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阪崎肠杆菌与志贺氏菌的抗原关系。方法采用生化试验、血清凝集及肠杆菌科E75/15细菌编码鉴定系统。结果检出一株与志贺氏菌多价,福氏多价,福氏Ⅰ型,福氏Ⅱ型发生交叉凝集,生化反应符合阪崎肠杆菌的阪崎肠杆菌。结论在肠道致病菌的鉴定中,即便是血清学符合的菌株也要结合全面生化反应结果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1株来自食物中毒标本与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多价或单价血清交叉凝集的优势菌,以便供同仁参考。[方法]参照GB/T4789.4.5.6-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检测食物中毒病人的剩余食物、粪便标本。[结果]从1份剩余食物和2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3株优势菌,初步血清学凝集结果均疑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114∶K90(B),经全面生化反应、微生物鉴定系统分析鉴定为阴沟肠杆菌。[结论]在肠道致病菌的鉴定中,即使是血清学反应符合的菌株也应结合全面生化反应结果分析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1株来自食物中毒标本与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多价或单价血清交叉凝集的优势菌,以便供同仁参考.[方法]参照GB/T 4789.4.5.6-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检测食物中毒病人的剩余食物、粪便标本.[结果]从1份剩余食物和2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3株优势菌,初步血清学凝集结果均疑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14:K90(B),经全面生化反应、微生物鉴定系统分析鉴定为阴沟肠杆菌.[结论]在肠道致病菌的鉴定中,即使是血清学反应符合的菌株也应结合全面生化反应结果分析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4.
能与沙门菌及O157诊断血清交叉凝集的细菌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能与沙门菌、大肠埃希菌O157发生交叉凝集的细菌,为防止误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观察形态、血清学凝集、以及API20E生化鉴定试剂盒进行系统生化鉴定的方法。结果:生化鉴定符合变形杆菌、阴沟肠杆菌、柠檬酸杆菌的18株肠杆菌,其中11株能与沙门菌多价血清发生交叉反应凝集,7株能与大肠埃希菌O157血清发生交叉凝集。结论:在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中,单凭血清学反应做出判定,容易产生错误的结论,为确保菌株鉴定的准确性,应当血清学反应和全面生化检验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邵阳市检出产H2S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128:K6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邵东牛马司矿区污染的生活饮用水和腹泻病人粪便中检出产H2S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O125:K67型,是引起牛马司矿区急性腹泻流行的主要病因,该菌为G、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噬菌体裂解试验等符合埃希菌属的定义,药敏试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产H2S生化变异提示我们在注意生化反应典型的致病菌分离与鉴定时,应注意生化变异菌株的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食品中能与志贺菌、大肠埃希菌O157发生交叉凝集的细菌,为防止误诊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染色形态鉴别、血清学及生化等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对食品风险监测205件样品中检出2种(3株)肠道杆菌能与志贺菌、大肠埃希菌O157诊断血清交叉凝集.结论 肠杆菌科、弧菌科某些种属细菌可携带与志贺菌、大肠埃希菌O157相同或相关抗原,故在鉴定这些杆菌时除依血清学外,还应加用生化试验等检测作出最后判定.  相似文献   

7.
刘伟  王菊光  杨扬  孙晓华  谢利军  李繁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824-2825,2833
目的了解能与主要肠道致病菌诊断血清发生交叉凝集的肠杆菌科常见细菌,提示交叉凝集是血清凝集试验中较常见的现象,避免由于交叉凝集而产生的错误判断,为今后的细菌鉴定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参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8(2003)和GB 4789-2010检测2008~2010年海淀区各次食物中毒送检样品.对检出的交叉凝集菌进行血清学试验和生化试验。结果在肠道菌的检测中检出5株与诊断血清发生交叉凝集的细菌,分别是蜂房哈夫尼亚菌、阴沟肠杆菌、产H2S的大肠埃希氏菌和2株弗氏柠檬酸盐杆菌。结论某些属的肠道细菌因携带与一些主要肠道致病菌相同或相关的抗原,所以会发生交叉凝集现象。故在鉴定肠道致病菌时要用生化试验结合血清学试验来共同确认。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1株来自腹泻病人的与志贺菌属多价或单价血清交叉凝集的优势菌,经全面生化反应,微生物鉴定仪及血清学鉴定结果为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方法]参照GB 4789.5-94和GB 4789.6-94检验。[结果]2份标本分离到的优势菌,先疑似志贺菌,经全面生化反应、微生物鉴定系统及血清学证实为1株产毒性大肠埃希菌O25K19(L)。[结论]在肠道致病菌的鉴定中,即使是血清学反应符合的菌株也应结合生化检验结果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重庆市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方法依据《2010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检验方法对样品分别进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进行检测分离、鉴定。结果监测肉与肉制品、蔬菜及其制品、水产品,婴幼儿配方食品、冷冻食品等八大类共计1620件,检出致病菌93株,总检出率为5.74%(93/1620)。其中沙门氏菌检出率为1.63%(25/1530),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出率0.34%(4/1170),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6.11%(22/36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5.24%(41/780);创伤弧菌检出率0.28%(1/360);阪崎肠杆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及空肠弯曲菌未检出。结论重庆地区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水产品和生畜肉是主要污染食品品种,而熟肉和生食水产品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能与志贺氏菌诊断血清发生交叉凝集的细菌,为实验室细菌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对自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分离的与志贺氏菌血清交叉凝集的可疑菌落,依据WS 271-2007《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进行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参考SN/T 1869-2007《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PCR法》进行ipaH毒力基因检测。结果5株与志贺氏菌诊断血清交叉凝集的肠杆菌,分别是蜂房哈夫尼亚菌,弗格森埃希菌,摩氏摩根菌和2株大肠埃希氏菌,除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外,其余4株均能通过PCR试验与志贺氏菌进行区别。结论志贺氏菌鉴定必须血清学结合生化试验结果进行判定,PCR方法可辅助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能与志贺菌诊断血清发生交叉凝集的细菌,为实验室细菌鉴定提供参考。方法对自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分离的与志贺菌血清交叉凝集的可疑菌落,依据WS 271-2007《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进行生化试验和血清学试验,参考SN/T 1869-2007《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 PCR法》进行ipa H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5株与志贺菌诊断血清交叉凝集的肠杆菌,分别是蜂房哈夫尼亚菌、弗格森埃希菌、摩氏摩根菌和2株大肠埃希菌,除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外,其余4株均能通过PCR试验与志贺菌进行区别。结论志贺菌鉴定必须血清学结合生化试验结果进行判定,PCR方法可辅助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119在食品中的病原学检验分析。方法依据国家标准从患者呕吐物、剩余食物中经增菌培养、分离鉴定、生化反应及血清学分型进行细菌学鉴定。结果检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119。结论加强病原菌的日常监测工作,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其检测对预防和消除肠道传染病、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2年上半年沧州市市售食品中主要食源性疾病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12年河北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技术指南,对7类市售食品进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EHEC0157:H7/NM、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阪崎肠杆菌10种致病菌分离、生化及血清型鉴定。结果抽检299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7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大肠埃希菌2株,沙门菌、EHEC0157:H7/NM、志贺菌、阪崎肠杆菌、创伤弧菌、蜡样芽孢杆菌均未检出。结论2012年上半年沧州市市售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应加大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报道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的比较多,撰文介绍侵袭性大肠埃希菌鉴定方法的也比较多。可以说明这一类细菌正在受到更密切的关注。可是,余光才等报道的一株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136K78是赖氨酸脱羧酶阳性,而且,Sereny试验为阴性。其理由是通过分离鉴定、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和Sereny试验等结果判断,确认该菌为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136K78,是一株丢失侵袭性质粒的菌株.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全面了解渝中区食品卫生状况,确定食源性致病菌在不同类食物中的分布情况,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标GB4789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手册的方法,对16类食品中的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布鲁氏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 2011-2013年共检测食品样品630份,检出食源性致病菌31株,总检出率为4.92%,其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5株,检出率为2.46%(15/610);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7株,检出率为2.15%(7/325);蜡样芽胞杆菌2株,检出率为1.43%(2/140);阪崎肠杆菌7株,检出率为10%(7/70);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布鲁氏菌均未检出。结论本区所售食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应加大监管力度,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一起由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污染熟食烤鸡而引起食物中毒,发病率为95.83%,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从剩余烤鸡和中毒者及销售者粪便中同时检出同一种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O114K90,表明中毒由从业人员携带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所致,中毒者经及时抢救治疗,均在一周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7.
张嵘  江晓  叶艳华  金萍  王炜 《现代保健》2013,(5):145-146
目的:通过质控考核提高微生物实验室检测能力,检验人员技术水平,增强实验室竞争力。方法:依据国家标准GB/T4789—2003,GB/T4789—2008,GB4789—2010结合显色培养基及ATB生化鉴定仪对半固体盲样中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0157:H7,志贺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经分离鉴定,半固体盲样中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和阪崎肠杆菌。结论:本次质控考核使用选择性强、特异性高的显色培养基及快速生化鉴定条(ATBID32E、APILister),使检测更加快速、特异、敏感,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水源水和腹泻病人标本中检测到的17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一系列微生物学实验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该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自1999年10月~2005年8月,从腹泻病人标本和水源水中分离的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经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学、血清学等微生物学鉴定,并且对菌株进一步进行了药敏试验和噬菌体裂解试验。结果在腹泻、食物中毒病人标本和水源水中分离到17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经血清学分型后,其中4株是EPEC O128:K67,ETEC O25:K19和ETEC O16:K15分别为3株,占58.8%。结论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与大肠埃希菌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是变异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在致泻大肠埃菌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致泻大肠埃希菌产H2S生化变异提示我们在注意生化反应典型的致病菌分离与鉴定时,还应注意生化变异菌株的检测和鉴定,防止该菌造成新的腹泻病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9.
刘军 《职业与健康》2003,19(2):43-44
肠道革兰阴性(G-)杆菌及弧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其中许多细菌如肠杆菌科的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鼠疫耶尔森氏菌以及弧菌属的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对人类均有明显的致病性。这两类细菌的正确鉴定,对及时发现病原菌,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有重要意义。对它们的鉴定,主要依靠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反应,尤其是生化试验,逐项进行,非常繁琐复杂,为此,我们自行研制了一种综合生化反应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水源水和腹泻病人标本中检测到的17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进行一系列微生物学实验研究,为进一步了解该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自1999年10月~2005年8月,从腹泻病人标本和水源水中分离的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经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学、血清学等微生物学鉴定,并且对菌株进一步进行了药敏试验和噬菌体裂解试验。结果在腹泻、食物中毒病人标本和水源水中分离到17株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经血清学分型后,其中4株是EPEC O128:K67,ETEC O25:K19和ETEC O16:K15分别为3株,占58.8%。结论产H2S致泻大肠埃希菌与大肠埃希菌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是变异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在致泻大肠埃菌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致泻大肠埃希菌产H2S生化变异提示我们在注意生化反应典型的致病菌分离与鉴定时,还应注意生化变异菌株的检测和鉴定,防止该菌造成新的腹泻病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