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符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140例,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包括疾病相关知识宣教、饮食指导、运动指导、服药指导、心理指导等方面。干预前收缩压(170±14)mmHg,舒张压(100±13)mmHg,经过护理干预两年后收缩压(150±10)mmHg,舒张压(70±10)mmHg,结果:干预前后遵医行为(P〈0.01)、血压控制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使老年高血压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了患者防病治病意识,有效控制血压,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认知和行为干预对中年军人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将年度体检确诊为高血压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有计划地采用饮食、运动、心理、控制体重、限盐、限酒等认知和行为干预。结果干预组6个月后,正确用药、减少膳食脂肪、合理膳食用盐、保持适当体重、适当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监测血压、保持乐观心态等遵医行为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P<0.01)。干预组收缩压由干预前(150.3±10.8)mmHg(1mmHg=0.133kPa)降至(133.7±6.7)mmHg;舒张压由干预前(93.6±7.9)mmHg降至(85.4±3.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认知和行为干预可改善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有效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小组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效果.方法 将深圳市某社区2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小组管理,连续管理3年后,将管理前后血压控制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管理前后血压水平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下降,其中收缩压值平均降幅(17.5±8.4) mmHg,舒张压值平均降幅(10.3±5.6)mmHg,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管理前服药率为39.91%,管理后服药率为8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过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小组管理,患者的血压水平有所下降,血压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作用。对20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包括血压、服药、超重和肥胖、限盐、戒烟限酒、心理等方面实施护理干预。干预前收缩压(161.7±9.3)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98.9±15.2)mmHg,经过护理干预,2年后收缩压(131.5±8.4)mmHg,舒张压(82.7±10.6)mmHg,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不良生活方式明显改变,患者健康意识增强,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达到87.5%,服药率达到92.3%,血压控制率达到87.0%。社区护理干预能使老年高血压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了患者防病治病意识,有效地控制了血压,改善了预后,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社区契约式管理对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利用社区契约式管理方式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评价血压控制效果。方法将69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管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契约式管理,并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结果管理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了7.6mmHg和2.3mmHg,非管理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了6.3mmHg和1.6mmHg,干预前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管理组与非管理组干预后血压控制率均较干预前提高,分别提高了25.6/和17.6/。结论契约式管理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提高血压控制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社区居民及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探索实际有效的高血压社区防治模式。[方法]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对淄博市周村区某街道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高血压认知水平、卫生行为和血压控制程度。[结果]调查高血压患者183例。高血压知识得分,干预前为15.78±5.04分,干预后为21.67±2.84分(P〈0.01);低盐摄入、不吸烟或已戒烟、不饮酒或已戒酒、经常运动、规则服药者所占比例,干预前分别为19.12%、58.46%、60.11%、28.42%、16.94%。干预后分别为60.26%、72.85%、80.79%、61.59%、86.09%(P〈0.01);收缩压与舒张压,干预前分别为154.20±10.54mmHg、95.61±9.83mmHg,干预后分别为133.05±10.36mmHg、83.42±8.02mmHg(P〈0.01)。[结论]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对于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相关知识水平,改变危险行为,降低血压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为改变与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对834例高血压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用药指导、行为指导、主题电影播放及社区健康讲座等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群体行为的改变与血压控制效果。结果①干预后较之干预前,健康取向行为人数明显增多(P<0.01);②干预后患者血压值(137.8±10.7)/(86.3±7.2)mmHg较之干预前(159.4±13.4)/(102.1±9.5)mmHg明显降低(P<0.01)。结论实施系统化社区健康教育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生活方式,控制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8.
周金柱 《中国健康教育》2013,(5):459-460,463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为推广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我院所辖社区的268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134例和对照组1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进行系统综合性健康教育,干预时间均为12个月,干预前后测定患者血压变化,评估高血压危险因素改善情况,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收缩压分别为(129.2±8.7)mmHg和(142.6±10.5)mmHg,舒张压分别为(81.2±7.2)mmHg和(89.6±8.3)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高血压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运动频率过少、摄盐量过大、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不按时血压监测等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高血压危险因素,控制与稳定血压水平,应纳入社区高血压干预方案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社区对高血压患者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评价该服务模式对高血压疾病进行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临床实验研究方法,抽取高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内2个居委会的高血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进行家庭医生制卫生服务,对照组给予一般传统的高血压管理服务.干预结束后,对两组血压的控制、高血压知识掌握知晓率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接受家庭医生制服务干预后,干预组研究对象的收缩压(132.4±9.7) mmHg、舒张压(82.3 ±72) mmHg均分别低于干预前的收缩压(153.7± 11.9)mmHg和舒张压(100.1 ±9.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研究对象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并高于干预前自身情况(P<0.05);干预组62例患者接受家庭医生制服务管理后,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和高盐饮食的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及合理运动的行为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社区高血压防治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其生活习惯,增强他们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社区规范化管理后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合肥市蜀山区琥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各卫生服务站建立高血压专项档案的患者共1 741例,进行随访管理,分析影响血压控制的因素.结果 1 741例高血压患者,管理前收缩压为(144.3±16.8) mmHg,舒张压为(85.6±10.2) mmHg,管理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36.6±16.4) mmH g、(81.3±11.3)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规范用药、高血压家族史、合并心血管病史、饮食偏咸、体育锻炼和干预时间是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规范用药(OR =0.781,95%CI:0.665~0.915)是保护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OR=1.345,95%CI:1.030~1.757)、饮食偏咸(OR=1.116,95%CI:1.107~1.126)和干预时间短(OR =0.754,95%CI:0.636~0.893)不利于血压控制.结论 社区规范化管理有助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社区医生可结合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1.
A WHO-coordinated study of the community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six countries (Cuba, Finland, France, Italy, Mongolia and Portugal) has shown that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clearly improves the care of hypertensives in various populations. Hypertension control programmes were individually designed in each country and were implemented in defined communities. Th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varied between countries, the major components being: establishment of hypertension clinics and hypertension registers, involvement of health care personnel, and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entire community. As a result of this programme, the blood pressure in the age group 30-59 years decreased on average by 3/2 mmHg among men and by 6/3.5 mmHg among women; the mean blood pressure level decreased twice as much in hypertensive subjects as in the entire population in the intervention areas of the study.  相似文献   

12.
社区人群高血压综合防治效果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 了解高血压综合防治效果。  [方法 ] 在某社区 1998年 4月对 3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普查的基础上 ,设干预组和监测组 ;在干预组的高血压者中进行以三级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 ,与 2 0 0 0年同期进行结果比较。 [结果 ] 社区 35岁以上人群 ,收缩压显著下降 ;干预组一、二、三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下降 ,平均值达正常血压水平 (收缩压 14 0mmHg ,舒张压 90mmHg)。 [结论 ] 在该社区开展的综合防治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天津市某社区为期2年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项目进行效果评估。方法在天津市某社区街道依据自愿参加的原则,滚动式纳入3030名社区居民。依据居民健康情况进行分类,对其中高血压患者、超重且向心性肥胖患者进行血压和体重的综合干预以及随访管理,并于项目结束时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参加项目的3030名居民中,一般人群占23.3%、高危人群占35.1%、慢性病患者占41.6%;纳入血压管理1015人、体重管理者739人;对项目全部人群进行终末调查发现,收缩压、舒张压、腰围等指标有所下降,血压控制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血压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由管理前的(135.56±15.32)mmHg下降到管理后的(133.73±11.58)mmHg,舒张压由管理前的(84.68±10.00)mmHg下降到管理后的(82.72±7.56)mmHg,血压控制率随随访次数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参加体重管理的超重且向心性肥胖者,干预前后腰围、体重和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社区中开展慢性病综合干预项目,参加血压管理、体重管理以及其他项目人群的血压、体重等指标均有所下降,综合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昆明市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以便更好地做好防治工作.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昆明市社区居民11 396人进行调查,收集被调查者的家庭一般情况、个人基本情况和生活行为情况,并对其进行体格检查.结果 社区成年人患病率为21.91%,标化患病率为20.75%.男性患病率为22.12%,标化患病率为21.20%;女性患病率为21.73%,标化患病率为20.33%.社区居民收缩压为(118.87±16.38) mmHg,其中男性收缩压为(120.46±15.47) mmHg,女性收缩压为(117.50±17.02) mmHg;舒张压为(76.85±10.26) mmHg,其中男性舒张压为(78.00±9.83) mmHg,女性为(75.86±10.51) mmHg,男性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女性.高血压患病知晓率为51.98%,服药率为44.57%,血压控制率为17.53%.结论 我市社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全国水平,患病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较低,应全面开展社区高血压患者强化分级管理以提高“三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血管风险智能化评估干预方式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效果,为探索高血压管理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于2020年1—6月抽取20家宝安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选取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者1 208人,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每个季度常规随访及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管理措施的基础上,每次随访给予心血管风险智能化评估和针对性干预措施,进行为期1年随访,采用t检验、 χ2检验等评估干预后的管理效果。结果 干预组患者在干预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38.67±19.68)mmHg、(80.95±13.20)mmHg,低于对照组的收缩压(141.04±16.45)mmHg(t=1.998,P=0.045)和舒张压(82.42±11.59)mmHg(t=1.993,P=0.046);干预组干预后的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 ESCA)中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及总分分别为(20.49±2.41)分、(17.01±3.23)分、(28.91±4.23)分、(50.42±7.09)分、(116.82±9.14)分,均高于对照组得分(18.77±2.41)分(t=7.990,P<0.001)、(15.66±2.06)分(t=5.543,P<0.001)、(27.22±3.14)分(t=4.495,P<0.001)、(47.39±7.50)分(t=5.749,P<0.001)、(109.03±8.81)分(t=10.537,P<0.001);干预组干预后服药遵从行为量表得分为(4.97±0.83)分,高于对照组(4.48±1.03)分(t=5.496,P<0.001);腰围、舒张压等干预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基于心血管风险智能化评估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服药遵从行为,改善患者血压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高血压患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方法]2006年,抽取乌鲁木齐市青年路街道办事处新民路西社区确诊的235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综合干预,评价有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3235例高血压患者中.接受为期1年综合干预的222例,治疗率干预前后分别为80.00%、88.74%(P〈0.05);显效控制率、有效控制率.干预前分别为27.23%、27.23%,干预后分别为50.90%、60.81%(P〈0.01);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干预前后分别为(146.46±19.75)mmHg、(84.37±13.43)mmHg,(132.89±13.28)mmHg、(75.87±7.98)mmHg(P〈0.01);干预前后吸烟率、饮酒率分别为11.91%、11.26%.7.66%、4.05%(P〉0.05)。运动参与率干预前后分别为68.94%、79.28%(P〈0.05)。膳食清淡者所占比例干预前后分别为28.51%、49.10%(P〈0.01)。干预后限盐勺使用率为62.16%,每日食用食盐量〈6g者占94.90%。[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开展的社区综合干预效果显著,应研究有效提高良好行为形成率的措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项目流程化管理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促使其对高血压知识、态度、行为(KAP)发生改善,探讨项目流程化管理对提高社区高血压干预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项目流程化管理方法,在沈阳老工业基地开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社区干预项目。结果干预后,患者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行为控制等项指标明显提高(p<0.05),血压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运用项目流程化管理进行社区高血压干预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To judge the effect on blood pressure, sodium intake of students at two boarding high schools was reduced by 15-20% through changes in food purchasing and in preparation practices in the schools' kitchens. Students were not asked to change their usual eating habits. Each school served alternately as the control or intervention school for one school year. Blood pressure was monitored among 341 subjects during control years and 309 subjects during intervention years. Analysis of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s between early in the school year and near the end of the school year, with adjustment for sex and initial blood pressure, showed the effect of the dietary intervention to be -1.7 mmHg for systolic (95% CI = -0.6, -2.9, p = 0.003) and -1.5 mmHg for diastolic pressure (95% CI = -0.6, -2.5, p = 0.002). Such modest and easily attainable changes in sodium intake, if maintained, could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future risk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mong young peop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