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庭学  吴国平  王光余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0):1296-1297,130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对照组61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颈动脉管腔直径、平均斑块面积和血清TNF-α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平均斑块面积以及血清TNF-α含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可显著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抑制炎症损伤,发挥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瑞舒伐他汀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硬化程度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研究组应用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硬化(IMT)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有升高,研究组变化更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硬化程度较治疗前有改善,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8.5%)、(71.2%),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药物能够有效的降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能减小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高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3例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减少,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能阻断胆固醇外源性吸收途径,降低血脂水平,缩小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0年4月~2011年5月经B超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老年患者105例,将其分为两组。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治疗组,5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州和阿司匹林100mg/d;阿司匹林单独治疗组(对照组,50例)仅给予阿司匹林100mg/d。疗程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指标、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血清hs—CRP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改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程度,具有稳定斑块作用,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根据原发疾病给予相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水平下降程度和HDL升高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有效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患者血脂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梗死患者122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普罗布考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和面积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联合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改善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匹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观察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的面积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连续治疗6个月后的TC、TG、LDL-C和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的面积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匹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够干预并降低血脂水平,显著改善颈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减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使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塞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周静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1):43-43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氟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结果观察组CRP、TC、TG、LDL、HDL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药物对血气指标与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60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及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气指标与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斑块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斑块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清中的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患者斑块的厚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比较,通过对二种药物的药理及联用分析,验证联用的效果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1年2月收治的11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及对照组(55例),对照组患者单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脂系统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IMT厚度明显降低;治疗组患者血脂系统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瑞舒伐他汀均有抗CAS的作用,两种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状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收治的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9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抗血压药物、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而对照组给予抗血压药物及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及斑块消失百分率,并观测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实验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及斑块减少百分率分别为(31.2±25.7)、21.1%,对照组则为(38.2±27.3)、1.8%,实验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及斑块减少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脂水平,促进颈动脉粥状硬化斑块的消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同时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高脂血症的14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20 mg/d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d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第1天和第1、2、3周抽取血液,检测血清hs-CRP浓度。入选142例脑梗死患者于入院1周内、随访3月、6月、12月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大横切面面积。结果: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相比较,血清hs-CRP浓度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经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第2周和第3周,血清hs-CRP浓度显著降低(P<0.05)。治疗6月、12月,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大横切面面积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两组患者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大横切面面积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短期内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具有较好的抗炎症反应;同时,长期大剂量使用瑞舒伐他汀具有稳定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瑞舒伐他汀20 mg/d治疗,观察组接受瑞舒伐他汀40mg/d强化降脂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及用药3个月、6个月后颈动脉斑块厚度、面积、斑块评分及血脂水平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评分、厚度和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斑块评分、颈动脉斑块厚度、面积及血脂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可有效逆转和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对伴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代谢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120例2型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独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颈动脉斑块大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脂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粥样斑块大小、IMT值和血脂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粥样斑块大小、IMT值和血脂水平较治疗前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粥样斑块大小、IMT和血脂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能缩小伴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并改善其脂质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5.
杨桂玲  程正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4):1776-177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40例,试验前测血脂、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粥样硬化斑块大小。A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1次;B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每晚1次。治疗6个月后检测CIMT和颈动脉斑块变化。结果 2组均可降低CIMT和消退颈动脉斑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B组较A组CIMT和斑块消退更显著。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可显著降低CIMT并可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可作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优选他汀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均治疗6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血脂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大小、数量、厚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情况,进而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脂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选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脂代谢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两组患者的稳定性斑块积分和不稳定性斑块积分均有所改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血脂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及改善其脂代谢指标的效果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8.
宋杰 《当代医学》2013,(23):146-146
目的研究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司匹林以及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加上脑心通胶囊的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半年,对患者治疗后的TG、TC、LDL-C、以及IMT、斑块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半年治疗,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均有变化,两组患者的TG、TC、LDL-C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比,显著降低,但是实验组的血脂水平降低程度与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IMT、斑块面积比治疗前比明显减少,实验组的减小程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IMT、斑块面积减小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好,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情况,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0例2型糖尿病合并CAS斑块患者采用常规疗法加瑞舒伐他汀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其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用彩超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数量变化.结果 治疗后6个 月,患者血脂明显改善,双侧颈动脉IMT明显降低、颈动脉斑块明显缩小(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并CAS斑块患者的血脂及血清CRP,可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对粥样硬化斑块起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0例随机分两组。常规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每晚10mg治疗6个月,强化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每晚20mg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施行治疗前和施行治疗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差异。结果强化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施行治疗前两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施行治疗后强化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强化降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确切,可有效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降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