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拉米夫定抗病毒疗效及耐药发生情况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按中医辨证分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各型患者分别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3年,观察拉米夫定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HBV DNA的转阴率以及耐药发生情况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患者HBV DNA的转阴率最高,而耐药发生率最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抗病毒的疗效及耐药发生率与中医证型相关。  相似文献   

2.
我们采用吴氏方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肝郁脾虚证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门脉高压性胃病(PHG)肝郁脾虚证患者30例均为2002年9月-2003年3我院消化内科、肝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0岁,平均46岁,其中伴有腹水形成者19例,伴有食道静脉曲张者24例.30例患者均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所致的PHG.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探讨中医各证型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IEF)和慢性肝病问卷(CLDQ)调查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与5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差,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中医各证型间生存质量存在差异(P<0.05或P<0.01),以肝郁脾虚证患者生存质量最低(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较差,并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潘晨  李芹  郭泽剑  周文 《传染病信息》2010,23(3):159-160,17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的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对其进行肝脏活体组织检查,确定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证组以G1、s1为主,湿热中阻证组以G2、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3种中医证型中,从肝郁脾虚证到湿热中阻证再到瘀血阻络证,肝组织病理损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干扰素应答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应答的情况。方法:选择具有干扰素治疗适应症者46例,按中医辨证施治并加用干扰素3-6个月,观察各型病人对干扰素的应答情况。结果:46例患者以湿热热蕴结型及肝郁脾虚型占大多数,该两型虱对干扰素应答率分别为50.0%及55.6%,与其余各型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结型和肝郁脾虚型患者较适合于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岭南地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特征、中医证候规律,为制定及优化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002年10月-2010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消化科住院的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资料从人口学信息、中医证候及证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59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男性475例,女性118例,男女之比为4.03∶1;年龄最大92岁,最小18岁,平均(52.94士13.19)岁,30~69岁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的高发年龄;病程从1天(既往未做相关检查,初次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到50年不等,平均(11.68士10.40)年;肝功能代偿期患者96例,占16.19%,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497例,占83.81%。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常见症候有20余种,最常见的症状有乏力、腹胀、双下肢浮肿、身目黄染、口干口苦、胁痛、纳差、眠差、小便黄、便溏等,其中疲倦乏力、腹胀出现频率最高。单纯证型共11个,复合证型15个,辨证属于单纯证型的患者共190例(32.04%),属复合证型的患者共403例(67.96%)。前10位的中医证型分别是(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热伤胃络型〉肝郁脾虚型〉(脾气亏虚,湿浊中阻)型〉湿热瘀结型〉(脾气亏虚,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湿瘀互结)型,其中6个(6/10)属复合证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男性发病率高、年龄偏大、病程较长、住院次数较多、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从临床证候来看,湿、热、瘀、虚是其主要的病变特点,其主要的中医证型多以复合证型为多见,(肝郁脾虚,湿瘀互结)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等是最常见的中医证型,这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变阶段、病机以及发病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基因变异的变化规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机制。基因芯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证候的HBV前C区基因变异。不同位点变异率(%)与证候相关,肝肾阴虚1764(38%),1896(68%),1899(38%);瘀血阻络1762(93%),1764(90%),1899(50%)。不同证候变异株信号强度差异显著,1762、1764;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肝郁脾虚;1862:肝肾阴虚>肝郁脾虚;>1896:肝肾阴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肝郁脾虚;1899:瘀血阻络>肝肾阴虚>湿热中阻>肝郁脾虚。慢性乙型肝炎HBV前C区基因变异与中医证候相关,为分子证候辨证提供了一定实验依据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疏肝健脾丸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CHB肝郁脾虚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2例,服用疏肝健脾丸,对照组74例,服用护肝片;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肝功能相关指标及肝脏B超声像图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5.9%和95.1%,对照组分别为28.4%和68.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在改善主要症状、体征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丸对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 HBV)前 C区基因突变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将 1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 5种证型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分析 ( PCR- SSCP)银染技术检测 HBV前 C区基因变异。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湿热中阻型患者 HBV前 C区突变率为 61.1% ( 3 3 / 5 4 ) ;瘀血阻络型为5 7.6% ( 19/ 3 3 ) ;肝郁脾虚型为 2 9.8% ( 14 / 4 7) ;肝肾阴虚型为 3 8.1% ( 8/ 2 1) ;脾肾阳虚型为 14 .3 % ( 1/ 7)。结论 :HBV前 C区突变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湿热中阻型和瘀血阻络型突变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和脾肾阳虚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分型与细胞因子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0 8例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FN γ、IL 4mRNA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 5证型患者按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顺序 ,IFN γ水平逐渐递减 ,而IL 4水平则逐渐升高 ;细胞免疫应答减弱 ,病毒不能完全清除 ,病情迁延不愈 ,病性由实致虚 ,病势由浅入深。结论 :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健脾疏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脾疏肝汤是苏涟教授“福尔肝”系列方药之一,临床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型患者。笔者自1994年6月~1997年6月随师门诊中,用该方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18例,并追踪半年以上,现总结如下。 1 病例选择 根据辨病与辨症相结合的原则,按1990年上海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和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患者血清IFN-γ和HBV DNA水平的变化。方法 5种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50例和健康人30例被纳入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常规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本组健康人血清IFN-γ为6733.08±4008.51ng/L,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1949.16±523.79ng/L(P<0.01);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和脾肾阳虚患者血清IFN-γ分别为2723.22±119.73ng/L、2292.08±60.93ng/L、1788.40±143.22ng/L、1615.18±286.57ng/L和1326.93±46.92ng/L;93例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血清IFN-γ显著高于阴性患者(2172.64±446.42ng/L对1788.06±464.48ng/L,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FN-γ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辩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及建立多元性诊断方程。方法:对4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历中25项临床检测指标进行分析,选取TP、H、Sa、HBsAg、HBeAg、ALT等6项指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经线性回归方程诊断,各证型的符合率分别为: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24%,总符合率为52.75%。结论:诊断方程对确定慢性肝炎辩证分型物客观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改善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在基础治疗和情志调护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逍遥散加减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以中医证候积分、情志量表积分、临床疗效、为评价指标,探讨其相关性。结果:①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由治疗前(6.70±2.02)下降至(3.17±1.34)(P0.01),对照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由治疗前(6.37±1.50)下降至(3.77±1.22)(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存在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与年龄、治疗前HAMA评分、SAS减分、体重变化因子减分、治疗后HBV DNA阴转、治疗前HBeAg(-)均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与治疗后HBV DNA阴转、SAS减分呈正相关,与体重因子评分、治疗前HAMA呈负相关。结论:①逍遥散可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②中医证候疗效改善与SAS减分呈正相关,与治疗前HAMA评分呈负相关,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情绪状态在证候疗效中占有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FIB-4指数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郁脾虚证和湿热中阻证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43例CHB肝郁脾虚证患者和湿热中阻证患者抽血进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小板(PLT)的检测及肝穿刺活检,结合患者年龄,根据FIB-4计算公式得出FIB-4指数,对肝活检病理进行GS分期,以肝穿刺病理为金标准绘制出FIB-4指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价其对CHB肝郁脾虚证和湿热中阻证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CHB肝郁脾虚证和湿热中阻证患者的FIB-4指数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比(P0.001)。结论:FIB-4指数是简单有效的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方法,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肝穿刺,CHB湿热中阻证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较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化治疗CHB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中医证候量表对594例轻度CHB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纳入的患者进行聚类,并结合变量频数分析对证型归属进行判定.结果:收集的轻度CHB病例均以肝郁脾虚为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合并有6个兼证,分别为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62.80%)、肝郁脾虚兼肝肾阴虚证型(24.24%)、肝郁脾虚兼肝郁化火证型(5.05%)、肝郁脾虚兼肝胃不和证型(3.70%)、肝郁脾虚兼中气亏虚证型(2.53%)和肝郁脾虚兼瘀血阻络证型(1.68%).肝郁脾虚兼湿热阴虚血瘀证型又进一步分为5个亚型,分别为脾虚为主型(45.30%)、普通型(22.52%)、气滞为主型(17.70%)、湿热为主型(10.46%)、肾虚为主型(4.02%).结论:肝都脾虚证型为轻度CHB的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双变异患者中医证型特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HBVC基因启动子(BCP)双变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方法:选择HBs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8例进行观察。中医证型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5型;BCP双变异检测,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法。结果:BCP双变异的总检出率为36.31%(61/168),其中,湿热中阻型BCP双变异检出率最高(54.24%),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肝郁脾虚型BCP双变异检出率(36.36%)虽低于湿热中阻型(P〈0.025),但却明显高于肝肾阴虚型(13.04%)及瘀血阻络型(10.53%),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肾阴虚与瘀血阻络两型BCP双变异检出率均较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BV BCP双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特点以湿热中阻为主,肝郁脾虚居次,临床治疗要重视清热利湿,舒肝健脾治法或方药的选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与其血清ALT、 TBil含量的相关性,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客观化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AJD、 CBM、 CDFD、 CMFD以及PubMed 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3年1月至2013年12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根据按实际情况制定出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224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胆湿热证型与ALT [SMD=0.36,95%CI (0.20,0.52), P<0.0001]、与TBil [SMD=0.51,95%CI (0.33,0.69), P<0.00001]间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型组与肝郁脾虚证型组相比较,患者血清ALT、TBil含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探寻中医“肝病传脾”理论的意义;探求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胃黏膜病变的有效方法。方法:①选取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患者共7l例。均行胃镜、胃黏膜活检及HP检查,并作胃黏膜HBsAg、HBcAg免疫组化分析。②对合并有胃黏膜病变的67例患者。运用健脾清肝方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患者肝功能以及胃黏膜病变和HP感染的变化。结果:①7l例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证的患者中,合并有胃黏膜病变者67例,检出率为94.37%,其中浅表性胃炎者55例。占胃黏膜病变的83.58%;糜烂性胃炎者6例,萎缩性胃炎者6例;HP检出阳性率为61.19%,胃黏膜HBV—M免疫组化检查结果阳性率为77.6l%,经检验,胃黏膜HBV感染与胃黏膜病变程度、胃黏膜HP感染与胃黏膜病变程度之间有相关性cP〈0.05)。②对合并有胃黏膜病变的患者,运用健脾清肝方治疗3个月后,胃黏膜病变改善总有效率为52.38%。HP治疗后的有效率为47.62%。结论:①胃黏膜的病理改变是肝病传脾理论的病理学基础之一;②HP感染也是慢性乙型肝炎胃黏膜病变的致病因素之一;③健脾清肝法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基因突变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16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5种证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HBV前C区基因变异。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湿热中阻型患者HBV前C区突变率为61.1%(33/54),瘀血阻络型为57.6%(19/33);肝郁脾虚型为29.8%(14/47);肝肾阴虚型为3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