84.7%,均高于各单项指标(P均< 0.05)。 结论 血清IL-6和IL-10水平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年龄和血清tPSA、IL-6水平是诊断前列腺癌的有效指标,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赵晓俊  浦金贤  陈卫国 《新医学》2010,41(4):218-221
目的: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与游离PSA(fPSA)比值(f/tPSA)、血清PSA(sPSA)与尿PSA(uPSA)比值(s/uPSA)、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等PSA相关参数对sPSA灰区(4.0~10.0μg/L)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26例sPSA4.0~10.0μg/L的前列腺疾病患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PSA(即sPSA)、fPSA及uPSA,计算f/tPSA、s/uPSA。运用直肠超声测定前列腺体积,计算PSAD。根据穿刺或术后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分为前列腺癌组(40例)和BPH组(86例),比较两组的sPSA、uPSA、PSAD、f/tPSA、s/uPSA。绘制sPSA、PSAD、f/tPSA、s/uPSA诊断前列腺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前列腺癌组与BPH组的sPSA及uPSA水平接近(P〉0.05),而前列腺癌组的s/uPSA及PSAD均比BPH组增高(P〈0.01或0.05),其f/tPSA则比BPH组降低(P〈0.05)。各参数诊断前列腺癌的R0C曲线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s/uPSA(0.776)、PSAD(0.719)、f/tPSA(0.715)、sPSA(0.668)。结论:对sPSA处于4.0~10.0μg/L诊断灰区的前列腺疾病患者,s/uPSA、PSAD、f/tPSA可比sPSA更好地检出前列腺癌,其中以s/uPSA的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疆成年人基础代谢率和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提高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应用四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18岁以上人群13 896名。进行问卷、体检和血糖、血脂检测及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采用Schofield公式计算人群基础代谢率,Logistic回归分析该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基础代谢率分别为(1 488.8±235.2)kcal/d、(1 536.7±237.8)kcal/d和(1 454.7±220.7)kcal/d;颈动脉斑块形成组人群和无颈动脉斑块形成组人群基础代谢率分别为(1 506.71±246.80)kcal/d和(1 481.14±236.14)kcal/d(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0.693,95%CI:0.5540.867,P=0.001),年龄(OR:1.036,95%CI:1.0280.867,P=0.001),年龄(OR:1.036,95%CI:1.0281.044,P<0.001),基础代谢率(OR:1.982,95%CI:1.1261.044,P<0.001),基础代谢率(OR:1.982,95%CI:1.1262.451,P<0.001),体重指数(OR:0.974,95%CI:0.9512.451,P<0.001),体重指数(OR:0.974,95%CI:0.9510.998,P=0.037),收缩压(OR:1.010,95%CI:1.0060.998,P=0.037),收缩压(OR:1.010,95%CI:1.0061.015,P<0.001),肾小球滤过率(OR:0.995,95%CI:0.9931.015,P<0.001),肾小球滤过率(OR:0.995,95%CI:0.9930.998,P<0.001),甘油三酯(OR:1.092,95%CI:1.0460.998,P<0.001),甘油三酯(OR:1.092,95%CI:1.0461.142,P<0.00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853,95%CI:0.7421.142,P<0.00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853,95%CI:0.7420.979,P=0.024)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基础代谢率和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且高基础代谢率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对前列腺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雅培i2000SR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分别测定其tPSA、fPSA,计算fPSA/tPSA的比值,从而找出本地区中老年男性血清中tPSA检测值在4~10ng/ml之间的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患者fPSA/tPSA比值的临界值,为临床诊断前列腺癌提供依据.结果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相比fPSA/tPSA的比值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地区中老年男性前列腺癌患者fPSA/tPSA比值以<0.15作为fPSA/tPSA临界值,为前列腺癌早期发现、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