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眶上外侧入路或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2017年5月我科11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采用眶上外侧入路61例,采用翼点入路5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出院时GO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头颅CTA检查证实动脉瘤均被完全夹闭。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口长度(11.2±1.1)cm、骨瓣大小(2.8±0.2)cm2、手术时间(184±38)min、手术出血量(170±147)ml低于翼点入路手术切口长度(16.4±2.1)cm、骨瓣大小(5.1±0.4)cm2、手术时间(258±50)min、手术出血量(221±101)ml;眶上外侧入路颅内感染率9.80%。及头皮愈合不良率0低于眶上外侧入路颅内感染率24.50%及头皮愈合不良率7.00%,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破裂率6.50%、术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4.90%及出院时预后良好率91.80%与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率3.50%、术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5.20%及出院时预后良好率85.90%比较无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均能安全、有效夹闭前交通动脉瘤,但眶上外侧入路具有高效、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改良眶翼点入路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4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左侧翼点入路进行开颅手术)和观察组(改良眶翼点入路进行开颅手术),每组67例。比较2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神经恢复情况,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术前、术后1 d、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6个月)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含量及Barthel指数差异,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神经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中残和重残患者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迁移,2组患者MBP、NSE、S100β指标含量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上升,组内不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6个月,观察组患者MBP、NSE、S100β指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眶翼点入路开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优异,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无充气经腋窝入路与经胸乳入路手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对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88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A、B组。A组45例患者行无充气经腋窝入路完全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B组43例患者采用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手术切口美观满意度、术后疼痛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影响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结果 A组患者手术切口美观总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B组(P<0.05)。2组患者术后3 d、5 d的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1 d(P<0.05),且术后5 d低于术后3 d(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无充气经腋窝入路与经胸乳入路手术治疗甲状腺癌均有效,但无充气经腋窝入路手术切口隐蔽,术后美观度更高,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术患者采用直接前方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并进行近期临床疗效的对比。方法选择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置换术患者57例(57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4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7.66岁。研究组为接受直接前方入路术式置换治疗的患者24例(24髋),对照组为接受后外侧入路术式置换治疗的患者33例(33髋)。统计分析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人工髋臼角度等。对比患者术后各阶段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口长度:(8.96±1.03) cm vs (14.27±1.04) cm;t=-16.54,P=0.000。术中出血量:(234.93±36.85) mL vs (385.06±48.16) mL;t=-9.40,P=0.000]。研究组术后随访3个月Harris评分各项分值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患者12个月时Harris评分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小(8.33%vs9.09%),且均可及时解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全髋置换术时,使用DAA有利于提高术后近期临床疗效,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具有高效、稳定、微创的优势,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与改良Stoppa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72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运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Pararectus approach, PRA)治疗患者38例(PRA组),改良Stoppa切口入路(Modified Stoppaapproach, MSA)治疗患者34例(MSA组)。比较两组的前方入路显露时间、手术的出血量(术中+术后引流)、骨折复位情况,髋关节功能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切口显露时间,显露过程出血量及术后引流血量,两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复位评估(PRA组优20例,良13例,可5例;MSA组优19例,良11例,可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与改良Stoppa入路均是治疗髋臼前方骨折理想入路,但是腹直肌外侧入路在手术视野显露上稍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近4年来我院神经外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326例鞍区肿瘤病例,其中,垂体腺瘤158例,颅咽管瘤89例,鞍区脑膜瘤79例。术前准备主要是进行糖激素的替代疗法和癫痫的预防。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解剖脑底诸池,经鞍区的5个手术间隙切除肿瘤。术后处理主要包括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尿量和血清电解质,及时防治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预防癫痫和糖皮质激素的替代疗法。结果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开颅,面神经额支的保留率达到92%,眶上神经的保留率达到96%,颞肌萎缩发生率为0%;全部肿瘤的全/次全切除率达到95%,垂体柄的保留率达到62%;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和电介质紊乱,发生率虽然高达61%,但是经过术后的严密观察和处理,97%的病人在术后1个月内得到恢复。结论改良翼点入路对面神经额支、眶上神经和颞肌的损伤机会减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应用显微解剖技术,结合积极有效的防治并发症的措施,可以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微创髂腹股沟入路(MMIIA)、改良Stoppa入路(MSA)及腹直肌外侧入路(PRA)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5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MMIIA组(14例)、MSA组(25例)和PRA组(16例)。比较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MSA组和PR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复位质量优于MMIIA组(P<0.05);但各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IIA、MSA及PRA治疗髋臼骨折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无显著变化,但MMIIA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骨折复位质量方面不如其他两种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颅至眶部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及解剖参数,为临床手术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10例成人头颅湿标本,在放大5-20倍显微镜下,对眶内手术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分析及测量。结果内侧入路是经上斜肌与提上睑肌之间的间隙,经此入路可切除眶尖区内侧病变。中央入路是经提上睑肌与上直肌之间的间隙,根据额神经牵向内侧还是牵向外侧分为两种术式;经此入路可行眶内段视神经中段病变的切除。外侧入路是经上直肌与外直肌之间的间隙,根据眼上静脉牵向内侧还是外侧也分为两种术式,经此入路可切除眶尖区上、下、外侧部及眶上裂区病变。结论3种手术入路为经颅至眶部手术避免损伤神经血管提供了显微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开颅术是将翼点开颅术向颅底方向的进一步扩大,包括眶上翼点入路、颧弓翼点入路和眶翼弓入路。本文探讨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经扩大翼点入路切除颅底肿瘤30例。观察术中显露情况及手术效果,并就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进行探讨。结果:所有病例术中病灶显露良好,无1例出现脑牵拉损伤。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及大部分切除5例。术后死亡1例,其余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扩大翼点入路切除颅底肿瘤具有显露好、脑牵拉轻的优点,适用于中颅底、鞍旁肿瘤、颅眶沟通瘤及部分自中颅底向后颅底或颅外生长的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仰卧位微创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每组30例。采用仰卧位微创前外侧入路的患者纳入OCM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的患者纳入PLA组。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后影像学评价、术后并发症及Harris评分。结果本研究60例患者中58例术后随访10~20个月,OCM组患者出血量少于PLA组,切口长度小于PLA组,下床行走时间短于PLA组,术后前3个月的Harris评分均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影像学评估及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仰卧位微创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一个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显微外科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我院自2004年以采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04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验,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显微手术技巧,以期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04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病人中,1例胼周动脉瘤采用前纵裂入路,1例后交通合并胼周动脉瘤采用翼点和前纵裂的联合入路,其余部位的动脉瘤均采用改盘翼点入路。手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解剖脑池,锐性分离瘤颈并夹闭之。术中采用控制性降压、栽瘤动脉临时阻断和动脉瘤体翻转等技术以防止破裂出血和误夹正常血管。结果 104例手术病人中,102例成功夹闭瘤颈,2例采用了动脉瘤包裹术。术后病人恢复盘好78例,轻残17倒,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夹闭动脉瘤颈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根本方法;术中采用控制性降压、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和动脉瘤体翻转等技术以防止破裂出血和误夹正常血管。可以提高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腹腔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在肾上腺肿瘤(Adrenal tumors,AT)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2019年01至2022年01实施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100例AT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后腹腔入路组(即研究组51例)、腹腔入路组(参照组49例).观察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前、术后1 d、3 d肾功能[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尿红细胞(Urine red blood cell,URBC)]、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P<0.05);术后1 d、3 d研究组血清BUN、SCr与参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 d尿URBC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5.88%、18.37%)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后腹腔入路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治疗AT安全性较高,能优化手术路径,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采用经直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0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直外侧入路组40名,后侧入路组40名,对两组之间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恢复率、外展肌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恢复率、外展肌力恢复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直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并无明显差异,选取术者熟悉的手术方式更能保证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化随机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后内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研究组采用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血清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AOFAS评分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踝关节内翻、外翻活动度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hs-CRP和PCT水平均升高(P<0.05),但研究组hs-CRP和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踝关节后内侧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BartonicekⅢ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疗效更为显著,术后恢复时间短,且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炎症反应小,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髋前外侧C形入路与常规入路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DHS治疗的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将其分为常规入路组(n=46)和C形入路组(n=54)。比较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C形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引流量、住院时间均短/少于常规入路组(P 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优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各时间点C形入路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优于常规入路组(P 0.05)。C形入路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常规入路组(P 0.05)。C形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入路组(P 0.05)。结论与常规入路相比,采用髋前外侧C形入路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创伤更小,有利于术后关节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不同Calot三角解剖入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时间为2018年~2020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8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恢复情况、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评分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CRP、TNF-α、IL-6水平均上升,且对照组高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可有效缩短患者手术用时,促进患者手术后恢复,且炎症反应更轻、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侧倒L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三钢板固定对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术后复位质量和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患者行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双钢板固定,观察组37例患者行后侧倒L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三钢板固定。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膝关节锻炼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内翻角(TPA)、后倾角(PSA)、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并发症、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和36条目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膝关节锻炼时间、住院时间、HSS评分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后即刻比较,2组患者术后12个月PSA均更大、TPA均更小(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即刻TPA大于对照组(P 0.05),2组患者术后即刻PSA及术后12个月TPA、P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 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较于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双钢板固定,后侧倒L入路联合前外侧入路三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虽手术过程复杂,术中出血量多,但该术式可使患者尽快进行膝关节锻炼,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位质量,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肩胛骨外侧缘入路与标准Judet入路方式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48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例采用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标准Judet入路手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肢日常活动和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关节活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可作为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后外侧入路组(64例)和直接前方入路组(68例)。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并发症。术后1 d,比较2组患者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和股骨假体位置。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手术时间长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短/少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2组术后Harris评分、FRS评分均逐渐增高(P 0. 05),VAS评分降低(P 0. 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FRS评分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VAS评分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2组术后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股骨假体居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结论 相比于后外侧入路,直接前方入路创伤小,患者疼痛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是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较为理想的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外侧髌旁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应用于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效果及对关节活动度、形态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期间81例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后内侧入路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外侧髌旁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术后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膝关节功能、形态学指标及关节活动度、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骨愈合时间、内翻角均低于对照组,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rey,HSS)功能评分、膝关节伸直度、屈曲度、股胫角、后倾角、屈膝度、伸膝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独后内侧入路相比,外侧髌旁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对Schatzker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引流量,调节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