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结合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5月~2012年8月对我院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需行手术治疗的36例患者,入院后随机采用下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椎板成形术或Centerpiece钉板系统椎板成形术,其中16例患者开门侧采用下颈椎侧块螺钉结合棘突椎板螺钉Vertex钉棒系统组合固定(A组),20例患者采用Centerpiece钉板系统固定(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神经功能JOA分值及颈痛VAS分值,观察术后是否出现C5神经根麻痹。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2与C7椎体后缘切线夹角(α),以中立侧位X线片的α为颈椎曲度,以过伸过屈位α的差异计算颈椎活动度,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β)。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无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发生,A、B组术后各有1例出现严重轴性症状,B组2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治疗后均缓解,A组无C5神经根麻痹出现。A组随访11~23个月,平均18.5±2.7个月;B组随访10~22个月,平均17.9±3.2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JOA分值平均改善率为(55.78±1.23)%,B组为(54.25±1.4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2周颈痛VAS分值增加1.10±0.31,与B组(1.20±0.2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VAS分值为2.13±0.16,与术前(3.23±1.28)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B组VAS分值为2.07±0.21,与术前(3.35±1.1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颈椎曲度分别为16.3°±5.7°和15.6°±6.6°,与术前(16.5°±4.1°和15.8°±5.2°)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为45.6°±3.6°,与B组(48.4°±5.4°)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平均颈椎活动度减少5.78°±4.35°,与B组减少5.91°±3.1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和Centerpiece钉板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采用Vertex钉棒系统实施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可能在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基层医院放射科医师同骨科医师联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单纯骨科医师在C型臂X线机下行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胸腰椎OVCF行PKP治疗的患者,依据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A、B两组,A组20例由骨科医师在C型臂X线机下完成,B组22例由放射科医师协助骨科医师在DSA机下完成。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A组除1例术中不能正常透视致手术失败外,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B组全部顺利完成手术。B组手术时间为(25.4±1.9)min,少于A组的(48.3±2.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0.392,P<0.05);A组术后1 d VAS评分为(3.4±1.3)分,B组为(2.0±1.1)分;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1.6±0.3)分,B组为(1.1±0.4)分,B组均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肺栓塞、椎管内渗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放射科医师与骨科医师联合在DSA机下行PKP的速度和疗效均优于骨科医师单纯在C型臂下行PKP。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三种不同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恩施州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62例腹股沟疝患者的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与C组,A组采用Lichtenstein修补术,B组采用疝环充填式疝修补术,C组采用膜前疝修补术,每组各54例。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均长于B组和C组,B组手术时间长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住院时间长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住院时间与B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下床时间长于B组和C组,B组下床时间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组患者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6个月,3组患者的VAS评分较前均有所降低,其中B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间的VAS评分结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异物感率不同,B组显著高于A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C组间的异物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复发率、血清肿发生率、慢性疼痛、外科感染发生率的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由于患者不同个体的差异,应依据病情对腹股沟疝修补术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同时结合医疗条件等具体情况,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次序全内镜下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全内镜下腰椎融合术治疗的64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资料,男29例,女35例,年龄40~79岁(59.7±13.5岁);病程1~10年(3.1±1.6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0~31kg/m2(25.3±3.1kg/m2);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2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退变性椎管狭窄21例,退变性椎管狭窄伴腰椎不稳18例,退变性侧凸伴椎管狭窄5例;单节段病变59例,双节段病变5例。其中38例采用C型臂X线机辅助下定位标记-置入导丝-内镜下减压植骨融合-经皮置钉的手术顺序(A组);26例采用C型臂X线机辅助下定位标记-内镜下减压植骨融合-置入导丝-经皮置钉的手术顺序(B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病程和病变节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按Gertzbein-Robbins等的标准评估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术前和术后1年时随访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观察术后1年时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有统计学差异(A组189.6±35.4min、13.1±3.5次,B组210.4±33.5min、15.9±5.4次,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57.5±16.3ml、110.8±55.0ml、2.0±1.2d、7.3±1.2d和7.89%;B组60.4±18.8ml、119.8±49.0ml、2.2±0.9d、7.4±2.2d和19.23%)(P>0.05)。A组置钉优良率(91.8%)优于B组(77.8%)(P<0.05)。两组术后1年时的VAS评分(A组1.9±1.0分,B组1.8±1.0分)、ODI[A组(27.6±7.2)%,B组(26.8±6.7)%]与术前VAS评分(A组6.7±1.5分,B组6.4±1.6分)、ODI[A组(72.4±11.2.2)%,B组(73.5±13.6)%]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年的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A组36.2°±6.5°、15.8±2.4mm、11.4°±1.4°;B组32.9°±6.5°、15.3±2.0mm、11.2°±1.1°)与术前(A组21.6°±6.5°、12.6±2.0mm、8.5°±1.9°;B组22.2°±7.7°、12.3±2.0mm、8.0°±1.9°)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均为100%。结论:两种手术顺序全内镜下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确切可行,但采用C型臂辅助下定位标记-置入导丝-内镜下减压植骨融合-经皮置钉的顺序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置钉优良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共104例。其中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组(A组)患者46例,共89个节段,作为观察组;应用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组)患者58例,共106个节段,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位X线片,CT冠矢状重建,MRI检查,术后3d摄片复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定期随访,行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复查,选择性复查CT及MRI,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椎间高度、融合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73.2±8.1min,两个节段127.4±13.4min,三个节段152.7±19.4min)及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62.3±20.2ml,2个节段83.2±32.4ml,3个节段 110.5±54.3ml)均明显低于B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84.3±7.2min,两个节段147.6±13.1min,三个节段184.1±21.3min;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100.2±22.1ml,2个节段128.3±35.3ml,3个节段190.6±57.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9.49±0.83分和12.45±1.00分,B组分别为9.21±1.00分和12.04±0.89分,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94±0.56分和1.24±0.44分,B组分别为2.88±0.54分和1.26±0.43分,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Cobb角分别为20.35°±7.12°和26.82°±6.13°,B组分别为18.34°±7.32°和25.32°±8.91°,两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83±1.02mm和8.47±1.83mm,B组分别为5.54±1.82mm和8.03±2.43mm,两组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6.52%,46例患者中仅有3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且症状在1个月内逐渐缓解;B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4.48%,58例患者中,轻度吞咽困难13例,中度吞咽困难7例。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A组45例融合,融合率为97.8%;B组55例融合,融合率为94.8%;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融合病例,至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无相关不适。两组患者均无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能有效地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率,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周围组织损伤较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有望替代cage联合钛板固定应用于治疗颈椎病的前路融合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遥控骨水泥自动推进器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对6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单节段椎体成形术,根据骨水泥推注方式不同分为3组:间断手动组(A组)、持续手动组(B组)、遥控推注组(C组),每组22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所有患者手术前后腰背痛程度,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推注期的辐射时间和医患双方的辐射剂量、骨水泥推注剂量。[结果]三组间术前及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间的手术时间、辐射时间及患者的辐射剂量比较,A组明显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射量A组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者的辐射剂量比较,B组明显A、C组(P0.001),A、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出现12例骨水泥渗漏(发生率18.18%),其中A组6例,B组4例,C组2例,其他并发症在术中和随访过程中未发现。[结论]在新型远程遥控骨水泥自动推注系统的辅助下,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与传统手术相同。节省了手术时间,术者可得到最大限度的辐射防护,同时有利于防止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discectomy,UBED)与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0年6月我院分别应用UBED(UBED组)和PETD(PETD组)治疗单节段LDH患者56例,UBED组29例,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59.6±10.5岁,随访时间13.5±2.7个月。PETD组27例,其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60.3±12.3岁,随访时间13.8±2.9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随访时间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值和术后并发症等。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生活质量,术后1年通过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比较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BE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PETD组多(49.6±15.6ml vs 25.3±9.7ml,P<0.05),术中透视次数少(3.35±0.81次 vs 7.71±1.73次,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值和血红蛋白减少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89.7% vs 88.9%,P>0.05)。结论:UBED与PETD治疗LDH均安全有效,与PETD相比,UBED可获得相似的疼痛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UBED术中出血较PETD增加,但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相当,UBED可有效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侧显露完全保留对侧椎旁肌的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2月通过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疾病患者,男性41例,女性35例,年龄61.4±8.2岁。其中31例采用单侧显露完全保留一侧椎旁肌的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纳入肌肉保留(muscle-preserved,MP)组;45例采用常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纳入常规(open-door laminoplasty,LP)组,随访16.3±5.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记录并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颈肩部及上肢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CT横断面上测量椎管面积,比较两组椎管面积的增加百分比。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MP组手术时间为75.4±19.3min,出血量为97.8±36.2ml,术后引流量为134.2±40.3ml;LP组手术时间为88.3±21.2min,出血量为182.5±47.8ml,术后引流量为225.8±49.0ml。MP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L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术前及随访期间各时间点NDI及JOA评分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2个月时MP组的颈痛VAS评分低于LP组(P<0.05),但在1年时无显著差异(P>0.05)。MP组和LP组术后早期轴性颈痛发生率分别是19.7%和28.5%,有统计学差异(P<0.05);MP组和LP组术后1年轴性颈痛发生率13.2%和14.6%,无统计学差异(P>0.05)。MP组术后即刻C2-C7 Cobb角为9.8°±8.4°,末次随访为8.1°±7.9°;LP组术后即刻C2-C7 Cobb角为9.5°±8.4°,末次随访为4.0°±7.7°。两组间术前及术后即刻C2-C7 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C2-C7 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MP组术后即刻平均椎管面积较术前增加(109.6±18.4)%,末次随访较术前增加(105.2±19.8)%;LP组术后即刻平均椎管面积较术前增加(115.2±19.0)%,末次随访较术前增加(111.4±20.9)%,两组椎管面积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显露完全保留对侧椎旁肌的椎管扩大成形术可减少手术时间、手术出血及术后引流量,降低术后早期轴性颈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究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7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18例,年龄为64.4±8.5岁。于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测量C7/T1椎间孔面积,根据C7/T1椎间孔面积分为两组:A组,C7/T1椎间孔面积≤平均值(40例),B组,C7/T1椎间孔面积大于平均值(3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计算JOA改善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分析术前不同C7/T1椎间孔面积的患者接受颈后路单开门手术治疗后是否存在疗效的差异性。结果:C7/T1椎间孔面积A组为35.2±9.7mm2,B组为65.7±13.1mm2;术前C2~C7 Cobb角A组为14.0°±3.6°,B组为16.0°±5.5°,两组间椎间孔面积和C2~C7 Cobb角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A组127.5±23.6min,B组120.3±32.6min;出血量A组176.8±88.2mL,B组183.6±100.2mL,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A组10.9±2.0分,B组10.3±2.1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JOA评分A组12.8±1.5分,B组14.0±2.2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A组14.1±1.5分,B组15.9±1.7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术后12个月的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42.5%和19.4%,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C7/T1椎间孔面积较大的患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更好,JOA改善率更高,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穿刺和徒手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GenantⅢ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23例接受PVP治疗的GenantⅢ型OVCF患者临床资料,机器人辅助穿刺PVP 12例(A组),徒手穿刺PVP 11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次数、透视次数、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手术前、术后1 d、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A组手术时间为(37.25±2.60)min,B组手术时间为(39.55±6.85)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次数、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均少于或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OD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徒手穿刺PVP相比,机器人辅助穿刺PVP治疗GenantⅢ型OVCF准确性高、术中透视次数减少、骨水泥渗漏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综合比较Lichtenstein术(常规平片)、Lichtenstein术(自粘式补片)及腹膜前间隙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473例腹股沟疝患者,依据修补方式将其分为A组(Lichtenstein术,使用常规平片,175例)、B组(Lichtenstein术,使用自粘式补片,109例)、C组(腹膜前间隙修补术,189例)。对比3组围手术期及长期随访情况,分析3组术后不同时刻疼痛程度和手术前后舒适状况,并比较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以探讨三种术式的安全性。 结果B组手术持续时间短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手术持续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失血量3组间分别比较有统计学差异,B组失血量最少(P<0.01);B组住院费用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和C组住院费用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24 h,C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3组的VAS评分随时间推移均逐渐降低(P<0.05);术后美国舒适状况量表躯体维度评分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最高(P<0.001);C组异物感发生率略低于A组和B组,但3组异物感发生率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的复发率、局部积液、切口感染、发热及24 h尿潴留发生率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Lichtenstein术(常规平片)、Lichtenstein术(自粘式补片)、腹膜前间隙修补术均能有效治疗腹股沟疝且都很安全,三种术式在围手术期情况、术后疼痛感及舒适感、远期疗效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因此对具体术式的选择仍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使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进行包皮环切术时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时间长短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门诊 2013 年 5 月—2018 年 5 月行包皮环切手术患者 150 例,年龄分布在 15~42 岁之间,随机分成三组,每组 50 例,术前准备完善后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包皮并计时,分 A 组 10 min、B 组 20 min、C 组 30 min 均使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行包皮环切术,术后对术中疼痛评分、术后出现疼痛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患者术中疼痛评分A组:(4.16±0.79),B组:(1.91±0.70),C组:(1.18±0.53),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出现疼痛时间分别为:A 组:(50.16±1.22) min,B 组:(60.00±1.11) min,C 组:(59.90±1.15) min,AB 及 AC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C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追加麻药的比率三组分别为:38%、12%、6%,AB 及AC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C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满意率分别为 A 组:60%,B 组:90%,C 组:96%,三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比较在血肿及包皮术后瘀斑方面三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使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做包皮环切术时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做表面麻醉是安全有效的,且随涂抹时间延长其麻醉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运用“天玑”骨科机器人辅助完成经皮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置钉准确度以及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1月由我院应用“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行经皮胸腰椎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新鲜胸腰椎骨折的患者资料24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22~54岁,平均39.3±9.7岁。所有患者中T12骨折9例,L1骨折10例,L2骨折4例,L3骨折1例。根据手术日期的先后将患者分成A、B、C、D四个组,每组6例。所有患者术后3~5d完善手术节段CT,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对置钉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计算置钉准确度(A类螺钉占比)。统计各组患者的路径规划时间(示踪器放置完毕至机器臂开始移动)、螺钉置入时间(机器臂开始移动至透视置入螺钉位置满意)、总手术时间(切开至切口消毒包扎完毕)资料,应用曲线回归分析方法,评价机器人辅助经皮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技术的学习曲线。结果:各组患者骨折类型、总手术节段数、手术节段、置入螺钉数量、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中A类螺钉100枚,B类螺钉2枚,无C、D类螺钉,置钉准确度为98.03%。各组置钉准确度A组96.0%、B组96.1%、C组100%、D组10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号病例置入导针轨迹与规划轨迹存在偏差,经2次规划调整后成功置入螺钉。路径规划时间:A组44.83±13.60min、B组31.67±1.86min、C组29.17±2.14min、D组29.33±1.37min;A组与C、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B组与A组、C组、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手术时间A组137.83±18.00min、B组120.33±5.85min、C组120.50±4.59min、D组119.67±5.24min,A组与C、D组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与A组、C组、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螺钉置入时间A组46.17±6.68min、B组40.67±2.25min、C组40.00±2.90min、D组38.67±3.01min,A组与C、D组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与A组、C组、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曲线回归分析显示,随着病例数的增加路径规划时间、螺钉置入时间、总手术时间明显降低(P<0.001),在中期12例之后达到相对稳定。结论:“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行经皮胸腰椎置钉准确度高。该技术应用早期学习曲线陡峭,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学习曲线很快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新鲜齿状突骨折且随访5年以上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年龄18~72岁(42.9±13.7岁)。根据其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行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33例);B组行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移位程度、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临床疗效评价指标(VAS评分、NDI、ASIA分级)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供骨区疼痛、手术切口及供骨区感染、脑脊液漏等)发生情况。通过末次随访时的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寰枢椎稳定性;多平面重建CT观察两组患者寰齿关节及寰枢侧块关节退变、寰枢椎自发融合及B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比较A组寰枢椎自发骨性融合患者与未骨性融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骨折移位程度、固定方式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NDI,分析A组自发骨性融合的影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术前VAS评分A组6.5±1.2分,B组6.8±1.3分;NDI A组31.1±3.8分,B组32.5±4.3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1.3±0.8分,B组1.5±0.9分,NDI A组4.2±1.3分,B组4.5±1.9分;术前ASIA分级A组C级1例、D级2例、E级30例,B组C级2例、D级3例、E级25例;末次随访时A组D级1例、E级32例,B组D级2例、E级28例。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VAS评分、NDI、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患者(P<0.05)。A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1%(3/33),B组为3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均无寰枢椎不稳。两组寰齿及寰枢关节退变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寰枢椎自发纤维融合7例(21.2%),骨性融合23例(69.7%),B组寰枢椎骨性融合(自发融合及植骨融合)30例(100.0%);两组骨性融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自发骨性融合患者平均随访时间长于未自发骨性融合患者(P<0.05),伴骨折明显移位(>2mm)占比高于未自发融合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8% vs 10%,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固定非融合术较固定融合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后路固定非融合术后的寰枢椎自发融合是维持寰枢椎稳定性和患者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骨折移位程度是术后寰枢椎自发骨性融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三节段颈椎病患者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钛网放置位置对术后钛网沉降的影响。方法:2016年9月~2020年9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三节段颈椎病患者58例,根据钛网与椎间融合器的相对位置分为A组(钛网置入近端节段,32例)和B组(钛网置入远端节段,2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随访时间),并对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钛网置入节段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以及C2-7 Cobb角等影像学数据进行测量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随访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置入钛网的椎间高度无统计学差异(27.75±2.79mm vs 28.46±2.11mm,P>0.05);A组患者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钛网置入节段椎间高度分别为25.66±2.80mm和24.47±2.50mm,B组为26.76±2.13mm和25.73±2.57mm,两组同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者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钛网沉降分别为3.61±1.25mm和1.09±0.67mm,显著性大于A组的2.33±0.61mm和1.00±0.53mm(P<0.05)。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后即刻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两组间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Cobb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两组患者C2-7 Cobb角均得到纠正,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2-7 Cobb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均有显著性丢失(P<0.05),两组患者同时间点C2-7 Cobb角下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4例患者术后2个月即观察到内固定松动及移位,B组患者术后随访时未观察到明显钢板或螺钉松动及移位。结论:三节段颈椎病行颈前路混合减压融合术钛网置入远端节段时发生钛网沉降的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半乳凝素-1对室管膜区细胞增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自身修复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2只健康雌性SD大鼠,1.5月龄,体重190~220g,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和治疗干预组(C组),每组24只。B、C两组均在T10节段制作急性脊髓损伤模型,A组仅行椎板切除。C组术后24h经枕大池蛛网膜下腔注入20μl(0.2g/L)半乳凝素-1,单次给药;其余两组仅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1d、7d每组进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术后7d每组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室管膜区BrdU和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d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A组为21.00±0.00分,B组为1.65±0.05分,C组为1.59±0.14分,B、C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C组(12.98±0.15)、B组(6.38±0.21)与A组(21.00±0.00)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A组脊髓室管膜区免疫组化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相对值分别为0.02±0.01和0.01±0.00,仅见极少量;B组分别为0.41±0.14和0.35±0.13,与A组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C组分别为1.02±0.25和0.88±0.20,均比B组增加更加明显(P<0.05)。术后7d,A组脊髓室管膜区免疫组化BrdU和Nestin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17.12±3.47和10.59±2.11,B组(32.43±4.96,24.95±7.43)和C组(45.11±6.01,36.99±5.29)均高于A组(P<0.05),但C组高于B组(P<0.05)。结论:大鼠脊髓内室管膜区细胞具有潜在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在损伤后该功能可被激活,半乳凝素-1对室管膜区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4例单节段Kümmell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30例,采用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B组34例,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骨水泥注射剂量及渗漏情况、手术费用及并发症;分析两组术后第1天、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影像学比较两组上述3个随访时间点的伤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A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手术费用低于B组(P <0.05)。两组骨水泥注射剂量、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渗漏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超过2年的随访发现,两组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各随访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影像学方面,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 <0.05);随时间推移,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矫正程度逐渐降低,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杂交技术在成人腹股沟嵌顿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5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中信惠州医院收治的腹股沟嵌顿疝成年患者114例,其中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53例,中信惠州医院患者61例。随机分为A、B、C组,A组给予杂交技术疝修补术治疗,B组给予传统切开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C组给予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恢复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A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7.37%均高于B组73.68%和C组84.21%,C组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总有效率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显效、有效、无效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高于B、C组;B组手术时间短于C组,术中出血量多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下床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6)。A、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杂交技术应用于成人腹股沟嵌顿疝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但是术前需严格评估患者病情,若疝嵌顿时间较长,出现腹膜炎症状需要及早行传统开放手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azor脊柱机器人辅助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手术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接受PVP治疗的腰椎OVCF患者50例,其中A组(Mazor脊柱机器人辅助改良腰椎PVP手术组)23例,B组(徒手椎弓根入路PVP手术组)27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辐射暴露剂量、住院时间、骨水泥弥散情况;测量治疗前、治疗后3d、3个月时的椎体高度恢复值、腰痛VAS评分、生活质量ODI评分。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0.61±3.85min,明显大于B组(30.70±3.26min),其中A组包含机器人配对与注册时间(TA1)为23.43±2.97min,穿刺至切口关闭时间(TA2)为16.74±5.13min。A组术中平均透视次数为6.96±1.80次,辐射暴露平均剂量为0.55±0.07mSv,其中配对与注册透视次数为2.12±0.35次,辐射暴露平均剂量为0.15±0.03mSv;B组术中平均透视次数为17.70±3.98次,辐射暴露平均剂量为1.25±0.12mSv;A组术中平均透视次数及辐射暴露平均剂量明显小于B组(P0.05)。A组骨水泥弥散形式全部属于Ⅱ型,B组骨水泥以单侧弥散为主,仅有14.87%(4/27)属于Ⅱ型弥散,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后3d、3个月腰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术后VAS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3d、3个月随访时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各时间点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术后ODI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Mazor脊柱机器人辅助改良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安全、有效,并可缩短术中穿刺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辐次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在复杂胆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治的80例复杂胆囊疾病患者,随机分成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组(A组)和腹腔镜胆囊全切除术组(B组),各组4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A组与B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平均出血量(87.3±12.5)mL,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45.8±15.7)mL,B组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术中6例中转开腹,7例术后发生并发症;A组术中无中转开腹者,术后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两组中转开腹、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慢性萎缩性胆囊炎3类患者所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部分切除术在不同类型的复杂胆囊病变中均能够减少术中出血,有效避免中转开腹,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