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下颈椎后路侧块螺钉固定的"两点法"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获得安全的下颈椎侧块螺钉的置钉技术.方法取28具C3~7标本,年龄28~79岁.解剖确定安全的入、出针点--侧块背面中心内侧1 mm处为入针点、横突与侧块相交处后方为出针点,以克氏针代替螺钉置入,摄取标本侧位片和各椎体的横断面片,测量X线片上克氏针在矢状面和横断面成角.同时测量标本上克氏针在侧块内的长度(进针深度).结果以C3~7侧块背面中心内侧1 mm处为入针点,克氏针向头侧成角(头倾角)18~39°、向外侧成角(外倾角)为14~37°,针尖可自横突与侧块相交处后方穿出,该处与神经根和椎动脉均隔以横突后结节.C3~7侧块内进针深度为9.4~14.8 mm.结论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在C3~7较安全的置钉技术是以侧块背面中心内侧1 m处为入钉点,外倾25~35°、头倾20~30°置入,深度为11~12 mm.  相似文献   

2.
潘艳华 《中华全科医学》2014,(12):2047-2048
目的 探讨后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外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堰桥医院收治的42例外踝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试验组患者取后侧入路且将钢板固定于腓骨后方,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外侧入路将钢板固定于腓骨外侧。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开始功能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以及腓骨肌肌腱炎、创伤性关节炎、外踝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开始功能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8±1.5)周、(14.5±2.0)周,对照组则为(8.9±2.0)周、(14.8±2.1)周,试验组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踝关节稳定性评分、活动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1例腓骨肌肌腱炎,对照组出现1例外踝内外翻畸形,2组患者均未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结论 采用后侧入路及钢板后侧固定术具有较高的固定强度,从而可以更早进行功能锻炼,提高踝关节功能评分,但应当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关节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髋关节疾病的诊治中。对于髋关节镜技术而言,前方关节腔较为重要,通常术者多使用前方入路,经过前方髋关节囊进入前方关节腔。考虑到髋关节下方关节囊的强度较前方关节囊差,文中设计了髋关节镜前下入路通过解剖学研究对髋关节镜前下入路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方法在25具防腐成人平脐以下的下肢标本上,以腰穿针建立髋关节镜前下入路,记录腰穿针穿过的结构,穿刺方向以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的距离。结果髋关节镜前下入路首先于缝匠肌外侧穿过股直肌,在更深层从股中间肌与髂腰肌之间穿入前方关节囊。前下入路的穿刺角度为向头侧倾斜(42.9±5.34)°,向后方倾斜(29.6±2.67)°。与其距离最近的重要结构是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为8~20 mm(平均14.2 mm)。结论在解剖学上,髋关节镜前下入路易于进入髋关节,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周自广  马东印 《中外医疗》2008,27(25):38-39
目的 探索在关节镜下复位,使用空心钉内固定微创手方法术方法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既骨折.方法 在关节镜下行骨折块周围软组织清理或使骨折创面新鲜化后复位,置入导向套筒,钻入导向克氏针固定骨折块,然后使用直径2.8mm空心钴头沿导针扩大钻孔后.沿导向克氏针拧入1~3枚空心钉固定骨折块;术后可调角度肢具保护.早期行cPM功能饭炼.结果 术后22例骨折块复位满意,无一例骨折块浮动,前相不稳消失,所有病例均获正常活动范围.结论 本术式为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提供了一个微创手术方法,关节镜下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又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简便可行. 钉内固定微创手方法术方法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既骨折.方法 在关节镜下行骨折块周围软组织清理或使骨折创面新鲜化后复位,王入导向套筒,钻入导向克氏针固定骨折块,然后使用直径2.8mm空心钴头沿导针扩大钻孔后.沿导向克氏针拧入1~3枚空心钉固定骨折块;术后可调角度肢具保护.早期行cPM功能饭炼.结果 术后22例骨折块复位满意,无一例骨折块浮动,前相不稳消失,所有病例均获正常活动范围.结论 本术式为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提供了一个微创手术方法,关节镜下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制距下关节镜专用牵引器,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距下关节镜专用牵引器呈矩形设计,为胫距跟平行牵引,牵引力完全与距下关节面垂直来达到最大牵引效果。16具踝关节离断新鲜标本分为2组:A组为传统无创牵引组,B组为距下关节镜专用牵引器牵引组。在相同的牵引力量下比较2组牵开的距离。测量16具标本专用牵引器的克氏针与周围血管神经肌腱结构的距离。从2006年6月至2008年5月,我们共采用距下关节镜专用牵引器治疗12例距下关节疾病,包括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8例,距骨软骨损伤2例,跗骨窦综合征2例。随访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进行评价。结果当牵引力为5.2、10.3 N水平时,A组和B组的关节间隙牵开距离差异不显著;当增大到17.6、24.4、33.8 N时,B组的牵开距离均显著大于A组(P<0.05);当牵引力达到41.8 N水平时,2组的牵开距离均达到最大,但B组的最大牵开间隙(3.3 mm)要远远大于A组(2.2 mm,P<0.01)。解剖学测量显示牵引器的克氏针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有很好的安全距离。12例患者随访平均26.1(15~35)个月,未见任何手术并发症。最后1次随访时,优4例,良6例,一般2例,优良率达到83.3%。结论距下关节镜专用牵引器能很好地牵开距下关节,方便关节镜下手术操作,且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手术在不同屈膝角度下前交叉韧带(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解剖特点,以期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20例成人尸体双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e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24~65岁,平均年龄37.3岁。标本固定于手术台上,允许膝关节90°~130°范围活动。分别屈膝90°、100°、110°、120°及130°经前内辅助入路(AMP)钻取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镜下操作结束,切除膝关节标本周围软组织,暴露隧道的外口。用游标卡尺测量裸露在股骨隧道外的克氏针长度,间接计算股骨隧道长度。再摄膝关节标本正位x线片,摄正位片时股骨侧以内外股骨髁皮质突出点为旋转标记,测量克氏针与髁间窝外侧壁在水平面的夹角,即横向钻角。结果本研究发现在同一尸体标本上,不同的膝关节角度下可以得到不同的股骨隧道长度和横向钻角。不同膝关节下测量的股骨隧道长度存在统计学差异(F=228.15,P=0.000),不同膝关节下测量的横向钻角存在统计学差异(F:930.71,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股骨隧道长度和横向钻角二者间存在相关性(r=-0.908),股骨隧道长度与横向钻角存在负相关。结论国家级下经AMP入路解剖重建ACL时不同的膝关节角度影响股骨隧道的方向和长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侧方入路单椎体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应用解剖上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12具脊柱胸腰段保存完整的成人尸体标本,垂直于矢状面将克氏针钻入T11-L4椎体侧方中央,观察脊神经的走行方向、冠状面上各克氏针与其后方经过的上位脊神经的距离、胸腰段椎体节段血管在椎体侧方的走行位置、椎体高度、椎体后缘与腔静脉、主动脉的距离,测量椎体侧方手术安全区。结果冠状面上T10-L3脊神经均走行于下位椎体侧方中线(克氏针)的后方,胸腰段椎体节段性血管紧贴椎体侧方自内上斜向外下走向,本手术路径无法避开,胸腰椎侧方存在手术安全区,左侧手术区较右侧更安全。结论内镜下侧方入路单椎体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解剖学上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手术治疗要点。方法回顾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病例82倒,左侧38例,右侧44例,双踝骨折者49例,单纯外踝或内踝骨折者分别为20及13例。踝部开放性损伤34例,闭合性损伤48例,踝关节骨折行解剖复位,内踝骨折螺丝钉或克氏针固定,外踝骨折行钢板螺钉固定。下胫腓关节分离用一枚长的拉力螺钉经腓骨外侧从腓骨后侧面向胫骨的前内侧面拧入,距踝关节面上方约2cm,大概与冠状面呈30度角。其中68例的拉力螺钉是通过腓骨钢板孔植入的。结果根据Leeds评价标准,本组优65例(79.3%),良12例(14.6响,差5例(6%),优良率93.9%。结论踝部骨折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主要是踝关节复位后通过横穿拉力螺钉来达到复位及固定的目的。固定下胫腓联合的螺钉应在完全负重之前取出,以免螺钉断裂,一般时间为8-10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手术治疗要点。方法回顾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病例82例,左侧38例,右侧44例,双踝骨折者49例,单纯外踝或内踝骨折者分别为20及13例。踝部开放性损伤34例,闭合性损伤48例,踝关节骨折行解剖复位,内踝骨折螺丝钉或克氏针固定,外踝骨折行钢板螺钉固定。下胫腓关节分离用一枚长的拉力螺钉经腓骨外侧从腓骨后侧面向胫骨的前内侧面拧入,距踝关节面上方约2cm,大概与冠状面呈30度角。其中68例的拉力螺钉是通过腓骨钢板孔植入的。结果根据Leeds评价标准,本组优65例(79.3%),良12例(14.6%),差5例(6%),优良率93.9%。结论踝部骨折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主要是踝关节复位后通过横穿拉力螺钉来达到复位及固定的目的。固定下胫腓联合的螺钉应在完全负重之前取出,以免螺钉断裂,一般时间为8-10周。  相似文献   

10.
带血供腓骨下段骨瓣移位融合踝关节的解剖与临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带血供腓骨下段骨瓣移位融合踝关节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在73根干燥、完整的成人腓骨标本,2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和5侧新鲜截肢标本上观测腓骨下段的骨性结构及其营养血管。对12例施术病案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腓骨下段的内侧面较为平坦,与胫、距骨形成侧向相贴的构建,可就地取材,就近植骨。所携带的营养血管主要有腓动脉的弓形动脉和外踝后动脉。全部病例均经1~2年随访,术后3~4个月,关节均获骨性愈合,无感染现象。结论经踝关节外侧入路,以带血供的腓骨下段骨瓣植骨行踝关节或四关节融合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进行3~9年的随访,探讨其中长期疗效,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0年2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接受外踝韧带修复和后踝关节镜清理同期手术的患者共47例,随访4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28.9±10.0)岁。通过问卷及查体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运动机能等,对比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后足评分、运动机能Tegner评分,并分析临床评分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受伤时间、手术用时、软骨损伤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71.8±22.8)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AOFAS评分及Tegner评分均优于术前水平(1.0 vs. 5.0, 92 vs. 80, 6.5 vs. 2.0, P均<0.001),疗效优良率为97.6%,术后VAS评分(t=2.719,P=0.10)、AOFAS评分(t=-2.853,P=0.10)、Tegner评分(t=-3.443,P=0.001)和恢复运动时间(t=2.814,P=0.008)均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术后VAS评分与软骨损伤呈负相关(Z=-2.195,P=0.028)。结论 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同期手术后的中长期临床效果良好,患者年龄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合并软骨损伤可加重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2.
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三踝骨折内固定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21岁~62岁,平均年龄32岁。按Ao-Davis-Weber踝关节骨折分型,A型12例,B型11例,C型13例。采用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后踝外踝用后外侧切口,后踝螺丝钉外踝钢板固定,内踝小切口拉力钉固定。术后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且不使用石膏外固定。结果采用苟三怀[1]评分法,优30例,良4例,可2例。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治疗三踝骨折有以下优点:手术创伤小,精确的解剖复位,踝关节可早期活动,并发症少,同时探查处理合并损伤。  相似文献   

13.
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波 《实用医技》2008,15(1):22-2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三踝骨折内固定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21岁~62岁,平均年龄32岁。按Ao-Davis-Weber踝关节骨折分型,A型12例,B型11例,C型13例。采用关节镜监视下复位,后踝外踝用后外侧切口,后踝螺丝钉外踝钢板固定,内踝小切口拉力钉固定。术后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且不使用石膏外固定。结果采用苟三怀评分法,优30例,良4例,可2例。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治疗三踝骨折有以下优点:手术创伤小,精确的解剖复位,踝关节可早期活动,并发症少,同时探查处理合并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Bohler's角的减小对踝关节接触面积及压强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大小为2 cm×2 cm的压敏片置于两不锈钢块之间,施加载荷(200-1 000 N),采用Sample PCI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获得基准压敏反应曲线。取8具包括完整足的小腿标本,首先在踝关节内放置压敏片,保持中立位加载500 N载荷。然后截骨以造成Bohler's角减小,使每具标本以其Bohler's角的1/5为差值逐次递减至0度。每次截骨及固定后,更换新的压敏片进行加载测试。将压敏片进行图像分析,测量接触面积,并根据基准压敏反应曲线,计算压强。结果内踝:接触面积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压强,Bohler's角减小3/5、4/5及0度组大于正常组(P〈0.05)。胫距关节:接触面积,Bohler's角减小3/5、4/5及0度组小于正常组(P〈0.05);压强,Bohler's角减小3/5、4/5及0度组大于正常组(P〈0.05)。外踝:接触面积,Bohler's角减小3/5、4/5及0度组大于正常组(P〈0.05);压强,Bohler's角减小3/5、4/5及0度组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 Bohler's角减小超过2/5,将会对踝关节的应力分布造成显著影响,导致内踝关节面和胫距关节面发生应力集中。提示我们在跟骨骨折临床治疗中应力争将Bohler's角恢复至正常角度的6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对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28例踝关节损伤患者,以踝关节镜检/切开手术为标准,统计分析MRI检查对踝关节运动损伤的敏感性及诊断价值.结果 6例踝关节骨折MRI均正确诊断,对骨髓挫伤水肿的诊断敏感性达100%;19例临床确诊踝关节韧带损伤中,MRI诊断16例,总体敏感性达84%.8例跟腓韧带损伤MRI正确诊断6例,敏感性为75%.结论 3.0 TMRI检查对韧带、肌腱、软骨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很好显示踝关节损伤,为临床早期治疗及康复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发生后踝骨折的两种不同类型骨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与后踝发生骨折的单纯踝关节骨折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调查1685例成人胫腓骨骨干骨折、1871例单纯踝关节骨折,埘这两种骨折中存在后踝骨折的患者的致伤原因、损伤机制等进行分析.结果 1685例胫骨干骨折患者中.胫骨干骨折合并踝关节骨折患者82例,其中28例为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28例患者平均年龄(41.1±11.8)岁.单纯踝关节骨折患者1871例,发生后踝骨折患者330例,330例患者平均年龄(42.6±15.9)岁.胫骨干骨折合并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生率大于单纯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的发生率.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与有后踝骨折的单纯踝关节骨折的外踝与后踝同时骨折发生率、腓骨骨折线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胫骨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是一种有规律的特殊类型骨折,这种骨折与单纯踝关节骨折中存在的后踝骨折在受伤机制、治疗原则方面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7.
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自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僵硬后凸型侧凸11例(平均年龄11.2岁),其中神经纤维瘤病3例,先天性脊柱侧弯5例,脊髓灰质炎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11例患者的Bending像脊柱活动度均小于25%.平均随访时间1.3年(0.5~2年).结果:术中1节段后柱楔形截骨3例,2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3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经椎弓根截骨2例,椎体切除+后柱切除2例.术前后凸畸形平均108°(87°~135°),侧凸畸形平均97°(65°~135°),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至49°(改善率55%),侧凸平均矫正至37°(改善率66%).术后身高平均增加4.7 cm.11例矫形手术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结论: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Wu HT  Guo ZP  Guo MK  Chen W  Zhang Q  Hou ZY  Wu WJ  Zhang YZ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1):2917-2919
目的 探讨踝部3种损伤中损伤机制与后踝骨折块大小及治疗方法选择的关系.方法 测量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233例单纯踝关节骨折(C损伤)、35例后踝骨折线与胫骨骨折线连续损伤(B损伤)、91例后踝骨折线与胫骨骨折线不连续损伤(A损伤)3种损伤中后踝骨块长度占胫骨远端关节面长度的比例,并对3种损伤中存在的后踝骨折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根据可视化疼痛评估量表(VAS评分)比较后踝骨折治疗效果.结果 后踝骨折块长度占胫骨远端关节面长度的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A损伤、B损伤、C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15)%比( 30±9)%比(12±10)%,x2=187.453,P=0.0000].12个月时58例A损伤、31例B损伤、167例C损伤患者获得随访,后踝骨折固定与未固定患者的VAS评分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损伤机制不同导致后踝骨折块大小及手术治疗原则不同,但后踝骨折块的解剖复位是获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寰枢椎不稳Magerl固定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寰枢椎不稳采用Magerl固定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术后即时稳定性和远期稳定性.方法 8例寰枢椎不稳标本分别行Magerl固定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采用脊柱三维试验机Spine 2000,分别给予屈伸、侧弯和旋转三种运动方向2.0 N·m载荷,并用激光3D扫描仪记录,Geomagic Studio 5图像软件处理得出寰枢椎的屈伸、侧弯和旋转的运动范围,分析寰枢椎不稳采用Magerl固定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即时稳定性和远期稳定性.结果 寰枢椎不稳Magerl固定后的屈伸运动范围为(7.55±0.76)°,侧弯运动范围为(1.57±0.07)°,旋转运动范围为(5.74±0.20)°;疲劳试验后屈伸运动范围为(10.12±0.66)°,侧弯运动范围为(5.63±0.31)°,旋转运动范围为(16.71±0.89)°.寰枢椎不稳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屈伸运动范围为(1.68±0.37)°,侧弯运动范围为(0.33±0.09)°,旋转运动范围为(1.74±0.16)°;疲劳试验后屈伸运动范围为(1.98±0.40)°,侧弯运动范围为(0.59±0.36)°,旋转运动范围为(1.97±0.13)°.结论 寰枢椎不稳采用Magerl固定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均具有良好的术后即时稳定性和远期稳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优于Magerl固定.  相似文献   

20.
后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后路环椎管减压,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1996-2001年,环椎环椎管减压,结合具有钉杆角的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横突及小关节突间植骨或椎间植骨治疗128例病人,从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Cobb角矫正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评价疗效。结果:128例病人脊髓神经损害无加重,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伤椎高度恢复理想,Cobb角明显减少,植骨融合成功108例(占84.4%),术后部分病例出现伤椎复位度丢失现象。结论:后路环椎管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好,应重视植骨融合以获得良好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