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局方》酸枣仁药证方法治疗心悸怔忡。方法:根据对《局方》酸枣仁药证的总结发现其证治以心悸怔忡为主。结论:以药证对应为原则,临证论治心律失常之心悸怔忡者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西医多见于因心脏功能性或器质性、结构性改变出现的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或由其他疾病继发所致。对于功能性心悸,目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但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陕西省名中医刘华为教授临证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各种心悸症状,有其独特见解。他从脏腑的气机和气化着眼辨证论治,认为其证型多见于气化不及、气化过亢,气化不利,及气机升降失常证,心悸病临床病证复杂,大多表现为各个证型相兼为病。故治疗时应着眼于恢复脏腑的气机运行和气化状态,明辨病变脏腑及其虚实寒热。本文通过刘华为教授临证理论讨论及病案分析,探讨气化理论治疗心悸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取归脾汤方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对崩漏、心悸、不寐疾病运用的疗效观察。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采用归脾汤方,临证化裁,分别治之。结果:运用归脾汤方对崩漏、心悸、不寐的治疗,疗效满意。结论:归脾汤方对崩漏、心悸、不寐运用广泛,均可临证加减,准确可靠,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在治疗心悸方面历史悠久,理论完备,方法多样.姜德友教授精修经典,法宗恩师,融汇龙江医派历代名医学术思想,对心悸的病因病机和理法方药具有独特的理论和临证经验.姜德友认为心悸乃本虚标实之证,综合龙江地区气候特点、饮食结构和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将心悸分为7个证型:即心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心阳虚证、气虚血瘀证、肝郁气滞证...  相似文献   

5.
周端教授辨治心悸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周端教授治疗心悸的临证经验。提出病机以虚为本,痰瘀水饮为标,病位在心,五脏相关,治疗当补虚为主,攻补兼施,临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并举医案二则佐证。  相似文献   

6.
心悸病为临床常见疾病,现代医学中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律失常,临证以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等为主症者均可纳入心悸病范畴。情志及饮食因素在心悸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滞,气机失调,推动无力,心失濡养而发心悸; 饮食不洁,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痰浊内生,郁而化火,痰火扰心而渐生心悸。肝郁脾虚证为心悸病临床常见证型。抑木扶土法是根据五行相克次序而确立的一种治法,为治疗肝郁脾虚证之主要方法。逍遥方为治疗肝郁脾虚证代表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功效,应用逍遥方治疗心悸病,效果堪佳。  相似文献   

7.
罗陆一主任医师行医数十载,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独到之处。本文介绍其在临证上运用真武汤治疗水肿、胸痹、心悸、肺胀、痹证等病症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寇瑞庭主任医师临证善治杂病。文中摘选其治疗鼓胀、心悸、脏躁、眩晕、中风等异案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9.
阵发性房颤以心悸为主要症状,归属中医学"心悸"范畴。文章介绍樊瑞红教授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经验。樊教授采用滋阴清热法治疗阵发性房颤,并自拟调律汤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不同证型的阵发性房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并根据医案分析总结其临床应用滋阴清热法治疗本病的临证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以期对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心悸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中医学最早研究心病的文献之一,作者对论中所提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心阳不足之悸证,心阴心阳两虚、脉结代、心动悸证,中阳不足,心脾两虚之心悸证,肾阳亏虚,水气上逆凌心之心悸证,胃虚饮停、上逆犯心之心悸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和目前临证运用。并认为,对有关条文的理解不能拘泥于外感、病中及误治所为,对心悸辨治也不可局限于上述条文。强调全面理解原文精神,临证应以辨证为要  相似文献   

11.
回纹型风湿症亦名复发性风湿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阎小萍教授考虑该病颇似《黄帝内经》所云之“周痹”,当从“周痹”论治。阎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以肝肾亏虚为本,风挟诸邪侵袭为标,且寒湿之邪易从阳化热,并在病程中常伴有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在治疗上探求内因,补肾养肝以治本,兼顾祛风利节,尤为注重清利湿热,且将活血化瘀通络之法贯穿始终,并体现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祛邪不忘扶正,扶正不忘清除余邪。随文附验案1则,充分体现了阎教授审症求因、辨证施治的学术思想,供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脏病,严世芸教授根据50余年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认为本病是以宗气亏虚为主,胸阳不振、诸脏亏虚为其核心病机,强调"补宗气、宣肺气、温阳气、通络脉、化瘀浊"五法合参且需各有侧重的治法。遣方用药时善用经方药对,配伍精当,调和脏腑阴阳,同时喜用虫类药,增强活血化瘀之功。严教授对冠心病独特的临证经验以及"五法互参,圆机活法"的临证思维,对于中医治疗冠心病有着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值得深入学习。  相似文献   

13.
回顾性分析闫咏梅教授对不寐的临床诊断、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独特经验。认为不寐的形成与痰浊内生有关,痰为人体病理产物之一,具有易致病和难治愈的特点,常常累及五脏,导致机体阴阳失调,痰热阻滞,痰瘀阻络,风痰上扰,导致不寐。故从痰治疗不寐,包括清热化痰、祛瘀化痰、息风化痰。并列举三个典型病案,均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颜乾麟教授为国家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文章介绍颜教授根据甲状腺位于肝经循行部位,认为其生理病理变化必受肝的影响,临证活用疏肝解郁、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治疗各种甲状腺疾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衰(CRF)代偿期即开始出现脾胃相关证候,随病情进展逐渐增多;脾胃相关虚证与实证所占比例均较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中,与脾胃相关症状占71.4%;应用崇土思想实践于CRF临床,未病防病、已病防传,发生慢性肾衰后,不论患者是否有脾胃虚弱相关表现,均应用健脾理气之品,如炒白术、茯苓等药物,以先安未受邪之地;病程日久,因虚致实,浊毒内蕴,更伤中气,更当调补脾胃,以期补后天以养先天。脾虚湿困治疗可用藿香正气散芳香化湿,或五皮饮、五苓散利水祛湿,或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水。湿阻中焦当以三仁汤清化湿热,二陈汤祛湿化浊,温脾汤温中降逆泻浊。寒热错杂,痞塞中焦,上则呕吐,下则腹泻,则以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燮理中焦气机。胃气不降,浊毒内停,微型癥瘕形成,大黄通腑泄浊,祛瘀活血,与本病病机相合。木郁犯土,长期服药,多因情志抑郁,肝气郁滞,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此即《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具体实践,多用大小柴胡汤加减,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挖掘和总结严季澜教授辨治高血压病临证经验。方法将严季澜教授诊治的109例高血压病患者详细病历资料录入数据库,对症状、药物等中医药名词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Excel数据透视表功能对一般资料、证型以及用药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9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可见单证型、双证型及三证型,不同年龄、性别表现出的证型存在差异性,根据统计用药情况归纳出基础方——调肝理血汤,针对不同证型尚有加减用药之法。结论高血压病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内热(火)、阳亢、痰浊(或痰热)、瘀血为标,病位以肝肾为主,与心脾(胃)关系密切,涉及脑。严教授针对高血压病的病机特点擅用自拟调肝理血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7.
总结刘明教授治疗脉痹临床经验。脉痹是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刘老师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治疗时首先应正确认识疾病,坚持辨证论治,将三焦辨证和八纲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重视审查病因,分清虚实寒热,局部辨证结合整体辨证;内外同治,辨证选用熏洗法;明确疾病分期分级,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倡导中西医结合针对治疗;注重整体治疗效果,近期改善肢体供血,远期预防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18.
干燥综合征作为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界对其中医病机的认识各家不一。薛鸾教授认为本病的中医病机关键在于燥毒内犯致气血同病,终致虚、瘀、毒三者胶结为患。基于对本病病机的认识,提出以解毒、通路、生津三法并举的治疗思想,并认为在此三法中解毒以祛其标、通络以使邪无所附、生津以固其本。临床实践中以此治疗思想为法则,灵活运用解毒、通路、生津三法,实践证明本法在改善患者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本文通过剖析薛鸾教授运用解毒通络生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之理论及实践,旨在总结学习其治疗本病的思想及个人经验,发掘中医治疗本病之特色,为今后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以期为中医在治疗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9.
通过例举2则验案,分析周仲瑛教授辨治气阴两虚型心悸的临证经验。认为本病病机虽以气阴两虚为主,但义虚中火实,治宜益气养阴、宁心安神,兼顾祛邪,常用方剂为炙甘草汤、生脉散等。  相似文献   

20.
颜正华教授是我国中药学学科的主要创建人之一,首批国医大师,既精通岐黄医术、又熟谙本草药性。文章通过讨论颜正华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病证结合的独到之处、用药平中见奇的独到经验、医论师古而不泥古的独到见解,探究颜正华教授临床中药学思想,促进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学术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