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是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中预后最差的一种,中位生存期5年.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又名反应停),曾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非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用于控制妇女的妊娠反应,但因其致婴儿畸形被禁用.近年来随着新生血管在肿瘤发生学中的作用被重视及沙利度胺明显的抗血管新生作用以及其免疫抑制作用,沙利度胺又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应用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老年IMF,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沙利度胺(TM、反应停、酞胺哌啶酮),因其具有镇静和止吐作用,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欧洲广泛用于妊娠早期,结果导致高达12 000名新生儿严重肢体畸形(海豹儿),为此,TM在距今40多年前几乎被推下了历史舞台.但随着科研不断深入,发现TM具有免疫抑制及抗炎活性,有较强的抗血管生成效应[1,2].经过大量试验观察,TM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肉瘤、肾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具有促进TNF-αmRNA降解的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在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中的作用。方法建立ERCP术后胰腺炎模型,治疗组术前8天起沙利度胺灌胃,并设立假手术组、无治疗组和赋形物对照组。24h后比较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水肿程度以及组织学炎症评分,并比较胰腺组织TNF-αmRNA表达情况。结果沙利度胺显著降低血清淀粉酶、减轻胰腺水肿及组织学炎症评分,并显著降低胰腺组织中TNF-αmRNA的表达。结论TNF-α可能在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预防性使用沙利度胺能有效减轻ERCP术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吴忠  李晶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7,11(4):217-220,I0002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其与滑膜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关系。方法雌性SD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组,再将两组分别随机分为对照组、溶媒组和沙利度胺治疗组。模型组用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沙利度胺组每天600mg/kg灌胃;溶媒组以相同剂量的溶媒(10%二甲亚砜)灌胃;每天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炎症大鼠的关节炎指数,16d后麻醉断头处死.评价疗效包括分析腕关节或踝关节的病理变化和关节炎指数,应用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一步分析膝关节滑膜组织的HIF-1α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中的对照组比较,沙利度胺治疗组在用药1周后症状明显改善,2周后病理变化有明显改善,关节炎指数明显降低;模型组滑膜组织HIF-lα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5),而沙利度胺治疗组显著受到抑制(P〈0.05)。结论沙利度胺能明显减轻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滑膜组织HIF-1α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沙利度胺在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模型中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100mg·kg-·1d-1沙利度胺治疗组、200mg·kg-·1d-1沙利度胺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连续对大鼠的关节炎症程度进行评分。治疗前后对大鼠的右后足进行放射学评分。治疗14d后,检测各组大鼠右膝关节滑膜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的水平。结果不同剂量沙利度胺治疗组的关节炎指数、放射学及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不同剂量沙利度胺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沙利度胺能显著下调AA大鼠血清TNF-α和IL-1β的水平(P<0.01和0.05),且不同剂量下TNF-α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L-1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能改善AA大鼠关节炎症状、放射学及滑膜组织病理变化,并能明显降低AA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丹参川芎嗪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Ⅲ型胶原、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100只,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对照组、研究组、沙利度胺组、丹参川芎嗪组。除正常组外,余4组均制备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在造模28d后,沙利度胺组给予沙利度胺灌胃、丹参川芎嗪组给予丹参川芎嗪灌胃、研究组给予沙利度胺联合丹参川芎嗪灌胃、对照组及正常组灌注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28 d,灌胃结束后,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分别检测5组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VEGF、TNF-α及TGF-β1水平,比较5组大鼠肺组织Ⅲ型胶原mRNA及α-SMA阳性细胞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肺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肺组织结构紊乱,肺泡壁增厚、肺泡腔及肺间质内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肺泡消失。研究组、沙利度胺组、丹参川芎嗪组肺泡壁厚度、炎性因子浸润程度及肺泡破坏程度均有所改善。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沙利度胺组、丹参川芎嗪组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VEGF、TNF-α及TGF-β1水平及肺组织Ⅲ型胶原、α-SMA表达水平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更优(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丹参川芎嗪可有效抑制肺纤维化大鼠VEGF、TNF-α、TGF-β1、Ⅲ型胶原及α-SMA水平,从而减轻肺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治疗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至对数生长期,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二甲基亚砜)和不同浓度(10、20、40、60、80、100μg/ml)沙利度胺组,根据加或不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 ng/ml),共分为16组.刺激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结果 加或不加bFGF刺激,中、高浓度(≥40/μg/ml)沙利度胺均能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未加bFGF刺激时.20μg/ml沙利度胺能明显抑制VEGF表达.加bFGF刺激时,10 μg/ml沙利度胺即能明显抑制VEGF表达.未检出TNF-α表达.结论 体外实验中,沙利度胺能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VEGF表达,从而抑制血管生成,达到治疗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目的 .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建立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血清及滑膜中动态表达、细胞因子与关节炎症及滑膜微血管密度(MVD)相关性及沙利度胺对上述变化的影响,探讨不同剂量沙利度胺作用及可能机制,试图为沙利度胺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新靶点治疗--阻断血管生成方面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并探讨沙利度胺在关节炎伴贫血大鼠的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沙利度胺组与甲氨蝶呤(MTX)组,通过注射Ⅱ型胶原与完全弗氏佐剂,制作关节炎伴贫血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的关节炎情况,并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血红蛋白浓度。结果沙利度胺可有效减轻大鼠关节炎症状,降低血清TNF-α浓度,提升血红蛋白。结论沙利度胺能够改善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症状及贫血情况,有望为临床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抗大鼠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的疗效和对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注射制备急性胰腺炎模型,治疗组于造模前用沙利度胺100 mg/kg灌胃8 d。观察胰腺和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肺组织的湿/干比率、血淀粉酶及血氧分压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NF-κBp65、NF-κB抑制因子α(IκB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RT-PCR检测肺组织NF-κBp65、TNF-αmRNA表达。结果沙利度胺治疗组大鼠胰腺组织及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其肺组织的湿/干比率、血淀粉酶、NF-κBp65和TNF-α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血氧分压水平和IκBα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沙利度胺可以有效地抑制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的进展,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对TNF-α表达的诱导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克罗恩病的治疗研究不断发展,新出现的治疗方案已经越来越针对克罗恩病的发病机理。近年来病例报道和临床试验都证明沙利度胺正在作为一种有效的可供选择的药物用以治疗难治性克罗恩病。除了可以部分下调促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血管增生,沙利度胺还具有其他免疫调节特性。临床研究证实,难治性克罗恩病的患者对沙利度胺的治疗有所反应。此文就沙利度胺的药理机制、作用方式、不良反应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沙利度胺具有抗血管生成、免疫调节、诱导凋亡等作用。本文比较沙利度胺和最佳支持治疗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估沙利度胺的临床疗效。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晚期  相似文献   

13.
沙利度胺被认为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血管生成作用,已被用于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和血管增生性疾病。肠道黏膜免疫反应异常和血管生成异常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沙利度胺对UC可能具有有益的治疗作用。此文结合近年来的文献资料对沙利度胺的药理特点及其在UC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病因未明的慢性肠道炎症疾病,目前其治疗仍然以几类传统药物为主.沙利度胺是一种古老的药物,并且曾经由于其致畸性而被召回并退出市场.但是几年后,随着沙利度胺被发现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血管生成的作用,人们开始对这种药物重新有了兴趣.与生物制剂相比,沙利度胺给药方便且价格实惠,使得他似乎可以成为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IBD的治疗新方法.沙利度胺最重要的不良反应为其致畸性和外周性神经炎.本文就沙利度胺治疗IBD的机制、效果和安全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和沙利度胺单独用药及联合用药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孵化7 d的白皮种蛋做成CAM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索拉非尼组、沙利度胺组和联合用药组。加药处理后继续孵育2 d,剪取CAM并固定标本,镜下拍照,计算CAM血管覆盖率。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沙利度胺和索拉非尼组血管覆盖率相对于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差异[(30.2±2.9)%vs(38.3±2.7)%;(26.5±2.1)%vs(38.3±2.7)%,P值均0.05],联合用药组与沙利度胺组、索拉非尼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6±1.5)%vs(30.2±2.9)%;(12.6±1.5)%vs(26.5±2.1)%,P值均0.05]。结论索拉非尼、沙利度胺均有良好的抗血管生成作用,而联合用药可使抗血管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与沙利度胺干预效果。方法 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沙利度胺小剂量组(C组)和沙利度胺大剂量组(D组)。A组大鼠颈动脉未被球囊损伤;B组大鼠颈动脉被球囊损伤;C组大鼠自球囊损伤后给予 100 mg·kg ·d~(-1)沙利度胺灌胃给药;D组大鼠自球囊损伤后给予200mg·kg~(-1)·d~(-1)沙利度胺灌胃给药。分别于术后7、14 d和28 d处死大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VEGF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TNF-α和IL-6的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和D组清VEGF、TNF-α和IL-6水平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均明显增高(均为P<0.05);喂药后,C组和D组大鼠血清VEGF、TNF-α和IL-6明显低于B组(均为P<0.05);D组较C组更低(均为P<0.05)。结论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清VEGF、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沙利度胺可有效降低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清VEGF、TNF-α和IL-6水平,且降低水平与沙利度胺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运用qRT-PCR检测沙利度胺处理的HUVECs细胞中miR-29c-3p、同源异型结构域蛋白转化生长影响因子(TGIF)2的表达;miR-29c-3p组(转染miR-29c-3p mimics)、miR-NC组(转染miR-NC)、沙利度胺+anti-miR-29c-3p组(转染anti-miR-29c-3p再用沙利度胺处理)、沙利度胺+anti-miR-NC组(转染anti-miR-NC再用沙利度胺处理)、si-con组(转染si-con)、si-TGIF2组(转染si-TGIF2)、沙利度胺+pcDNA组(转染pcDNA再用沙利度胺处理)、沙利度胺+pcDNA-TGIF2组(转染pcDNA-TGIF2再用沙利度胺处理)均用脂质体转染至HUVECs,再用20μg/ml沙利度胺处理48 h;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细胞中TGIF2的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荧光活性。结果与对照组HUVECs细胞相比,沙利度胺处理的HUVECs增殖显著下降,细胞凋亡率和miR-29c-3p的表达明显上升(P0.05);过表达miR-29c-3p、敲减TGIF2均可抑制HUVECs增殖,促进凋亡;抑制miR-29c-3p、过表达TGIF2均可逆转沙利度胺对HUVECs的增殖抑制和凋亡促进作用。miR-29c-3p靶向TGIF2。结论沙利度胺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iR-29c-3p/TGIF2信号通路有关,为沙利度胺用于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国珍  王春波  李光耀 《山东医药》2009,49(11):117-118
沙利度胺又名反应停、酞胺哌啶酮,是谷氨酸衍生物,微溶于水、甲醇、乙醇或丙酮,易溶于二甲基甲酰胺或吡啶,不溶于乙醚、氯仿或苯,主要清除途径是非酶水解作用,清除半衰期为5~7h。于上世纪50年代作为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广泛用于控制妇女妊娠呕吐,但在随后10年左右发现其有严重致畸作用而被禁用。近年研究发现,沙利度胺具有抗新生血管生成等作用,其在多种恶性肿瘤(包括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亦日益广泛。现将沙利度胺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及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治疗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外套细胞淋巴瘤(MCL)作为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其特征为化疗低反应性及化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短。大剂量化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同样不能延长其无病生存。本研究试图用利妥昔联合沙利度胺通过淋巴瘤细胞和微环境两方面起到抗瘤作用。  相似文献   

20.
观察沙利度胺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血清细胞因子和肝功能的影响,以评价本药在CHB中的治疗价值。62例患者分2组观察,研究组29例,在一般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50mg,bid口服,连用1月;对照组33例,给予一般保肝药物治疗。结果发现CHB患者血清TNFα、IFNγ基础值显著高于健康人水平,经沙利度胺治疗后血清TNFα和IFNγ逐渐下降,IFNγ/IL-4及IFNγ/IL-10比值有升高倾向,而对照组变化不大;沙利度胺组临床症状改善较快,退黄时间和转氨酶下降速度与对照组相近。由此认为沙利度胺能调节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对病毒性肝炎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