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通过对传统循经感传及热敏感传相关文献的研习,分析传统循经感传、热敏感传与针灸"气至"的相关性。热敏感传是一种特殊的循经感传,传统循经感传和热敏感传均属针灸"气至"甚或"气至病所"的表现,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动态特性,传统循经感传和热敏感传都会随经络的变化而变化。针灸(包括针刺、艾灸等治疗方法)治疗疾病取得显效的要领是"气至";经络具有动态特性,重视动态腧穴、动态经络是达到"气至",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1975年我们首先将循经感传现象在病人、病经、病所多见称之为循经感传的病性。感传趋向病所的现象它是人体机能调整实质过程的反应。趋病性构成循经感传规律性的核心部分。气至病所治疗对心电图、脉图、血免疫等呈双调节作用。感传对人体的调整机制是经络原理的主要内容。为此研究循经感传的趋病性是至关重要的。本组实验1718条经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率为85.2%;100例病人临床有效率为93%;感传对心功、血液、心钠素等有显著调整。证明了循经感传趋病性的应用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518049深圳市福田中医院王坚循经感传主要指病人或受试者在接受腧穴刺激时产生的特殊感觉(酸、麻、胀、热等)从受刺激的部位开始,沿着古典经络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循经感传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机体的脏腑器官功能失常...  相似文献   

4.
经络研究已由肯定现象、掌握规律,到目前的提高临床疗效阶段.激发循经感传对机体生理机能影响的观察,激发感传气至病所的临床研究,为提高临床疗效的关系,我们选循经感传治疗冠心病对血液免疫影响为题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循经感传研究的大量资料证明,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循经感传目前尚无可靠的客观指标,其研究方法是靠受试者主观感觉诉说,人们在研究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等课题时,就是在尽量避免对受试者的暗示或启发的情况下进行的。暗示或启发对循经感传有无影响?这是循经感传、经络实质研究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而又严峻的问题。然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课题都不多见。我们在强暗示下观察了250例患者十二经循经感传现象。现将观察方法及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循经感传现象在我国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因而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经络学说,探讨经络实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十多年来,国内许多研究单位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以许多确凿的实验结果深入论证了循经感传的一些重要特征,记录到感传过程中循环出现的一些机能反应。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肯定了循经感传与针刺镇痛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密切关系,并初步掌握了一些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手段。激发感传的成功和隐性感传的发现说明循经感传是在人群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经络现象,这一现象以已知的医学和生物学知识尚难作出恰当的解释,有其固有的生理学基础。在充分肯定现象的基础上,目前,不少单位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掌握它的规律,提高针刺疗效,并对循经感传形成的机理和反映循经感传的指标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感传研究确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针刺临床疗效,闹明针灸针麻原理和经络实质都有直接的意义,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7.
<正> 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气至病所过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疗效机理是笔者研究的重要方面。本实验通过气至病所治疗过程中对腧穴温度的观察,进一步揭示经络治病原理。实验方法以针灸病房住院病人为治疗观察对象。在  相似文献   

8.
循经感传与针灸效应关系十分密切,历代医家在针灸治病过程中极为重视沿经的针感传导,运用针刺等方法以激发和促进感传,即“气至病所”,对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围绕古代文献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的载述;循经感传与针灸效应的研究,论述了感传与针灸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针刺手法对循经感传激发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至病所”是提高针灸治病和针麻临床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显性感传的出现是研究循经感传规律性的基础。因此如何使感传显现出来,如何使气至病所,则成为当前研究循经感  相似文献   

10.
循经感传是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针刺激发感传,使气至病所。神经冲动传导是一种电化学过程,在针刺过程中,各种针刺信号通过相应的神经传导通路发挥作用。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从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及实验研究等方面对两者相关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经络的循经感传现象及本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中对"气至而有效"的循经感传关注较多,而对气至之后的治疗感应关注较少。针刺部分面瘫患者足三里穴时感传线并不明显,而患侧面部肌肉出现了抽动现象,这种现象即为治疗感应("首尾分离"现象或"浮越外溢"反应)。其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患者的身体状态、疾病种类、病变部位、穴位特异性及针刺手法等因素有相关性,体现了腧穴、经络的动态性及循经感传的趋病性、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针刺测定经穴的感传及临床疗效研究谢君国甘肃庆阳地区中医医院(745000)由于针刺气至病所效应的存在,引起人们更加重视研究经络感传课题。一些单位报道感传气至病所时,多可迅速出现疗效。笔者采用了实验经络测定方法测定经穴,对临床常见病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研...  相似文献   

13.
“气至病所”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词。然而对其含义的理解则见仁见智,对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则各有所悟。本文是笔者通过针灸临床实践,从循经感传的感觉性质、循经感传的路线、方向、针刺手法促使气至病所等方面,对“气至病所”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加以验证观察,并加以总结颇有所获,略陈梗概。  相似文献   

14.
1976年我们提出了循经感传的八个规律,既普遍性、潜在性、趋病性、效应性、可激性、可控性、循经性、变异性。循经性是循经感传的基本规律之一。感传的循经是指循《灵枢·经脉》篇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为了进一步验证感传的循经性以及循经性的临床意义。我们应用声电鍉针对33例病人,524条经进行了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观察。结果表明十四经感传线具有循经性,感传线循经长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胡勇  杨传标 《世界中医药》2010,5(5):349-350
循经感传现象是指在针刺治疗过程中,针刺“得气”之后,其“气”可以向远位传导,且传导路线与传统之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现象^[1]。循经感传发生时,其感觉是主观的,但感传发生的原因是客观的。我们认为循经感传这一经络现象实质上是循经络路线的一种感觉传导。  相似文献   

16.
针灸激发循经感传,气至病所,是针灸治病的一个特色,也是临床上提高疗效的一个关键步骤。带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其“总束诸脉”,健运腰腹和下肢,对纵行诸经脉起到协调和柔顺作用,但其循经感传现象却少见报道。近期,我们用艾条温和灸阴交穴治疗一些腰腹及下肢疾病时,发现不少循带脉的感传现象,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兹举3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循经感传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针灸激发感传,使"气至病所"。循经感传以结缔组织为基础,无论是神经感觉还是气液转化,结缔组织构成的间隙通道都有重要意义。从结缔组织结构分析,经络可能即为筋膜结构及结缔组织本身,也可能是由结缔组织间的排列间隙构成的通道,针灸激发循经感传,经络脉气在通道中通行;从结缔组织功能角度,神经纤维信号传递、微循环物质运输等在循经感传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物质(五羟色胺、组胺等)及Ca~(2+)作为信号起到了激活经络效应的作用。经络效应虽然以结缔组织为基础产生,更离不开多系统、多物质的参与;经络学说从结构、功能上都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既不独立属于任何系统,也非各系统功能的总和,不应单纯从西医解剖单一系统分析,是神经、血管、淋巴管、体液、筋膜、肌肉及未知元素共同构成的复合功能系统。未来应多角度、多学科交叉综合探究经络实质。  相似文献   

18.
<正>"透天凉"是通过针刺操作,至患者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的一种针刺手法,有泻阳退热作用~([1])。循经感传是指用针刺反应沿经脉路线传导,并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经络现象~([2])。笔者在临床中将"透天凉"手法与循经感传结合,即在进行"透天凉"操作时一旦患者局部出现凉感后,迅速施以特定手法以诱导"透天凉"针感快速循经感传,直达病所。以治疗实热性病证,诚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相似文献   

19.
沈德凯氏撰文,认为经络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循经性,出现的现象多种多样。其中诱发性显性循经感传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人群,而且具有循经性、可控性、效应性、潜在性、趋病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它与隐性循经感传现象均属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而自发性  相似文献   

20.
应用 FJ-1型复合波经络治疗仪治疗冠心病 32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有效率 96,89%.实验证明,循经感传气至病所过程 P 波峰值呈双向调整,Ⅱ导、F导、V_3导联峰值呈正性调整.时值以延长为主,循经感传改善了心肌代谢,增强了机体的保护性适应机能.同时对人体的电活动调向了新平衡.循经感传对心电 P 波的作用是其调控阴阳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