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偏瘫痉挛与针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作者在教学和实践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针法,即以毫针深刺痉挛优势侧穴位获取深部组织强针感至优势痉挛被即刻经解为度;以皮肤针叩刺痉挛劣势侧皮肤至叩刺侧相应肌肉收缩为度。显示出明显的即时效应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刺灸法探讨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230038)郭泽新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230061)汪润生[关键词]中风偏瘫痉挛状态,肌张力,痉挛优势侧刺灸法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为治疗中风偏瘫之难点。因为当明显的痉挛出现时约在发病后3周,痉...  相似文献   

3.
夏晨 《辽宁中医杂志》1998,25(7):322-323
用阴阳经穴位透刺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26例。结果,针刺后,偏瘫侧肩自发痛、被动运动疼痛及手肿的消除率分别为73.1%、84.6%、38.5%;患侧甲襞微循环,血液流态、管周状态及总积分的积分值均较针刺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针刺治疗本病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明显改善其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4.
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电针拮抗针法与传统针刺方法进行临床对比。结果:电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为64.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可明显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度并且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可有效地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选穴规律及其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痉挛优势侧组(A组)和痉挛劣势侧组(B组)各40例。A组艾灸治疗以痉挛优势侧穴位为主,B组艾灸治疗以痉挛劣势侧穴位为主,治疗前后分别运用Ashworth量表评分、Brunnstrom分级法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0次后,A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明显下降,上下肢分级显著进步,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偏瘫痉挛优势侧穴位可明显降低患者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醒脑开窍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Ashworth张力评分、下肢痉挛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确切,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恢刺加电针对缓解中风患者痉挛状态的作用。方法:对32例中风患者进行恢刺加电针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肢体肌力、肌张力的变化、活动能力和步行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肌张力较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且肢体的肌力明显恢复(P〈0.05)。结论:恢刺加电针确能明显缓解中风患者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8.
巨刺加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偏瘫9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风偏瘫是指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半身不遂,常难以治愈。自1993~1998年,用巨刺法结合刺络拔罐法,治疗中风偏瘫9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2例中,男53例,女39例;年龄最小48岁,最大8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治疗方法上肢瘫取肩髎、曲池、合谷、后溪;下肢瘫取髀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太冲、血海、阴陵泉、三阴交。先针健侧穴位,后针患侧穴位,留针20min起针。然后用皮肤针叩击患者上背部,以脊柱正中的督脉和膀胱经的两侧线为主,使其皮肤隐隐出血,然后加用数枚火罐,拔出其中瘀血。一般总…  相似文献   

9.
颅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35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观察颅骨缝针刺(颅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的效果。方法:取病灶侧颅骨缝的颞缝、矢状缝、人字缝、冠状缝为针刺部位;体针取患肢缺盆、肩髑、天井、手三里、三间、血海、足三里、太冲穴位。每日针1次,30次为1个疗程,1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35例患者,基本痊愈1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19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1.43%。结论:颅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结合穴位注射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共30例,采用经筋刺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治疗组取鱼际、尺泽、通里、大陵、曲泽、血海、阴陵泉、照海、三阴交、太溪等穴,实施经筋刺法。针刺结束后,选取34个穴位,用维生素B12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来测定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指分级法来评定;参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值、积分值进行评定。结论:经筋刺法结合穴位注射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能够有效地减轻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刺智达谢”为传统的藏药复方制剂,具有疏肝健胃、清热消肿、提中气、调整脏气之功。配以隔姜灸足三里穴治疗胃下重103例,经临床观察,其中治愈14便,占13.59%;显效49例,占47.5%;有效36例,占34.59%;无效4例,占3.89%。总有效率为96.1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治疗组用经筋刺法,对照组用传统刺法,治疗30天。结果:对照组肘关节总有效率47.6%、治疗组66.7%,对照组膝关节总有效率61.9%、治疗组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针刺加涌泉放血缓解中风肢体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寻找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的有效方法。方法:以针刺加涌泉穴放血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患者40例,另设20例仅施针刺法对照,结果与结论: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涌泉穴对中风后遗症的特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自拟痉挛缓解汤治疗偏瘫痉挛6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国平 《河南中医》1998,18(3):173-173
自拟痉挛缓解汤治疗偏瘫痉挛66例宋国平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001)主题词%痉挛缓解汤/治疗应用痉挛/中药疗法痉挛是指肌肉或肌群断续或持续的不随意收缩,表现为肌群的肌张力增高,协调运动异常,可见于多种神经科疾病。中风偏瘫痉挛造成特殊的姿势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巨刺、缪刺针法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挖掘整理中医传统经典针法,为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与经验分享。方法:选取在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141例,随机分为巨刺组、缪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47例。巨刺组与缪刺组取健侧穴位,常规针刺组取患侧穴位,治疗1个月后比较三组的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改良Barthel指教评分(MBI)、Fuel-Meger运动评分(FMA)。结果:巨刺组的有效率为93.6%,缪刺组的有效率为91.5%,常规针刺组的有效率为80.9%,巨刺组、缪刺组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I)均有所下降(P0.05),三组的FMA及MBI评分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时根据中风偏瘫患者的侧肢体的所表现的不同的状态,选取相适应的针刺方法进行治疗。本研究表明:巨刺法、缪刺法及常规针刺法均对中风偏瘫早期的恢复具有一定的疗效,可使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得到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巨刺法、缪刺法采用激发患侧经络的功能以达到"阴平阳秘"的作用,优于患侧针刺组,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秦黎虹 《中国针灸》2002,22(6):15-23
目的:观察头针7交叉刺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组和传统头针对照组,观察两种头针法的即刻效应和续效作用。结果:两组头针法的即刻效应是一致的,但治疗组的续效作用好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愈显率7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5%(P<0.05)。结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健、患侧头部穴线交替使用可以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处于偏瘫痉挛状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采用拮抗肌的针刺治疗配合Bobath疗法降张力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Bobath疗法降张力手法治疗,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结果:在肢体痉挛状态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配合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为治疗中风研究一种更快捷,操作简便,疗效更确切的新方法。方法:随机选取60名中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夹脊穴针法配合巨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共治疗4周。两组均采用改良 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Fugl -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arthel 指数的评定量表分析。结果:经各量表评定分析,治疗组的 Ashworth 痉挛级别显著下降(P <0.05),Fugl -Meyer 分值治疗组增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Barthel 指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1)。各量表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肢体巨刺对于改善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痉挛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39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以修改的Ashworth量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等测试项目的测评成绩作为观察指标,评定其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7%,优于对照组的51.3%。结论:艾灸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