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目前仍是重要措施之一。治疗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预后越好。近二年来我们在院前抢救心肌梗死病人中,为争取早期溶栓的时间,采取院前溶栓(即在患者家中或救护车上)的措施选择性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中男性16例,年龄46~68岁,女性6例,年龄52~67岁,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常见且棘手的危重症,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措施,已挽救众多患者的生命。临床护理亦是患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传统护理模式长期以来已取得不错疗效,但并不完善,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种改进的护理方法可进一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PCI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本文将对近年来改进护理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旨在进一步推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抗凝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  徐成斌 《新医学》2004,35(9):525-526
1引言 近10年来抗血栓治疗取得迅猛发展,已成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关键措施之一,它可以明显减少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心肌梗死和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抗血栓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4.
高压氧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我院近5a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附加连续10d的高压氧治疗,其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征候群,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之一,治疗不当会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2002年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科的多发病,它的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目前,临床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达到了冠脉再通、心肌再灌注的目的,预防和减少了肾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现将对58例AMI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是目前世界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的先进手段,但用于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尚少报道,我院2006年3月-2007年1月共收治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并与常规小剂量静脉持续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进行对照,比较不同的胰岛素给药方法对临床治疗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差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的急性缺血性坏死改变,是内科常见的一种急性疾病,死亡率高。在基层医院,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它是通过静脉给药途径使溶栓药物浓度达到峰值,从而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我院内科2000年1月~2005年3月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护理方面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改花 《护理研究》2005,19(9):1906-1908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主要病理基础,再通治疗在近代AMI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静脉溶栓已成为恢复早期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对缩小AMI的范围、保存心室功能、改善预后、显著降低AMI病人的近期和远期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院自1999年以来,采用静脉输注尿激酶(Urokinase,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6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溶栓时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主要病理基础。再通治疗在近代AMI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欧美国家的多项研究证明 ,应用链激酶治疗AMI可明显降低病死率[1] 。我院自 1999年 5月— 2 0 0 1年 7月 ,采用静脉输注尿激酶 (UK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41例 ,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溶栓时的护理及观察重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 41例 ,男 3 1例 ,女 10例 ,年龄 3 9岁~79岁 ,平均 5 8.2 9岁。其中急性前壁、前间壁心肌梗死 2 0例 ,急性下壁、正后壁、右室心肌梗死 2 1例。发病至溶栓时间为2h~ …  相似文献   

11.
我院急诊科、内科抢救监护室近7年来对8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予以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我们按年龄分组,对不同年龄组的血管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及出血并发症作临床分析,以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对高龄AMI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人们把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它包括了3种不同表现形式: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AMI),此类型患者绝大多数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死;②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此类型患者绝大多数不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死;③不稳定性心绞痛(UA)。ACS这一概念提出是基于人们对急性心肌梗死病理生理及其表现形式的进一步认识提出来的,其意义在于临床医生可以从ACS三种临床类型发病初期就能针对性采取不同治疗措施,并对其预后评估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以来,栓体素(rt-PA)已成为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广泛应用的溶栓剂之一。1998年7月~1999年3月,我院心脏监护病房(CCU)用rt-PA治疗心肌梗死1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6年收治该病例共1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其中9例符合溶栓条件进行溶栓治疗。结果:12例急性心肌梗死中广泛前壁5例。下壁3例.前问壁2例。前壁1例。AMI发病后出现房颤5例。心功能不全4例.心源性休克3例.室壁瘤形成2例。从中可见.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房颤.室壁瘤等易产生心脏附壁血栓形成而脱落致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塞后心源性休克也是并发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9例病例符合溶栓条件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其中完全恢复及基本恢复4例占44%,有效3例,无效2例。结论:早期血管再通,防治室壁瘤,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抗凝治疗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措施。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关键词心肌梗死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5.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心源性猝死,我们应用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理想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患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东菱迪芙能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微循环,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作对急性心梗发病12h以上延迟来院的患,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菱迪芙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是临床较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心肌梗死曾被列为机械通气的禁忌证。在抢救和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需要使用机械通气这一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我科于2004年12月至2008年5月,用双水平气道内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治疗我院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教育不仅是医院的重要职能,也是一种治疗手段。为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实施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二次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当AMI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2小时后未出现再通指标,而此时仍在AMI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窗内(发病6~8小时),是否可以进行再次溶栓治疗?近4年来,我院对此种情况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重病,静脉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进展之一,溶栓的目的是尽早、尽快、充分而持久地使相关梗死血管相通。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梗死范围越少,病死率越低。详细的病情观察、心电监护、溶栓后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于1999年1月~2002年12月应用国产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