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症患者达英-35预处理后泌乳素对促排卵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预处理后对伴有高泌乳素(PRL)血症者给予溴隐亭干预能否改善其妊娠结局。方法:选择应用达英-35预处理3周期的PCOS不孕患者112例,根据预处理后血清PRL水平分为A组(高PRL血症组)和B组(PRL正常组)。结果:A组与B组比较促排卵过程中尿促性腺激素(HMG)用量显著增加(P0.05),而排卵率显著降低(P0.01),妊娠率也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例第一促排卵周期未孕的高PRL血症患者经溴隐亭干预后排卵率及妊娠率显著增加(均P0.05),而HMG用量显著降低(P0.05)。讨论:PCOS不孕症患者达英-35预处理后的高PRL血症可影响其促排卵及妊娠结局;溴隐亭的合理干预可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泌乳素血症伴不孕症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7年6月本院生殖医学专科收治的高泌乳素血症伴不孕症患者49例,采用分组治疗:A组26例(其中2例为垂体巨腺瘤,已行开颅垂体瘤切除术),采用溴隐亭口服治疗;B组23例(其中1例为垂体微腺瘤),采用溴隐亭阴道给药治疗。用药半个月、1个月、1个半月后观察泌乳素(PRL)变化情况。对PRL值降至25ng/ml以下者采用CC/HMG/HCG方案促排卵,观察妊娠情况。结果:经半个月、1个月或1个半月溴隐亭口服或阴道给药治疗后,各组血PRL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A组与B组比较,PRL值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25例、B组21例PRL降至25ng/ml以下,给予CC/HMG/HCG方案促排卵后,分别有18例和14例妊娠。结论:溴隐亭口服与阴道给药两种治疗方案在降低高泌乳素血症伴不孕症患者PRL水平方面疗效无明显差异,溴隐亭阴道给药是治疗高泌乳素血症伴不孕症可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工程》2015,(5):576-577
目的探讨高泌乳素血症患者经溴隐亭治疗妊娠后孕早期继续服用溴隐亭保胎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湘雅二医院收治的127例妇产科就诊经检查确诊为高泌乳素血症并经治疗妊娠的患者,将此127例患者按孕早期是否继续服用溴隐亭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9例,给予常规保胎加溴隐亭药物治疗,对照组58例仅常规保胎,未加用溴隐亭,比较两组流产率、早产率和新生儿畸形率。结果对照组17例出现流产(29.31%)、2例出现早产(3.45%),治疗组10例出现流产(14.49%)、2例出现早产(3.00%),两组均无新生儿畸形发生;对照组流产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孕早期应用溴隐亭对提高保胎成功率有显著效果,而且不增加新生儿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应用溴隐亭治疗高泌乳素血症对患者排卵及雌激素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6月于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高泌乳素血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采用先口服溴隐亭再给予促排卵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溴隐亭同时进行促排卵治疗。观察两组促排卵时间、妊娠成功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血清催乳素(PRL)、雌二醇(E_2)、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水平。结果研究组促排卵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妊娠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PRL、E_2、FSH及L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PRL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E_2、FSH及LH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血清PR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E_2、FSH及LH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头晕、头痛、消化道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及疲乏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服用溴隐亭再进行促排卵治疗高泌乳素血症能够有效的促进E_2、FSH及LH分泌,提高妊娠率,效果优于服用溴隐亭同时进行促排卵治疗。  相似文献   

5.
诱导排卵     
克罗米芬是最常用的促排卵制剂。溴隐亭主要用于高泌乳素血症患者。近年来,促性腺激素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文对诱导排卵的新观点和疗法进行了综合评价。提示根据病人体内雌激素状态及有无高泌乳素血症进行分类可选择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溴隐亭对高泌乳素血症所致不孕不育女性患者性激素水平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因高泌乳素血症所致不孕不育女性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促性腺激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溴隐亭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催乳素(PRL)及雌二醇(E_2)水平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妊娠成功率、平均用药天数及不良反应等。结果与治疗前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LH、FSH及E_2水平均显著升高,PRL水平显著降低,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LH、FSH及E_2水平均升高更显著,PRL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平均用药天数及促排卵周期数显著降低,妊娠成功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倦怠、头晕头痛、体位性低血症、消化道症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溴隐亭应用于高泌乳素症所导致不孕不育女性患者能显著改善性激素水平、降低PRL水平,并能提高妊娠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诱导排卵     
克罗米芬是最常用的促排卵制剂,溴隐亭主要用于高泌乳素血症患者,近年来,促性腺激素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应用日益广泛,该文对诱导排卵的新观点和疗法进行了综合评价,提示根据病人体内雌激素状态及有无高泌乳素血症进行分类可选择最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刘雪燕 《现代保健》2011,(34):151-152
目的探讨溴隐亭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所致不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门诊就诊的已确诊为单纯由高泌乳素血症所致不孕症的患者60例,观察患者接受溴隐亭药物治疗后的妊娠情况。结果60例不孕症患者中服用溴隐亭治疗后3个月,成功妊娠并维持妊娠至3个月者43例,成功率为71.67%,泌乳素水平降至正常但未孕,临床症状有好转者10例,占16.67%,7例无临床症状好转、排卵及子宫内膜情况无好转行B超检查示,其中2例因垂体泌乳素瘤需行手术治疗,总治愈率为88.33%。结论溴隐亭治疗高泌乳素血症l临床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可作为临床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性不孕患者采用不同促排卵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九江市妇幼保健院83例PCOS性不孕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促排卵方案将患者分为来曲唑组(A组)、来曲唑+尿促性素组(B组)、来曲唑+尿促卵泡素组(C组)。比较3组促排卵效果及妊娠结局。结果 3组优势卵泡个数、单卵泡发育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3组排卵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异位妊娠率及多胎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联合促排卵方案治疗PCOS性不孕患者简单、有效、安全,可提高临床妊娠率,降低流产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卵巢功能低下患者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抑制剂(GnRH antagonist,GnRH-A)促排卵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 agonist,GnRH-a)短方案促排卵有无差异。方法:A组应用GnRH-a与HMG/rFSH(Gn)促排卵共53个周期,B组应用HMG/rFSH(Gn)与GnRH-A促排卵共30个周期,比较两组HCG注射日的血清E2与LH水平及内膜厚度、卵泡刺激素用量及所用天数,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和妊娠率。结果:B组与A组相比,两组的促卵泡激素(Gn)所用天数有明显差异(10.87±2.43 vs 9.62±1.70,P<0.05),B组平均获卵数要高于A组但两组无统计学意义(10.43±7.94 vs 9.00±6.98,P>0.05),两组之间的HCG注射日血清E2与LH水平及内膜厚度、Gn用量、受精数、受精率、卵裂数、卵裂率、妊娠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nRH-A是卵巢功能低下患者的促排卵治疗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在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妇产科接受IUI治疗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152例(共计治疗212个周期)为研究对象,根据促排卵方案不同分为3组,来曲唑组53例(共计治疗76分周期),克罗米酚组59例(共计治疗83个周期),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组(HMG组)40例(共计治疗53个周期),另选取52例计划妊娠自然周期监测排卵患者为自然周期组,对比4组患者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优势卵泡的大小及数目,观察4组患者在注射hCG日子宫内膜的厚度,并对比患者临床妊娠成功率、自然流产率、多胎率等.结果 4组患者hCG日优势卵泡的大小比较无显著差异(F=0.457,P>0.05),hCG日优势卵泡数目和子宫内膜厚度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9.311、13.576,均P<0.05),以HMG组最高.4组患者妊娠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2.912,P<0.05),HMG组妊娠率最高,自然周期组最低,4组自然流产率、多胎率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1.426、0.916,均P>0.05).结论 促排卵周期的妊娠成功率高于自然周期,不会增加流产率,HMG在改善子宫内膜厚度上及促进卵泡发育上均优于来曲唑与克罗米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中卵巢反应不良患者添加人绝经促性腺激素(HMG)的意义。方法:对照组47例患者单纯使用rFSH,实验组41例患者在前3~6天使用rFSH,后根据患者卵巢反应情况加用HMG。对入选患者的一般情况、促排卵过程中卵巢反应性指标和IVF-ET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获卵数、成熟卵数、受精个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Gn使用总量、HCG日E2和LH值、2PN个数、受精率、卵裂率、优良胚胎数、冷冻胚胎数及妊娠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添加HMG可提高IVF-ET术中卵巢反应不良患者成熟卵子获得数和降低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来曲唑(LE)联合尿促性素(HMG)与他莫昔芬(TMX)联合HMG对排卵障碍患者的促排卵效果及其对生殖激素的影响。方法:拟行促排卵治疗的197例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随机分实验LE+HMG组(105例、211周期)和对照TMX+HMG组(92例、201周期),实验组于月经周期第3~7天口服LE 5.0 mg/d共5天,第8天起肌注HMG 75~150U/d至HCG日;对照组于月经周期第5~9天口服TMX 10 mg,2次/d共5天,第10天起肌注HMG 75~150 U/d至HCG日。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并于月经周期第8天和HCG注射日取静脉血测定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观察优势卵泡数、成熟卵泡数、排卵率、妊娠率、子宫内膜厚度、多胎妊娠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及生殖激素变化。结果:LE+HMG组的排卵率和周期妊娠率与TMX+HMG组相似(P>0.05),HCG日其优势卵泡数和成熟卵泡数均显著低于TMX+HMG组(P<0.05)。两组在HCG日子宫内膜的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其在月经周期第8天和HCG日的血清E2水平均显著低于TMX+HMG组(P<0.05),血清T水平及LH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LE+HMG组未发生1例OHSS及多胎妊娠。结论:LE+HMG用于排卵障碍的不孕症妇女具有良好的排卵率和周期妊娠率,且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药在PCOS患者的CC/HMG/HCG促排卵周期中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60例PCOS不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戊酸雌二醇组(对照组)29例,60个周期;补肾活血药联合戊酸雌二醇组(治疗组)31例,62个周期。观察两组的排卵情况、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妊娠结局等。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平均排卵天数、排卵前卵泡直径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子宫内膜厚度比对照组厚(P<0.05);A型子宫内膜治疗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治疗组戊酸雌二醇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周期排卵率、周期取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PCOS患者的CC/HMG/HCG促排卵周期中运用补肾活血药可减少戊酸雌二醇的用量,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5.
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性不孕症药物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及其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对排卵功能和性激素水平尤其是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及血脂(TG、TC)水平的影响,观察用二甲双胍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IR状态的同时,加用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PCOS IR性不孕症的疗效。方法:选择PCOS IR性不孕患者65例随机分为3组,平均年龄26.72±2.72岁,平均不孕年限2.82±1.52年。A组:20例患者单用二甲双胍治疗,每次500mg,每日3次,连服3个月;B组:单用克罗米芬治疗,连用3个周期;C组:二甲双胍加克罗米芬治疗3个周期。测量治疗前后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例(WHR),空腹抽血测定胰岛素(FINS)、血糖(FBG)、血浆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性激素(FSH、LH、PRL、E_2、P、T)。结果:三组治疗后的妊娠率分别为15%,20%,56%。C组与A组和B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与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IR状态也明显改善,FINS、BMI、T、TG、TC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二甲双胍能明显地改善IR和提高PCOS对克罗米芬的敏感性,加强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的疗效,两者合用治疗PCOS IR性不孕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助孕方加克罗米酚(CC)治疗常规CC疗法不敏感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耐CC的PCOS患者68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34例患者中药助孕方加CC治疗。B组:34例患者TMX加CC治疗。结果:A组的妊娠明显高于B组(P<0 .05),两组的排卵率、自然流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5)。A组的黄体功能不足及未破裂卵泡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采用中药助孕方联合CC的促排卵方案治疗耐CC的PCOS不孕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具有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克罗米芬(CC)-HMG联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21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岳小玲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8):2584-2585
目的:探讨两种促排卵药物联合应用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克罗米芬(CC)-HMG联合用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21例,治疗周期41个。结果:排卵周期32个,排卵率78.05%,成功妊娠9例,其中双胎妊娠1例,妊娠率42.86%;9个治疗周期无排卵(21.95%),其中7个治疗周期呈未破裂卵泡黄素化(LUFS)不排卵,并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3例。结论:CC-HMG两种排卵药物联用,避免了单一用药的副作用及患者对CC持续用药的耐受性,有效提高了排卵率和妊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绝经促性腺激素、克罗米芬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广东省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诊断并治疗的内分泌失调性不孕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61例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61例予以联合用药(克罗米芬、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人绝经性腺激素)治疗,治疗前后采血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彩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及子宫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对比临床疗效及妊娠率、排卵率状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排卵率为83.61%(51/61),对照组患者的排卵率为65.57%(40/6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233,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2.79%、19.67%,对照组分别为14.75%、6.56%,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5.473、4.604,均P<0.05).研究组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745、4.792、2.130,均P<0.05),而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显著低于对照组(t=3.124,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在治疗早期出现头晕、恶心和食欲下降5例,研究组2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2例胃肠道反应,停药后恢复正常,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05).结论 联合用药在内分泌失调性不孕症治疗中有显著性治疗价值,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方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药物和手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疗效。方法:选择2000~2005年诊断为PCOS的5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317例)和手术治疗组(264例)。药物组用口服避孕药(OC)治疗3个周期后行促排卵治疗;手术组采用经腹卵巢楔形切除术(OWR)和腹腔镜下卵巢电凝打孔术(LOD)。其中96例行卵巢楔形切除术,168例行腹腔镜下卵巢电凝打孔术。观察患者的血清基础激素水平(LH/FSH、E2、T)、自然排卵率,追踪2年妊娠结果。结果:手术组(OWR和LOD)在术后激素水平和排卵率发生显著变化(P<0.05),两种手术方式无显著差异(P>0.05),但LOD组的妊娠率高于OWR组(P<0.05);与药物组相比较,LOD组在恢复排卵的月经周期数和妊娠率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LOD较OWR具有损伤小、术后粘连少等优点,可提高PCOS患者术后的排卵率及妊娠率。部分难治的不孕症患者对药物促排卵无反应,或虽有排卵但未妊娠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杨学舟  章汉旺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7):3864-3866
目的:观察自早卵泡期或中晚卵泡期开始加入HMG的CC/HMG/HCG促排卵方案对PCOS不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PCOS不孕患者共36个周期进行自身对照的回顾性分析,其中早卵泡期低剂量HMG序贯方案(A组)和中晚卵泡期方案(B组)各18周期,观察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异常反应。结果:A组的HMG用量、用药天数以及中小卵泡数均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无卵巢反应不良周期,B组有5个周期卵巢无反应(P<0.05);两组HCG日大卵泡数、内膜厚度、妊娠率、排卵率、单卵泡发育周期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发生1例轻度OHSS。结论:CC/HMG/HCG方案是治疗PCOS不孕患者的有效方法,其中早卵泡期低剂量HMG序贯方案更加经济、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