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并脑疝急诊手术治疗效果,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年来通过绿色通道急诊手术治疗的15例动脉瘤破裂致颅内血肿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研究。结果入院至急诊手术平均时间为65 min。15例患者术前均行头CT检查后直接行CTA检查。成功实施动脉瘤夹闭术;手术后3个月随访时行GOS评分,8例生活自理,2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结论绿色通道能够明显缩短术前准备时间,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脑内血肿患者早期急诊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和运城市中心医院在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展开研究分析,均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是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均通过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对患者颅内动脉瘤图像资料、自身状况和合并颅内病理状态进行有效分析,并对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是手术的符合率进行对比。结果 80例确诊88个颅内动脉瘤数,手术治疗28例,其中,26例为单个颅内动脉瘤,2例为两个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介入栓塞治疗52例,其中,48例为单个颅内动脉瘤,2例为两个颅内动脉瘤,2例为三个颅内动脉瘤。通过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2个肿瘤误判,其同手术诊断符合率为100.0%、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6.2%。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时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较高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Advantx LCV加高档数字血管造影系统,对35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做旋转X线DSA检查.并于常规DSA检查比较。结果:旋转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35例病人常规DSA发现32例。3例只有通过旋转DSA才能发现。30例动脉瘤解剖结构显示不清的加摄旋转DSA后动脉瘤瘤颈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显示清晰。结论:旋转DSA可更好地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血管解剖结构。对临床诊断治疗颅内动脉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7月,对5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方案。结果:57例患者经2D和3D检查,确定48例共51个动脉瘤,分别采取血管内治疗及手术夹闭等治疗。结论: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特征显示极佳,对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临床医药实践》2017,(1):23-25
目的:探讨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早期急诊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Hunt-Hess分级Ⅳ、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急诊行头颅CTA检查,5例进一步行DSA检查,均在24 h内急诊手术治疗。结果:检查共发现颅内动脉瘤55个,其中前交通动脉19个,后交通动脉12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4个,眼动脉段动脉瘤4个,大脑前动脉动脉瘤5个,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个。47例患者中多发动脉瘤8例。术后改良Rankin评分评价手术结果,1分2例,2分18例,3分5例,4分13例,5分5例,另有4例死亡。结论: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病情凶险,预后差,早期急诊手术治疗可以减少再出血,缓解颅内压增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常规准备、治疗原则及技术要求,为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提供基础保障。方法:分析我院近三年129例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总结出经验。结果:在129例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手术中,有121例致密栓塞;有4例连载瘤动脉一起栓塞。术后1~3年随访,患者均无复发。结论:了解掌握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常规准备、治疗原则及基本技术要求,对完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的进行分析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采用PHILIPS多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CTA成像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者经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共发现37例患者存在动脉瘤,诊断准确率为92.5%(37/40),颅内血管显示良好,获得动脉瘤的完整形态以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37例患者中显示,有10例是前交通动脉瘤,9例是右侧后交通动脉瘤,10例是双侧后交通动脉瘤,8例是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例。经过测量,动脉瘤中最大直径为3~24mm,平均13.56mm。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无创、快捷、准确等优点,检查费用低,是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患者采取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42例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本院接收的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患者,均给予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无死亡患者,术后第1天CTA均显示桥血管通畅.术后早期2例患者出现偏瘫,1例检查同侧基底节区小梗死灶,1例为桥血管闭塞,经相关治疗逐步恢复肌力.2例患者在输术后出现耳前桥血管搏动消失,CTA证实桥血管闭塞.对患者随访6~12个月发现,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症状在术后3个月内消失;动脉瘤近端结扎或夹闭者、动脉瘤孤立者,术后CTA显示动脉瘤影消失.另有2例术后6个月时CTA显示桥血管闭塞,其余患者未见桥血管闭塞;术后,患者舒张期、收缩期血流速度均显著快于术前,血流阻力低于术前,均P< 0.05.结论 颅内复杂性动脉瘤采用高流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有效,血管通畅率高,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崔建平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2):1850-185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3例疑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检查,观察其原始数据和图像与经过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处理后的头像和数据比较结果;部分病例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检查出颅内动脉瘤21例,脑动脉畸形2例,脑静脉畸形1例;25例脑内血肿的患者中,检查出脑动静脉畸形4例;23例颅内动脉瘤中,大脑动脉瘤7例,颈动脉动脉瘤3例.8例颅内动脉瘤钛夹夹闭手术、2例脑动脉畸形术以及2例脑动静脉畸形伴巢内动脉瘤切除术,经手术所见与手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相符.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和术后复诊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董福仁  张祥林  王志铭  雷振 《江苏医药》2013,39(2):202-204,249
目的 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经普通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8例,均行3D-CTA和DSA检查并同时获得CT三维图像;对颅内动脉显示情况、动脉瘤检出情况、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颅骨解剖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DSA一样,CTA图像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动脉瘤确诊患者35例,检出动脉瘤42个;其中,DSA检出动脉瘤40个,CTA检出动脉瘤41个.CTA对25个瘤颈形态及与载瘤血管三维立体结构清晰显示,DSA仅对8个动脉瘤颈清晰显示(P<0.05).结论 3D-CTA可以作为临床筛选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近远期疗效及复发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近远期临床疗效,分析术后颅内动脉瘤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82例患者血管内栓塞术成功治疗颅内动脉瘤79例(86枚),失败3例(3枚),术后3个月改良RS评分0分65例(79.27%),改良RS评分1~2分9例(10.98%),改良RS评分3~5分5例(6.10%),改良RS评分6分3例(3.66%).74例患者栓塞术后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平均(14.67 ±5.24)个月,复发9例,复发率12.16%.颅内动脉瘤术后复发与血管内栓塞术不完全栓塞密切相关(x2 =22.604,P<0.01),与颅内动脉瘤颈宽颈密切相关(x2=6.767,P<0.01).结论 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满意的近远期疗效,其术后复发与动脉瘤栓塞不致密有关,应用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宽颈颅内动脉瘤栓塞致密度是防止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以本院2010年7月~2013年1月收治的颅内多发动脉瘤行显微手术治疗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方法和技巧。结果12例患者经过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全部26个动脉瘤均夹闭成功,在术后康复方面,有8例恢复良好,3例有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所有患者在术后进行CTA或DSA复查时,都未见动脉瘤显影,证明动脉瘤已成功被夹闭。结论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手术方法复杂,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手术方案,诊断上需注意判断责任动脉瘤的所在位置,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责任动脉瘤的正确处理,并尽早、尽量地通过一期手术处理所有动脉瘤,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不同减影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情况。方法对40例动脉瘤患者经3D-CTA与DSA检查出的46个动脉瘤予以比较研究,评估出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40例患者的46个动脉瘤,3D-CTA准确检出42个,DSA检出45个,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小动脉瘤的诊断上3D-CTA不及DSA,而3D-CTA在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壁钙化及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3D-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共32例,均采用血管介入治疗。结果 27例动脉瘤腔完全填塞;3例非致密栓塞,1例动脉瘤颈部残留,1例填塞失败。结论颅内破裂患者需要经过DSA的全面检查确诊颅内瘤的存在,在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血管介入治疗具有安全可靠、适应证广等诸多优点,特别是针对于危险区域动脉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应用的时间和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8年6月我院48例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1次/d)口服,3个月、6个月后各行1次血常规及凝血检查;3个月后行DSA检查,评价动脉瘤形状及患者神经功能情况。结果3个月内,口服阿司匹林较未口服阿司匹林患者发生神经功能缺失明显减少,P<0.05;口服阿司匹林6个月的患者发生神经功能缺失情况与口服3个月组比较,P>0.05。口服阿司匹林患者血常规及凝血、动脉瘤形状无明显变化。结论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个月可达到防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作用,不增加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发生危险或引起动脉瘤破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9例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方法将我科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9例颅内动脉瘤采用脑血管造影及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进行总结。结果 9例患者术后复查头颅CTA示动脉瘤瘤体已栓塞,未显影,患者意识清楚,头痛、头昏症状缓解,其中有3例患者言语功能未完全恢复,口齿很不清楚,有1例患者下肢有轻度水肿。结论采用脑血管造影并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是目前县市级基层医院颅内动脉瘤治疗的较好方法,该手术创伤小、手术风险小、安全性大,缺点是手术材料弹簧圈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主要起病形式,致死率、致残率高。在美国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占人群比重的6%,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隐匿性颅内动脉瘤得早期诊断和针对已破裂动脉瘤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现对其诊断,治疗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周钟阳  汪恩焕  裴士文 《安徽医药》2017,21(8):1449-1451
目的 通过总结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7月期间,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评价及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预后评分,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 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治疗11例,行单纯支架治疗2例,均为致密栓塞无复发,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0例,4例瘤颈残余,5例复发,出院后随访3~12个月,GOS预后评分:良好者20例,不良者3例.结论 血管内支架辅助的方法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效果肯定,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方法,但需合理选择支架的种类、大小及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