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小鼠白细胞介素12基因(AdmIL-12)和CD40配体基因(AdmCD40L)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抗肿瘤效果。方法:利用B16细胞皮下注射C57BL/6小鼠建立小鼠黑色素瘤模型,单独或联合应用分别携带小鼠IL-12基因和CD40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进行直接瘤内注射治疗,观察小鼠皮下肿瘤生长及成活情况。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荷瘤小鼠脾细胞CTL活性变化。结果:AdmIL-12和AdmCD40L在体内外均能有效表达;AdmIL-12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皮下肿瘤的生长并明显延长其生存时间,能显著增强荷瘤小鼠的脾细胞CTL杀伤活性。AdmCD40L的抗瘤效果不明显,但与Ad-mIL-12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抗肿瘤效果。结论:腺病毒介导的mIL-12基因对小鼠黑色素瘤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与CD40L基因联合应用能进一步提高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编码人IL-2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载体(rVV-IL-2),以invivo模式体内局部转染小鼠黑色素瘤,结果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荷瘤小鼠存活期显著延长。体内免疫功能的检测表明,荷瘤小鼠脾细胞的NK活性及诱导后的LAK、CTL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采用rVV-IL-2载体介导invivo的肿瘤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用已构建的mIL-21/pcDNA3.1重组质粒对H22细胞建立的小鼠肝癌模型进行基因治疗,观察IL-21对小鼠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影响及对小鼠生存的影响。采用BALB/c小鼠左腋皮下注射腹水型肝癌细胞株H22细胞建立小鼠移植肝癌模型,给荷瘤小鼠瘤体内注射mIL-21/pcDNA3.1进行基因治疗,MTT比色法检测IL-21对荷瘤小鼠T细胞增殖水平及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观察治疗后荷瘤小鼠生存情况及肿瘤生长情况的改变。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成功建立了小鼠移植型肝癌模型,MTT比色法显示基因治疗后小鼠T细胞增殖水平及NK细胞杀伤活性显著升高,荷瘤小鼠肿瘤生长速度减慢,生存期显著延长。IL-21基因治疗肝癌荷瘤小鼠可显著提高荷瘤小鼠体内抗肿瘤免疫应答水平,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CEA抗原表位串联体与FL共表达基因疫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CEA抗原表位三串联体和FL基因片段克隆到质粒pcDNA3.0上,肌注免疫BALB/c小鼠,观察重组基因疫苗对CEA阳性肿瘤的抑制作用、小鼠生存时间及其诱导小鼠杀伤效应细胞的活性。结果:pcDNA-triCEA625-667-sFL免疫组小鼠生存时间延长,肿瘤生长速度缓慢,瘤块较小,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pcDNA-triCEA625-667-sFL免疫的小鼠脾细胞对H22-CEA+的杀伤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共表达三倍体CEA抗原表位和FL的基因疫苗可以有效抑制CEA阳性肿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并增强小鼠杀伤效应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体内转染,观察其诱导抗小鼠肝癌的免疫效应。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SE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使其表达SEA分子。通过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体内转染,观察其对小鼠肝癌的治疗作用。用^51Cr释放法测定治疗组与对照组动物脾淋巴细胞杀伤H22细胞的活性。结果:成功地构建了SEA真核表达载体pLXSN-SEA,体内转染pLXSN-SEA的荷瘤小鼠肿瘤明显缩小,生存期延长,4/10小鼠肿瘤完全消退,且长期无瘤生存。CTL杀伤活性实验表明,瘤区内转染pLXSN-SEA可诱导强烈的CTL杀伤效应,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超抗原SEA体内转染对肿瘤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有望用于抗肿瘤的生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观察了小鼠接种高分泌IL-4的黑色素瘤细胞后体内免疫效应细胞(包括CTL、NK细胞及LAK细胞)抗肿瘤活性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包括IL-2、IFN-r、TNF及GM-CSF)水平的变化,荷瘤后第15天小鼠脾细胞NK活性及经诱导后的LAK活性有所降低,而经诱导后的CTL杀伤活性显著升高,荷瘤小鼠腹腔内巨噬细胞杀伤活性及其分泌的IL-1水平也明显升高;在荷瘤后第4天及第12天出现两个高峰,实验结果表明,高分泌IL-4的黑色素瘤细胞体内生长受抑制是因为IL-4基因的导入及IL-4的分泌使体内CTL及巨噬细胞杀伤活性提高,因而使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得以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我们以前构建的端粒酶反转录酶启动子调控的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CD80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对肝癌的疗效和诱导的免疫学效应。方法重组腺病毒采用瘤体内直接注射的方式对小鼠皮下移植性肝癌进行治疗,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腺病毒注射部位的SEA和CD80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pot方法和LDH释放实验分别检测脾脏淋巴细胞中肝癌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的频数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s)对Hepa1-6细胞的特异杀伤活性;通过观察荷瘤小鼠经治疗后肿瘤体积的变化及生存时间,评价重组腺病毒对肝癌的治疗作用。结果我们构建的腺病毒能够使SEA和/或CD80mRNA和蛋白靶向地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与空载体组和PBS对照组相比,双基因组和单基因组分泌IFN-γ的T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CTL对Hepa1-6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均明显增强,荷瘤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减小,生存期明显延长;双基因组的疗效和对免疫系统的激活作用明显高于单基因组。结论我们制备的肿瘤靶向性重组腺病毒对肝癌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联合基因治疗优于单个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肝癌靶向性葡萄球菌肠毒素A (SEA)/CD80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对肝癌的疗效,并对其免疫学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利用AdEasy腺病毒系统分别构建并制备甲胎蛋白(AFP)启动子和增强子Ⅰ调控的SEA和/或CD80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 然后采用瘤体内直接注射的方式对小鼠皮下移植性肝癌进行治疗, 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腺病毒注射部位的SEA和CD80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 采用ELISpot方法和LDH释放实验分别检测脾脏淋巴细胞中肝癌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的频数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s)对Hepa1-6细胞的特异杀伤活性; 通过观察荷瘤小鼠经治疗后肿瘤体积的变化及生存时间, 评价重组腺病毒对肝癌的治疗作用.结果: 我们构建的腺病毒能够使SEA和/或CD80 mRNA和蛋白靶向地在肝癌组织中表达; 与空载体组和PBS对照组相比, 双基因组和单基因组分泌IFN-γ的T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 CTL对Hepa1-6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均明显增强, 荷瘤小鼠肿瘤体积明显减小, 生存期明显延长; 双基因组的疗效和对免疫系统的激活作用明显高于单基因组; CD80 和SEA的组之间、空载体和PBS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我们制备的肝癌靶向性重组腺病毒对肝癌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联合基因治疗优于单个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9.
将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经过同源重组得到表达GM-CSF的重组痘苗病毒,用此痘苗病毒转染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制备黑色素瘤瘤苗裂解物(GM-CSFVMO),C57BL/6小鼠皮下接种B16-F10细胞3天后在注射部位注射瘤苗裂解物,一周后再注射一次。结果发现GM-CSFVMO能够显著地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结节的生长并明显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期。用此瘤苗裂解物免疫小鼠两次,间隔一周,免疫一周后给C57BL/6小鼠皮下接种B16-F10细胞,结果肿瘤结节出现时间明显延长,部分小鼠肿瘤不再生长。经GM-CSFVMO治疗或免疫后小鼠的外周血和脾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升高,NK活性变化不明显。本结果提示,诱导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可能是瘤苗裂解物的抗肿瘤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CD自杀基因联合GM-CSF基因治疗的抗肿瘤作用及免疫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自杀基因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联合治疗抗肿瘤作用及免疫机理。方法小鼠皮下接种黑色素瘤B16F10细胞3天后,分别在肿瘤局部直接注射表达小鼠GM-CSF的重组腺病毒AdGM-CSF和表达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的腺病毒Ad-CD,然后连续10天腹腔注射5氟胞嘧啶(5FC)(AdCD/5FC/AdGMCSF组)、单用AdCD/5FC组、单用AdGM-CSF组、注射对照病毒AdlacZ/5FC组或PBS组。结果与接受AdCD/5FC、AdGM-CSF、AdlacZ/5FC或PBS治疗的荷瘤小鼠比较,经联合治疗后荷瘤小鼠皮下肿瘤结节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荷瘤小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P<0.01)。经AdCD/5FC/AdGMCSF联合基因治疗后,肿瘤瘤体内或瘤周有大量树突状细胞、CD8+T细胞浸润,黑色素瘤细胞表达MHC-Ⅰ和B7-1分子明显增加,荷瘤小鼠脾细胞对B16F10黑色素瘤细胞特异性杀伤功能增强。结论联合应用自杀基因和GM-CSF基因转移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又可提高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两者可协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表达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和HPV E2融合蛋白的肿瘤疫苗在小鼠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方法:转染重组质粒得到高表达CRT、E2和CRT-E2融合蛋白的肿瘤细胞,作为肿瘤疫苗隔周两次腹腔注射免疫小鼠,17天后观察成瘤率,检测NK细胞杀伤活性、特异性T细胞增殖能力、CIL活性以及睥淋巴细胞分泌IFN-γ水平,并观察荷瘤小鼠生存期.结果:高表达CRT-E2融合蛋白肿瘤疫苗免疫小鼠后,其成瘤率明显低于其他实验组,NK细胞杀伤活性、特异性T细胞增殖能力、CTL活性和脾淋巴细胞分泌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P<0.01),生存期也明显延长(P<0.01).结论:小鼠体内实验显示,表达CRT-E2融合蛋白肿瘤疫苗能够诱导特异性CD8+T细胞免疫应答和NK细胞活性,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4(interleukin-24,IL-24) 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否在体外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s,CTLs)对宫颈癌CaSki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分离培养小鼠未成熟DCs,将已成功构建的带有IL-24基因的重组腺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的小鼠未成熟DCs,提取CaSki细胞裂解物负载DCs,制备DC疫苗,Western blotting检测IL-24蛋白的表达;PE-Annexin V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及cleaved caspase-3表达;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能力;裸鼠荷瘤模型体内研究带有IL-24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DCs在体外诱导的CTLs对宫颈癌CaSki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IL-24蛋白高表达;DCs疫苗诱导产生的CTLs后与CaSki细胞共培养,对CaSki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DCs疫苗诱导产生的CTLs促进CaSki细胞凋亡,增加cleaved caspased-3蛋白表达,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该疫苗具有抑制CaSki细胞形成克隆的能力。裸鼠的成瘤实验表明,带有IL-24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DCs可以抑制体内肿瘤的形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结论:IL-24基因重组腺病毒感染DCs制备的DCs疫苗可诱导CTLs,从而抑制宫颈癌CaSki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SEA和CD80重组腺病毒感染Hepa1-6肝癌细胞后体外能否诱导抗肿瘤免疫学反应。方法 Hepa1-6细胞分别经空载体腺病毒Ad(空)和重组腺病毒Ad-MMRE-mTERT-B7、Ad-MMRE-mTERT-SEA、Ad-MMRE-mTERT-BIS感染后,和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然后采用Brdu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增殖;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2、TNF-α和IFN-γ的产生;LDH释放法检测CTLs对Hepa1-6的杀伤作用。结果与感染空载体腺病毒Ad(空)和未感染Hepa1-6细胞相比,经重组腺病毒感染的Hepa1-6细胞体外能够显著诱导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其中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增殖显著;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IL-2的产生显著升高;CTLs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增强;双基因过表达Hepa1-6细胞体外诱导的免疫应答高于单基因过表达Hepa-6细胞。结论 Hepa-6细胞经重组腺病毒感染后,表达在细胞膜上的SEA和CD80均具有免疫学活性,为今后采用所构建重组腺病毒进行肿瘤的免疫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小鼠IFN-γ的真核表达载体,将载体在体外转染小鼠腹腔MΦ,观察MΦ的抗肿瘤效应。在荷瘤小鼠腹腔内注射重组表达载体,观察抗肿瘤效应。 方法: RT-PCR扩增小鼠IFN-γ mRNA,将扩增的cDNA通过亚克隆重组到表达载体pcDNA3.1上。体外转染小鼠的腹腔MΦ,RT-PCR检测小鼠IFN-γ mRNA的表达,用转染的MΦ的培养上清培养另一组MΦ,MTT法检测MΦ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将重组质粒注射到荷瘤小鼠腹腔,观察小鼠腹水出现时间和存活时间。 结果: 将小鼠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重组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内,测序证实和GenBank所公布序列相符。体外将IFN-γ基因导入MΦ内并表达,其培养上清对MΦ有激活作用,杀伤肿瘤细胞活性增强。腹腔内注射重组表达载体,荷瘤小鼠的腹水增长延迟、荷瘤生存时间延长。 结论: 构建的小鼠pcDNA3.1-IFN-γ表达载体体外转染腹腔MΦ并获表达,体内外实验显示有抗肿瘤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腺病毒载体(Ad)介导人和小鼠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tyrosinase-relatedpro-tein2,TRP2)修饰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诱发抗小鼠黑色素瘤免疫的差异。方法Ad编码人或小鼠TRP2(AdhTRP2或AdmTRP2)体外感染小鼠BM-DC并体内皮下免疫C57BL/6小鼠,7d后取出被免疫小鼠脾细胞行体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试验(invivoCTL)和细胞内IFN-γ染色(ICS)分析CTL的杀伤活性和IFN-γ的产生;或给免疫后小鼠皮下接种小鼠B16.F10黑色素瘤细胞,观察荷瘤小鼠的成活情况。结果invivoCTL和ICS分析显示,AdhTRP2/BM-DC免疫小鼠,其6hCTL杀伤率为(98.7±1.2)%,IFN-γ产生的CD8+T细胞占总CD8+T细胞的(1.25±0.21)%;而AdmTRP2/BM-DC免疫的小鼠,其6hCTL杀伤率和产生IFN-γ的CD8+T细胞比例分别为(28.6±6.3)%和(0.24±0.06)%。荷瘤试验表明,AdhTRP2/BM-DC免疫小鼠后1周皮下接种106B16.F10细胞,观察3个月100%的小鼠无瘤生长;而接种5×104B16.F10细胞至AdmTRP2/BM-DC免疫1周的小鼠,3个月后小鼠成活率仅为40%。结论Ad介导异种(人)TRP2较自身(小鼠)TRP2修饰的BM-DC更为有效地打破肿瘤免疫耐受、诱导强烈的抗黑色素瘤免疫反应,是一种高效的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IL-21转染的脐血造血干细胞(CD34~+UBSC·IL-21)对荷卵巢癌裸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从脐血分离CD34~+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用于重组体pIRES2-IL-21-EGFP转染.以肿瘤大小、荷瘤鼠生存期判断CD34~+UBSC-IL-21对荷瘤裸鼠的治疗效应.以RT-PCR、免疫荧光、ELISA、Western blot、脾细胞增殖试验及免疫组化法分别鉴定CD34~+UBSC和肿瘤组织中IL-21的表达及活性.裸鼠脾细胞中NK细胞含量及脾细胞的杀伤效应、血清中IFN-γ和TNF-α水平分别用FCM与ELISA检测.结果 pIRES2-IL-21-EGFP成功转染CD34~+UBSC.CD34~+UBSC-IL-21能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瘤裸鼠生存期,治疗鼠肿瘤局部能表达IL-21、血清IFN-γ和TNF-α水平升高,NK细胞含量及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增强,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转染IL-21的CD34~+UBSC有良好的抗裸鼠卵巢癌作用,该结果为临床使用UBSC为载体的基因治疗卵巢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共表达HIV -1gp12 0与IFN- α重组鸡痘病毒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的CTL杀伤活性。方法:将重组鸡痘病毒经肌肉注射免疫BALB c小鼠后,制备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以免疫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为效应细胞,以表达HIV- 1结构蛋白的P815细胞为靶细胞,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免疫小鼠脾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结果:重组病毒可有效地诱导特异性CTL的产生,且重组病毒免疫组小鼠脾特异性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FPV对照组(P <0 .0 1)和PBS对照组(P <0. 0 1)。结论:共表达HIV- 1gp12 0和IFN -α的重组鸡痘病毒可激发强烈的细胞免疫,可作为我国HIV- 1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共刺激分子B7-1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方法:体外观察转染B7-1基因及空载体的小鼠肝癌细胞株H22与同源小鼠脾细胞混合培养后,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指数、CTL,于小鼠皮下接种不同H22细胞后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转染B7-1基因的H22细胞体外可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增强CTL的杀伤活性,接种小鼠后成瘤潜伏期和荷瘤鼠存活期明显延长(P<0.05).结论:转入B7-1基因的小鼠肝癌细胞H22能增强免疫原性,能有效诱导CTLs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小鼠乳腺癌EMT6细胞在体内外的抑制作用以及BMSC与IL-12真核表达质粒(pcDNA6/IL-12)联合应用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BMSC并鉴定;CCK-8法检测BMSC条件培养基对EMT6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7-AAD双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条件培养基对EMT6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小鼠乳腺癌荷瘤模型,分别为对照组(瘤内注射PBS)、BMSC组(瘤内注射BMSC)、IL-12组(瘤内注射pcDNA6/IL-12质粒)、BMSC联合IL-12组(瘤内注射BMSC和pcDNA6/IL-12质粒)。于致瘤后第17天处死小鼠,取出肿瘤和脾脏并称其质量,计算脾指数;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LDH法检测脾淋巴细胞杀伤活性,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BMSC条件培养基在体外可显著抑制EMT6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P0.05﹚。BMSC单独及其与pcDNA6/IL-12联合应用可导致荷瘤小鼠肿瘤的体积缩小(P0.01﹚,脾淋巴细胞增生反应及杀伤活性增强(P0.05﹚,肿瘤组织坏死区扩大、炎性细胞浸润增多。结论 BMSC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与pcDNA6/IL-12在荷瘤小鼠体内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小鼠乳腺癌EMT6细胞在体内外的抑制作用以及BMSC与IL-12真核表达质粒(pcDNA6/IL-12)联合应用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BMSC并鉴定;CCK-8法检测BMSC条件培养基对EMT6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7-AAD双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条件培养基对EMT6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小鼠乳腺癌荷瘤模型,分别为对照组(瘤内注射PBS)、BMSC组(瘤内注射BMSC)、IL-12组(瘤内注射pcDNA6/IL-12质粒)、BMSC联合IL-12组(瘤内注射BMSC和pcDNA6/IL-12质粒)。于致瘤后第17天处死小鼠,取出肿瘤和脾脏并称其质量,计算脾指数;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LDH法检测脾淋巴细胞杀伤活性,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BMSC条件培养基在体外可显著抑制EMT6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P0.05﹚。BMSC单独及其与pcDNA6/IL-12联合应用可导致荷瘤小鼠肿瘤的体积缩小(P0.01﹚,脾淋巴细胞增生反应及杀伤活性增强(P0.05﹚,肿瘤组织坏死区扩大、炎性细胞浸润增多。结论 BMSC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与pcDNA6/IL-12在荷瘤小鼠体内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