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观察鼻息肉的组织细胞学特征,探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常规组织学方法及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观察134例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浸润情况,并进行计数、分组及统计学处理。结果:134例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型有69例,占51.49%,淋巴细胞聚集型有52例,占38.81%,混合型有10例,占7.46%;中性粒细胞聚集型有3例,占2.24%。4组间嗜酸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肥大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和浆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嗜酸性粒细胞数与肥大细胞数呈负相关(r=-0.534,P<0.01),淋巴细胞数与肥大细胞数呈正相关(r=0.601,P<0.01),浆细胞数与肥大细胞数呈正相关(r=0.202,P<0.05)。结论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似乎与肥大细胞及Ⅰ型变态反应无关, 各种炎性细胞的浸润及相互作用是导致鼻息肉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对探讨鼻息肉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喷嚏,水样鼻涕等症状不明显而以鼻出血为主诉的患儿做了临床变态反应学检查,结果:(1)血中嗜酸性白细胞超过6%者占受检者92人中的25%。(2)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白细  相似文献   

3.
一些鼻及鼻窦病同时有下气道病变,80%~100%慢性非特殊性肺病患者可见有鼻病,典型病例是基于同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的ARS和BA,二者伴发率占总例数的35%,先发BA而后发ARS者约占20%,故二者不应被视为独立疾病,实质是呼吸道及全身变态反应表现,是在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积极参与下发展的持久性炎症,由介质和细胞因子引起  相似文献   

4.
正常儿童和成人的鼻粘膜含有大量柱状上皮细胞、一些杯状细胞、偶见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其他细胞(嗜酸细胞、嗜中性细胞、细菌)则很少或完全没有。在鼻部变态反应时,鼻粘膜中嗜酸细胞和肥大细胞(嗜碱细胞)增多;而在细菌感染时,嗜中性细胞和细菌常增多。变态反应学书籍中一般记述大多数新生儿鼻粘膜中嗜酸细胞增多,因此认为在年龄小于6个月的婴儿,进行鼻细胞学检查其诊断价值不大。作者等应用可弯的塑料鼻拭子采取鼻粘膜,研究了健康婴儿鼻粘膜的细胞学。研究对象为27名2天至12月的婴儿,其中22名为健康婴儿,5  相似文献   

5.
P物质在慢性鼻窦炎嗅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觉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慢性鼻窦炎5 5例和对照组 11例的嗅黏膜进行P物质 (SP)检测 ;用苏木精 伊红染色方法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结果 :鼻窦炎组嗅黏膜嗜酸性粒细胞阳性者 4 9例 (89.1% ) ,对照组 1例 (18.2 %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SP在慢性鼻窦炎嗅黏膜的嗅细胞、支持细胞、基底细胞、腺体、血管上皮及部分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 ,鼻窦炎组阳性表达 4 5例 (81.8% ) ,对照组 1例 (9.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慢性鼻窦炎嗅黏膜的变态反应性改变是引起嗅觉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 ,与SP在嗅黏膜中表达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鼻炎(AR)是指以IgE介导为主的Ⅰ型变态反应,它主要由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及IL-4、IL-5等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以Th2细胞占优势的鼻黏膜炎性疾病[1].全球平均发病率高达40%左右,且呈逐年增高趋势[2],我国的患病率从2005年的11.1%上升至 2011年的17.6%[3-4].目前,AR的诊...  相似文献   

7.
嗜酸细胞与动物过敏性休克和人类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关系密切。1914年Schwartz复习大量文献后强调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中嗜酸细胞浸润是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特征。Austen等进行了变应原攻击被动致敏的人肺组织的研究后提出变应性反应中嗜酸细胞的作用后,有关嗜酸细胞的研究较前增多,但至今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澄清。【嗜酸细胞的趋化性和功能】嗜酸细胞主要依赖化学介质——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sinotactic factors)而迁移。主要有两种趋化因子:(1)动物过敏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CF-A,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s of anaphylaxis):这是主要的一种,其前体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硷细胞的颗  相似文献   

8.
鼻内二丙酸氯地米松(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BDP)治疗变应性鼻炎由于疗效好,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抑制作用小,其效果已被肯定,但其作用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作者等过去的研究已证明鼻部变态反应的发生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即(1)鼻粘膜嗜碱细胞(血嗜碱细胞和组织肥大细胞),包括粘液毡和表皮的肥大细胞量;(2)嗜碱细胞对变应原的敏感性,和(3)粘膜对过敏反应化学介质,特别是组胺的敏感性。为此,试图从这三方面来探讨BDP的作用机制。随机挑选56名常年性鼻炎患者作为试验和对照组的对象。这些病例至少有下述三项检查中的两项阳性反应:常规变应原皮内试验、变应原鼻  相似文献   

9.
对198例变应性鼻炎行鼻粘膜表面嗜碱性细胞检查,阳性者84例(42.4%),与160例非变应性鼻炎中的阳性者16例(10.0%)对比,P<0.005。提示临床上检查鼻粘膜表面的嗜碱性细胞,有助于变应性鼻炎的确诊。  相似文献   

10.
90%的支气管哮喘患儿的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鼻粘膜变态反应激发试验亦多呈阳性,且鼻腔检查与有明显症状的变应性鼻炎基本相似,可谓是一种潜在性鼻变态反应症。作者观察小儿支气管哮喘合并潜在性鼻变态反应患者51例,变态反应性鼻炎患儿54例,又选过去无变态反应来院做扁桃体手术患儿11例为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变应性鼻及鼻窦炎有别于慢性鼻窦炎合并变应性鼻炎,其实质为变态反应炎症同时或先后累及鼻腔和鼻窦黏膜。本文对与变应性鼻及鼻窦炎发病相关的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和细胞因子(包括IL-4、IL-5、IL-13、Eotaxin、Rantes和ICAM-1)的近期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分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变态反应临床差异性。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间在上海市宝山区大场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接受治疗的150例CR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及外周血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分析其与CRS起病联系情况。 结果 150例患者手术后病理诊断显示45例为中性粒细胞型,105例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高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RSsNP)、慢性鼻-鼻窦炎伴息肉(CRSwNP)分型和免疫病理的分型在两种不同浸润型患者内分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RS病理组织内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与其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所占比率有关,局部嗜酸性粒细胞和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呈现为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嗜酸性细胞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组织内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嗜酸性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对嗜酸性细胞结构及功能的逐步深入认识和了解,嗜酸性细胞在变应性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嗜酸性细胞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组织内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嗜酸性细胞在变应性鼻炎、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对嗜酸性细胞结构及功能的逐步深入认识和了解,嗜酸性细胞在变应性疾病发展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7例变态反应性曲霉菌鼻窦炎的病理所见,并对鼻窦炎的类型提出新的认识。7例中有4例在手术时看到窦内充满坚硬的、白褐色粘液样物质。显微镜观察:该物质由含有粘液素的大量嗜酸性白细胞,脱落的呼吸上皮细胞、细胞的碎片、Charcot-Leyden结晶和散布有类似曲霉菌种的霉菌菌丝组成。由于本病的组织学表现同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所发生的支气管粘液样阻塞基本相似而得到启示。所谓支气管粘液样阻塞(MIB),从肺部病变材料肉  相似文献   

16.
Ⅰ型变态反应为嗜碱细胞及肥大细胞细胞膜上的反应素与抗原反应的结果,从嗜碱细胞中释放出介质而引起各种变态反应症状。对此种嗜碱细胞的研究,近年来有不少报道。作者们观察了给药前后鼻粘膜表层嗜碱细胞的变化。对93名常年性鼻变态反应患者,从两侧下鼻甲前端刮取粘膜表层标本涂片,以95%甲醇固定5分钟,用Hansel氏液染色40~50秒钟,用400倍镜检。见细胞质中带有异染色颗粒的细胞即为嗜碱细胞,计算细胞数。抗变态反应制剂给药量:(1)抗组织胺药扑尔敏12mg/日,连用7日,共10人;meclastine fumarate 4mg/日,连用7日,共9人。(2)色甘酸钠成人80mg/日  相似文献   

17.
RANTES(regulated and normal T cells expressedand secreted)和 IL - 5等嗜酸性粒细胞因子在变应性炎症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体外研究表明 ,RANTES可诱导嗜酸性粒细胞趋化作用和释放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而对其在体内的作用尚存在争议。另外 ,体内外研究结果均表明 IL- 5对嗜酸性粒细胞的聚集和活性化发挥作用。鼻息肉和变应性鼻炎是鼻科学常见的以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分别取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下鼻甲粘膜 (9例 )、正常下鼻甲粘膜 (12例 )、合并变态反应的鼻息肉(6例 )和无变态反应的鼻息肉 (9例…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鼻内翻性乳头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内的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与鼻粘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关系,选择5例男性(平均54.4岁)鼻内翻性乳头瘤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同时选择5例男性(平均42.6岁)慢性鼻窦炎合并肥厚性鼻炎排除变态反应的患者作为对照。将手术获取的鼻肿瘤组织和上颌窦粘膜及下鼻甲粘膜标本,各分为两份,一份用Mota固定液(Mota氏醋酸铅液,MLA)固定,另一份行10%福尔  相似文献   

19.
尽管有不同的病因学说,鼻息肉仍然是一种了解甚少的临床常见病。从筛窦和下呼吸道组织中发现的组织学特征很像由单一病因引起的病变。现有两种关于病因的学说,过敏说和感染说。过敏学说是根据组织学表现,嗜酸性白细胞显著增加,而不是根据临床病史。Bickmore(1981)指出:枯草热很少伴发鼻息肉,但有枯草热的鼻息肉患者,息肉可能出现较早。Moloney等(1977)认为哮喘常伴鼻息肉发生。过敏性主要通过附着于肥大细胞表面的、有抗原特异性的IgE 作用。当抗原存在时,这些肥大细胞脱颗粒。还有很多能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其他原因,这  相似文献   

20.
变应性鼻及鼻窦炎相关细胞及细胞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应性鼻及鼻窦炎有别于慢性鼻窦炎合并变应性鼻炎,其实质为变态反应炎症同时或先后累及鼻腔和鼻窦黏膜。本文对与变应性鼻及鼻窦炎发病相关的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和细胞因子(包括IL-4、IL-5、IL-13、Eotaxin、Rantes和ICAM-1)的近期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