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优化院前急诊护理及医疗处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1日~2018年8月31日收治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将患者按照急诊护理流程的差异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干预组遵从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实施护理。比较两组院前延迟时间、预后情况、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满意度,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因素。结果:干预组院前延迟时间2 h的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P 0. 05),而院前延迟时间 5 h的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P 0. 05);干预组病情稳定出院率、转入专科治疗率高于对照组(P 0. 05),48 h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2、4 d,干预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干预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 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可知,患者康复的影响因素为年龄、未使用优化院前急诊护理流程护理及意识障碍(P 0. 05)。结论:优化院前急诊护理及医疗处理流程可显著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院前延迟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因时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因时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干预前后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NIHSS、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因时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优化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周忠艳 《当代护士》2021,28(3):102-104
目的 分析溶栓流程优化护理模式对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进行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护理模式干预,研究组采取溶栓流程优化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分诊时间和患者就诊至静脉注射开始溶栓时间(DNT),临床疗效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分诊时间和患者就诊至静脉注射开始溶栓时间(DNT)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8%,对照组为82.2%,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中,治疗性护理、分诊流程及护理服务态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溶栓流程优化护理模式,缩短了患者的分诊时间和患者就诊至静脉注射开始溶栓时间(DNT),提高了临床疗效和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优化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进行常规护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为对照组,而采取优化护理流程护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的分诊时间、就诊至溶栓时间(DNT)、总抢救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 观察组的分诊时间、DNT时间、总抢救时间、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优化护理流程可以缩短急性脑梗死就诊至溶栓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神经缺损功能,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93例ACI患者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记录就诊至静脉溶栓的时间(DNT)及分诊时间,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出院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患者DNT时间均控制在60 min内,平均(51.84±6.21)min,分诊时间为(0.71±0.19)min。治疗后和出院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BI)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CI患者实施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明确了抢救的时效性,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优化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溶栓流程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72例为对象。以品管圈活动实施(2016年2月)为界限,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基于传统急诊溶栓流程开展相应治疗活动。观察组基于品管圈实践采用优化后的溶栓流程。记录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两组的DNT时间,并统计DNT≤60 min患者例数。结果观察组DNT为(56.36±15.71)min,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36,P0.01)。观察组溶栓时间≤60 min患者例数为28例,占比为77.78%,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964,P0.05)。结论经过品管圈活动后,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流程得到了优化,DNT时间明显缩短,在60 min以内溶栓的患者比例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创伤患者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9年8月1日~2020年10月31日急诊接收的136例创伤急诊患者按护理方法分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前68例创伤急诊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后68例创伤急诊患者纳入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救治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院前院内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创伤患者急诊治疗有效率,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急救效果、治疗后48 h和72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ESSS)、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6个月后随访脑梗死影响量表(SIS)评分。结果:实验组分诊时间、总抢救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后遗症和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48 h和72 h MESSS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后实验组S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缩短患者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率,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肌力、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出院时,观察组上下肢肌力好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供给急性脑梗死患者更周到、全面的护理,提高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制订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全程优化急诊护理临床路径,对2015年1-6月我院收治的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分析患者的就诊到静脉注射开始溶栓的时间(DNT)、临床疗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和护理满意度。溶栓后90 d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 1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NT时间均控制在60 min以内,最长58 min,最短30 min,平均时间为(51.91±6.16)min。基本治愈73例,显效36例,有效22例,治疗有效率为95.6%。所有溶栓治疗者均未出现子宫出血或脑出血等严重的不良反应。护理满意度达100%。从患者的恢复情况来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后90 d,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逐渐减轻,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逐渐恢复。结论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可以缩短DNT时间,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提高远期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分诊时间为(0.68±0.22)min,抢救总时间为(3.24±0.35)min,复发率为13.95%,后遗症发生率为6.9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分诊时间(2.46±0.47)min、抢救总时间(5.27±0.74)min、复发率(41.86%)和后遗症发生率(34.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135.13±23.2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1.79±23.17)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01±8.1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91±7.7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显著,能缩短抢救总时间,赢得溶栓时间,有效保护可逆性损伤神经元,促进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降低急性脑梗死再发率及后遗症发生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模式干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6月30日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干预;选择2018年7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7例作为观察组,实施HFMEA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比较两组就诊应用静脉溶栓时间(DNT)、临床结局。结果:观察组就诊-CT检查时间、CT检查-用药时间及DNT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症状性脑出血、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MEA模式干预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可有效缩短DNT,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效果及对DNT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抽样法,收集本科室2018年1月—11月的124例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的资料,其中将2018年1月—6月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将2018年8月—11月的6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查找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采用优化后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比较两组的DNT时间、DNT时间≤60 min的例数及溶栓前、溶栓后2、24 h的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DNT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DNT时间≤60 min的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溶栓后24 h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急诊流程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DNT时间,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NIHSS评分降低),还可提升护理效率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诊脑梗死溶栓护理流程的设计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1-8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基地成立之前的72例脑梗死溶栓患者为对照组;脑血管基地成立后最初2个月(2013年9-10月)的19例静脉溶栓脑梗死患者为初期观察组;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的148例脑梗死溶栓患者为长期观察组,设计并应用急诊溶栓护理流程,评价并比较将流程实施前后的诊疗时间或入门-进针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结果 长期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溶栓DN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期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溶栓DN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流程对溶栓护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5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强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症状康复情况以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分、Karnofsky预后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护理干预有效的辅助了脑梗死的治疗,促进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了生活能力,改善了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程优质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干预,观察组47例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均无较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方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2021年3月1日收治的80例ACI溶栓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优化护理流程。比较两组分诊时间、就诊至开始静脉溶栓时间(DNT)、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订的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分诊时间、DN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ACI溶栓治疗患者采用优化护理流程,可缩短患者分诊时间和初始溶栓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舒适护理结合优化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急诊救治的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急救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结合优化急救护理路径。比较2组的急救时间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入院至完成CT扫描时间、发病至溶栓治疗开始时间(OTT)、入院至溶栓治疗开始时间(DNT)均短于对照组,DNT≤40 min的占比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和溶栓治疗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溶栓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2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舒适状况量表评分均高于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溶栓前(P均<0.05),且观察组的以上评分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溶栓治疗3个月后,2组的以上评分均优于溶栓治疗1个月后(P均<0.05)。结论舒适护理结合优化急救护理路径可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救治时间,提高其舒适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和满意度,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在急诊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4例急诊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3例急诊脑卒中患者作为干预组,给予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急诊救治情况[包括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专科医生到达时间、入院至开始进行CT检查时间(DTCT)、入院至得到CT报告时间(DTCT报告)、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救治效果、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DNT、入院至专科医生到达时间、DTCT、DTCT报告、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急诊救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预后良好率、家属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救治中,能提高医护人员的救治效率,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家属护理满意度也得到提升,具有良好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控制溶栓时间为基础急诊绿色通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5月1日~2017年10月31日急诊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行溶栓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救治;将2017年1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急诊收治的4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行溶栓治疗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以控制溶栓时间为基础急诊绿色通道进行救治。记录两组患者从入院至溶栓治疗各环节时间以及溶栓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与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统计患者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病情评估时间、常规检查时间、接诊到确诊时间以及入院到接受静脉溶栓时间(DNT)均短于对照组,溶栓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死亡案例发生,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脑疝及神经功能后遗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以控制溶栓时间为基础的急诊绿色通道对急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可显著缩短患者DNT,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