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5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目的:评估我国大系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的核型状况。方法:采用直接法和短期培养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并以R显带为主、G显带为辅对1058例初治的ANLL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本组中630例(60%)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主要异常核型共有25种,其中11种为特异性染色体重排,见于481例,占核型异常患者总数的76%。单纯+8(21例)为常见的数目异常。t(15;17)(211例)和t(8;21)(200例)为最常见的结构异常。1.1%的M2、72%的M3、71%的M4EO、50%的M2、6%的M5和1.4%的M2分别有t(7;11)、t(15;17)、inv(16)、t(8;21)、t/del(11q23)和t/del(12p)异常,而100%的t(7;11)、100%的t(15;17)、100%的inv(16)、88.5%的t(8;21)、83%的t/del(11q23)和62%的t/del(12p)分别见于M2、M3、M4E0、M2、M5和M2亚型患者。结论:联合应用R带和G带两种常规显带技术,60%的ANLL患者可检出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且主要为特异性染色体重排。它们和特定的FAB亚型相关,因而核型是ANLL诊断和分型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1986年间30例中国台湾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的染色体研究结果及其和细胞形态学的联系。其中成人25例,儿童5例;年龄范围2~77岁,平均年龄为36岁;男性占43%,女性占57%;初诊患者22例,复发患者8例。染色体检查采用骨髓或外周血的直接制片法或不加丝裂原的短期培养法。标本经胰酶G显带技术处理后进行核型分析。结果20例(66%)显示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其中2例仅有数目异常,18例则有结构重排。16例M_2中,7例有t(8;21)易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5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ML)染色体核型,每例至少有一个来源于第22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的Ph~1染色体。在57例中28例仅有Ph~1易位而无其他核型异常;29例除Ph~1易位之外还有染色体结构及/或数目异常。除2例外,在骨髓、脾脏及血细胞内,均可证明t(9;22)(q34;q11)。没有Ph~1易位证据的1例处于急变期,除Ph~1染色体外,还有些附加的染色体改变(+8,  相似文献   

4.
5例伴有t(16;21)(p11;q22)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报告5例伴有t(16;21)(p11;q22)的急性白血病和其中1例的染色体涂染分析。方法:骨髓细胞24h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以16号和21号整条染色体涂染探针对其中1例患者进行染色体涂染检测。结果:5例均显示t(16;21)(p11;q22),占15年来进行染色体检查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总数的0.3%(5/1448)。5例均无白血病细胞吞噬其他血细胞现象。1例患者的染色体涂染分析证实了16号和21号染色体之间发生了相互易位。结论:t(16;21)是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1种少见的非随机的染色体易位,代表了1种独特的白血病亚型。染色体涂染技术是比常规核型分析更为可靠的检测该易位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病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 4 8例APL患者 ,采集新鲜骨髓 ,采用 2 4h预加秋水仙素的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 ,应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并照相。结果 本研究4 8例患者 (未缓解期 16例 ,复发期 3例 ,完全缓解期 2 9例 )中 ,具有染色体异常的有 2 8例 ,其中未缓解期 16例 (16 /16 ) ,复发期 3例 (3/3) ,完全缓解期 9例 (9/2 9)。异常类型以染色体易位和片段缺失比例较高 ,其中具有典型t(15 ;17)易位者 7例 ,为未缓解期或复发期患者 ;易位涉及 8q2 2者 5例。其中 ,同时具有t(15 ;17) ,t(8;2 1)易位 1例 ;同时具有t(5 ;8) ,t(15 ;17)易位 1例 ;t(5 ;8)易位 1例 ;t(8;17)易位 1例 ;以t(8;2 1)为基础的复杂易位 1例。具有 17q2 1-者 6例。结论 对白血病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而且能发现与疾病发生有关的新基因及涉及白血病转化和增殖的分子损伤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有关核型改变及其意义。方法抽取骨髓标本2~5ml,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24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561例血液病患者中,常规细胞遗传学发现异常核型282例(50.3%),其中结构异常116例(20.7%),数目异常84例(15.0%),同时有结构异常和数目异常82例(14.6%)。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染色体检测结果不同,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淋巴瘤、血小板减少症中异常核型分别为56.5%(109/193)、44.9%(57/127)、74.7%(62/83)、56.7%(34/60)、3.7%(1/27)、0%(0/15)、72.7%(8/11)、0%(0/5),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多发性骨髓瘤(MM)、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淋巴瘤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纯红再障、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较少患者中,异常核型分别为25.0%(2/8)、0%(0/8)、20%(1/5)、0%(0/5)、100%(4/4)、40%(2/5)、0%(0/3)、100%(2/2)。M2伴t(8;21),M3伴t(15;17),M4伴inv(16)、t(16;16),ALL伴t(9;22)CR率分别为88.2%、94.7%、80%、45.5%。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在恶性血液病诊断、分型、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伴复杂核型异常(complex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CCAs)的髓系恶性血液病中17号染色体的异常特征.方法 经R显带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CCAs的73例髓系恶性血液病,包括2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36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并进一步多重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73例伴CCAs的髓系恶性血液病中,17号染色体异常最常见,占46.5%(34/73),其中AML12例,CML13例,MDS9例,9例CML慢性期患者均未见17号染色体异常.结构异常较多见,总发生率为43.8%(32/73);AML、CML、MDS3组发生率分别为52.4%(11/21)、33.3%(12/36)、56.3%(9/16);所有病例中发生数目异常共15.1%(11/73),三组发生率分别为25.0%(3/12)、38.5%(5/13)、33.3%(3/9),11例数目异常均为-17.有9例同时出现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伴有17号染色体的结构异常中,以非平衡易位多见,3组分别为16、15、8个;平衡易位2个,分别为发生于AML中的t(15;17)及发生于CML中的t(15;17;22).17号染色体结构易位的对手染色体多变,包括了除5号、6号和22号外的所有染色体.结构易位频率最高的对手染色体是15号,占8.2%(6/73);其次为2号,占5.4%(4/73).6例存在17号与15号易位的病例中5例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1例为CML急变期.结论 伴CCAs的髓系恶性血液病中17号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高,以结构异常为主.所有的数目异常均为-17;结构异常以非平衡易位多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临床应用。方法有654例孕妇自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进行产前诊断,利用FISH技术和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对获取的脐带血细胞遗传物质的分析。结果 654例孕妇经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和FISH技术均发现16例为21-三体综合症;8例为18-三体综合症;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平衡易位6例,倒位2例,FISH技术未检出染色体结构异常。结论 FISH技术对胎儿染色体数目异常敏感性较高,对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检测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经女性患者的染色体异常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1年以来276例原发性闭经女性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276例原发性闭经患者(年龄在14岁-18岁),进行了临床病理体征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其中检出核型异常者68例;其中46,XX核型208例(75.36%),X染色体数目异常45例(16.30),X染色体结构异常21例(7.61%),X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均异常2例(0.72%),发现有7种异常临床表型,身材矮小54例(79.41%),发际低26例(38.24%),有颈蹼者12例(17.65%),乳房未发育58例(85.29%),肘外翻16例(23.53%),无腋毛、阴毛42例(61.76%),外阴幼稚型46例(67.65%)。结论原发性闭经女性患者的X染色体核型异常与患者临床表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FISH在儿童AML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0例AML患儿的FISH及染色体核型结果。结果 1.染色体核型G、R显带方法:分析30例样本,检出18例正常核型,2种(3例)单纯数量异常,2种(6例)单纯结构异常,1例结构伴数量混合异常,2例无分裂相。2.FISH方法:30例AML,12例正常核型,18例结果阳性,包括AML/ETO阳性8例,CBFβ阳性5例,MLL重排2例(1例合并+8),1例21×2,1例+X,+1,+14,1例8+,+21,-Y。22例两种方法检出一致,其中正常核型14例,t(8;21)即AML/ETO阳性4例,inv(16)即CBFβ1例,MLL重排1例,1例21*2,1例+X,+1,+14。结论 FISH与染色体显带技术两种方法具有一致性,FISH异常检出率高于显带技术,且存在统计学差异。FISH技术能够使遗传学异常的检测更准确,在儿童AML的诊断和分型中具有值得推广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FISH信号类型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对ETV6/RUNX1阳性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B-ALL)的诊疗价值。方法 收集164例ETV6-RUNX1融合阳性B-AL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染色体核型和FISH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4例患者中FISH检出163例阳性,其中61例为经典阳性信号2F1R1G;102例为非经典信号,其中2F1G和1F1R2G信号类型最多,提示ETV6缺失;164例患者中有8例患儿未做染色体核型分析,31例患儿因无核分裂象未能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可以进行核型分析的125例患儿中,正常核型106例,异常核型19例,且均未检出t(12;21)易位。结论 FISH技术检测ETV6/RUNX1融合基因敏感度高,且多表现为包括ETV6缺失在内的非经典信号类型;染色体核型分析有助于发现复杂核型和超倍体,但不利于t(12;21)融合的检出。因此FISH信号类型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在ETV6/RUNX1阳性B-ALL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与骨髓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细胞遗传学、血液病理学、血液形态学、临床肿瘤指标与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骨髓直接法和24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R显带技术,对20例NHL患者进行核型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P53蛋白检测。结果20例NHL中出现骨髓浸润8例。20例NHL中,发现有异常核型9例,发生率45%(9/20)。异常类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3例,t(14,18)(q32;q21)1例,14q+1例,t(8;14)(q24;q32)2例,t(8;14)(q24;q32)伴其他异常2例。伴异常核型的患者其血清P53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核型者。结论t(8;14)(q24;q32)是NHL中涉及较多的染色体核型异常,伴此种核型异常的NHL患者预后不良,同时发现正常核型缺乏对预后也有不良影响。突变型P53值的增高和染色体核型异常有一定的相关性,也是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报告43例初治急性白血病的染色体检查。结果核型异常总检出率为44.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的核型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8.3%、38.7%。核型异常表现主要为数目异常,数目异常15例,结构异常3例,结构、数目均异常1例。1例M_2Ph染色体阳性。分析核型与疗效的关系,发现ALL诊断时染色体众数>50、超二倍体的病人预后并不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髓系白血病(myeloid leukemia,ML)患者细胞遗传学特点和相关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和(或)不加植物血凝素的24h体外细胞培养法制备骨髓染色体。应用热变性姬姆萨显带技术为主、胰酶消化技术必要时补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578例髓系白血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ckemia,AML)420例,223例检出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占53.1%(223/420)。t(8;21)、t(15;17)、inv(16)、del(11)分别与M2b、M3、M4Eo、M5特异性相关。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158例,153例检出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占96.8%(153/158例)。t(9;22)与绝大多数CML及少部分M0、M1、M2特异性有关。本组髓系白血病中有18例(AML13例、CML5例)患者,占3.1%(18/578),其细胞遗传学检查未见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与患者的临床表现、骨髓象形态学及免疫学的诊断不尽相同。为此我们应用了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其中15例结果完全符合临床和髓系白血病的血液学改变,同时也明显提高了临床的诊断率。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不但有助于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还是临床监测病情缓解和复发、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在染色体核型分析基础上选用合适的FISH技术,可对大多数髓系白血病患者作出精确的染色体分析。  相似文献   

15.
伴7号染色体异常的急性白血病3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7号染色体异常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发生率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R带常规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检查,对4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核型进行分析。结果4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检出7号染色体异常患者32例,占7.8%;其中-7/7q-19例(59.4%),t(7;11)3例(9.4%),其他为少见的7号染色体改变der(7), 7,t(2;7),t(5;7),t(7;9),t(7;8),dic(1;7)。-7/7q-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2例,其中M0、M1、M2型的-7/7q-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32例患者中20例同时有其他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是t(9;22)伴-7, 8,-5。30例进行正规化疗的患者,11例缓解,缓解率低于同期急性白血病的总缓解率(36.7%vs65.8%);伴-7/7q-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低于染色体正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25%vs55.6%);伴-7/7q-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率与染色体正常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无差异(57.1%vs77.8%),但缓解的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均于短期内复发。伴其他7号染色体异常的11例患者仅4例缓解。结论-7/7q-是7号染色体异常中最为常见的核型改变,且多见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M0、M1、M2型,并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有关;伴7号染色体异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染色体复杂重排的细胞遗传学检测及遗传咨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4例染色体复杂重排新核型的确诊为例,探讨这类染色体异常的检测方法及遗传咨询。方法 应用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4例复杂易位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其中2例为智力低下患者,另2例来自有自然流产史的夫妇。2例智力低下患者应用FISH和CGH技术进一步分析并检测其父母核型。查询相关数据库检索4例核型的发生率。结果 4例患者的核型分别为46,XYqh+,t(1;12;2;10)(q25;q11;p14;p11),inv(1)(p22q25),46,XY,t(7;21;8)(p13;q22;p21),46,XX,t(3;7;10)(q28;p15;q22)和46,XY,t(2;16;5)(q33;p12;q33)。2例有智力低下患者经FISH和CGH检测未发现其他染色体的异常,未见染色体微小重复或缺失。4例核型均为国内外文献未曾报道的新核型。结论 染色体复杂重排的遗传学检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核型分析方法的结果,染色体复杂重排的遗传咨询需要着重结合其重排类型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无精子症患者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无精子症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对150例无精子症患者行G显带核型分析,分析染色体异常的类别及其导致无精子症的原因。结果 150例无精子症患者共检出异常核型30例,异常检出率为20.0%。异常核型中数目异常有20例,占异常核型的66.7%(20/30),全部为47,XXY;结构异常有10例,占异常核型的33.3%(10/30),其中罗氏易位45,XY,der(13;14)有3例、常染色体相互易位46,XY,t(6;15)(p21.2;q26)和46,XY,t(3;4)(p13;p14)各1例、Y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相互易位46,X,t(Y;13)(q12;q22)有1例、大Y染色体46,X,Yqh+有3例、Y倒位46,X,inv(Y)(p11q12)有1例。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无精子症的重要原因,对无精子症患者有必要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对染色体正常及Y染色体结构异常的无精子症患者做Y染色体微缺失检查,进一步查明无精子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汕头地区1292例遗传咨询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门诊1292例遗传咨询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发现异常核型111例,异常率8.6%);异常核型涉及的染色体有1、2、3、4、5、6、8、9,10,11,12,13,14,15,16,18,19,20,21,22,X、Y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异常62例,包括数目异常35例,结构异常21例,数目及结构均异常6例;性染色体异常37例,包括数目异常33例,结构,异常4例;嵌合体10例;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均有异常2例,就诊原因以妊娠胎儿丢失为主,占54.2%,其次为不育症占21.9%,先天性智力低下和发育迟缓占6.8%。外生殖器畸形2.1%。其它15%。  相似文献   

19.
121例儿童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AN-LL)骨髓染色体G带分析的结果:21%(25例)正常,79%(96例)染色体畸变,其中62%有重复出现的结构异常。在染色体数目畸变中大多(71例)为假二倍体,仅3例为大于50的超二倍体;见有7例8三体、5例21三体、5例22三体、3例X单体、3例无Y、3例12三体、3例4三体、2例X三体,4例X和Y丢失中伴有t(8;21),8例亚二倍体中3例性染色体丢失、3例-7。染色体异常与白血病的FAB亚类之间的关系:(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本地区先天性异常患儿与细胞遗传学之间的关系,分析染色体异常患儿的核型分布及特点,为患儿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901例先天性异常患者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应用细胞遗传学G-显带核型分析方法,结合C、N显带技术对可疑患者进行鉴定。结果在901例患者中,共发现异常核型111例,异常率为12.32%,包括常染色体异常8例,性染色体异常30例。其中常染色体异常中以三体异常为主共62例(74.70%,62/83),涉及DS(21三体核型)58例,以单纯型21三体为主(96.43%,56/58),包括1例rob(14;21),+21和1例i(21),+21;检出13三体1例和18三体3例;检出平衡易位8例,分别涉及1、4、5、6、8、9、10、11、17、18染色体;部分片段重复2例和未知来源片段重复5例;缺失2例,分别为del(5)(p14)和del(18)(q22);涉及9号染色体多态区域外倒位2例和环状染色体1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13例;结构异常12例和性反转5例。多态性变异22例。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先天性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胞遗传学分析可有效明确其在临床上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