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山东中华按蚊传播间日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报告了1973~1994年山东中华按蚊传播日间疟的系统研究结果,70年代暴发流行期间感染率为0.47%,病家蚊经饲养后解剖感染率为13.2%,实验观察人工感染蚊虫感染率为36.1%,其中腺子孢子阳性率为17%,胃部囊合阳性率为23.3%,鲁东半岛疟疾非暴发流行区与鲁西南易暴发流行区中华蚊按对间日疟原虫的易感染性无显著性差异,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体内发育的起点温度为14.9℃,有效积温为105.  相似文献   

2.
赣榆县中华按蚊疟疾媒介能量调查江苏省赣榆县卫生防疫站(222100)刘浩坤,孙曰快,王福绪,单建声赣榆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属非稳定性间日疟流行区。70年代暴发流行时发病率高达27.6%。当地传疟媒介是中华按蚊。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治,1985年疟疾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15个乡(镇),人口14.4万,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200~600m之间。清流县为疟疾流行区,20世纪50、60年代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70年代后仅有间日疟流行,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后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经长期积级防治,于1988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防止疟疾发病率回升,巩固灭疟成果,从1989年起开展了疟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宾阳县疟疾曾广泛流行,1954年发病率达157.58/万。1956—1957年,共血检居民2171人,疟原虫阳性121人,平均阳性率5.57%,其中间日疟占66.12%,恶性疟占3.26%,三日疟占25.62%。1957年学生脾脏检查1057人,脾脏肿大232人,脾肿率21.95%(10.91%-33.68%);1958年全县进行疟疾调查420000人,有疟史19099人,疟史率为4.55%。主要传播媒介为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4—11月为疟疾流行李节。1954年、1957年、1964年曾发生3次疟疾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为157.58/万、48.28/万、30.52/万,其余年份在一些地区也有局部性或灶性流行。  相似文献   

5.
广西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对海南株间日疟原虫易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微小按蚊中华按蚊感染海南株间日疟原虫,发现广西微小按蚊对海南株间日疟原虫易感性较高,卵囊阳性率为85.2%,腺感染率为70.6%,中华按蚊卵囊阳性率为1.9%,腺感染率为0;而对照组海南大劣按蚊卵囊阳性率为38.0%,腺感染率为56.5%。  相似文献   

6.
南通市属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地区,在六、七十年代曾先后两次发生间日疟暴发流行,年发病率高达28.73%(1960年)和7.36%(1972年)。经过近40年的积极防治,特别是五省疟疾联防以来,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1987年下降到2.4/万。...  相似文献   

7.
广西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感染海南株间日疟原虫,发现广西微小按蚊对海南株间日疟原虫易感性较高,卵囊阳性率为85.2%(23/27),腺感染率为70.6%(12/17);中华按蚊卵囊阳性率为1.9%(2/106),腺感染率为0(0/93);而对照组海南大劣按蚊卵囊阳性率为38.0%(35/92),腺感染率为56.5%(39/69)。  相似文献   

8.
邳州市是以中华按蚊为惟一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1960、1971年曾发生2次暴发流行,发病率分别高达53.12%和42.37%。1990年发病率已降至1/万以下。之后每年疟疾发病一直处于散发状态,但时有局部暴发点出现。为探讨该市疟疾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我们对全市2000-2006年发生的128例疟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在海南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建立适合疟疾流行区现场应用的PCR 检测间日疟的方法, 并在现场与常规涂片镜检法进行比较。方法: 通过改良血样的采集及模板处理, 设计引物及优化反应条件等, 建立简便、敏感与特异的PCR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方法, 并在海南省疟疾流行区对310 例间日疟患者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结果: PCR 检测间日疟原虫具有特异性, 其敏感性为10 个原虫/μl。PCR检测和镜检法的阳性率分别为34.2% 和31.9% , 与PCR比较, 镜检法有5 例误诊或漏诊。结论: 此PCR 法可用于现场检测间日疟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食蟹猴疟原虫 (P c.)和恶性疟原虫 (P f.)两种抗原在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检测的实用性。 [方法 ]1997年 5~ 10月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及河南省单纯间日疟区用P c 和P f 两种抗原测试人群疟疾抗体。 [结果 ]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c 和P f 两种抗原检测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7 4%和 31 3% ,其阳性符合率为 83 9% ;河南省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的P f和P c两种抗原阳性率分别为 2 3 0 %和 9 7% ,阳性GMRT分别为 42 9%和 2 9 3%。 [结论 ]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f和P c两种抗原均可用于人群疟疾抗体的检测 ,而单纯间日疟地区则以P c 抗原为优。  相似文献   

11.
欧剑鸣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10,26(5):F0002-F0002,F0003
疟疾非流行区适合消灭疟疾,但在这些地区评估疟疾是否传播比较困难,因为评估传播的常用方法缺乏敏感性。在索马里,我们用血清学方法检测了人体感染疟原虫后的血清标记物变化情况,并对该方法进行了评价。在我们的横断面调查中,无论在旱季或雨季(旱、雨季的样本量分别为1178人和1128人),用显微镜法均未从样本人群中检出恶性疟或间日疟疟原虫。但是,样本中恶性疟和间日疟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则分别达17.9%(179/1001)和19.3%(202/1044)。  相似文献   

12.
十堰市是以中华按蚊为唯一传疟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从1951~1971年共发生了3次暴发流行。第3次发生于1969年,1971年形成发病高峰,发病率为725.87,经过20多年积极防治,1994年发病率降为0.06,经省卫生厅组织疟疾专家抽查复核,确认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了掌握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征及流行规律,于同年开展了疟疾监测工作[1]。但是5年来疟疾疫情始终波动在0.06~0.11之间,现将1994~1998年全市疟疾病例进行分析,以探讨疫情波动原因。资料来源凡以镜检疟原虫阳性…  相似文献   

13.
PCR检测疟疾混合感染的现场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PCR检测技术在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区诊断疟疾的现场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海南省疟疾混合感染流行区304份滤纸干血滴样本,根据红内期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3条引物.采用PCR技术在同一反应体系中扩增出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不同的DNA片段,检测现场所采样本中的间日疟原虫或恶性疟原虫DNA;同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结果 在304份样本中,PCR法阳性15份,其中间日疟7份.恶性疟8份;镜检法阳性11份,其中间日疟6份,恶性疟5份。镜检阳性的样本PCR均为阳性;镜检阴性而PCR阳性的4份样本,其扩增产物经限制性酶切鉴定,证实为间日疟原虫或恶性疟原虫DNA。结论 此PCR检测体系灵敏、特异.对诊断或鉴别诊断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混合感染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时空分布特征,为江西省疟疾流行因素研究和消除疟疾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7年江西省以县为单位疟疾疫情和人口数据、历史流行虫种和传播媒介等资料,建立江西省疟疾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利用ArcGIS 10.3软件进行江西省疟疾发病数据分析和时空展示,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发病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1950–1975年高峰期、1976–1997年持续下降期和1998–2017年低水平波动期,期间经历了疟疾发病率下降、流行区范围缩小、流行程度显著降低到无本地感染病例的过程。疟疾流行区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转移,最后在平原聚集、滞留、徘徊和消散的过程;疟疾流行虫种经历了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向单一间日疟流行,再到输入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流行。传播媒介经历了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等多种按蚊分布的复合媒介地区向中华按蚊单一媒介的变化过程。结论 自2012年起江西省连续多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阻断了疟疾传播,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疟疾继发本地传播的风险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5.
常州市武进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进区是以中华按蚊为单一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1991年疟疾发病率高达27.49%,经数十年综合防治,1987年疟疾发病率降至0.066‰,1992年基本消灭疟疾,当年发病率为0.009‰,之后进入监测阶段。  相似文献   

16.
金坛市是以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 ,1 983年疟疾发病率 7.78/万 ,达到控制疟疾标准 ,1 987年疟疾发病率 0 .71 4/万 ,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 990 -1 998年对境内间日疟病灶点中疟原虫确诊病例及周围人群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 ,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对间日疟疫点中疟原虫确诊病例及其周围 3 0 0 m的人群 ,于发病后半个月和疟疾流行末期分别采滤纸干血滴(2 0 μl) ,4℃保存 ,集中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 ,同时在距病人家 1 5 0 0~ 2 5 0 0 m设 1 0个对照点。1 .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食蟹猴疟原虫抗…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原间日疟流行区徐州市两个监测点居民和15岁以下儿童用IFA试验进行17年疟疾抗体调查的结果。疟疾年带虫发病率与人群疟疾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r=0.70,P<0.01),流动人口疟疾抗体阳性率和当地居民疟疾抗体阳性率有显著的差异(U=11.87,P<0.01)。自1986年基本消灭疟疾后,每年流行季节末期人群抗体阳性率为0.03% ̄4.26%,儿童抗体阳性率为0 ̄3.5%。显示疟疾传播已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巩固河南省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疫情资料和人口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应用ArcGIS 10.3软件探讨疟疾病例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消除历程可分为摸底调查和重点防治、控制流行和降低发病率、实现基本消灭和巩固成果、实现消除疟疾4个阶段。疟疾病例空间分布经历了由淮河以南地区和黄河、太行山间的平原地区向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转移,后又集中在淮河以南东部嗜人按蚊分布区,最后在豫东平原暴发后逐渐得到控制的变化。疟原虫种类由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原虫混合流行转为单一间日疟原虫流行,再到5种输入性疟原虫混合流行;传播媒介经历了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复合媒介向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变化。结论 1950—2019年河南省疟疾流行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河南省虽已实现消除疟疾,但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形势严峻,巩固消除疟疾成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体内发育的差异。方法在我国间日疟流行区分别采集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病例的血样,采用体外人工膜饲感染系统在实验室同时体外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在感染后7~9 d和14 d分别解剖蚊胃和唾液腺,并检测蚊体内的卵囊和子孢子数。结果临床发作期间日疟原虫感染中华按蚊的卵囊阳性率和阳性蚊比率、子孢子阳性蚊比率和感染度均低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感染,临床发作期间日疟原虫感染嗜人按蚊的子孢子阳性率、阳性蚊比率和卵囊阳性蚊比率均低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感染,而子孢子感染度则高于间歇期疟原虫感染。结论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体外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卵囊和子孢子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 15 个乡(镇),人口 14.4 万,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 200~600 m之间。清流县为疟疾流行区,20世纪50、60年代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70 年代后仅有间日疟流行,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后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经长期积级防治,于 1988 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防止疟疾发病率回升,巩固灭疟成果,从 1989年起开展了疟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 对辖区内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不明原因发热(下称“四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