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岛地区成年女性多部位骨密度数据库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乃龙  曲宁  王军  张良岩 《山东医药》2005,45(25):12-13
目的确立青岛地区正常成年女性骨密度(BM D)正常参考范围,建立诊断成年女性骨质疏松症(OP)的多骨骼部位BM D参考值。方法用Cha llenge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868例25~83岁女性腰椎(L2~L4)侧位和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W ards三角区)6个骨骼区域的BM D,用8种回归模型拟合健康成年女性BM D随年龄的变化,找出最佳拟合方程建立数据库。结果①6个骨骼区域BM D随年龄变化,不同部位骨峰值出现时间不同,腰椎在25~29岁,髋部在40~44岁。②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R2)为0.21±0.09(P<0.01)。结论女性45岁后骨丢失加速,应开始监测BM D。本数据库建立为青岛地区成年女性诊断OP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男性多骨骼部位骨密度(BHD)参考数据库.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仪,测量1537例长沙地区男性健康志愿者(年龄15~85岁)正位腰椎、侧位腰椎、股骨近端(髋部)和前臂远端的BMD.结果 腰椎和股骨近端的BMD随年龄变化采用二次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前臂远端的BMD与年龄之间的关系采用三次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腰椎、股骨颈和总体髋部的峰值BMD(PBMD)发生在15~19岁,前臂远端的PBMD则发生在40~44岁.结论 该研究建立的男性多骨骼部位BMD参考数据库,为南方地区男性诊断骨质疏松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男性多骨骼部位骨密度(BMD)参考数据库。方法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仪,测量1537例长沙地区男性健康志愿者(年龄15~85岁)正位腰椎、侧位腰椎、股骨近端(髋部)和前臂远端的BMD。结果腰椎和股骨近端的BMD随年龄变化采用二次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前臂远端的BMD与年龄之间的关系采用三次回归模型拟合优度最佳。腰椎、股骨颈和总体髋部的峰值BMD(PBMD)发生在15-19岁,前臂远端的PBMD则发生在40~44岁。结论该研究建立的男性多骨骼部位BMD参考数据库,为南方地区男性诊断骨质疏松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和评价诊断女性骨质疏松 (OP)的多骨骼部位骨密度 (BMD)参考数据库。方法用QDR 45 0 0A型扇形束DXA骨密度仪测量 2 70 2例 5~ 96岁女性参考人群和 14 71例女性OP患者腰椎前后位和仰卧侧位、髋部及前臂 3 8个骨骼区域的BMD ,用 8种回归模型拟合整个健康女性人群BMD随年龄的变化 ,找出最佳拟合模型的方程建立参考数据库 ,与仪器配置的“东方女性”参考数据库同时诊断14 71例女性患者 ,评价两种参考数据库对OP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3 8个骨骼区域BMD随年龄变化 ,用三次回归模型拟合程度均优于其他回归模型 ,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 (R2 )为 0 .3 6~ 0 .65 (P <0 .0 0 1)。建立的长沙女性参考数据库 ,对患者腰椎及髋部的OP检出率比“东方女性”参考数据库低 18.8%~ 3 3 .7% ,而对前臂的OP检出率则高 2 0 .4%和 2 3 .8%。两种参考数据库对OP检出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 <0 .0 0 1)。结论 仪器配置的“东方女性”参考数据库不适合长沙地区女性诊断OP。本研究建立的女性参考数据库 ,不仅为湖南地区女性 ,而且也为中国南方地区女性诊断OP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5.
采用三次回归模型拟合男性与女性骨矿密度(BMD)随年龄变化趋势,获得男性与女性的峰值骨量(PBMD),通过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BMD比较以评估数据库的诊断敏感性。25~35岁健康女性分别用不同双能量X射线吸收测定术(DXA)测量BMD,找出两者间BMD相关系数及回归方程并校正不同仪器的BMD数据,评价不同部位和不同PBMD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增龄不同骨骼部位骨密度减少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随增龄骨密度(BMD)减少的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测量1133例(女性796例,男性337例)60~84岁的老年志愿者腰椎正位(L1~L4)、腰椎侧位(L2-L4)、髋部和前臂远端的BMD。结果 女性股骨颈和前臂远端1/3处的BMD与年龄分别呈3次回归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关系,女性其他骨骼部位及男性所有骨骼部位的BMD与年龄均呈复合曲线模型关系;女性不同骨骼部位的BMD平均累积丢失(20.5±8.5)%,范围-32.5%~-9.6%,男性丢失(10.9±4.7)%,范围-18.9%~-5.1%。BMD丢失最多的骨骼部位是前臂远端,女性和男性分别丢失32.5%和18.9%。老年女性各骨骼部位BMD平均每10年减少8.6%,男性减少4.5%。结论 老年人各骨骼部位BMD的丢失存在性别差异;衰老所致的骨丢失率,女性高于男性。髋部和前臂远端是老年人骨丢失的敏感部位,测量这两个骨骼部位,将有利于老年人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 (BMD)值 ,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 将 496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按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分组 ,选择性行骨密度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对临床髋部骨折患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骨折组的骨密度值均低于同性别正常人骨峰值的 2 5s;同性别、同年龄组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1) ;老年人髋部骨折主要集中在 6 0~ 79岁之间 ,占同期髋部骨折的 73 %。 结论 老年人骨量低于同性别骨峰值应视为髋部骨折的危险人群。骨量降低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前提条件 ,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或发生转子间骨折 ,主要决定于受伤时的暴力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苏州地区正常成年人群腰椎骨密度(BMD)的正常参考值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1931名成年健康男女进行腰椎(L_(1-4))骨密度测量,并将所得结果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男性腰椎(L_(1-4))BMD值在20~29岁达到峰值,女性在30~39岁达到峰值,女性较男性晚10年;②男性BMD值在30岁以后逐渐降低,但无明显加速丢失期;女性BMD在40岁以后开始丢失,且存在迅速丢失现象;苏州地区健康成年人腰椎BMD峰值:男性为(1.084±0.135)g/cm~2,女性为(1.096±0.119)g/cm~2,男性腰椎BMD峰值略低于女性。结论初步明确苏州地区健康人群腰椎BMD峰值,发现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人群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差异,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广州地区419例成年男性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成年男性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 (BMD)随年龄、身高、体重等的变化规律 ,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 ,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 NORL AND公司的 XR- 4 6系列双能 X线骨密度仪测量 41 9例成年男性腰椎 (L2~ L4前后位及 L3侧位 )、非优势 (左 )股骨近端各部位 (股骨颈、大粗隆及 Ward` s三角 ) BMD值 ,按 1 0岁一个年龄组 (7组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 30~ 39岁组 ,而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峰值出现在 2 0~ 2 9岁组。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 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成年男性一生中以股骨近端、Ward` s三角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变化较大。各部位骨密度的偏相关分析显示 :成年男性腰椎和股骨近端各部位的骨密度均呈相关性 (P<0 .0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和体重对男性股骨颈的骨密度有显著影响 (P<0 .0 1 )。成年男性在达到峰值骨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 ,腰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而股骨近端各部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总体上逐年增加。结论 广州地区成年男性人群中机体 BMD随年龄而变化 ,年龄、体重对机体 BMD均有一定的影响 ,保持合适的体重 ,有利于 BMD的增加与维持。对成年男性各年龄段的人群 ,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变,导致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OP性骨折的发生与骨强度下降有关,而骨强度是由骨密度(BMD)和骨质量决定的.BMD约反映骨强度的70%,若BMD值低同时伴有其他危险因素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目前临床二采用BMD测量作为诊断OP、预测OP性骨折风险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BMD测量的方法较多,最常应用的是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其测量值也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OP诊断的金标准.基于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定,BMD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于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或大于2.5个标准差为OP;BMD降低程度符合OP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OP.  相似文献   

11.
林紫薇  郑萍 《胃肠病学》2011,16(2):112-114
瘘管是克罗恩病(CD)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往往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许多临床试验证实英夫利昔对瘘管型CD安全有效.对传统治疗方案无效者,早期规律给予英夫利昔可很好地控制疾病进展和复发.对单药治疗效果不佳者,联合英夫利昔和内外科治疗可提高疗效.本文就近年英夫利昔治疗瘘管型C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大黄素诱导急性胰腺炎胰腺细胞凋亡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潘亮  袁耀宗等 《胰腺病学》2002,2(4):214-217
目的 从凋亡信号传导的角度探讨中药大黄素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4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非治疗组,大黄素组,以腹腔注射雨蛙肽物方法诱导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并于大黄素治疗后6,24,48,72,96小时处死大鼠。应用HE染色比较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应用Tunel法检测胰腺细胞凋亡指数,应用RT-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后凋亡调控基因Bak和BaxmRNA表达。结果 大黄素干预治疗急性胰腺炎后96小时淀粉酶值显低于未治疗组,胰腺细胞凋亡指数显高于未治疗组,凋亡调控基因BakmRNA的表达与未治疗组之间无显性差异。而BaxmRNA的表达显高于未治疗组。结论 大黄素治疗实验性急性胰腺炎的机制可能与干预凋亡调控基因有关。诱导凋亡调控基因Bax表达增强可能是干预凋亡信号传导的重要机制,而与Bak基因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结核科护士工作压力源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88名结核科护士工作压力源进行调查.结核科护士平均年龄为(33.04±9.07)岁,工作年限(12.70±9.04)年,每月夜班数(4.25±2.25)个.本研究结核科护士工作压力源问卷分为8个维度,共有61个条目,采用分量法计分.其中,没有压力1分,压力程度一般为2分,压力程度较高为3分,压力程度非常高为4分,可能的得分范围为61~244分,分数越高,表明护士所承受的压力越大.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前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方法,取得知情同意.由研究者亲自发放调查问卷,30 min后当场收回.本次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88份,有效88份,有效回收率97.8%.结果 (1)结核科护士压力源总体得分为(154.81±36.03)分.(2)压力源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结核护理专业特殊性的问题(3.07±0.81)分;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2.88±0.81)分;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2.67±0.78)分;社会环境带来的问题(2.63±0.78)分;护理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2.55±0.74)分;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2.52±0.68)分;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2.45±0.74)分;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1.89±0.64)分.(3)得分排在前10位的压力源条目分别是:长期接触排菌、耐药肺结核患者(3.55±0.78)分;担心自己患上结核病(3.47±0.88)分;同伴被确诊患上结核病(3.36±0.89);担心消毒防护设施的效果(3.28±0.94)分;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3.21±0.95)分;工作环境差(3.18±0.92)分;病区拥挤(3.02±1.07)分;收入差距大(2.98±0.94)分;工作量太大(2.97±0.94)分;经常倒班(2.94±1.03)分.结论 结核科护士承受着较高的工作压力,护理管理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护士积极应对,减轻护士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4.
包虫病主要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由于受手术复发、死亡等手术水平的限制,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每年药物治疗的数量远大于手术治疗数。药物在术前缩小病灶、减轻痛苦,延长患者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苯并咪唑类药物及其新剂型的动物及临床治疗包虫病现况,为探索包虫病药物治疗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To investigate erythroid colony formation in polycythaemia of different types and in thrombocythaemia, a study was performed in 121 subjects, including 13 normal volunteers (N), 30 patients with Primary Proliferative Polycythaemia (PPP), 35 with Idiopathic Erythrocytosis (IE), 19 with Secondary Polycythaemia (SP), 10 with Primary Thrombocythaemia (PT) and 14 with Secondary Thrombocytosis (ST); BFU-E colony formation from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was studied in the presence of medium only, medium plus a source of burst-promoting activity (BPA) and medium BPA, plus erythropoietin (Ep). In the presence of medium only, practically no colonies were seen in cultures from N and SP, while a variable number was observed in cultures from PPP, IE and P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as follows: N v PPP; IE v PPP; SP v PPP; N v PT; ST v PT. Such differences persisted in the presence of BPA, but disappeared when Ep was added to the cultures. Further experiments, plating non-adherent mononuclear cells in a chemically defined serum-free medium, confirmed the growth of tiny erythropoietic colonies from circulating stem cells of patients with PPP and PT, in the absence of BPA and EP.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useful criterion to differentiate PPP, as a group, from other types of polycythaemia; individual cases of IE may need further characterization.  相似文献   

16.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nitrite-induced effects on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in vivo are not clear. The goal of the work described her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xanthine oxidoreductase (XOR) in the anti-platelet and anti-thrombotic activities of nitrite in rats in vivo. Arterial thrombosis was induced electrically in rats with 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 by partial ligation of the left renal artery. Sodium nitrite (NaNO2, 0.17?mmol/kg twice daily for 3 days, p.o) was administered with or without one of the XOR-inhibitors: allopurinol (ALLO) and febuxostat (FEB) (100 and 5?mg/kg, p.o., for 3 days). Nitrite treatment (0.17?mmol/kg),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OHb, nitrite/nitrate plasma concentration, resulted in a substantial decrease in thrombus weight (TW) (0.48?±?0.03?mg vs. vehicle [VEH] 0.88?±?0.08?mg, p?p?ex vivo using collagen-induced whole-blood platelet aggregation (70.5?±?7.1% vs. VEH 100?±?4.5%, p?2 generation was fully reversed by both XOR-inhibitors. In addition, nitrite decrease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concentration (0.47?±?0.13?ng/ml vs. VEH 0.62?±?0.04?ng/ml, p?In vitro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nitrite (1?mM) was reversed by FEB (0.1?mM) under hypoxia (0.5%O2) and normoxia (20%O2). Nitrite treatment had no effect on coagulation parameters. In conclusion, the nitrite-induced anti-platelet effect in rats in vivo is mediated by XOR, but XOR does not fully account for the anti-thrombotic effects of nitrite.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