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医证候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证候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指导着中医学对疾病表现及其发生的认识,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建国以来,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对证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并相继开展了证候规范化、证的实质和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大量中医辨证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
方证相应对古代证候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候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是近年来中医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证候研究主要包括证候概念、证候分类、命名、证候规范化、证候实质以及证候量化诊断等研究。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使学者们对于证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对于证候的研究多局限于现代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证候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概括,是疾病病机的外在反映,它是中医辨证的结果,也是论治的前提,在中医诊断、治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医证候要素是组成中医证候的主要元素,它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辨证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证候要素的提出入手,探讨目前证候要素常见的提取方式,并对证候要素的应用特点及优势做出论述。证候要素对认识疾病病机及深化对病机的认识带来便利。证候要素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辩证体系,为证候规范化及揭示疾病病机规律、特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心衰心气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精华,深入研究中医证候是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从中医证候入手复制不同证候的动物模型,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辨证方法新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7,自引:7,他引:47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证候是对人体疾病病理生理变化整体反应的概括,是辨证的结果和论治的依据,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础,体现了中医学理论特色与优势.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在2003年SARS防治研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证候概念的长期不统一与证候诊断的长期不规范,已经成为中医临床疗效客观评价与中医走向世界的瓶颈.证候的概念与诊断,既是基础理论问题,也是临床应用问题,是联系二者的重要桥梁,有可能成为中医学发展的突破口.以往的辨证相关的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6.
冲出西医病名围城中医才能卓然自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医与西医对于疾病的认识不同,中医紧紧抓住证候,认为证候就可以反映疾病的本质;西医逐渐放弃证候,认为疾病的本质在证候之后,病理病灶才是疾病的本质.但是,临床上,有的患者只有证候而没有病灶,有的只有病灶而没有证候.当病灶与证候同时存在的时候,也不是病灶决定证候的表现.所以,中医必须坚持自己对疾病的认识,坚持辨证论治,摆脱西医病理病灶疾病观的束缚,才能振兴中医的学术.否则必然失去自我,丧失其优势与特色.  相似文献   

7.
1颅脑损伤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认识、诊疗疾病的核心及原则。辨者,证也,证或证候则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和依据,乃核心中的核心。因此,无论是中医的理论发展,还是临床科研,都必须依赖证候的研究,而研究的关键便是它的客观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8.
证候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候学的有关问题晚近已成为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在证候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证候的动态性与过渡性,还要顾及证候的模糊性这一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证候是中医立法处方的依据,证候诊断客观化、标准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阐明中医学的科学内涵,证候实质是关键,证候实质的研究应以证候的规范化为基础,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是证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医学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应以传统规范为依据,按照制定规范应有的要求,以四诊资料及客观指标为立足点,以临床实践为准绳,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多途径相结合的方法,对疾病的证候分布规律、证候的标准、证候的时相性、证候的本质开展深入研究,从而制定出证候的标准化规范,对指导辨证论治和促进中医学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也是中医学规范化、全球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正>证候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候学的有关问题晚近已成为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与热点[1]。在证候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证候的动态性与过渡性,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