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儿童呼吸道支原体感染的发病趋势及其临床特点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MP)感染近年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9~2001年我院收治684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进行支原体抗体(MP-IgM)及冷凝集试验检测,并对171例阳性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支原体感染患儿占呼吸道感染23.22%,且呈逐年增多趋势;2~6岁组感染率最高;MP可致多器官、多系统损伤。结论 支原体与呼吸道感染关系十分密切,应重视对MP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哮喘与感染因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呼吸道病毒及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婴幼儿哮喘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探讨呼吸道病毒及MP感染是否为婴幼儿哮喘的主要病原,我们对137例婴幼儿哮喘进行呼吸道病毒及MP特异性抗体IgM快速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儿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趋势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0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近年来已成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为了解本院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我们对637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冷凝集试验及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并对157例MP感染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病原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急性呼吸道感染咽部分泌物中的肺炎支原体(MP)90例,同时作MP及解脲脲原体(UU)培养。PCR检测MP感染阳性率13.2%,培养阳性率15%,两者结果相似。UU培养阳性率6.6%。证明MP是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PCR检测可在当天或第2天提供病原诊断依据,认为一定条件下UU亦可能引起肺炎。  相似文献   

5.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近期本地区引起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变化。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住院患儿急性期血清EB病毒 (EBV)、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柯萨奇病毒 (CBV)、流感病毒 (IV)及肺炎支原体 (MP)特异性抗体IgM。结果  934例疑似感染者中检出 5种抗体均阳性 4 5 8例 ,下呼吸道感染 2 6 7例 ,其中气管炎、支气管炎 14 1例 ,支气管肺炎 12 6例 ;单一病原感染占 72 .7% ,两种病原混合感染占 2 4 .3% ,三种病原混合感染占3.0 % ;MP感染者居首位 ,余依次分别为EBV、RSV、IV、CBV。结论 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复杂 ,其分布特点及流行季节各异。对混合感染者及早明确致病病原体 ,有利于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肺炎支原体(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侧小病原体,为呼吸道致病物,可引起患者的咽、气管、支气管及肺部感染。目前,MP已成为小儿碍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我们检测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儿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血清MP特异性抗体,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MP与CVA的关系,从而提高对小儿MP感染诱发CVA的认识,提高诊断率;同时,对于有明确MP感染谖因的CVA患儿,在哮喘治疗基础上,给予大环内醮类抗生素抗MP治疗,对疗效进行判断,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7.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2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MP)感染有增多趋势,MP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不仅可引起呼吸系统炎症,也可引起多系统肺外并发症,病程长,病情重,甚至引起死亡,已引起广泛关注。迄今MP感染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主要倾向于免疫学发病机制,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和MP直接侵入学说。为进一步探讨其免疫学有关的发病机制,我们对30例MP感染患儿进行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12(IL-12)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定量ELISA和荧光PCR方法在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中的临床应用和意义.方法 选取于2006年1月-2008年12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治疗的患儿3 958例,进行多种病原联合检测.应用定量ELISA和荧光PCR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和痰液特异性核苷酸序列,明确MP感染;同时检测151例患儿家属血清MP特异性抗体.结果 PCR检测阳性率为8.9%;单份血清ELISA检测阳性率为23.24%,双份血清的阳性率为37.18%;PCR与EUSA联合检测阳性率为31.07%.血清ELISA阳性率显著高于痰PCR-DNA阳性率,PCR和ELISA的一致性较差.MP感染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不同疾病MP感染阳性率也不同,毛细支气管炎最低(9.04%),大叶性肺炎患儿MP感染阳性率高达72.55%.MP感染与肺炎衣原体感染存在正相关,而与RSV感染存在负相关.患儿和家属之间存在交叉感染.结论 M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定量ELISA和荧光PCR均适合临床应用,联合应用有利于作出早期诊断、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盐城地区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MP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对474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对不同年度、季节、年龄及性别MP肺炎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并对采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测MP-IgM阳性1833例,阳性率38.62%。支原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具有季节性差异,秋冬感染率最高;支原体感染具有年龄差异,6个月以下儿童感染率最低,4~6岁年龄组儿童感染率最高,7岁以后感染率呈下降趋势;男女患儿之间感染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城镇儿童中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农村,并且2009年的总体感染率明显高于201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种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中以大叶性肺炎MP的阳性感染率最高。结论 MP感染是小儿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感染率有增高趋势,盐城地区2009年可能有较明显的流行发生,临床需加强对MP感染的防治,尤其是幼儿园等集体机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呼吸道感染患儿非细菌性呼吸道病原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急诊及住院的571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例资料,采集咽拭子,应用双扩增技术进行7种常见非细菌性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5718例患儿中,1835例(32.09%)检测到至少1种呼吸道病原体核酸阳性。98例(1.71%)患儿存在2种以上病原混合感染,主要为肺炎支原体(MP)与副流感病毒(PIV)混合感染。7种呼吸道病原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MP(12.31%)、PIV(6.23%)、呼吸道合胞病毒(6.14%)、甲型流感病毒(4.62%)、腺病毒(2.80%)、乙型流感病毒(1.40%)及肺炎衣原体(0.33%)。病原体阳性率男童为32.07%(1073/3346例),女童为32.12%(762/2372例),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4)。MP感染男童阳性率低于女童(11.48%比1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7,P=0.022)。6~<12岁组总感染阳性率最高(42.41%)。第四季度总阳性率(44.93%)及混合感染率(3.33%)最高,组间各季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43%比27.31%比34.59%比44.93%、1.23%比1.10%比1.40%比3.33%,χ^(2)=110.971、26.968,均P<0.001)。门急诊患儿病原感染总阳性率[41.74%(606/1452例)]高于住院患儿病原感染总阳性率[31.13%(1328/426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38,P<0.001)。结论非细菌性呼吸道病原是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其中以MP感染最多见,及时准确的病原检测有助于诊断治疗、避免抗生素滥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武汉地区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取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12 125例住院患儿的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9种呼吸道感染非细菌病原体的IgM抗体。结果 3 597份标本(29.7%)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检测阳性,其中肺炎支原体(MP)的阳性率最高为21.6%,其次为腺病毒(ADV)和乙型流感病毒(Flu B),阳性率最低为肺炎衣原体(CP)和Q热立克次体(COX);混合感染563例,其中主要是2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各年龄组(0~30 d、~6个月、~1岁、~3岁、~9岁)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0.4%、18.7%、35.4%、68.4%、55.2%,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5,P<0.05)。冬季非细菌病原体检出率最高(53.4%),秋季最低(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3,P<0.05)。结论武汉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的非细菌病原体主要是MP、ADV和Flu B;MP和其他非细菌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比较普遍;1~3岁幼儿感染率较高;冬季更易感。  相似文献   

12.
肺炎支原体(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同时也可引起呼吸道以外的多个系统受损。我院2001年8月~2004年1月共收治MP肺炎140例,其中40例合并有肺外表现,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肺炎支原体 IgM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MP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常伴有多脏器损害,MP感染的诊断与治疗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现就我院儿科病房151例MP-IgM阳性者进行抗体滴度与临床症状之间相关性分析,以进一步研究MP抗体测定对临床诊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关系及其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住院疑诊为MP感染和RRI患儿,采用明胶颗粒法检测其血清抗MP-IgM,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G、IgA、IgM。比较肺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MP感染发生率13.94%(687/4 930例),在RRI中发生过MP感染者24.29%(85/350例),其中发生反复MP感染者12.86%(45/350例)。RRI并反复MP感染组肺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学龄前RRI组IgG、IgA水平低于健康儿童,学龄前RRI+反复或非反复MP感染组血清IgG、IgA水平高于学龄前RRI组(P〈0.01)。IgM无差异(P〉0.05)。补体C3、C4水平均无显著性上升;学龄前RRI组及学龄前RRI+反复MP感染组补体C3水平下降(P〈0.05)。结论MP感染是RRI的重要原因之一,RRI及MP感染的患儿均存在体液免疫功能紊乱,RRI患儿如有反复MP感染应警惕MP肺外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呼吸系统感染儿童肺炎支原体DNA的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为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 (MP)感染的早期诊断 ,用荧光定量PCR(FQ -PCR)技术检测1010例疑似MP感染患儿血、痰中的DNA ,结果发现1010例患儿中MP -DNA阳性401例 ,占39.70 % ,其中血液标本阳性率23.60 % ,DNA平均拷贝数7.88×102;痰、咽拭子标本阳性率41.71 % ,DNA平均拷贝数2.71×103。血液与呼吸道标本之间MP -DNA量差异有显著性(P<0.005)。提示FQ -PCR可快速、敏感、准确地定量检测标本中MP -DNA ,了解MP在患儿体内感染和复制情况 ,有助于临床明确诊断与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急性呼吸道感染227例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目的 观察成都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常见病原体,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采用痰液细菌培养,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ELISA间接法测定常见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IgM抗体。结果 1.227例ARI儿童病原学检查中,有明确病原者158例(69.6%);2、痰细菌培养40例,阳性26例(65%),其中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均3例(7.5%),流感嗜血杆菌4例(10%),肺炎克雷伯菌2例(5.0%);MP、CP抗体检测187,MP阳性25例(13.4%),CP33例(17.6%);呼吸道病毒抗体检测166例,抗体阳性72例(43.4%),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VS)25例(15.1%),其次副流感病毒(PIV)24例(14.4%),所有受检儿童中混合感染17例。结论 成都地区儿童ARI以细菌感染为主,病毒感染中的首位病毒是RSV,PIV,MP、CP感染占一定比例。研究本地区不同时期ARI的病原谱对指导临床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布地奈德悬液辅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尤其在儿童中,MP感染占儿童肺炎的10%~40%[1]。近年来,MP感染发生率有所增高,发病年龄趋小,并且临床中发现MP感染与喘息发作关系密切。有证据表明大约有5%~30%的喘息症状和哮喘发作与MP感染相表3布地奈德悬液吸入对IL_4和T_IgE水平的影响(x±s)分组IL_4(ng/ml)T_IgE(mg/L)治疗前3个月后t值P治疗前3个月后t值P布地奈德吸入组143.30±36.5991.48±19.764.16<0.01232.37±104.33228.27±101.990.420.68原方案组142.68±36.95144.38±22.54-0.620.54232.43±101.24…  相似文献   

18.
哮喘急性发作与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哮喘急性发作与呼吸道病毒及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感染的关系。方法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74例鼻咽分泌物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B(IFVA、IFVB)型,副流感病毒Ⅰ、Ⅱ、Ⅲ(PFVⅠ、PFVⅡ、PFVⅢ)型7种病毒抗原。并采外周静脉血,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抗体,间接固相酶免疫法检测患儿血清CP-IgM抗体。结果明确感染病原诊断者29例(39.2%)。婴幼儿组病原学阳性14例(43.8%),其中RSV6例(18.8%)居首位;其次PFVⅢ4例(12.5%);MP占6.25%;AdV及CP各占3.1%。学龄前及学龄组病原学阳性15例(35.7%),其中MP 9例(21.4%),居首位;其次CP 3例(7.1%);而PFVⅢ和RSV仅占4.8%和2.4%。婴幼儿组与学龄前及学龄组间呼吸道病毒感染、非典型微生物(CP和MP)感染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a〈0.05)。结论哮喘急性发作与呼吸道感染关系密切,婴幼儿哮喘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关系紧密,而非典型微生物感染可能是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5年中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及MP病原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J)住院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清中MP-IgM抗体;分析儿童MP感染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对5年监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3至2007年昆明地区ALRI儿童MP感染率分别为20.9%、14.3%、17.5%、15.7%、19.5%,感染率各年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各年龄组MP感染率分别为~1岁10.7%、~3岁20.5%、~6岁21.5%、~14岁21.7%,婴儿组低于其他年龄组;女性MP感染率高于男性;儿童MP感染存在年龄、性别差异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昆明地区2003年、2007年MP感染率高于其他年份,不同年份MP感染率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2003年4至9月、2007年7至12月出现MP感染流行趋势.5年问夏、秋、冬不同季节MP感染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除2005年外,每年中不同季节MP感染率均存在季节差异性.结论 MP是昆明地区1岁以上儿童ALRJ的重要病原,病原流行无季节规律,5年间出现两次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20.
肺炎支原体肺外损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近年来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呈增长趋势,肺炎支原体(MP)是其常见病因。MP除可引起呼吸道损伤外,还可导致神经、循环、皮肤、血液、泌尿、消化等多系统的病变,并直接影响预后。肺外损害的致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主要有直接侵犯和免疫反应两种假说,后者在肺外损害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新近发现的MPN372毒力因子为MP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新的方向。肺外损害的治疗常需联合应用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