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动态增强扫描变量达峰时间、强化率及斜率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MR动态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患者30例(A组)和正常垂体者30例(B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达峰时间、强化率、斜率及Logistic回归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达峰时间ROC曲线下面积0.896,强化率曲线下面积0.643,强化斜率曲线下面积0.868,三个变量联合ROC曲线AUC 0.907.[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达峰时间、强化斜率对垂体微腺瘤诊断价值较高,三变量联合诊断价值高于单变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T-SI)曲线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或药物实验性治疗证实的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图像后处理软件生成T-SI曲线,并观察其变化特征。结果:所有病例的MR动态增强T-SI曲线均呈明显变化,其中包括13例MR平扫影像基本正常的患者。T-SI曲线出现幅度差的平均起始时间为23s,最大差值的平均出现时间为55s。结论:MR动态增强T-SI曲线对垂体微腺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方法 对 31例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I平扫、常规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MRI平扫有 5例可见异常信号 ,占 16 % ;常规增强扫描显示病灶 19例 ,占 6 0 % ;而动态增强扫描微腺瘤未强化的低信号区与周围正常结构的强化形成明显对比 ,检出 2 8例 ,占90 3%。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垂体微腺瘤MRI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35例垂体微腺瘤动态MRI增强扫描的表现,并进行讨论。结果 平扫示20例TWI为低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早期28例为低或稍低信号,与强化明显之正常垂体呈明显对比。后期微腺瘤强化程度越来越接近垂体信号。结论 在MRI平扫不明确而临床高度怀疑垂体微腺瘤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对临床诊断的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5.
MRI半剂量动态增强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MRI半剂量动态增强对于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5例经随访证实的垂体微腺瘤患者,其中女22例,男3例,年龄20-68岁,均采取先MR平扫,再行半剂量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结果:平扫与半剂量动态增强比较,平扫8例显示瘤灶,15例显示间接征象;半剂量动态增强22例显示效果好。结论:MRI半剂量增强扫描能够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magnetic resonance)动态增强,尤其是TSE(Turbo SpinEcho)快速扫描序列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已经确诊的垂体微腺瘤的MRI资料。结果平扫时显示病灶32.14%(9/28),动态增强显示病灶82.14%(23/28),常规增强扫描显示病灶57.14%(16/28)。平扫与动态增强对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增强与常规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与常规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尤其是使用TSE快速扫描序列对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显著提高,因此,动态增强技术(TSE)应作为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半量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对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并手术治疗或诊断性治疗为垂体微腺瘤的67例患者先行平扫(67例),然后行全量(37例)及半量(30例)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两种动态增强扫描方法在显示垂体微腺瘤的敏感性。结果:平扫、全量和半量Gd-DTPA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出率分别为50.8%(34/67)、75.7%(28/37)和90.0%(27/30),分别比较平扫与全量、全量与半量扫描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结论:MRI平扫及全量、半量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比较,可依次增加垂体微腺瘤显示的敏感性。其中以半量Gd-DTPAMRI动态增强扫描对病灶检出率最高,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首选强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5例脑垂体微腺瘤患者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5例垂体微腺瘤患者血PRL均>40ng/ml。采用德国Siemens Impact 1.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时,用对比剂Gd-DTPA(马根维显),其剂量为0.1mmol/kg,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结果:常规平扫25例中有15例可见异常信号改变,占60%,而动态增强扫描后22例可见正常垂体腺、漏斗、海绵窦逐一明显强化,微腺瘤则尚未强化仍呈低信号区,形成鲜明对比的图像特征,占88%。平扫垂体一侧饱满或T1、T2未见异常信号者并不干扰此特征的出现。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征象,在冠状位上对垂体微腺瘤最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董静  王新荣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1):1034-1034
目的:探讨垂体微腺瘤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分析12例经手术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磁共振(MR)信号的变化。结果:12例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均显示为低信号,3例垂体形态及高度异常,2例累及一侧海绵窦,5例垂体柄偏移。结论:MR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是诊断垂体微腺瘤最理想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0.
垂体腺瘤MRI诊断与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作用及显微镜辅助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优点和适应症。方法对怀疑垂体腺瘤的334例患者先行常规MRI平扫,对未见垂体腺瘤的患者再行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垂体腺瘤手术的患者,全部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经单鼻孔-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结果334例患者经MR平扫或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后,发现垂体腺瘤326人。其中,MRI常规平扫后发现垂体腺瘤297人,MRI常规平扫后未发现垂体腺瘤的37人经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垂体微腺瘤29人。发现垂体腺瘤的326人中,手术316例。手术患者中,252例近全切除,50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16例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引流治愈,余无手术并发症。结论MRI平扫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与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肿瘤的方法相结合,可取得垂体腺瘤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Gd-EOB-DTPA MRI动态增强扫描(DCE)影像特征与单发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相关性,总结提示HCC MVI的MRI影像特征,探讨利用这些影像特征术前预测HCC MVI的可能性。方法分析66例单发HCC的术前MRI资料,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MRI各项影像特征与MVI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肿瘤直径对MVI的诊断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直径(P=0.011)、肿瘤边缘(P=0.019)、瘤周强化(P=0.001)、肝胆特异性期瘤周低信号(P=0.002)是MVI的危险因素,肿瘤信号不均匀(P=0.157)、肿瘤包膜(P=0.207)、ADC值(P=0.481)、T_1减低值比率(P=0.689)与MVI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07;OR=1.024)与瘤周强化(P=0.005;OR=6.670)是MVI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的ROC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6 mm诊断MVI,AUC=0.741,敏感度为0.588,特异度为0.833。有瘤周强化组MVI的发生率是52.4%。结论利用Gd-EOB-DTPA MRI动态增强扫描可术前预测HCC的MVI,肿瘤越大、有瘤周强化的HCC更容易出现MVI。  相似文献   

12.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造影检查92例患者,共102个肝脏病灶,其中59个恶性,43个良性;记录病灶增强方式、开始强化时间、消退时间、时间-强度曲线(TIC)达峰时间;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关系,对开始强化时间、消退时间、TIC达峰时间用ROC曲线分析。结果肝脏恶性病灶与良性病灶在动脉相强化模式、门脉相回声及整体强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相20s强化为病灶良恶性诊断标准,敏感性为85.0%,假阳性为14.1%;以时间强度曲线达峰时间33s为诊断标准,敏感性81.4%,假阳性为10.2%。结论超声造影动脉相早期强化作为肝恶性肿瘤诊断指标有临床价值,结合其他指标有助于提高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曲线类型与早期强化率对乳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乳腺病变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分析病变增强后血流动力学特点,包括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及96s、144S早期强化率。结果对乳腺病变良恶性的诊断: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灵敏度为0.842,特异度为0.762,AUC值(ROC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083;96S早期强化率(%)的灵敏度为0.526,特异度为0.857,舯C值为0.7193;144S早期强化率(%)的灵敏度为0.737,特异度为0.857,AUC值为0.8534。结论在诊断乳腺病变的良恶性方面,96S、144s早期强化率与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类型三者相比:96S、144S早期强化率的特异度较高;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的灵敏度较高;144S早期强化率的AUC最大,即144S早期强化率的诊断价值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1.5T场强下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和磁共振波谱(MRS)诊断前列腺癌的能力。方法2011年4月-2012年12月,根据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在36例患者的MRJ图像中测得216个感兴趣区,其中癌肿组131个,良性组85个,对测得的DCE.MRJ和MRS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癌肿组和良性组在枸橼酸盐(Cit)积分(integral)、胆碱复合物(Cho)积分、(肌酸+CHo)/Crt比值(CC/Cit)、时间信号曲线类型、达峰时间、时间差、初始值、强化速率、强化比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ROC曲线,CC/Cit和强化速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3和0.719,达峰时间、时间差、强化比率和Cit积分的AUC〈0.400,CC/Cit的最佳工作点为0.775,其特异度为0.85,灵敏度为0.79,AUC为0.853。强化速率的最佳工作点为60.89,其特异度为0.66,灵敏度为0.71,AUC为0.719。结论在1.5T场强下,波谱分析诊断前列腺癌比DCE.MRI具有更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但也容易受到干扰因素影响,而DCE.MRI常常能弥补这些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CEUS的定性指标和定量参数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超声引导下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结节233例,其中恶性结节95例,良性结节138例。通过超声造影检查,观察乳腺病灶区的定性指标和定量参数,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定性指标和定量参数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恶性结节的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显示CEUS的增强强度、增强速度、增强后形态、增强后范围、增强后边界、有无毛刺、有无灌注缺损和Peak%是诊断乳腺恶性结节的重要指标和参数(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得出,优化后的诊断指标和参数为增强后范围、有无灌注缺损、有无毛刺、增强后边界、增强后形态(P<0.05)。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乳腺恶性结节的准确率为81.5%,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11、0.841。结论 乳腺CEUS的增强后范围、有无灌注缺损、有无毛刺、增强后边界、增强后形态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有助于诊断乳腺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单独及二者联合对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4类结节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16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常规超声检查,且分类为TI-RADS 4类的13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59个结节,分别行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建立超声造影及二者联合诊断甲状腺结节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及二者联合的诊断价值。得出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及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漏诊率。 结果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的超声造影特征多表现为:低增强、不均匀性增强、不完全或无环状增强及达峰时间晚于周边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378、69.194、29.434、7.375,P均<0.01)。联合诊断时,增强均匀度、有无环状增强及弹性评分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是诊断结节的独立指标。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0.921±0.023),大于超声造影和弹性成像单独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0.029、0.80±0.038)。联合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及较低的漏诊率(分别为92.1%、86.2%、84.6%与7.9%)。 结论超声造影联合弹性成像可显著提高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半定量鉴别诊断良恶性肺部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102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切除后的病理结果,将肺癌患者作为恶性组(n=47),将良性肺部占位病变患者作为良性组(n=55)。所有患者均行DCE、MRI扫描,获得半定量参数,包括达峰时间、最大浓度、对比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最大线性斜率。比较良恶性肺部占位性病变组半定量参数的差异,并用ROC曲线评价上述各参数鉴别价值。  结果  恶性组病例中病灶以囊实性、不均匀强化、不规则形态、边界不清晰为主,良性组病例病变以囊性、均匀强化、规则形态、边界清晰或欠清晰为主。两组常规MRI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恶性组达峰时间参数水平低于良性组(P < 0.05),恶性组最大浓度、曲线下面积、最大线性斜率参数水平高于良性组(P < 0.05);以病理结果为标准,绘制半定量参数ROC曲线,最大线性斜率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37,诊断效能较其余参数高,最大线性斜率准确度最高84.4%,最大浓度特异度最高为92.7%,达峰时间敏感度最高为97.9%。  结论  DCE-MRI半定量参数可鉴别诊断良恶性肺部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18.
DCE-MRI联合IVIM-DWI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联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IVIM-DWI)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乳腺病变接受DCE-MRI及IVIM-DWI检查的患者8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共93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42个(良性组),恶性病灶51个(恶性组).对两组的DCE-MRI参数(病变形态、强化特点、峰值时间、最大增强斜率和TIC类型)及IVIM-DWI参数(f、D和D*值)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CE-MRI、IVIM-DWI及二者联合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DCE-MRI、IVIM-DWI及二者联合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为形态、TIC类型,D值,形态、TIC类型及D值.DCE-MRI、IVIM-DWI及二者联合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8.43%、71.43%、75.27%,70.59%、66.67%、68.82%,84.31%、78.57%、81.72%.3种方法的AUC分别为0.75、0.69、0.81.结论 DCE-MRI联合IVIM-DWI可提高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联合应用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临床疑似前列腺癌的患者202例,所有患者均行实验室检查及经直肠多模态超声检查,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前列腺癌组和非前列腺癌组,应用Logistic回归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分别建立多模态超声诊断前列腺癌的模型及多模态超声联合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资料诊断前列腺癌的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比较新建两个模型、实验室检查、临床资料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 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弹性成像、造影剂到达时间、峰值强度、强度差以及单位时间增强强度诊断前列腺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9、13.81、44.15,Z=1.55、2.16、2.81、2.43,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弹性成像和强度差是诊断前列腺癌的独立预测因子,建立模型多模态超声(MUS)评分。联合MUS评分、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US评分、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和年龄是诊断前列腺癌的独立预测因子,建立模型MPA(MUS-PSAD-AGE)评分。MPA评分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0.906,敏感度78.50%,特异度91.49%,阳性预测值91.30%,阴性预测值78.90%,MUS评分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0.773,敏感度53.27%,特异度92.55%,阳性预测值89.10%,阴性预测值63.50%,PSAD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0.847,敏感度76.64%,特异度89.36%,阳性预测值89.10%,阴性预测值77.10%,年龄诊断PCa的ROC曲线下面积0.675,敏感度77.57%,特异度48.94%,阳性预测值63.40%,阴性预测值65.70%。MPA评分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最高,且与MUS评分、PSAD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48,t=-4.45,P均<0.05)。 结论多模态超声联合PSAD及年龄诊断前列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