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老年性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及药物干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老年性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以及老年便秘患者服用微生态制剂干预后肠道菌群改善的情况。方法从肠道菌群失调的角度,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老年性便秘及非便秘老年人群的肠道菌群的差异,并应用队列研究试验设计方案,用微生态制剂进行生物学干预试验。结果老年便秘人群肠道中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数量增多,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减少。经过微生态制剂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数量有所下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有所增高。结论老年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分布与非便秘者比较有差异,且微生态制剂干预对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68例老年轻中度肺部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方法选取邯郸市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轻中度肺部感染患者68例,根据痰培养结果分为单纯球菌感染者20例、单纯杆菌感染者26例、混合感染者22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者37例,采用抗生素联合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者31例。比较不同病原菌感染类型患者肠道菌群菌落计数,比较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患者及采用抗生素联合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结果不同病原菌感染类型患者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及乳酸杆菌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患者治疗后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及乳酸杆菌菌落计数低于治疗前(P0.05)。采用抗生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患者治疗后肠杆菌、酵母菌及乳酸杆菌菌落计数低于治疗前(P0.05);但肠球菌、双歧杆菌及拟杆菌菌落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原菌种类与老年轻中度肺部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改变无明显关系;肠道微生态制剂有助于预防老年轻中度肺部感染患者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的差异。方法对46例病患的肠道菌群进行细菌培养,与20例正常健康者肠道菌群进行对比。结果 IBS组和对照组均未找到已知的特异致病菌。IBS组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菌落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肠球菌的菌落数显著增加(P<0.05);大肠杆菌、真菌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BS与肠道菌群失调有相关性,来该院治疗的IBS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在化疗前后肠道中菌群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及微生态调节剂对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0例符合标准的中晚期胃癌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80例胃癌患者被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方案,干预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金双歧联合治疗方案。使用粪便细菌及真菌培养法培养粪便中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酵母菌、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结果治疗组胃癌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高于治疗前干预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例均高于治疗后观察组(P0.01);干预组患者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均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失平衡状态;化疗药物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加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扶植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对胃癌患者化疗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有预防作用,可明显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血清炎症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100例65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体检的100例老年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开展粪便涂片、肠道菌群培养、呼气氢浓度检测、~(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价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并测量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肠道菌群失调与血清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Ⅰ度菌群失调49例,Ⅱ度菌群失调16例;而对照组中Ⅰ度菌群失调8例,无Ⅱ度菌群失调。观察组大肠杆菌、肠球菌的菌落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菌落数及B/E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小肠细胞生长状态(SIBO)阳性和Hp阳性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受试者的平均血清CRP、IL-6、TNF-α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01)。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与CRP、IL-6、TNF-α呈负相关,大肠杆菌、肠球菌水平与CRP、IL-6、TNF-α呈正相关(P0.01,P0.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和血清炎症指标升高,且肠道菌群变化与血清炎症指标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直肠切除术后肠道菌群及分泌型IgA含量的变化。[方法]选择确诊为直肠癌并需行直肠切除术的患者60例为观察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粪便标本及对照组患者粪便标本的各肠道菌群含量以及血清中sIgA的含量。菌群含量用其DNA拷贝数表示,sIgA含量用g/L表示。[结果]观察组直肠切除术后粪便中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含量较术前均明显降低。对照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高于观察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含量则低于观察组。sIgA含量术后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直肠切除术后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有益菌含量降低,同时致病菌含量升高,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因此进行微生态制剂治疗很有必要,可以尽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恢复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膳食纤维的摄入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28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参与体检的29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受试者基本情况及膳食纤维摄入情况。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粪便,提取粪便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受试者肠道菌群水平,分析肠道菌群与大肠癌发病的相关性。结果除谷类与海鲜,结直肠癌组蔬菜、水果、豆类的摄入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肉类的摄入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膳食纤维的摄入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对象(P<0.05)。结直肠癌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明显减少(P<0.05),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拟杆菌属、脆弱拟杆菌、单形拟杆菌、多形拟杆菌、吉氏拟杆菌、普通拟杆菌、梭杆菌属、梭菌属、肉毒梭菌、艰难梭菌明显增多(均P<0.05)。在结直肠癌组中,除脆弱拟杆菌、单形拟杆菌外,在对照组中,除吉氏拟杆菌外高膳食纤维亚组与低膳食纤维亚组的各菌群水平均有差异(均P<0.05);在高膳食纤维亚组,结直肠癌患者与对照组研究对象各菌群水平均有差异(均P<0.05)。结直肠癌组与对照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膳食纤维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普通拟杆菌、梭杆菌属、梭菌属、肉毒梭菌、艰难梭菌与膳食纤维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膳食纤维的摄入情况影响肠道菌群水平。  相似文献   

8.
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差异。方法对20例慢性腹泻、31例急性腹泻及20例对照组的粪便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的培养及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减少(P<0.01),慢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乳酸杆菌减少(P<0.05)。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比较,类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更明显(P<0.05)。结论急慢性腹泻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中急性腹泻更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另取35例健康医护人员作为健康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加味胃苓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细菌培养中常见细菌(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的变化。结果:(1)与健康人比,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加(P 0. 01),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下降(P 0.05)。(2)治疗组患者经加味胃苓汤治疗后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下降(P 0. 05),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 0.05);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比较,治疗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较对照组低,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表现为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增加,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下降。加味胃苓汤可有效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中药黄芪、白术、枳壳对抗生素所致大鼠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调整作用.方法 应用盐酸林可霉素给大鼠灌胃,制备出理想的肠道微生态失调模型,筛选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补益类中药,对菌群失调大鼠进行调整,于实验第7、10、14整天,动态观察肠道双歧杆菌(BS)、乳酸杆菌(LBS)、肠杆菌、肠球菌四种正常菌群变化.结果 中药治疗组治疗14 d大鼠外观症状消失,肠道BS、LBS菌量增加,肠杆菌菌量降低.结论 黄芪、白术、枳壳能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生长,促进肠黏膜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iR-181a-5p、miR-126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00例活动期IBD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IBD类型分为溃疡性肠炎(UC)组(60例)和克罗恩病(CD)组(40例),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PCR)检测血清miR-181a-5p、miR-126的表达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将IBD患者分为miR-181a-5p高表达组(70例)和低表达组(30例)、miR-126高表达组(80例)和低表达组(20例)。对各组的肠道菌群进行培养分析。采用Pearson法分析IBD患者血清miR-181a-5p、miR-126表达水平与肠道菌群数量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UC组及CD组的血清miR-181a-5p、miR-126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UC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球菌属、乳杆菌属、小梭菌属数量显著增多(P<0.05),CD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球菌属、乳杆菌属数量显著增多(P<0.05)。与对照组相比,UC组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球菌属、乳杆菌属的培养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CD组酵母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球菌属、乳杆菌属的培养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与miR-181a-5p低表达组相比,miR-181a-5p高表达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葡萄球菌属的数量显著增多(P<0.05);与miR-126低表达组相比,miR-126高表达组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消化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的数量显著增多(P<0.05)。miR-181a-5p表达水平与肠球菌属、酵母菌属、双歧杆菌属、肠杆菌属呈负相关(P<0.05),miR-126表达水平与消化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呈负相关(P<0.05)。结论IBD患者的血清miR-181a-5p、miR-126表达水平升高,两者与IBD患者肠道内肠球菌属、酵母菌属等菌群组成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东垣针法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4例。2组均接受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4片/次,3次/d。对照组给予参苓白术颗粒,1袋,3次/d口服;观察组给予东垣针法(中脘、天枢、章门、关元、昆仑、胃俞、足三里、内庭、陷谷)治疗。疗程均为6周。观察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评分、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评分(IBS-SSS)及肠道微生态功能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0.45%、9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胃肠道症状评分、IBS-SSS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IBS-QOL量表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东垣针法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能明显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及及生活质量,可以促进正常菌群生长、抑制非正常菌群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分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为未来该类疾病临床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完成治疗的29例活动期UC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院内完成治疗的29例缓解期UC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血清TNF-α、IL-10表达与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分析各血清指标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血清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杆菌、梭杆菌数量均多于对照组,且双歧杆菌、拟杆菌数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NF-α水平与乳杆菌、梭杆菌均呈正相关(r>0,P<0.05),与双歧杆菌、拟杆菌均呈负相关(r<0,P<0.05);血清IL-10水平与乳杆菌、梭杆菌均呈负相关(r<0,P<0.05),与双歧杆菌、拟杆菌均呈正相关(r>0,P<0.05)。结论UC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分布异常的情况,可能与血清TNF-α、IL-10异常表达相关,临床可通过早期持续监测UC患者的血清TNF-α、IL-10水平,以评估其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指导早期合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结直肠癌术后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奥沙利铂(folinate 5-fluorouracil oxaliplatin,FOLFOX4)方案的化疗在清除和抑制癌细胞的同时,也破坏了身体正常的消化代谢,降低了免疫能力.酪酸梭菌作为有益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调节化疗带来的负反应.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片对结直肠癌术后FOLFOX4方案化疗肠道菌群平衡、毒副反应及免疫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4/2020-05我院结直肠癌术后患者92例,简单随机化法分为研究组(n=46)、对照组(n=46).对照组术后予以FOLFOX4方案化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酪酸梭菌活菌片,1个疗程为2 wk,持续治疗8 wk.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8 wk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CA724)、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炎症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肠道菌群指标(粪肠球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D乳酸、粪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统计两组治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8 wk后:血清CA724、CA199、CE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TNF-α、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粪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D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粪便S-Ig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肢端麻木、白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片联合FOLFOX4方案化疗通过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修复受损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助于调节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免疫炎症反应,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减少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拟通过监测姜黄素干预小鼠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探究姜黄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抗癌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 方法将25只6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基础饮食组(BD)5只,AOM/DSS造模组(MO)10只,姜黄素干预造模组(CU)10只,分别于实验前和处死前收集小鼠粪便进行DNA提取及高通量菌群测序。 结果T1点时(干预前)各组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点时(干预后)MO组的多样性指数更高,高于其他2组,与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P=0.02),而与CU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点时各组的多样性指数均较T1点时明显升高,其中CU组与BD在T2点时多样性指数更接近,均小于造模组。造模前后菌群在属水平发生了较大变化,CU组较MO组肠道菌群变化要小,而且拟杆菌类和疣微菌门较MO组变化较大。MO小鼠体重增量平均要少于CU组,CU组小鼠结直肠肿瘤的成瘤数量、瘤体体积,明显少于MO组。 结论在小鼠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姜黄素能够维持小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降低了小鼠肠道肿瘤发生率,可能为抑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抗生素的应用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60例UC患者按照近1个月内是否应用抗生素分为抗生素组(40例)和非抗生素组(20例),入院后第2天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行大便肠道菌群检测。结果抗生素组正常菌群5例,I度菌群失调8例,Ⅱ度菌群失调17例,Ⅲ度菌群失调10例;非抗生素组大便检验为正常菌群13例,Ⅰ度菌群失调4例,Ⅱ度菌群失调3例,Ⅲ度菌群失调0例。抗生素组UC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较非抗生素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应用使UC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7.
张奕  智发朝  张万岱 《胃肠病学》2006,11(11):648-652
背景:小肠疾病并非少见,尤其是糜烂性和溃疡性疾病更为常见,内镜下取材活检多为慢性炎症,不能得到明确的诊断,这些小肠类疾病属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小肠不同节段的微生态状况如何?细菌在小肠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均是不明确的问题。目的:了解全小肠不同节段的腔菌群和膜菌群的组成和分布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微生态在小肠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对13例非腹部外伤意外伤亡者小肠的空肠上段、空肠中段、空回肠交界处、回肠中段、回肠下段10种细菌的腔菌群和膜菌群微生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肠杆菌和乳酸杆菌几乎存在于所有标本的各节段小肠,肠球菌和消化链球菌主要存在于回肠中下段,少部分标本存在葡萄球菌、酵母菌和梭菌,所有标本均未检出双歧杆菌、拟杆菌和真杆菌。13例标本的腔菌群和膜菌群分析显示,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在不同节段小肠肠腔和黏膜分布的数量不同,越靠近回肠末段,细菌数量越多;黏膜菌量多于肠腔。葡萄球菌、酵母菌、梭菌仅在少数标本的某些节段有分布,无明显规律性。结论:上述细菌越靠近回肠末端菌量越多,在同一肠段中,膜菌群较腔菌群占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益生菌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20例难治性ITP患者随机分为益生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益生菌组给予达那唑+环孢素+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对照组给予达那唑+环孢素+维生素C片口服.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血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患者(CP)胰腺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与肠道微生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4月CP患者60例作为CP组及健康人60例作为HC组,收集血液及粪便样本,测定粪便菌群结构,分析菌群微生态结构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之间相关性.结果:CP组215个OUT,HC组1178个OUT,CP组肠道微...  相似文献   

20.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83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分成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常规肠内营养(REN)组。EEN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REN组在肛门排气后给予肠内营养。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进行营养和免疫指标监测,并记录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EEN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EEN组术后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均较REN组改善明显。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明显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