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目的: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儿科收治的38例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观察组使用利巴韦林气雾剂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利巴韦林针剂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后咽峡炎的治愈情况及体温变化情况,并统计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儿的病情均有所好转,但因给药方式不同,故疗效也有所差异,即使用利巴韦林气雾剂的观察组优于使用利巴韦林针剂进的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著,用药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自2017年3月6日起间断发热,最高体温40.0℃,发热前畏寒明显,无寒战,以“上呼吸道感染”对症药物治疗,3月8日出现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门诊,给予输液治疗后,症状较前加重,加用“泮托拉唑、左氧氟沙星、利巴韦林、转化糖”治疗稍有缓解.血常规:WBC 8.71 ×109/L、中性粒细胞80.20%、淋巴细胞14.6%、RBC 5.91×1012/L、HB 174 g/L、PLT38.00×109/L;电解质K+ 4.20 mmol/L、Na+136.00 mmol/L、Cl-96.00mmoUL、随机葡萄糖7.40 mmol/L;尿常规:尿蛋白+4-,尿酮体+;腹部B超未见明显异常.门诊以“发热待诊”于3月11日收入呼吸内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并比较热毒宁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及症状缓解方面的差异.方法 23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痊愈时间、显效率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在缓解鼻塞及流涕方面疗效不明显.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但仍需配合其他药物缓解鼻塞及流涕症状.  相似文献   

4.
热毒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热毒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2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6例,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4%和81.6%.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病程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缩短病程,减少患儿痛苦,不良反应罕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输液反应是输液引起的或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 ,也可称为输液不良反应。临床上常见的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和空气栓塞。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液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反应 ,主要表现为发热、发冷和寒战。轻者体温在38℃左右 ,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 ;严重者出现寒战 ,高热可达41℃ ,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及脉数等症状。1 1原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或输液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所致。1 2…  相似文献   

6.
邓英璞 《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535-1536
目的探讨炎琥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利巴韦林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共82例,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对症处理,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给予炎琥宁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鼻塞、咽部充血、咳嗽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前者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琥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显著,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显著优于利巴韦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解海荣  王翠英  陈丽 《工企医刊》2003,16(1):102-102
输液是一种临床常规治疗手段,医护人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环环抓紧,防止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种。 1 输液反应这是临床上最常见、最主要、反应最快的不良反应之一,由热原引起(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及代谢产物,是药理活性极强的一种物质)。热质进入机体后,通过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作用,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发冷,发热、寒战、高热、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应立即停止输液,同时给予镇静及抗过敏药物和对症处理。查明输液反应的各种原因,分析输液反应发生的因素,建立热原追踪报告制度,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热毒宁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儿科患儿80例,均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静脉点滴,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点滴,疗程均为3~5d,观察2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退热时间、咳嗽持续时间、咽充血及流涕改善时间方面均短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热毒宁注射液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利巴韦林注射液。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8岁,学生,入院5d前无诱因出现发热,自测体温最高达39.2qc,全身不适,乏力纳差,有畏寒、寒战,咽痛伴咳嗽、咳痰,痰量少;曾在外院间断予以“利巴韦林、头孢类”药物治疗,症状无缓解。入院查体:体温38.3℃,脉搏85次/min,呼吸23次/min,血压128/85mmHg(1mmHg=0.133kPa),急性面容,全身皮肤及黏膜正常,肋下未触及肝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感染性疾病对临床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影响和意义. 方法 对在黑龙江省医院道外院区儿科就诊并在静脉给药过程中发生个人首次ADR的感染性疾病患儿16例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16例患儿在静脉给药抗感染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发生了ADR,经过抢救对症治疗,症状缓解. 结论 机体炎症反应较重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容易发生药物过敏和类过敏反应,临床医生应该提高该类ADR发生的警惕性和预见性,积极干预、治疗,避免不良医疗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8例应用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4周的临床资料.结果 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早期不良反应有发热40例(69%),头痛及肌肉关节酸痛36例(62%),胃肠道反应10例(17%),白细胞(WBC)减少44例(76%),血小板(PLT)减少10例(17%),血红蛋白(HGB)下降31例(53%),4例患者因中性细胞数降低而将派罗欣减量,6例患者因胃肠道反应或HGB明显下降将利巴韦林减量.结论 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早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类流感样症状、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下降,中性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及血红蛋白下降可以导致干扰素及利巴韦林减量,从而影响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咳嗽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住院天数、体温恢复正常及喘憋缓解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症效果显著,临床症状可明显改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内科最常见急症之一,70%-80%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发热及其它临床症状,往往具有变化快、发病急、热势重等特点,并伴发各种并发症。临床上常用的利巴韦林注射液及颗粒长期使用,可造成耐药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儿科常用药物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以寻找防治对策。方法:对43例小儿使用不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涉及的ADR由10类药品引起,由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ADR比例最高(60.46%),余为其他药品引起,症状较轻。结论:儿科医生在应用药物时,应重视各种药物引起的ADR,并予合理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利巴韦林结合清热解毒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热毒壅盛证患儿的临床效果,探究其对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protein, SAA)及淀粉酶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9年9月收治的82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清热解毒方。比较2组患儿发热、腮腺肿胀、腺体疼痛等症状体征的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 SAA及淀粉酶水平。结果 观察组各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对照组症状缓解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12%、80.49%,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SAA、总淀粉酶、唾液型淀粉酶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血清SAA、总淀粉酶、唾液型淀粉酶下降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2%和9.7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利巴韦林结合清热解毒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热毒壅盛证患儿,可以降低血清SAA和淀粉酶水平,改善腮腺肿痛,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彭秀娟  孔剑 《工企医刊》2010,23(5):71-71
静脉输液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而输液反应是静脉输液过程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输液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谵妄等,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若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可致终身残废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应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患儿皮疹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痊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皮疹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患儿应用利巴韦林和喜炎平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缩短患儿痊愈时间,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炎琥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1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60例,在辅以常规支持、对症处理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炎琥宁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两组显效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炎琥宁组明显优于利巴韦林组(p〉0.01)。结论炎琥宁在治疗小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效果良好,并能明显改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体征(如发热、咳嗽、咽部充血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6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例给予痰热清注射液0.3~0.5ml/(kg·d)静脉滴注,对照组22例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d)静脉滴注;疗程7d,并根据病情给予相应对症支持治疗,对2组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做综合性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72.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和治疗经验,为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提高参考。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共75例为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利巴韦林+维生素C+维生素B输液治疗。依据病历资料对流行病学特点和治疗结局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男性、<3岁患儿是手足口病的高危群体,占比分别达到了69.33%、90.67%。皮疹主要位于四肢(100.00%)和口腔(97.33%),在其他部位也可见皮疹。发热以低热(50.67%)、中热(44.00%)为主,高热较为少见(5.33%)。手足口病主要在4-6月(76.00%)发生。经利巴韦林+维生素C+维生素B输液治疗及其他针对性治疗3-15d,平均(6.2±2.8)d后,患儿均治愈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手足口病发病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采用利巴韦林+维生素C+维生素B输液治疗及对症治疗,具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