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系统整理吴以岭教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学术思想,挖掘其在冠心病心绞痛诊断、辨证、治疗、用药方面的规律和特色。方法采用贝叶斯算法及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对346例吴以岭教授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临证验案进行证型分类,并提取各个证型与症状间的关联性,分析吴以岭教授病案中药物的功效、用药频率、药物性味及归经。结果常见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证,络气虚滞证,痰浊阻肺、心络瘀阻证,肾虚络瘀、心络瘀阻证,络气郁滞证,心络绌急证,肝郁气滞、心络瘀阻证,脾困胃逆、心络瘀阻证;各证型主要症状均为不同程度胸闷疼痛。122味中药共出现6 045次,丹参等7味中药用药频次超过200次;药物功效归类共有17类,常用药物功效前5位为补虚、理气、清热、活血化瘀及安神药;药性分析前5位分别是:温、平、寒、微寒、凉;药味分析前5位分别是:甘、苦、辛、咸、酸;归经前6位为肝经、肺经、脾经、胃经、心经、肾经。结论本研究总结了吴以岭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病、证、症、法、方、药"特点,有利于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传承发扬。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陆明教授春季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陆明教授2013年春季门诊治疗乳腺癌的处方,采用计量学的方法确定处方中药物的频次及其性、味、归经等,分析处方基本用药特点。结果对筛选的111首处方分析发现,高频用药前2位的是安神药和补阴药,单味药依次为百合、合欢皮、黄芪、白芍等。所用药物涉及药性5种,前2位为温、平;药味6种,前2位为甘、苦;归经9条,前2位为肝、脾。结论春季乳腺癌的治疗当以甘温补益为主,安神定志为辅,清热利湿治标,同时注意春季用药要顺应春生之气。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 5)探讨林毅对Ⅳ期乳腺癌中医用药经验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与整理2009年3月-2017年12月林毅在广东省中医院接诊的Ⅳ期乳腺癌医案,经过筛选后的医案共280条,将这些医案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 2. 5),使用关联规则分析和熵聚类等现代技术,最终得到林毅治疗Ⅳ期乳腺癌的辨证和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录入280个处方,145味中药,通过对这280个处方进行分析,统计出林毅治疗Ⅳ期乳腺癌的常用中药出现的频次,以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其中使用频次高于90的中药共14味,支持度为135,置信度为0. 96时,共有药物组合30组,此外还挖掘出治疗本病的12个核心配伍和6个新处方。结论:根据数据分析从临床实际证实了林毅正气亏虚是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先决条件的理论。林毅在治疗中确立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疗原则,始终把扶正固本放在首位。重视对中焦脾胃的调治,无论标本缓急,均重视脾胃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总结林毅教授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林毅教授治疗乳腺癌的中药方剂210首,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0首中药方剂里共出现124种中药,用药总频数是2,710次。核心单味药依次是白术、茯苓、山药、山楂或炒山楂、麦芽或炒麦芽、神曲或炒神曲等;药效以补虚、消食、利水渗湿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淡为主;归经以脾、肝、心、肺、胃为主。结论:本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获得了林毅教授治疗乳腺癌的中药方剂的客观数据信息,初步揭示了林毅教授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为整理林毅教授用药配伍思路和临床经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挖掘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治疗带下病的辨证思维和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班秀文教授治疗带下病的病案117例,运用IBM SPSS Modeler14.1、CytoScape3.6.1和SPSS Statistics21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次计算、关联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 117例患者共计289诊次,处方298首,使用药物188味。病例数量排名前3位的证型为脾虚证、湿热证和湿瘀证;药物使用频次前5位的依次是白芍(165)、甘草(148)、白术(138)、茯苓(117)、土茯苓(115);药类使用频次排前5位的依次为补气药(274)、补血药(201)、利水消肿药(189)、活血调经药(154)和清热解毒药(125)。支持度 ≥ 0.1,置信度 ≥ 0.8的常见药对有11对,药物3项关联有34项。药物共现关系分析图显示白术、甘草、白芍、党参、苍术、土茯苓、制附子的中介中心度较高。脾虚证、湿热证和湿瘀证分别提取出27个、30个和25个药物组合公因子。结论 班秀文治疗带下病时注重健脾除湿、经带并治和从肾治带,久带则标本兼顾,补气养血益阴,其学术观点与临证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分析程丑夫教授治疗头痛的遣方用药规律,以便进一步临床研究、应用和推广,促进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与发展。方法:收集、整理2020年10月1日-2021年11月30日程丑夫教授治疗头痛的门诊处方。按照统一标准筛选后,以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处方为基础,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处方中的中药药物的性、味、归经,药物的频次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以及潜在的新处方规律。结果:一共筛选出有效处方152则,涉及头痛患者161例,药物124味。证型分析为气滞血瘀证86则、湿郁清阳证31则、少阳夹风20则、风火上攻证15则;使用频次居于前5位的药物(除甘草外)分别为全蝎、川芎、黄芩、柴胡、防风;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药物归经主要为脾、肝、肺、胃、胆等。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对29条,药对关联规则22条,角药配伍关联规则35条;经核心药物聚类分析,重新得到8个核心组合与8个新处方。结论:程丑夫教授认为治疗头痛应以湿瘀、风火为核心,采用行气化瘀、祛风除湿、清热散火等法审因论治;程教授常用小柴胡加葛根汤、羌活胜湿汤、清空膏加减治疗头痛病...  相似文献   

7.
林毅辨治乳腺癌经验撷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林毅教授辨治乳腺癌经验。病机首推脏腑亏损、本虚标实;遣方选药病证兼顾,提倡分期论治;强调医食同源并治,重视心药并举。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挖掘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数据库及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中搜集关于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医案。运用Excel建立原始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 25.0和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医籍71部,医案195则,方剂195首,药物206味,累计用药频次共2561次,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丹参、黄芪、甘草、川芎、当归。排前5位的药物功效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药、解表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心、肝、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丹参、黄芪、川芎、甘草为核心中药。关联强度排前3位的药对依次为川芎-丹参、丹参-黄芪、丹参-甘草。频次最高的2组药物组合为丹参-川芎、丹参-黄芪。聚类分析显示药物分类有4类。结论: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需谨守本虚标实之病机,尤为注重补虚药和活血药的使用,益气活血,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当代吴门医派名老中医临证治疗便秘的病案情况,采用现代信息学技术深度挖掘其辨治便秘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方法:根据研究诊断和纳入标准收集我院三位当代吴门医派名老中医门诊辨治便秘病例,并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处理建立临床病历数据库,对病历基本信息采用描述性分析,采用频数分析法研究便秘证型、方药治法分布用药频次和药性构成情况,关联分析法挖掘病-药配伍经验,复杂网络分析治疗便秘有效药对和药组,结合人机交互方法梳理、总结当代吴门医派名老中医辨治便秘的经验。结果:便秘证型分布呈现以气虚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和脾虚湿热证居多的趋势,临证常用全当归、炙甘草、生白术、肉苁蓉、枳实等中药,以生白术-枳实、杏仁-槟榔、当归-肉苁蓉、升麻-枳壳、栝楼仁-杏仁为治疗便秘的5个常用的药对,元参-麦冬-火麻仁、厚朴-枳壳-大黄、生地-麦冬-玄参为治疗便秘的常用3个药组,分析核心处方发现理气健脾、辛润通络为治疗便秘主要治法。结论:当代吴门医派名老中医辨治便秘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用药侧重活血化瘀、辛润通络类中药;基于真实世界的临床资料数据挖掘,总结被名中医认可的诊疗规律和有效方药等信息,以利于青年医者继承名中医经验并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葛国岚  韩雪  潘丹萍 《新中医》2023,55(11):22-2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儿童慢性咳嗽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中药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检 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2006—2022 年收录的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的临床 观察或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运用SPSS26.0 对纳入文献的中医证型、证素、中药进行频数统计和药物聚类 分析,R4.2.1 apriori 函数进行关联规则可视化分析,通过Cytoscape 3.9.1 构建中药核心复杂网络。结果:共纳 入文献122 篇,涉及患者6 328 例,涵盖中医证型45 种,出现频次前4 位的证型依次为肺脾气虚、痰湿犯 肺、痰热壅肺、风热犯肺。共提取出14 个病性证素和5 个病位证素,其中病性证素频次前6 位依次为痰、 热、外风、气虚、湿、阴虚,病位证素频次前2 位为肺、脾。共使用处方150 首,涉及药物163 味,使用频次 较高的前6 味药物依次为甘草、苦杏仁、法半夏、茯苓、陈皮、桔梗。常用对药有茯苓-陈皮、陈皮-法半夏 等,药组有法半夏-甘草-陈皮、茯苓-甘草-陈皮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2 味高频中药可聚为9 类。结论: 儿童慢性咳嗽应分清虚实表里,病位主要在肺、脾,虚性证素常见气虚、阴虚,实性证素主要为痰、热、湿, 治疗以健脾益肺、祛风清热、化痰止咳为基本大法,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收录秦国政教授治疗阳痿门诊病历并利用数据分析方药经验,为阳痿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收集118份阳痿病历,分别查出其药性、味、功效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0.0、Weka 3.8、Cytoscape 3.6.1对病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分析发现,治疗本病的高频药物为生地黄、当归、牛膝、生黄芪等,占总频次的55.83%,从高频药物关联关系中得出常用药对搭配;从功效角度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为主,占总频次的55.93%;从药性角度主要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占药性总频次的55.97%;从药味角度以苦、辛、甘味为主,占药味总频次的55.27%;从药物归经角度以归肝经药物为最,其次是心、肾、脾胃、肺经等,占归经总频次的56.45%。结论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秦国政教授治疗阳痿病机以气血为纲,肝郁肾虚兼夹湿热瘀阻伤阴为要,临床上多选用补益肝肾、活血化瘀、解毒清热之法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医证型和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制定乳腺癌的辨证分型标准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近20年有关乳腺癌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建立数据库,对证型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乳腺癌术前证型文献分布频率前3位的是:冲任失调证、肝郁痰凝证、肝郁气滞证;病例数频率前3位的是:肝郁痰凝证、冲任失调证、肝郁气滞证。术后证型文献分布频率前3位的是:气虚证、阴虚证、肝郁气滞证;病例数前3位的是:有病无证、脾肾两虚证、气虚证。乳腺癌病位类证候要素5个,术前主要为肝,术后为肾;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术前居前3位的为气滞、痰、血瘀,术后为气虚、血瘀、阴虚。结论:该结果初步反映了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为乳腺癌的证候规范化及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肖承悰教授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用药规律,探讨其临证经验。方法 收集2007年12月-2021年12月肖承悰教授门诊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后录入FangNet平台,通过频次统计、协同性分级、药物-症状关联、药物聚类、性味归经等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病案90则,涉及患者90例、处方270首。肖承悰教授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高频药物包括桑寄生、续断、巴戟天、茯苓、女贞子等,药性多温、平,药味以甘为主,主归肾经、肝经。药物聚类分析显示,桑寄生、续断、巴戟天为主要药对。结论 肖承悰教授认为,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的病机为肾阳亏虚,治以温肾助阳为主,兼以养肝健脾,调理冲任;用药强调药性平和,临床中擅用药对,展现了燕京萧氏妇科“和合灵动”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董莹莹  李柳  陆明  吴勉华 《世界中医药》2023,(12):1736-1740
目的:研究周仲瑛教授临床治疗乳腺癌经验及规律。方法:采用Medcase数据处理平台,运用频数规则方法对周仲瑛教授临床治疗乳腺癌的医案进行解构分析,并结合结果运用辨治规律。结果:本研究涉及病例316例,1 664诊次,临床症状429种,病机181条,药物344种,药物种类覆盖10大类。结论:周仲瑛教授认为乳腺癌病性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主要病位在肝肾,涉及脾、胃等脏腑;核心证型为气阴两伤、肝肾两虚等;治疗乳腺癌常用药物多为清热类和益气养阴类药物,祛邪药物使用多于扶正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席德治先生治疗咳嗽的中药运用经验。方法收集席德治先生治疗咳嗽医案95则,按中医证型分类,建立医案资料库,统计所用中药的类别,及各类别中药总使用频次、不同证型中各类别中药的使用频次;每张处方平均药味及剂量。结果①共用137味中药,归属于15类,出现频次居前5位者为化痰药、补虚药、清热药、止咳平喘药、解表药。②风热犯肺证常用药物为:象贝母、牛蒡子、甘草、桔梗、前胡、桑叶等;痰热壅肺证常用药物为:象贝母、杏仁、桔梗、甘草、黄芩、牛蒡子等;肺阴亏虚证常用药物为:象贝母、北沙参、甘草、杏仁、桔梗等;肺气亏虚证常用药物为:象贝母、甘草、北沙参、白术、杏仁等;肝火犯肺证常用药物为:象贝母、杏仁、忍冬藤、茯苓、黄芩、败酱草等。③每张处方平均药味数(13.5±1.2)个,总剂量(147.67±22.17)g。结论席德治先生临证治疗咳嗽,重视"痰"这一病理因素及病机证候要点,注重化痰与清热,用药轻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明清时期带下病用药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明清时期23部妇科典籍中治疗带下病的文献,提取方剂及药物信息,建立数据库,统计证型频次、药物类别、药物使用频次及性味归经情况,对高频药物(频次≥15)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191首方剂,涉及证型17种、药物185味。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频次)分别为当归(73)、甘草(66)、白芍(65)、茯苓(56)、白术(49);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类别(频次)分别为补气药(204)、补血药(184)、清热药(151)、温里药(111)、利水渗湿药(94)。使用频次≥10的药物共42味,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居多,主要归脾、肾、肝经。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9个核心药物配伍,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4条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明清时期治疗带下病重视脾、肾、肝,用药多以祛湿、清热、疏肝、温里、补气血为法,注重攻补兼施,平调寒热。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数据挖掘的冠心病辨证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杨  丁长松 《中草药》2020,51(14):3742-374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分析冠心病辨证用药规律。方法首先搜集整理名家医案处方,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构建冠心病处方数据库;再借助统计学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0.0对药物频次、病位证素频次及病性证素频次的分布进行统计;最后应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等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潜藏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对遴选出的145首处方进行分析,涉及216味常用中药、8个病位证素和12个病性证素;挖掘出用药频次大于平均频次的药物46味,使用频次前5位的中药分别为丹参、甘草、栝楼、半夏、川芎,病位证素以心、肾、脾、肝为主,病性证素以血瘀、气虚、痰、阳虚、气滞、阴虚为主;当满足最小支持度为15%且最小置信度为70%时,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共得到药对关联规则15条,3味药组关联规则26条,其中置信度前3位的药对规则分别为薤白→栝楼、五味子→麦冬、郁金→丹参,置信度前3位的3味药组关联规则分别为薤白+半夏→栝楼、丹参+薤白→栝楼、薤白+甘草→栝楼。结论中医治疗冠心病辨证用药主以活血化瘀、行气导滞、补气益气、涤痰行气为法,与其主要病性证素血瘀、气虚等相符,药物大多归心经,与其主要病位证素相一致。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冠心病组方用药规律,对于临床用药指导与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挖掘肺结节的中医证候与用药特点,为肺结节的中医治疗提供诊疗思路。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等数据库自建库到2022年12月肺结节相关的中医证候和中医处方,筛选并用Excel软件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证候和方剂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挖掘中医证型规律、药物频次,提取内在核心组合和新方组合。结果:纳入文献145篇,筛选出中医证型93种,中医验方211首,中药268味,其中频次≥80的证型有14种。肺结节常见证候以痰瘀互结证为主,病性证素以气虚、痰、气滞、血瘀、阴虚为主;病位证素以肺、脾、肝为主。使用的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常用的高频次中药有16味,前3味是甘草、茯苓、浙贝母。挖掘出药物内在核心组合16个,如党参-金荞麦-玄参、紫菀-款冬花-麻黄等;得到新方组合8组,如党参-金荞麦-玄参-牡蛎-浙贝母、紫菀-款冬花-麻黄-枇杷叶-土茯苓。结论:肺结节以脏腑辨证为主,证型多为虚实夹杂,治疗上多运用补益扶正、化痰散结、软坚散...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感冒病的用药规律,总结倪老治疗小儿感冒病临证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倪珠英教授门诊病历扫描成电子版存档,并录入结构化临床病例采集系统,选取其中治疗小儿感冒病病例696诊次,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录入数据进行预处理,再进行用药频次、药物剂量、药类统计等分析,并利用复杂网络系统分析核心药物和常用配伍规律。结果: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感冒病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前12味药:白芷、金银花、黄芩、陈皮、羌活、桔梗、蜜麻黄、薄荷、炒苦杏仁、麸炒枳壳、瓜蒌皮、前胡,药类前5类依次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药、补虚药、理气药。复杂网络分析核心药物组成:蜜麻黄、炒苦杏仁、瓜蒌皮、陈皮、羌活、白芷、黄芩、金银花、薄荷、桔梗、麸炒枳壳、前胡。常用药对配伍:黄芪-麸炒白术-防风,葛根-北柴胡-芦根,鱼腥草-钩藤-法半夏,麸炒神曲-炒山楂,姜黄-生大黄-蝉蜕,苍耳子-辛夷等。结论:倪教授善“从气”、“从痰”、“从热”治疗小儿感冒病,注重“先证治之”,主张大剂祛邪。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总结名老中医用药规律,与临床情况较符合,能够更客观的整理总结名老中医的经验,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挖掘明代医家孙一奎《赤水玄珠·咳嗽门》中诊治咳嗽的方药规律,讨论其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方法:选取《赤水玄珠》中咳嗽门的有效方剂,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10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将有效方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格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即IBMSPSS Modeler18.0及IBMS PSSS tatistics22.0对药物类别、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5首方剂,涉及药物137味,总用药频次达709次.在药性方面,统计137味药的药性总频次为816次,其治咳药物主要集中于寒、温二类,其中以温性药物使用频数居多,而热性药物使用频数最少;在药味方面,统计137味药药味总频次为1123次,甘药最多占331次(29.47%),以甘、苦、辛为主;在归经方面,统计137味药总频次为1923次,主要归于肺、脾经,归肺经药物频次最高占29.90%(575次);通过Apriori算法挖掘得到共得到关联规则13条(二项关联8条、三项关联5条),核心药物组合为"桑白皮-五味子-甘草";聚类分析,共得到温肺化饮组"生姜和细辛"等4类聚类组合.结论:孙一奎治疗咳嗽尤重肺、脾,法以燥湿化痰、止咳平喘、培土生金为主;善用二陈汤加减用药,其辨治咳嗽的处方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对理论的丰富及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