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掌握2022年河南省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等生态学规律,为河南省病媒生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笼夜法和粘鼠板法,全年单月监测;蚊虫监测采用诱蚊灯法,5-10月监测;蝇类采用诱蝇笼法,4-10月监测;蜚蠊采用粘捕法,全年单月监测。使用Excel 2010软件收集、整理数据。结果 2022年河南省鼠类监测累计回收有效夹114 124夹/笼/板,捕获鼠类651只鼠,鼠类捕获率为0.57%,小家鼠为优势种,全年鼠密度波动不大,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和农村自然村捕获率分别为0.46%、0.55%和0.69%;累计布放诱蚊灯3 390灯次,捕获雌蚊26 585只,雌蚊总密度为7.84只/(灯·夜),淡色库蚊为优势种,蚊密度高峰期在6-8月,其中养殖场的蚊密度最高,为21.72只/(灯·夜);累计布放1 803笼次诱蝇笼,捕蝇8 475只,蝇类平均密度为4.70只/笼,优势蝇种为家蝇和麻蝇,蝇密度高峰为7月,其中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为5.52只/笼;累计回收有效粘蟑纸23 075张,共捕获2 038只蜚蠊,蜚蠊平均密度为0.09只/张,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农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浙江省海宁市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 2009-2012年海宁市蚊类平均密度为2.31只/(灯·h),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80.23%;蝇密度指数为5.21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和大头金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5.40%和27.46%;蜚蠊密度为0.53只/张,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0.35%;鼠类捕获率为0.69%,优势种为小家鼠和褐家鼠,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4.27%和35.88%。蚊和蝇5月开始活动,蚊类于8月达到高峰,蝇类6-8月达到高峰;蜚蠊和鼠全年均有活动,3-10月蜚蠊密度较高,鼠密度高峰一般出现在9月。结论通过监测基本掌握了海宁市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为媒介生物性疾病的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北京市密云县病媒生物密度情况,为消灭病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诱蚊灯法监测成蚊密度.结果 老鼠阳性率为0.17%,优势种为褐家鼠;蟑螂密度指数0.034只/(张·夜),优势种为德国小蠊;苍蝇平均密度2.64只/笼,优势种为麻蝇;蚊年平均蚊密度为0.52只/(灯·h),优势种为淡色库蚊.结论 4种病媒生物密度处于较低水平,地方优势种群变化不大,要降低其密度,应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其季节消长特点,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2005-2010年浙江省磐安县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浙江省磐安县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 2005-2010年磐安县蚊类平均密度为2.04只(/灯·h),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71.81%;蝇密度指数为1.83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和大头金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2.62%和37.81%;蜚蠊密度为0.91只/张,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2.10%;鼠密度为0.89%,优势种为针毛鼠,占捕获总数的37.60%。蚊和蝇5月开始活动,蚊类于7月达到高峰,蝇类6-8月达到高峰;蜚蠊和鼠全年均有活动,3-10月蜚蠊密度较高,鼠密度高峰一般出现在9月。结论基本掌握了磐安县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近4年来平谷口岸鼠、蚊、蝇和蜚蠊的种群构成、季节变化规律及年度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控制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平谷口岸鼠密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蚊密度分别为0.39只/灯·h,2.94只/灯·h,6.86只/灯·h;2011年、2012年、2013年蝇密度分别为3.9只/笼、7.4只/笼、10.0只/笼;平谷口岸尚未发现蜚蠊。结论近4年平谷口岸鼠、蝇、蜚蠊密度无显著性差异,蚊密度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兴化市城区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灯诱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2013年鼠密度0.4%,优势种群为褐家鼠,占53.6%;蚊密度为2.05只/(h·灯),优势种群为淡色库蚊,占89.2%;蝇密度为4.3只/笼,优势种群为家蝇,占72.7%;蜚蠊密度为0.5只/张,优势种群为德国小蠊,占88.3%.结论 兴化市城区鼠、蚊、蝇和蜚蠊等病媒生物种群密度低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标准,防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市居民区主要病媒生物种类及密度情况,为居民区病媒生物防控提供指导与科学依据。方法蚊虫采用CO_2诱蚊灯法、人诱停落法和路径法,蝇采用笼诱法,鼠采用夹夜法,蟑螂采用粘捕法分别对北京居民区主要病媒生物开展监测。结果 2018年和2019年蚊密度分别为1.41和1.85只/(灯·h),停落指数分别为0.82、1.25只/(人·30 min),路径指数为0.31、0.32处/km,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其次是白纹伊蚊,蚊密度高峰期为7月、8月;2018年和2019年蝇平均密度分别为6.98、5.60只/笼,麻蝇属为优势种,7月蝇密度均为最高峰值;鼠捕获率较低,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其次是小家鼠;蟑螂监测只捕获到德国小蠊。结论蚊虫密度控制应成为北京市居民区病媒生物控制的重点,以减少刺叮骚扰危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嘉定区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诱饵用生花生米);蚊类监测采用灯诱法;蝇类监测采用诱蝇笼诱捕法;蜚蠊监测采用粘蟑纸粘捕法.结果 2009~2011 年共布放鼠夹25 920 夹次,有效夹23 763 夹次,捕鼠158 只,鼠密度为0.66%;捕获蚊虫7 324 只,蚊密度为6.78 只/灯;共布放诱蝇笼540 个,捕获蝇类460 只,平均蝇密度为0.85 只/笼;布放并回收粘蟑纸6 480 张,其中阳性301 张,捕获蜚蠊479 只,平均密度为0.07 只/张,平均侵害率为4.65%,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结论 褐家鼠、小家鼠、淡色库蚊、大头金蝇、家蝇以及德国小蠊是嘉定区防制的主要对象,要降低其密度,应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其季节消长特点,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嘉定区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诱饵用生花生米);蚊类监测采用灯诱法;蝇类监测采用诱蝇笼诱捕法;蜚蠊监测采用粘蟑纸粘捕法。结果 2009~2011年共布放鼠夹25 920夹次,有效夹23 763夹次,捕鼠158只,鼠密度为0.66%;捕获蚊虫7 324只,蚊密度为6.78只/灯;共布放诱蝇笼540个,捕获蝇类460只,平均蝇密度为0.85只/笼;布放并回收粘蟑纸6 480张,其中阳性301张,捕获蜚蠊479只,平均密度为0.07只/张,平均侵害率为4.65%,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结论褐家鼠、小家鼠、淡色库蚊、大头金蝇、家蝇以及德国小蠊是嘉定区防制的主要对象,要降低其密度,应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其季节消长特点,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首都机场口岸鼠、蚊、蝇、蜚蠊4类医学媒介生物,掌握其种类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口岸媒介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类调查采用鼠夹(笼)法及粘鼠板法,蚊类采用CO2诱蚊灯收集法,蝇类采用诱蝇笼诱捕法,蜚蠊采用粘捕法,对捕获的鼠类、成蚊、蝇类和蜚蠊进行分类鉴定及统计分析。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0只,经鉴定隶属于1目1种2属2种,其中小家鼠17只、褐家鼠3只,平均鼠密度为0.28%;捕获成蚊11 457只,经鉴定隶属于1科2亚科3属5种,以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主,年均蚊密度为39.78只/灯·h;捕获成蝇2 993只,经鉴定隶属于4科16属33种,以麻蝇、大头金蝇为主,平均蝇密度为14.25只/笼·d;捕获蜚蠊51只,经鉴定隶属于2科2属2种,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平均蜚蠊密度为0.02只/张·d。结论本次调查较全面的掌握了首都机场医学媒介生物情况,为积极开展口岸医学媒介生物防制工作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安徽南部洪灾后重要病媒生物的种类、密度、分布及消长规律。方法分别采用夹夜法、诱蚊灯法和笼诱法开展鼠、蚊和蝇类监测。结果共布放2 152只次鼠夹,有效夹2 042只,捕获鼠类34只,捕获率为1.67%;鼠类捕获率与日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96,P0.01)。洪灾区钩体病月病例数与鼠密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95,P0.01),出血热月病例数与媒介黑线姬鼠密度间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72,P0.05)。布放诱蚊灯60盏次,捕获雌性成蚊3 084只,属于蚊科3属7种,蚊密度为51.4只/(灯·夜),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灾区蚊密度与日均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96,P0.01)。共布放诱蝇笼57只,捕获成蝇224只,属于6科12属14种,蝇密度为18.67只/笼,优势种为家蝇等。结论洪灾后卫生防疫的重点为鼠、蚊、蝇类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榆林市城区蚊、蝇、蜚蠊3种病媒昆虫种类、数量及分布,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类调查采用人帐诱法和诱蚊灯法,蝇类采用笼诱法,蜚蠊采用粘捕法。结果捕获蚊类4属5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帐诱法总密度为19.11只/(顶.h),诱蚊灯法总密度为1.61只/(灯.h),蚊密度城区高于周边农村。捕获蝇类5科19属23种,常见蝇种有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家蝇、厩腐蝇、棕尾别麻蝇和铜绿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6.49%、20.41%、14.78%、10.61%、8.65%和2.61%,总密度为4.42只/笼,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捕获蜚蠊全部为德国小蠊,总密度为16.28只/张,以宾馆密度最高。蚊类活动高峰在7月,蝇类和蜚蠊的活动高峰均在8月。结论此次调查基本掌握了榆林市城区蚊、蝇、蜚蠊3种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重点防制区域为宾馆餐饮场所、农贸市场、居民区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曲阜市城区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蟑螂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 2008-2010年曲阜市城区蚊平均密度为3.85只/(灯·h),以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79.39%,其次为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占10.25%和7.62%;蝇密度指数为3.73只/(笼·d),优势种为市蝇和家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1.05%和24.21%,其次为丝光绿蝇、大头金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8.99%和5.36%;蟑螂密度为0.23只/张,仅发现德国小蠊一种;捕鼠194只,鼠密度为0.91%,优势种为褐家鼠和小家鼠,分别占捕获数的58.76%和26.29%,其中黑线姬鼠是野外优势种。结论淡色库蚊、市蝇和家蝇、德国小蠊以及褐家鼠是曲阜市城区防治的主要对象,要降低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应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其季节消长特点,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三明陆地港常见医学媒介生物的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口岸媒介生物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鼠类采用鼠笼法,蚊类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蝇类采用捕蝇笼诱捕法,蜚蠊采用粘蟑法,对捕获的媒介生物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全年共捕获鼠类2种48只,年均鼠密度1.4%,褐家鼠为优势种(77.1%);捕获成蚊4种63只,年均成蚊密度为2.6只/灯·h,致倦库蚊为优势种(65.1%);捕获苍蝇13种356只,年均苍蝇密度为4.9只/笼,以棕尾别麻蝇为优势种(33.4%);捕获蜚蠊3种83只,年均蜚蠊密度为0.07只/张,以美洲大蠊为优势种(78.3%)。结论该调查较全面掌握了三明陆地港鼠、蚊、蝇和蜚蠊的自然本底情况,为医学媒介生物防制工作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绵竹市蚊、蝇、鼠和蟑螂季节消长规律及种群构成,为制定防制对策,控制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蟑螂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2009-2011年监测平均蚊密度1.22只/灯.小时,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平均蝇密度2.41只/笼,家蝇为优势蝇种;平均鼠密度1.27%,四川短尾鼩为优势鼠种;平均蟑螂密度0.78只/张,德国小蠊为优势种.蚊、蝇、蟑螂密度高峰在7-9月,鼠密度无明显季节高峰.不同年度鼠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场所蚊、蟑螂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近3年绵竹市蚊、蝇、鼠、蟑螂密度和种群构成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2005-2007年金华市城区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掌握金华市城区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2005—2007年金华市城区蚊平均密度为12.47只/人工小时,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94.46%,其次为骚扰阿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3.65%和1.16%;蝇密度指数为50.03只/笼,优势种为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6.05%和24.56%;蜚蠊密度为126.74只/(100张·夜),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97.95%;捕鼠135只,鼠密度为0.33%,优势种为褐家鼠,占51.85%。结论淡色/致倦库蚊、大头金蝇和丝光绿蝇、德国小蠊以及褐家鼠是金华市城区防制的主要对象,要降低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应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其季节消长特点,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Ratoma镇主要病媒生物的发生消长情况,为病媒生物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采用诱蚊灯法、诱蚊诱卵器法和路径法进行蚊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和目测法进行蝇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采用粘蟑纸法进行蟑螂密度监测。结果 全年仅在雨季捕获到雌性成蚊15只(其中库蚊10只),成蚊密度为0.31只/(灯·h)。全年蝇密度平均为225.49只/(笼·d),7月雨季为峰值,密度为1 035只/(笼·d),蝇种构成主要为丝光绿蝇、麻蝇和家蝇,构成比依次为65.49%、27.33%和7.14%。共捕鼠14只,其中褐家鼠8只、小家鼠6只,鼠密度为0.58只/夹,旱季、雨季均有捕获。蟑螂侵害率为3%,全年均有阳性报告,以美洲大蠊和褐斑大蠊为主。结论 几内亚Ratoma镇某医院周边,鼠类和蝇类对公共卫生危害严重,蟑螂和蚊虫危害相对较小,这与当地近年来政府对疟疾与媒介蚊虫防控有关,提示持续开展病媒生物相关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病媒生物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深圳市病媒生物的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设置监测点,分别采用鼠笼法、诱蚊灯法、笼诱法、粘捕法调查鼠、蚊、蝇、蜚蠊的种类和密度.结果 鼠类平均密度为3.21%,较2011年平均密度上升了154.76%,鼠总蚤指数为0.85,较2011年鼠总蚤指数下降了24.00%,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捕获总数的86.64%;蚊类平均密度为11.52只/灯,较2011年平均密度下降了30.77%,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占捕获总数的97.61%;蝇类平均密度为11.06只/笼,较2011年平均密度上升了244.55%,优势蝇种为大头金蝇,占捕获总数的46.47%;蜚蠊平均密度为1.09只/盒,较2011年平均密度上升了4.81%,侵害率为14.41%,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6.02%.蚊、蝇、蜚蠊、鼠密度高峰值分别为4、5、9和8月,鼠类密度全年捕获率均>1%.结论 摸清了深圳市病媒生物的基本情况,为该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积累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镇江市病媒生物密度、季节消长及种群构成,为病媒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和《江苏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要求,开展鼠、蝇、蚊和蟑螂的密度监测,监测分别采用夹夜法、诱蚊灯法、笼诱法和粘捕法。结果 2009-2013年,镇江市鼠密度平均为0.43%,捕获褐家鼠、黄胸鼠等6种鼠类,黄胸鼠为优势种,占40.79%;蚊密度平均为6.35只/(灯·h),捕获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等5种蚊虫,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占66.62%;蝇密度平均为5.04只/笼,捕获家蝇、丝光绿蝇等15种蝇,家蝇为优势种群,占51.14%;蟑螂平均密度为2.87只/张,蟑螂侵害率为17.43%,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99.45%。结论从5年监测资料来看,镇江市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以环境综合整治为基础,综合各种防治措施可有效防治病媒生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天津市东丽区病媒生物的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设置监测点,分别采用夹夜法、诱蚊灯法、笼诱法、粘捕法调查鼠、蚊、蝇、蜚蠊的种类和密度。结果东丽区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捕获总数的79.55%,其次为小家鼠,占20.45%;鼠密度最高峰在8月,次高峰为5月;蚊密度不同生境有所不同,以牲畜棚密度最高,为19.52只/(灯·h),由高到低依次为牲畜棚、农户、公园绿地、医院、居民区;家蝇为优势蝇种,占捕获总数的58.40%,棕尾别麻蝇和市蝇分别占20.41%和7.13%;不同生境捕获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餐饮业>农贸市场>居民区>绿化带;蜚蠊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9.81%,其密度和侵害率均以农贸市场最高,高峰期为9月。结论调查的各监测点中,餐饮业鼠密度较高,蚊类在牲畜棚密度最高,蝇类在农贸市场密度最高,蜚蠊密度及侵害率均以农贸市场最高,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