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见性分阶段干预对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血流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医院住院治疗并行PICC置管的患者192例,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9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分阶段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发生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PICC导管的使用情况,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发生率,感染病原菌分布和构成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导管日高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为0.67‰,低于对照组置管的2.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05,P=0.024);两组患者的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的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0例患者发生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共培养出1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3株,真菌1株;研究组6例患者发生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共培养出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3株,未发现真菌。结论将预见性分阶段干预措施应用于PICC置管患者中,可以有效地降低置管相关的血流感染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品管圈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降低导管感染率的效果,为预防置管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5年6月住院治疗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2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6月-2013年6月的1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将2013年7月-2015年6月的12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品管圈护理模式;分析PICC置管术后的导管感染病原菌分布,对比两组不同时期PICC置管术后的导管感染率、干预前后护理人员的工作评分。结果 22例发生PICC置管术后导管感染者共检出27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13株占48.15%,革兰阴性菌10株占37.04%,真菌4株占14.81%;观察组干预后7d的感染率及总感染率分别为2.34%及3.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59%及1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工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护理对PICC置管术后导管感染率具有降低作用,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征及情景式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为降低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医院行PICC置管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法进行宣教,试验组采用情景式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收集医院感染患者资料,分析病原菌种类、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6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例,医院感染率5.0%,其中试验组患者医院感染1例,感染率1.3%,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7例,感染率8.8%,试验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7,P0.05);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2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株占34.8%,革兰阴性菌11株占47.8%,真菌4株占17.4%;患者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是PICC置管后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PICC置管后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情景式健康教育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感染发生相关影响因素,提出感染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1月实施PICC置管恶性肿瘤患者925例,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PICC导管留置及导管维护情况、导管穿刺情况等临床资料及导管相关培养结果。对导管血流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87例导管血流感染患者共培养出致病菌10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0株,革兰阴性菌33株。主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33株、大肠埃希菌13株。留置导管时间(>180天)、体重指数(BMI)<20kg/m~2、导管单次穿刺次数>2次、应用肠内营养、使用激素、白细胞计数低(≤3.0×10~9/L)、糖尿病、静脉炎病史均为血流感染相关且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PICC导管血流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主要致病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规范PICC置管操作流程、建立PICC日常维护及评估制度、加强对置管患者及家属宣教工作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护理措施,以更好地指导PICC置管。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PICC置管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PICC置管的感染情况,并对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6例PICC置管患者中,9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7.14%;共分离出病原菌9株,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阴沟肠杆菌及大肠埃希菌各1株;穿刺次数、护理人员操作经验、刺激性药物使用、白细胞数偏低、静脉炎以及导管留置时间与PICC置管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引发PICC置管感染的因素较多,导致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出现率居高不下,掌握PICC置管患者感染因素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对于降低感染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方案对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相关预防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置管乳腺癌患者38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医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置管乳腺癌患者519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策略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试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方案,比较两组乳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千日导管血流感染率及PICC导管维护环节质量合格率。结果综合干预方案实施后,试验组患者的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总留置时间高于试验组;试验组患者的千日导管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质量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以上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方案能够降低患者的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及千日导管血流感染率,提高了PICC导管维护环节质量合格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150例,统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讨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50例患者中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0例,感染率13.33%,共检出病原菌2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株占50.00%,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0株占50.00%,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外周血象<2.0×10~9/L、穿刺次数≥6次、化疗次数≥11次、留置时间≥11个月、伴有糖尿病是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导致白血病患者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较多,应针对危险因素,化疗前应积极处理合并症,选择合理的导管种类、穿刺和封管方式,根据药敏试验科学使用抗菌药物,缩短置管时间,从而减少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创伤行静脉留置导管抢救的危重患者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4例创伤危重患者静脉置管抢救情况进行分析,患者均符合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诊断标准,采集创伤患者创口分泌物进行菌种鉴定,分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04例创伤危重患者中,颈内静脉置管32例,锁骨下静脉置管45例,股静脉置管27例。锁骨下静脉感染率低于股静脉和颈内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硅胶导管的患者感染率低于聚乙烯材质导管和聚氨基甲酸乙酯导管,置管7d患者感染率低于置管7d,单腔导管感染率低于多腔导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置管部位、导管种类、置管时间及导管腔数为血流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送检标本共分离病原菌12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1株,占78.90%;革兰阳性菌16株,占12.50%;真菌11株,占8.59%。其中,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粪肠球菌、屎肠球菌为主;真菌以白假丝酵母为主。结论重视创伤危重患者静脉留置导管的无菌操作、护理和监控,可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降低创伤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的病原学特点及危险因素,为进一步改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CR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1月进行PICC置管的16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发生CRI发生率,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时长、PICC置管时间、PICC穿刺次数、化疗次数、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感染培养及药敏结果等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6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置管后有27例发生CRI,感染率为15.98%。共分离培养出5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7株占64.91%,革兰阳性菌18株占31.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置管时间≥8个月、化疗次数≥7次、PICC穿刺≥3次是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PICC置管发生CR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PICC置管后发生CRI主要是以感染革兰阴性菌为主,发生CRI的影响因素较多,可以通过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对提高临床效果及医疗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方案对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相关预防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置管乳腺癌患者385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医院2014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置管乳腺癌患者519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策略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试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方案,比较两组乳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千日导管血流感染率及PICC导管维护环节质量合格率。结果综合干预方案实施后,试验组患者的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总留置时间高于试验组;试验组患者的千日导管血流感染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质量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以上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方案能够降低患者的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及千日导管血流感染率,提高了PICC导管维护环节质量合格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应用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导管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更好的临床控制导管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7月-2013年6月入住医院NICU、留置PICC导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按是否实施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包括:成立PICC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小组、规范PICC置管、维护流程、建立积极有效的感染监督和控制程序;统计、比较两组极低体重儿导管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33例观察组患儿导管出口部位感染1例,感染率为3.03%、病原菌定植率为3.0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0;17例对照组患儿导管出口部位感染3例,感染率为17.64%、病原菌定植率为23.5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为11.76%,观察组的导管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组合式感染管理措施,能有效减少其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留置PICC的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多的静脉治疗途径,同时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使PICC置管技术在危重病人中得到合理的应用。方法统计2009年上半年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析引起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对下半年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在更换导管时作全面评估,改为留置PICC,两组病人均采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集束进行护理,导管感染发生率比较进行2检验,分析PICC置管技术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自采用留置PICC代替中心静脉导管换管后,病人出现静脉导管感染率的现象明显减少(由5.4%降至1.7%),p〈0.05。结论预防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人员不仅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护理指引,还需要护理人员有主动静脉输液治疗的理念,预测护理安全隐患,懂得适时、正确的评估,给予恰当置管方法,才能有效地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研究预防措施,使患者置管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方法调查2009年1月-2012年9月医院行PICC置管患者85例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相关感染因素监测与分析。结果 85例置管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6例,感染率为7.1%,置管感染与年龄、血管条件、无菌操作环境、导管置入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及应用化疗、高营养药物的频率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在PICC置管患者中去除高危因素,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对控制医院感染、延长置管时间、保证患者安全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患者住院期间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制定精准化的护理策略,预防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1月在血液科化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25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精准化护理策略,观察患者在实施不同护理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病原菌检出情况及治疗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流感染率为1.56%(2/128),低于对照组的7.03%(9/1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P=0.03);对感染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共检出病原菌11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肺炎克雷伯菌3株、微小棒杆菌2株;研究组患者置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患者通过实行精准化护理策略可以有效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早期临床特点,并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医院确诊的38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是否并发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将患儿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并发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其并发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早期临床特点。结果 38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有73例发生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9.01%;送检标本培养共分离病原菌7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4株占46.58%、革兰阳性菌11株占15.07%及真菌28株占38.36%;感染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辅助机械通气、预防性应用药物、血清白蛋白水平、胎龄、出生体质量、置管日龄、导管置留时间方面,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辅助机械通气、预防性应用药物少、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下、胎龄较小、出生体质量较低、置管日龄较早、导管置留时间较长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有关(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常见于革兰阴性菌及真菌感染,在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应针对早期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给予相应预防处理,及时拔出PICC导管,控制血流感染,满足患儿及家属期望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痊愈妥敷料对血液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穿刺点局部感染的预防效果,为临床预防局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医院就诊的PICC置管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在PICC置管后应用痊愈妥敷薄片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置有红霉素软膏的纱布置于穿刺点,外面用无菌贴膜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感染情况,对感染患者感染部位采样并进行菌种培养鉴定。结果研究组患者感染率为1.67%,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1.67%;研究组患者自感舒适、非计划性拔管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共检测出病原菌2株,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2株,以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痊愈妥敷料能够有效降低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穿刺点感染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5年7月某院528例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其是否发生导管相关真菌感染分为血流感染组、穿刺部位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ICC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528例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者真菌感染48例,发病率为9.09%,其中单纯导管相关真菌血流感染32例(66.67%),单纯穿刺部位感染6例(12.50%),导管相关真菌血流感染合并穿刺部位感染10例(20.83%);共分离真菌48株,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主(21株,43.7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中性粒细胞数≤0.5×109/L、住院时间10 d、使用抗菌药物、化学治疗次数3次为引起PICC真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化学治疗次数3次、导管维护周期延迟为PICC单纯穿刺点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ICC相关真菌感染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护理工作中,应注意全面、动态评估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对策。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老年恶性肿瘤深静脉置管患者489例为研究对象,统计深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与药敏情况,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肿瘤部位、治疗方式等资料,归纳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恶性肿瘤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为13.70%(67/489);共培养分离病原菌8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4株占40.9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45株占54.22%,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真菌4株占4.82%。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奈替米星和阿米卡星较敏感;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三腔导管、院外维护、恶性肿瘤晚期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恶性肿瘤置管患者并发深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较高,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应针对患者个体情况结合影响因素制定个性化医护措施,降低深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治疗中应用不同输液接头对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实施PICC治疗患者339例,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机械阀组、肝素帽组、分隔膜组,每组各113例,3组患者分别实施对应输液接头治疗,对比3组患者感染率、发生时间、插管天数,并对感染患者实施病原菌检测。结果 339例患者中发生感染43例,感染率12.68%;分隔膜组患者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为2.65%,机械阀组为18.58%,肝素帽组为16.81%,分隔膜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阀组与肝素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隔膜组感染患者平均插管天数为(10.47±0.79)d,优于其他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离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9株占64.4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16株占35.56%,以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结论分隔膜类输液接头发生相关性血流感染率明显较低,且导管使用时间长;同时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中革兰阳性菌是主要病原菌,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21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450例,按照PICC置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71例和未感染组37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危险因素,基于回归系数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71例感染患者,培养分离病原菌8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9株占59.04%,革兰阴性菌32株占38.55%,真菌2株占2.41%;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化疗次数≥6次、穿刺次数≥3次、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是急性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发生置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回归系数构建的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P=0.280);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5(95%CI:0.814-0.896),灵敏度为83.10%,特异度为82.10%。结论 基于回归系数建立的风险评分模型具有较好的判别效度,可为针对性加强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