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胡小勤 《国医论坛》2012,27(2):49-50
“方证相关”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方剂学中一个重要的逻辑命题,已成为临床防治疾病的最基本技术规范。方药与病一脉相承,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方证相对"是中医辨证论治法则之魂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通过对“方证相对”命题的文献学溯源性探讨,结合对中医病证体系及方证组织构架的分析,认为中医所讲的“方证相对”是主要指方剂的药物组成与配伍,与其主治病证所内寓的基本病机具有高度的针对性或相关性。“方证相对”中的“方证”,是指某方与某一特定病证间所存在的直接对应的主治关系,这一关系是建筑在该方内涵的“理”与“法”之上。“方证相对”不仅是中医辨证论治法则之“魂”,也是临床医生熟练运用各种辨证技术方法处理疾病过程的最基本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3.
“辨病”是中医学诊疗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方证的核心组成部分。由于时代及认识方法局限造成中医学对疾病认识的缺陷,导致中医学逐渐轻“辨病”而重“辨证”。但是,具有特定发生、发展规律的特定疾病作为疾病现象的基本矛盾一直是中医学认识的重要内容。“方证”是疾病在某一阶段与体质结合的产物,既有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特征,又有体质的特点是其相互作用。中医学有充分的依据将现代医学的疾病概念及认识纳入“辨证论治”体系.并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循证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医学基础学科。其核心是通过对医学文献的二次评价,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最好的诊断、治疗方法。“方证对应”是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强调有是证用是方,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医学实践。通过分析循证医学思维在“方证对应”研究中具体实施的可行性与难度,提出运用循证医学思维建立有中医特色的“方证对应”相关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不同的辨证体系的比较,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辨证论治”进行重新定义,提出“阶段证候群”概念,将阶段证候群分为显性证候群、隐性证候群、可显证候群3层,通过对其研究,进一步认识不同疾病证候在辨证论治中的关联性,从而更为有效地指导临床其中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理论博大精深,在祖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走向完善与辉煌。作为该体系主要特点之一的辨证论治,一直足中医临床沦治疾病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著名中医大师张琪曾说过“辨证论治是中医精髓”。与此同时,中医界各专家、学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不断创新,呈现出百家争鸣、异花怒放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陈建设 《中医研究》2009,22(3):13-15
病机是连接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纽带。“辨证论治”、“审机论治”的核心是病机。中医治疗学的根本在于针对病机进行治疗,故寻求病机、把握病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关系到治则的确立、方药的选择及疗效的获得。在长期临床诊治疾病的实际过程中,医者主要是通过思辨,总结出中医学关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病机规律。  相似文献   

8.
传统意义的病证结合是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结合,滥觞于《黄帝内经》,至《伤寒杂病论》得以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体系下的病证结合是指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中医辨证论治,为目前临床所常用。基于“症征—病机—病理—药理”的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可以多层次、全面、综合的把握疾病,从而实现两种医学优势的结合与互补。而方证相关是指方剂与其适应症之间存在契合的固定的对应关系,伤寒派诸家多有发挥,目前引申为方从证出,证即证据,包括证候、症状体征、疾病、体质等多个方面,与辨证论治相辅相成。而《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与其适应症之间的关系最为固定,是方证相关的典型代表。故典型的经方类方的临证法则,是传统中医理论中方证相关的具体应用,也为现代临床方证相关应用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9.
方证相关的系统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范颖 《中医杂志》2005,46(4):249-250
"辨证论治"是几千年来中医学实践的基本内容方式."有是证,用是方".因此,"方证相关"是中医辨证论治内涵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探索和建立方证相关的实践与理论体系是当前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推进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命题.通过对方证相关系统论的深度探索,进一步揭示中医学辨证论治、方证相关的科学内涵,探讨按证用方的研究方向和中医药现代化理论体系,为中药方剂现代化和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方证论治"是后世医家对《伤寒杂病论》所蕴含的论治方法的高度概括,是对张仲景方证理论体系最为直观的表述,是张仲景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方证内涵极为丰富,其中既有属辨证论治临床应用层面的技术问题,也有属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特征等方法学的内容。认为方证对应是方证论治的理论起点,即"方证"与"症症"的对应;证机相应是方证论治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是方证论治的上位概念;合方论治是方证论治的延伸。探索方证论治的科学内涵,建立以张仲景学说为支撑的方证论治系统,从而充实和完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和方法,是中医临床基础研究亟待解决和深入挖掘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路,是中医学的精髓,而方证相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环节.方证相应的研究对解决中医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其近10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最初的传统医学形式存在于多种文化中,西方的传统医学经过多重变革、演变成现在的医学体系,而中国的传统医学却一直保存并获得不断发展。自精准医学这一新生的医学概念产生以来,因其研究模糊了疾病的界限和定义,所以可能出现很多类似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情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精髓,而精准医学则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3.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色素脱失性皮肤疾病,中医属于“白癜”“白驳风”“斑驳”“白蚀”范畴。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中医学认为白癜风发病与多种病因相关,主要病机为气血失和,病位在皮,与五脏相关,与肝、脾、肾联系密切。临床中医治疗首先应确定发病的病因病机,确定发病的类型、阶段,辨证用药治疗。本文从白癜风病名、病因病机、中医辨证论治、中药外治法等方面,总结白癜风的中医临床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4.
浅谈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陵冬 《国医论坛》2004,19(4):17-18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有别于其他医学且最具特色的重要环节,由此也让许多人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中医只讲“辨证”,不讲“辨病”与“辨症”,这实际上不符合中医学发展的客观情况,是对中医学的片面理解。毋庸置疑,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体系的核心,也  相似文献   

15.
试论审机组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诚  谢鸣 《中医杂志》2007,48(2):172-174
辨证论治落实于临证的关键是审机组方,审机组方是辨病和辨证论治的精髓,是中医“方证相关”的逻辑基础。本文依据“方证相关”的原理,从方药学角度探讨了辨证审机与方药配伍的关系,并提出审机组方中分清病机层次,有序遣药组方;明察病机偏颇,选药主次配伍;揆度病机态势,把握制方法度;辨识复杂病机,注重“无者求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吕仁和教授运用六对论治诊治糖尿病肾病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仁和教授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专科和内分泌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学术带头人,为“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六对论治”的方法是吕仁和教授在长期诊治疾病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形成的中医诊治疾病常用的六种方法,为“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化,其包括对症状论治、对症辨证论治、对症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对病论治、对病辨证论治、对病分期辨证论治,高度概括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用于指导临床医疗实践,既简便易行,又行之有效。现将吕教授用“六对论治”诊治糖尿病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纽带,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技术。“辨证论治”的核心是“证”与“治”,《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是对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精髓的高度概括。“辨”是”证”的依据,“论”是“治”的前提,“辨证”与“论治”不  相似文献   

18.
“辨病论治、方病对应”,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模式,其虽源于《内经》,但少有系统论述。现代中医临床面对的多是西医学诊断相对明确、具有特定病理生理变化的疾病,中医如何认识这些特定的病理生理变化,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临床疗效,为现代中医临床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中医“方病对应”关系的历史发展、临床应用及其与“方证对应”的差异进行系统阐述,提出中医临床应“方病对应”和“方证对应”相结合,以病为主轴,总结疾病辨治规律,提高中医方药治疗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疾病诊疗的重要方法。本文立足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从中医理论的起源、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疾病诊疗思想,以及现代中医临床片面强调辨证,忽视辨病的不良倾向,梳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发展趋势,分析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期为临床疾病诊疗寻找行之有效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0.
病证结合治疗观的过去与现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药学诊治疾病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但是,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实际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一直是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且“辨病”早于“辨证”。早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已确定了观察和处理疾病时,证和病必须结合的原则,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因“病”的含义不同,病证结合可分为古典(或传统)病证结合与现代病证结合。前者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后者指西医辨病(西医疾病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