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分别复合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及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F组)、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组(R组,靶浓度为4ng/ml)和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组(S组),分别复合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靶浓度为4μg/ml)行静脉全麻,观察起效时间、恢复时间、准确定向时间、术中体动(程度和次数)、镇痛效果、呼吸抑制、HR、MAP、SpO2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R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低于F组和S组(P<0·01),麻醉恢复时间显著高于F组和S组(P<0·01),R组的丙泊酚总用量、吸宫时术中最低SpO2、术中体动及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均低于F组和S组(P<0·05,P<0·01),R组的呼吸抑制显著高于F组和S组(P<0·01)。结论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输注的麻醉方法用于人工流产术,其镇痛效果优于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单次静脉注射的麻醉方法,但要注意雷米芬太尼呼吸抑制作用较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雷米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时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悬雍垂、鄂咽成形术或鄂咽成形术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30~5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n=20):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和雷米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麻醉诱导完成后,A组靶控输注丙泊酚4~8 mg/(kg·h),B组吸入0.5%~1%异氟醚,两组持续静脉输注雷米芬太尼0.2~0.3 g/(kg·min)。记录患者诱导前即刻(T1)、诱导完成后即刻(T2)、插管后即刻(T3)以及手术开始20 min时(T4)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呛咳、躁动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B组比较,T4时A组BP和HR显著降低(P0.01),A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A组剧烈呛咳和躁动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更适合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3.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全身麻醉下腰椎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Ⅰ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的负荷量分别为1μg/kg和1mg/kg,雷米芬太尼以0.5μg·kg-1·min-1速率输注。麻醉中通过增减雷米芬太尼0.1μg·kg-1·min-1输注速率调整麻醉深度。丙泊酚按5∶4∶3方案输注,即5mg·kg-1·h-1输注10min,4mg·kg-1·h-1输注10min,20min后3mg·kg-1·h-1恒速输注。观察两组气管插管反应、麻醉效果、苏醒质量。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均可抑制气管插管反应(P<0.01),且Ⅰ组较Ⅱ组明显(P<0.05)。Ⅰ组苏醒质量较Ⅱ组好(P<0.01),不良反应较Ⅱ组高(P<0.01),术中无知晓。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两个注射泵静脉麻醉,采用负荷量加两种以上速率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
不同模式输注雷米芬太尼用于甲状腺手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不同模式输注雷米芬太尼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甲状腺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最佳模式和安全性.方法 96例ASA Ⅰ级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年龄23~46岁,体重46~73kg,随机分成人工控制输注组(Ⅰ组)、靶控输注(TCI)组(Ⅱ组),每组48例.两组均在颈丛神经阻滞后采用人工控制或TCI输注雷米芬太尼.Ⅰ组雷米芬太尼以0.12 μg·kg-1·min-1速度输注,3 min后改为0.05 μg·kg-1·min-1,术中以0.01 μg·kg-1·min-1速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0.08 μg·kg-1·min-1;Ⅱ组以血浆靶浓度为2 ng/ml输注,术中以0.1 ng/ml速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3 ng/ml.皮肤缝合时停止药物输注.记录患者在麻醉前(To)、切皮时(T1)、分离峡部或腺体上极时(T2)、切除腺体时(T3)、缝合皮肤时(T4)的改良镇静/警醒评分(OAA/S),两组雷米芬太尼用量.观察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雷米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Ⅱ组(P<0.01).两组间各时点OA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麻醉后各时点OAA/S明显高于T0(P<0.05).Ⅰ组的呼吸抑制发生例数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 雷米芬太尼人工控制输注比TCI更适合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诱导时雷米芬太尼对老年人意识消失的影响。方法30名老年患者,随机分两组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4ng/ml组(R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10min后同时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浓度逐步上升(1,2,4μg/ml)。记录BIS、OAA/S、血液动力学变化、丙泊酚效应浓度及用量。结果OAA/S1分时,R组BIS值为62±18,C组为61±11。R组丙泊酚效应浓度为(1·1±0·4)μg/ml,C组为(2·0±0·4)μg/ml(P<0·05)。R组丙泊酚用量为(63±24)mg,C组为(141±34)mg(P<0·01)。结论雷米芬太尼能协同丙泊酚加强对老年人意识消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雷米芬太尼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单纯输注雷米芬太尼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组(R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PF组)。R组静注雷米芬太尼1μg/kg,继而以6μg·kg-1.h-1的速率输注。PF组静注芬太尼1μg/kg、丙泊酚2mg/kg,继而以4mg·kg-1.h-1输注丙泊酚。观察术前基础值(T1),注药后5min(T2)、10min(T3)、15min(T4)以及停药后5min(T5)的循环、呼吸情况,并记录意识消失时间、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与T1时相比,R组各时点MAP无明显变化,T2~T4时HR明显减慢(P<0.05),分钟通气量(MV)减少(P<0.01),PETCO2升高(P<0.01),但均保持自主呼吸;而PF组T2~T4时MAP明显下降,HR明显减慢(P<0.05),呼吸抑制明显,均需进行控制呼吸或辅助呼吸,其中有25例患者出现呼吸停止。T5时R组的MAP、HR和MV与T1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F组MAP和MV明显降低(P<0.05),HR明显减慢(P<0.05)。R组术中体动患者明显少于PF组(P<0.05),患者均保持清醒而安静,而PF组患者均意识消失。结论在宫腔镜手术麻醉中,单纯输注雷米芬太尼可使患者保持自主呼吸,意识清醒而安静,并对循环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雷米芬太尼对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心肺转流(CPB)前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75例拟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患儿随机均分为四个不同剂量的雷米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F组).麻醉诱导静注芬太尼10μg/kg、雷米芬太尼2μg/kg;麻醉维持于切皮前10 min分别静脉泵注雷米芬太尼0.5μg·kg-1·min-1(R0.5组)、1.0μg·kg-1·min-1(R1.0组)、1.5μg·kg-1·min-1(R1.5组)、2.0μg·kg-1·min-1(R2.0组)和静注芬太尼10μg/kg(F组).记录麻醉前(T0)、插管后2 min(T1)、切皮后2min(T2)、劈胸骨后2 min(HR)的HR、MAP及各组开胸后到CPB前间羟胺的使用例数情况.结果 五组血流动力学在T0~T3时基本稳定.与F组比较,T3时R0.5、R1.0组FIR明显增快(P<0.05),R2.0组MAP降低(P<0.05).开胸后R2.0组间羟胺使用率(60%)明显高于F组(20%)(P<0.05).结论 输注雷米芬太尼0.5~1.5μg·kg-1·min-1能维持心内直视手术CPB前小儿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时雷米芬太尼对肺叶切除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雷米芬太尼用于开胸手术中安全、有效的血浆靶浓度。方法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ASAⅡ级,年龄40~60岁,体重52~74kg。随机均分为R6组和R8组。麻醉诱导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6、8ng/ml,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定为3μg/ml,术中两组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不变。HemosonicTM100监测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患者基础值(T0)、切皮即刻(T1)、断肋即刻(T2)、开胸探查即刻(T3)、关胸即刻(T4)、缝皮完毕即刻(T5)时MAP、HR、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血流峰速度(PV)、血流加速度(ACC)、左室射血时间(LVET)、体循环血管阻力(TSV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与T0比较,R6组在T1、T2、T4、T5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较小;组间比较,R6组T3时MAP、HR、TSVR高于R8组(P<0.05);两组T1~T5时BIS均低于T0时(P<0.01),T2、T3时R8组BIS低于R6组(P<0.05)。结论在胸科手术中复合丙泊酚3μg/ml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可采用初始6ng/ml,在较强手术刺激时调至8ng/ml,以确保血流动力学稳定,从而获得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雷米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异氟醚麻醉对心肺转流(CPB)期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择期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20例,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异氟醚麻醉组(R组)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异氟醚麻醉组(F组),分别测定麻醉前(T0)、CPB前5 min(T1)、CPB 15min(T2)、开放升主动脉后15min(T3)和停CPB后15min(T4)的血胰岛素(Ins)、C-肽、皮质醇(Cor)和血糖(BG),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和IgHOMA值.结果 两组T2~T4的Ins、C-肽、BG均较T0和T1明显上升(P<0.05或P<0.01);R组T3、T4 Ins、C-肽上升幅度明显低于F组(P<0.01),但此两时点B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or在T1~T4较T0时明显上升(P<0.01),且R组上升幅度明显低于F组(P<0.01).两组ISI在T2~T4较T0和T1时均下降(P<0.01),且R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F组(P<0.01).IgHOMA值在T1~T4较T0时明显上升(P<0.01),在T3、T4时,R组上升幅度明显低于F组(P<0.01).结论 CPB中血Cor和BG浓度增加明显.CPB期间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异氟醚麻醉较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异氟醚麻醉更能抑制Cor上升,改善术中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照组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记录麻醉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30min(T3)、气腹毕(T4)和术毕(T5)的MAP、HR。检测T1、T3及术后2h(T6)血糖、胰岛素及血清皮质醇。结果对照组在T2、T3时MAP较T1时下降、HR减慢(P<0.05),T3、T6时对照组血清皮质醇及血糖均高于T1时且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能有效抑制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1.
两种麻醉方法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两种麻醉方法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罗比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行硬膜外麻醉,并辅以丙泊酚静脉泵注给予镇静(观察组);Ⅱ组采用以丙泊酚为主静脉复合全麻(对照组)。于麻醉前(T0)、CO2气腹前5min(T1)、CO2气腹后10min(T2)、40min(T3)、术毕10min(T4)抽肘静脉血检测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血糖(Glu)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并记录各时点MAP、HR、SpO2。结果与T0时比较,Ⅰ组各时点Cor、NE、E、Glu、ACTH及MAP、HR、SpO2差异无显著意义,Ⅱ组T2、T3时Cor、NE、E、Glu、ACTH及MAP、HR显著高于T0时(P<0·05);组间比较,Ⅱ组T2、T3时Cor、NE、E、Glu、ACTH及MAP、HR亦显著高于Ⅰ组同时点(P<0·05)。结论罗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辅以丙泊酚镇静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应激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行无痛胃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行无痛胃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要求无痛胃镜检查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给予丙泊酚人工静注组(A组)、丙泊酚靶控输注组(B组)、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组(C组).观察各组麻醉前、麻醉后2 min、置胃镜后2 min、苏醒时的SBP、DBP、HR、RR、SpO2,以及各组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麻醉后2 min及置胃镜后2 min B、C组SBP下降,C组DBP下降(P<0.05);三组患者RR下降(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SpO2均高于96%.C组患者苏醒时间显著缩短(P<0.05或P<0.01),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1),术中三组患者体动、呛咳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可为无痛胃镜检查提供安全可靠快捷的麻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雷米芬太尼预处理心肺转流(CPB)辅助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血浆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CPB下CABG患者40例.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预处理组(R组)30例和对照组(C组)10例.R组又分为R1、R2和R3三个亚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后30 min,分别以雷米芬太尼0.6μg·kg-1·min-1(R1组)、1.2μg·kg-1·min-1(R2组)和1.8μg·kg-1·min-1(R3组)持续泵注5 min,间隔5 min,如此重复上述给药方法3次后开始手术;C组以生理盐水代替雷米芬太尼.于诱导前(T0)、CPB前(T1)、CPB后30 min(T2)、CPB结束时(T3)采集颈内静脉球血测定血浆S-1001β蛋白浓度.并进行术前、术后24 h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 MMSE评分R3组术前与术后24 h差值明显小于其他三组(P<0.05);四组S-100β蛋白浓度在T2和T3时均明显高于T0和T1时(P<0.01).R3组S-100β蛋白浓度在T2和T3时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雷米芬太尼1.8 μg·kg-1·min1预处理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单纯输注雷米芬太尼对宫腔镜手术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组(R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PF组)。R组静注雷米芬太尼1μg/kg,继而以6μg/(kg.h)的速度输注。PF组静注芬太尼1μg/kg、丙泊酚2 mg/kg,继而以4 mg/(kg.h)输注丙泊酚。观察术前基础值(T1),注药后5 min(T2)、10 min(T3)、15 min(T4)以及停药后5 min(T5)的循环、呼吸情况,并记录意识消失时间、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与T1时相比,R组各时点MAP无明显变化,T2~T4时HR明显减慢(P<0.05),分钟通气量(MV)减少(P<0.01),PETCO2升高(P<0.01),但均保持自主呼吸;而PF组T2~T4时MAP明显下降,其中有25例患者出现呼吸停止。分钟通气量(MV)减少(P<0.01),PETCO2升高(P<0.01),但均保持自主呼吸;T5时R组MAP、HR和MV与T1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F组MAP和MV明显降低(P<0.05),HR明显减慢(P<0.05)。R组术中体动患者明显少于PF组(P<0.05),患者均保持清醒而安静,而PF组患者均意识消失。结论在宫腔镜手术麻醉中,单纯输注雷米芬太尼可使患者保持自主呼吸,意识清醒而安静,并对循环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雷米芬太尼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2(IL-12)及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的影响,探讨围术期使用雷米芬太尼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潜在作用.方法 择期行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组(R组)和七氟醚组(Ⅰ组).R组以咪唑安定0.1 mg/kg、依托咪酯0.2 mg/kg、雷米芬太尼1μg/kg、阿曲库铵0.5 mg/kg诱导气管插管.1组用芬太尼5 μg/kg代替雷米芬太尼1μg/kg诱导,余同R组.术中R组以3%~4%七氟醚+雷米芬太尼1μg·kg1·min-1、Ⅰ组以3%~4%七氟醚吸入,阿曲库铵0.25 mg/kg间断静注维持麻醉.分别采集两组患者诱导前(T0)、手术开始后1 h(T1)、3 h(T2)及24 h(T3)外周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TNF-α、IL-12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测定NK细胞功能.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药用量、手术时间、补液量、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与T0时比较,T1~T3时两组患者TNF-α、IL-12、NK细胞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TNF-α升高幅度R组低于Ⅰ组.IL-12、NK细胞活性升高幅度R组高于Ⅰ组(P<0.05).结论 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使用雷米芬太尼麻醉时能显著抑制TNFα、促进IL-12的释放,NK活性细胞数表达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全麻苏醒拔管期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目的观察全麻苏醒拔管期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妇科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组(A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丙泊酚、维库溴铵、芬太尼、0·8%~1·0%异氟醚复合50%氧化亚氮的全身麻醉。术毕时送至麻醉复苏室(PACU),A组患者TCI输注雷米芬太尼,血浆浓度为1μg/L,B组TCI输注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苏醒期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HR、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A组患者在吸痰、拔管时MAP、HR无明显变化,B组则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呼吸恢复、睁眼、拔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TCI雷米芬太尼可抑制全麻苏醒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平稳苏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下行颅脑肿瘤手术中的优化作用。方法拟行择期手术的小脑幕上肿瘤患者42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麻醉诱导前,右美托咪定组(D组)于20min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1μg/kg,随后静脉输注0.4μg·kg-1·h-1维持至手术结束;对照组(C组)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以丙泊酚、芬太尼、顺阿曲库铵完成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以BIS为指导,七氟醚静吸复合维持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时(T1)、打开硬脑膜(T2)、关上硬脑膜(T3)、拔除气管插管即刻(T4)时MAP、HR、颅内压(ICP)的变化。记录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和术中芬太尼总量、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止吐药的使用情况。结果 T1~T3时C组ICP,T1~T4时MAP明显高于T0时和D组,T4时两组ICP明显低于T0时,且D组明显低于C组(P0.01);T1~T4时D组HR明显慢于T0时和C组(P0.01)。D组芬太尼总量、呼气末七氟醚浓度明显低于C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1)。D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在颅脑肿瘤手术中,右美托咪定在稳定血流动力学、控制颅内压及术后复苏方面显著优化了常用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全麻方案,同时减少了阿片药物及吸入麻醉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复合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手术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例风湿性心脏病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丙泊酚TCI复合雷米芬太尼组(PR组)和咪唑安定复合芬太尼组(MF组),每组10例。采用连续心排血量(CCO)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监测血液动力学变化,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后2min(T2)、纵断胸骨后2min(T3)、心肺转流(CPB)前10min(T4)、停CPB10min(T5)及术毕(T6)作参数测定。重点观察诱导期血压变化及影响机理。结果PR组5例病人诱导前心脏指数(CI)<2.2L·min-1·m-2,诱导后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降低,CI增加,MAP下降18.8%。停转流后,PR组SVRI均较低,而CI相对较高,MAP维持满意。麻醉期间两组病人SVO2维持在70%以上,AEPI在30以下。结论丙泊酚TCI复合雷米芬太尼静注诱导期血液动力学平稳,可以安全地应用于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手术病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相同麻醉深度下异氟醚-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或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的恢复质量和用药相关费用.方法 ASA Ⅰ或Ⅱ级,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静吸复合组(B组)、芬太尼组(F组)及雷米芬太尼组(R组),分别以异氟醚-芬太尼、丙泊酚-芬太尼和丙泊酚-雷米芬太尼辅以维库溴铵维持麻醉.麻醉深度维持在Narcotrend D0~D2水平,记录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名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观察拔管后即刻、拔管后20 min患者意识状态(OAA/S)、疼痛程度(VAS)及主诉需要镇痛药的例次;术后24 h访视患者,记录有无术中知晓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比较三种麻醉方式的用药相关费用.结果 三种麻醉方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名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R组定向力恢复早于B组,其拔管后20 min患者OAA/S评分也高于B组(P<0.01).R组在拔管后即刻及拔管后20 min VAS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主诉需要镇痛药者也多于其他两组(P<0.01).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麻醉用药相关费用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1).结论 三种麻醉方式麻醉苏醒速度相近,丙泊酚-雷米芬太尼苏醒质量较好,但麻醉恢复期疼痛明显.全凭静脉麻醉特别是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用药相关费用高于异氟醚-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20.
雷米芬太尼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研究探讨在不使用气管插管、不使用微量输注泵以及不使用表面麻醉的前提下,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应用于无痛胃镜的可行性,并与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应用进行比较。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300例成年胃镜检查患者,ASAⅠ~Ⅱ级,有药物过敏史和严重打鼾症状者除外。随机分成三组,芬太尼组(99例)、雷米芬太尼组(100例)以及合剂组(101例)。药液配制由专职护士负责配药。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合剂[1]为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的混合稀释液,每毫升合剂含有雷米芬太尼1·5μg和丙泊酚5 mg。给药方法采用双盲法给药。芬太尼组:先在5~10 s内缓慢静注0·5μ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