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支架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8%~10%。尽管采用抗栓治疗或搭桥手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颅内支架成形术可能是有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颅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展过程、最新的临床进展和有关概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选取长垣县中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给予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给予研究组替格瑞洛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统计两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27%,低于对照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较阿司匹林疗效更显著、抗血小板作用更强、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实验组通过瑞舒伐他汀实施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与对照组的9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与对照组的4.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平均药物花费为(264.4±9.6)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2.8±10.5)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357,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以及阿托伐他汀均属于临床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的有效药物,两种药物均不会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瑞舒伐他汀治疗费用相对较少,经济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朱姝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8):1470-1471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永城市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8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参照组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接受瑞舒伐他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统计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参照组[78.57%(33/42)](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参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NOS、NO水平高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效果确切,能改善神经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应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46例,患者术前至少提前3 d服用氯吡格雷(75 mg/d)和阿司匹林(300 mg/d)联合抗血小板治疗.记录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并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临床及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46例患者共计48处狭窄病变.其中男33例(71.7%),女13例(28.3%).病变位于基底动脉28处(58.3%),左侧椎动脉15处(31.3%),右侧椎动脉5处(10.4%).病变血管狭窄程度50%~70%共6处(33.3%),70%~99%共32处(66.7%).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8.7%).术后6个月,35处病变获得造影随访,其中术后支架内再狭窄5例(14.3%).随访期发生与病变血管供血区一致的缺血事件5例(10.9%).结论 应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32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6.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效果较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其2 a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总结967例18~45岁有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从中最终筛选出24例非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24例(2.48%)患者男女之比为7∶5,平均年龄(41.62±2.68)岁。(2)女性与男性相比,起病至首诊时间长(男性首诊时间中位数为0.25个月,女性为7.50个月,P<0.05),初发心绞痛的发生率低(男性为42.86%,女性为0.00%,P<0.05),心肌梗死及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低(男性为50.00%,女性为10.00%,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小[男性为(51.83±7.51)mm,女性为(44.90±4.58)mm,P<0.05]。(3)18~40岁与41~45岁2个年龄段比较,病情特点相同。在41~45岁患者中,男性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高(男性为50.00%,女性为0.00%,P<0.05)、LVEDD扩大[男性为(51.56±5.05)mm,女性为(46.14±4.30)mm,P<0.05]。(4)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其中左前降支病变占全部病例的50.00%。(5)24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均获得临床缓解。住院期间及2 a随访均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6)3例患者在2 a随访中接受了风湿性疾病的筛查,其中2例诊断为系统性血管炎且病变处于稳定期。结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变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多数在40岁左右发病。与传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相比,女性患者相对比例提高;女性起病较隐匿,病情相对较轻;病情轻重与患者年龄无关;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按照常规冠心病行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短期疗效好。推测部分患者病因可能为系统性血管炎所致。对于怀疑有冠状动脉病变的中青年女性,建议排除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40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确诊患者,全部行颅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观察140例患者检测结果。结果:阳性57例,占40.71%,阴性39例,占27.85%;57例阳性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血小板计数、高蛋白与39例阴性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栓子是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重要危险影响因素,对其正确检测是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前提保障,有助于此病症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注射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银杏内酯B注射液4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4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和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内酯B注射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瘀血阻络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性冠心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原则 隐匿性冠心病可单纯用中药或西药治疗,也可两者结合运用。中药以益气补肾、活血化瘀为主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西药总的治疗原则是采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措施,以防止粥样斑块病变加重及不稳定加重,争取粥样斑块消退和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建立。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当最优先考虑选用以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为目标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脑血管病中心2011年11月~2012年5月收治的42例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70%)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狭窄位于基底动脉17例,颅内椎动脉25例。结果本组41例成功置入支架,1例因支架无法到位而未能完成手术,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7.6%(41/42)。术后30 d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41),其中,卒中率为2.4%(1/4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2.4%(1/41),无死亡病例。对41例手术成功患者临床随访2~8个月,效果良好,无新发卒中及TIA发作病例。结论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65例脑瘫患儿进行综合治疗配合康复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3个月的康复护理后,65名患儿中显效43例(66.15%),有效20例(30.77%),无效2例(3.08%),总有效率为96.9%。结论:根据患儿病情将康复护理与功能训练,导平,脑循环等治疗相结合有助于患儿病情恢复,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减轻患儿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至我院就诊的86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各43例,其中常规组患者采取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加曲班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02%与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周、2周实验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98%与9.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实践推广。  相似文献   

14.
于素芹  葛方东  张延勋 《医学综述》2007,13(22):1740-1742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是一慢性缺血进展性肾病(CIRD),是中老年人终末期肾病(ESRD)常见原因之一。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病和慢性肾衰竭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临床上常表现难治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和肺水肿,部分患者可无症状直至出现ESRD,容易误诊。经肾血管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多数患者病情可缓解,但预后往往较差。充分认识和重视引起的慢性肾脏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更好地保护肾功能,减少和延缓ESRD的发生和进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广泛感染人群的双股DNA病毒,文献报道,国外感染率60%~90%,国内高达100%.自1984年Fabricate[1]在鸡巨细胞病毒接种后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以来,有学者提出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中起作用[2].高玉林等[3]提出,巨细胞病毒激活感染造成粥样斑块不稳定是脑梗死,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进展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的启动因素和持续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冠心Ⅱ号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冠心Ⅱ号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观察3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使用冠心Ⅱ号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水平变化.结果 冠心Ⅱ号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血清CRP、TNF-α、IL-6水平下降得更多,而IL-1β两组治疗后均有下降,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冠心Ⅱ号通过可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症反应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62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阿加曲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检测对比两组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IL-6、TNF-α、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高于对照组的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及氯吡格雷联合能改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1)。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8.1%,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为(3.5±1.6)分,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为(6.4±1.3)分,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片联合氯比格雷片对急性脑梗死进展性的影响。方法将62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片和氯吡格雷片,对照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片。入院时第1、3、7天对所有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符合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标准的患者有6例,对照组符合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标准的患者有17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53.33%,对照组总有效率28.13%,治疗组患者疗效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片联合氯吡格雷片在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急性期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能延缓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型与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及青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关系.方法:对青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组(n=120)、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组(n=120)及自愿健康体检对照组120例,采用PCR酶切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分析其等位基因分布.结果: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YACI)患者ApoE基因型E3/4型频率(25.8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YACI患者E4(17.9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33%)等位基因频率(P<0.01).青年高血压性脑出血(YHICH)患者ApoE基因型E2/4、E3/4、E4/4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3/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YHICH患者E4(37.9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E4(8.33%)等位基因频率(P<0.01).结论: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及青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组E4的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青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组E3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E4为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及青年高血压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