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中医药调节肾脏疾病患者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发现细胞因子网络的失衡参与了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病机理,许多促炎性细胞因子尤其是白介素-1(IL-1)、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牛长因子-β(TGF-β)等,在促进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积聚及其在肾小球损害或硬化进展中起重要作用,TGF-β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的最主要的细胞因子。国内外研究已经开始通过阻断促炎性细胞因子引起的免疫损伤来治疗肾小球疾病,许多中医学也对此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本就这一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延缓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志坚  郑勋华 《新医学》2001,32(10):581-582,638
1引言慢性肾脏疾病呈持续进行性发展,最终发展至尿毒症。其进行性发展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近十年来,由于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在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种炎症介质(如补体、凝血因子、细胞因子,以及单核-巨噬细胞、血小板、多形核白细胞等炎性细胞),以及非免疫因素在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影响因素2.1免疫因素免疫因素对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影响可能表现为下面两方面:①免疫损害出现后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而未加治疗,免疫因素持续存在使肾小球进行…  相似文献   

3.
孙根妹 《江西医学检验》2004,22(4):369-369,382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DM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由于DN是一种多基因决定的,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病理过程。其致病机理尚未阐明,又由于其是一个不可逆的肾功能损伤过程,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近年来,反映肾小球、肾小管功能损害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肾活检在小儿肾小球疾病中的诊断治疗意义。方法在彩超引导下,采用1秒钟抽吸法,对49例小儿肾小球疾病患者进行经皮肾活检术,标本做光镜,免疫荧光,必要时做电镜检查。结果49例患儿中,按病因分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最常见,占82.25%;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性病变最高,占36.73%,其次为驰肾病,占28.57%。结论肾活检病理诊断对小儿肾小球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1323例肾活检资料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1999年12月至2007年6月问肾活检资料1323例。结果1323例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占82.76%,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占17.16%,遗传性肾病占0.08%。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男:女=1:1.04。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男:女=1: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高发年龄段为25-44岁,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高发年龄段为15-44岁。结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本地区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女性略多于男性,青壮年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高发人群,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是最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女性多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沉渣中Podocalyxin(PCX)的检测在肾小球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晨尿中的PCX含量。标本来自患有不同肾小球疾病的患者(81例)及作为对照组的未患肾小球疾病的体检者(61例)。患者按肾小球疾病的不同分成两组:肾小球患有炎症(60例),包括5种疾病类型(IgA肾病25例,紫癜性肾炎17例,狼疮性肾炎6例,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5例,链球菌性肾小球肾炎7例);肾小球未患有炎症(21例),包括3种疾病类型(膜性肾病5例,微小痛变肾病综合征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6例)。结果①患者的尿沉渣中PCX含量(44.1±36.6ng/ml,n=81)明显高于不患病体检者尿沉渣中的PCX含量(4.31±2.97ng/ml,Y/=61);且肾小球患有炎症的患者PCX含量(55.3±36.3ng/ml,n=60)明显高于肾小球未惠有炎症的患者PCX含量(12.2±4.9ng/ml,n=21)。②尿蛋白的含量明显与肾小球患有炎症的患者尿沉渣中PCX含量相关(r=0.53,P〈0.001),而与肾小球未患有炎症的患者尿沉渣中PCX含量不相关。③肾小球患有炎症的患者中,急性期的PCX含量明显高于慢性期的PCX含量(P〈0.01)。结论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尿沉渣中的PCX含量是评估急性肾小球损伤严重性的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7.
中药干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肾小球系膜细胞(MC)是肾小球内非常活跃的固有细胞,具有分泌细胞基质、产生细胞因子、吞噬和清除大分子物质及类似平滑肌细胞收缩的功能。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细胞外基质增加是几乎所有慢性进行性肾脏疾病最主要的组织学特征,因  相似文献   

8.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是目前已知的促进肾脏疾病进展的主要细胞因子,它不仅能促进细胞外基质分泌,而且诱导纤维激活物的抑制物产生,从而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并能趋化单核巨噬细胞,促进成纤维细胞分化,肾小管和肾小球上皮细胞分化,表达饯平滑肌肌动蛋白致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在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患者血液流变性可出现异常.我们对40例肾小球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与血生化指标明显相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205例血尿患者RET与AEP,107例非肾小球疾病患者原RET和AEP的■±s值为19.00±0.0723秒和0.846±0.0723,98例肾小球疾病患者的RET和AEP的■±s值为26.00■±1.78秒的0.1634±0.0251,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5)。RET值与AEP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12。以RET值22.00秒作为肾小球血尿与非肾小球血尿的黄金分别标准来分析205例尿液细胞形态,两法总符合率为100%。  相似文献   

11.
浅析IgA肾病患者的病理与临床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素敏  杨林  傅淑霞  曾文  王建荣 《临床荟萃》2004,19(24):1405-1406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也是主要引起终末期肾病的疾病之一,在我国亦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26%~34%。据报道,IgAN发病后约9%~50%患者于20年内可逐渐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RSD)。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近年经皮肾活检肾脏疾病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布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2005年6月间因肾脏疾病住院行肾活检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328例肾脏疾病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57例(78.4%)、小管间质疾病16例(4.9%)、继发性肾脏病55例(16.8%)。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IgA肾病137例,占53.3%;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中狼疮肾炎、紫癜性肾炎和高血压肾损害较多,分别占32.7%、27.3%和18.2%;小管间质疾病以急性间质性肾炎为多,占68.8%。IgA肾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并血尿;膜性肾病、高血压肾病主要表现为单纯性蛋白尿。单纯血尿主要病理类型是IgA肾病;单纯蛋白尿主要病理类型是IgA肾病和轻微病变。蛋白尿并血尿主要病理类型是IgA肾病、轻微病变和狼疮性肾炎;大量蛋白尿主要病理类型是轻微病变、IgA肾病和膜性肾病。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仍为我国最常见的肾脏疾病,其中以IgA肾病最常见;小管间质疾病发病率有增高,继发性肾脏病以狼疮肾炎最常见,其它特殊肾脏病有增加。  相似文献   

13.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33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30例健康人血清抗GBM抗体。结果显示: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抗GBM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8.57%、21.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抗GBM抗体阳性患者病情易复发(P<0.05)。早期适当应用免疫抑制剂可提高治愈率,此抗体可做为诊断和判断肾小球疾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在IgA肾病的发生过程中,几乎肾脏所有的固有细胞,包括肾小球系膜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均具有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同时肾组织细胞又是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的靶细胞,使肾小球发生病理变化,引起肾小球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理变化,引起肾小球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异[1]。本文重点观察尿白细胞介素.2(IL-2)与IgA肾病(IgAN)病理的关系,希望有助于临床医师在无肾活检结果的情况下了解病情并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5.
肾脏疾病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在 1917年Eriksson等[1,2 ] 提出免疫反应引发肾脏疾病的理论。 2 0世纪 6 0年代 ,随着免疫和免疫病理的发展 ,已公认肾小球肾炎为免疫性疾病 ,并将其列为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肾炎和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类。近年来 ,由于免疫学理论、技术的发展和肾活体组织的检查以及肾脏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的深入研究 ,在免疫复合物形成与肾脏疾病的关系、细胞免疫致病机制、各种实验动物的建立、免疫调节、肾小球性肾炎的抗原成分、补体作用、炎症细胞和肾小球固有细胞的反应、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与肾小球肾炎关系等方面 ,皆取得进展。与免疫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肾小球疾病患者肾组织中β1亚族整合素的分布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β1-亚族整合素(VLA-5)与肾小球疾病的关系,方法:根据肾小球内细胞增殖的程度将61例不同类型肾小球疾病患者分别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技术观测了不同病变的肾小球及正常肾小球内VLA-5分布,结果,正常肾小球内不分布VLA-5或仅有微弱分布,重度组患者肾小球的VLA-5阳性染色分布显著多于中,轻度组(P〈0.01);轻度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相似文献   

17.
蛋白尿与肾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连方 《临床荟萃》1999,14(12):543-544
蛋白尿为肾脏疾患的重要特征,尤其是不同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包括肾病综合征),过去认为与肾小球通透性异常有关,近20年来认识到,不仅尿蛋白本身对肾脏有损害作用,还可通过激活补体、激活细胞因子、合成内皮素等对肾小管和间质造成损伤,下面就其进展和治疗方面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1材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选择患者有血尿的住院患者165例,年龄14~70岁,平均年龄42岁。临床诊断肾小球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2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38例、肾病综合征3例、隐匿性肾小球肾炎8例,紫瘢性肾小球肾炎10例,狼疮性肾炎2例,耻肾病11例)98例,男57例,女41例;非肾小球疾病(膀胱炎7例、泌尿系结石15例、尿路感染32例、肾结核5例、多囊肾5例,前列腺炎3例)67例,男29例,女38例。所有入院患者均经临床系统观察,尿红细胞电泳时间测定,尿常规,血液生化,肾盂造影,肾CT,肾活检等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新方法。方法:将409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其中治疗组206例,对照组203例,治疗组用肾泰胶囊加常规治疗,对照组为同型空胶囊加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治疗四周时蛋白尿减少有显著差异,在治疗八周时,患者蛋白尿的减少、肾功能的改善、血脂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总有效率89.8%。结论:肾泰胶囊对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有较广的适应性、且疗效快速、显著。  相似文献   

20.
蔡茜虹 《实用医学杂志》1998,14(11):852-853
在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凝血系统等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不论在临床表现及血液微观生化指标上,与中医血瘀证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根据现代医学对血瘀证实质的认识,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肾小球疾病,在缓解全身症状,加强利尿消肿,减少蛋白尿、血尿及血栓形成,改善肾功能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疗效,本文就肾小球疾病的血瘀辨证及临床具体治疗作初步的探讨。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2例中,肾病综合征并发深部静脉栓塞7例,肾小球疾病致肾功能不全(Scr382~786μmol/L)18例,狼疮性肾病6例,肾病综合征9例,急性肾炎3例,尿毒症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