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胎龄早产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的特点,并与足月儿比较,探讨其发育规律.[方法]排除听力及脑损伤危险因素的早产儿68例为研究组,同期住院分娩的无听力及脑损伤危险因素的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早产儿于生后3~7 d及矫正胎龄37~42周.足月儿生后3~7 d分别进行BAEP检测,比较各组BAEP各波形参数.[结果]80 dBnHL短声刺激下,早产儿和足月儿BAEP各波形中均以Ⅰ波、Ⅲ波和Ⅴ波分化发育较清晰;早产儿随胎龄增加Ⅰ、Ⅲ、Ⅴ波潜伏期及峰间期逐渐缩短,波幅则呈增高趋势,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产儿组在矫正胎龄时的BAEP波形与足月儿组比较,Ⅰ、Ⅲ、Ⅴ波潜伏期,峰间期及各波振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产儿的脑干诱发电位发育相对不成熟,听觉神经通路存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对早产儿BAEP的分析不能套用足月儿的判断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听性脑干反应特点,为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130名存在听力损失的噪声作业工人(噪声组)和35名非接触噪声的行政人员(对照组)分别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及纯音听阈测试,然后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噪声组波Ⅰ、波Ⅲ的出现率(85.77%、85.7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0%,P<0.05);噪声组左、右耳的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波Ⅲ、波V潜伏期明显延长(P<0.001);噪声组工龄<10年和工龄≥10年的ABR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组语频听阈异常者的波Ⅰ潜伏期缩短、波Ⅲ潜伏期延长,与语频听阈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噪声性听力损失的ABR具有以下特点:①双耳ABR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基本对称;②噪声可引起ABR波Ⅰ、波Ⅲ的单一缺失或联合缺失;③噪声可引起ABR波Ⅲ、波V潜伏期的明显延长,这种改变与工龄无关;④随着听力损失由高频向语频的发展,可出现ABR波Ⅰ潜伏期的缩短和波Ⅲ潜伏期的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 22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34周,190例),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周,412例)和足月儿组(≥37周,618例)。对比分析各组RDS患儿资料。结果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RDS发生率分别为25.26%、7.77%和4.2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在胎龄、出生体质量、Apaga评分、产前使用皮质激素、母亲糖尿病、胎膜早破、出生窒息、剖宫产、不明原因早产和呼吸困难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使用PS和使用机械通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DS在34周胎龄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不同胎龄RDS患儿临床特点各不相同,临床上应严格掌握其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管理、诊断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中TFR、IGFBP-3含量在早产儿出生后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为精确评价早产儿营养状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73例早产儿中28周≤胎龄<30周15例为Ⅰ组,30周≤胎龄<32周29例为Ⅱ组,32周≤胎龄<34周29例为Ⅲ组,分别测定3组中早产儿生后第1、7、14天血清TFR、IGFBP-3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3组早产儿出生第1天TTR含量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生第1、7、14天时血清TTR含量随日龄增长明显增高,IGFBP-3含量生后7天增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FR、IGFBP-3含量对评估早产儿生后早期营养状况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胎龄早产儿的听力发育状况及听力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瞬态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TEOAE)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对2012年1月-2012年8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和母婴同室住院的328例早产儿和9 086例足月新生儿(对照组)进行听力筛查。结果 早产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明显低于足月儿(χ2=183.67,P<0.01)。且胎龄越小的早产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越低。28周≤胎龄<31周35例,通过16例,通过率45.71%;31周≤胎龄<34周124例,通过81例,通过率65.32%;34周≤胎龄<37周169例,通过135例,通过率79.88%。各组通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17,P<0.01)。 结论 早产儿是听力损失的高危人群,应重点监测,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早产儿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对早产儿纠正年龄1岁内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出生胎龄< 34周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经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后于住院期间使用rhEPO治疗(生后7天开始,250 IU/kg,皮下注射,每周3次)的治愈出院早产儿101例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组;患儿家属不同意住院期间使用rhEPO治疗的治愈出院早产儿9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42天时的脑干诱发电位(BAEP)及纠正年龄3~6月龄、9~12月龄时的智能发育情况.结果 ①EPO组42例和对照组37例患儿BAEP检查报告进行分析:对照组左耳Ⅲ波、Ⅴ波波峰潜伏期(PL)均明显长于EPO组(t值分别为-2.350、-2.357,均P<0.05);对照组右耳Ⅰ波、Ⅲ波、Ⅴ波PL均明显长于EPO组(t值分别为-8.494、-2.063、-2.179,均P<0.05);对照组左耳Ⅰ~Ⅲ波、Ⅰ~Ⅴ波波峰间潜伏期(IPL)均明显长于EPO组(t值分别为-2.851、-2.634,均P<0.05);②对早产儿纠正年龄3~6月龄时进行Gesell测试:EPO组80例,对照组71例,EPO组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58、-5.292、-2.311、-4.169,均P<0.05);早产儿纠正年龄9~12个月时参加Gesell测试的早产儿为:EPO组72例,对照组59例,EPO组大运动、语言、适应性、个人社交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82、-2.355、-2.065、-2.385,均P<0.05);③EPO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BAEP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686、4.628、4.366,均P<0.05).结论 出生胎龄<34周早产儿生后7天开始使用rhEPO治疗可以降低住院期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的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早产儿纠正胎龄1岁内的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早产儿早期血清蛋白生化指标在评价早产儿营养状态的价值。方法 选择早产儿263例,将其中全部适于胎龄(AGA)早产儿(207例)分为28周≤GA≤34周组及34周<GA<37周组;将263例28周≤GA≤34周及34周<GA<37周两组早产儿分别分为小于胎龄(SGA)及AGA进行比较;根据出生体重分为≤2 000 g组,>2 000 g组。所有早产儿于出生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2 ml,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水平,并计算血清前白蛋白质量(SPMPA),统计所有早产儿住院时间。结果 小胎龄组SPMPA、ALB、GLO明显低于大胎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胎龄组PA亦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000 g组SPMPA、ALB显著低于>2 000 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及GLO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A组SPMPA均明显低于AGA(P<0.05);胎龄越小、体重越低,住院时间越长,且SGA住院时间明显增加(P<0.05);SPMPA与出生体重呈明显正相关(r=0.540,P<0.05)。结论 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血清前白蛋白质量、白蛋白水平越低;SPMPA是评价早产儿成熟度及营养状况最敏感的指标,还可作为区分SGA和AGA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新生儿血糖和三酰甘油浓度,评价能量代谢状况,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出生的健康新生儿68例,30周<胎龄<42周,无合并症,其中早产儿38例(早产儿组),足月儿30例(足月儿组).生后30min内测随机血糖1次,以后每隔4 h测1次,同时在生后24 h内取股静脉血2 ml,检测血糖和二三酰甘油浓度.结果 早产儿组三酰甘油浓度[(0.51±0.28)mmol/L]显著低于足月儿组[(0.84±0.40)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0,P=0.000);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血糖比较[(2.94±1.27)mmol/L比(3.24±1.08)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4,P=0.310).早产儿组低血糖发生率(21.1%,48/228)明显高于足月儿组(10.0%,18/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68,P<0.05).三酰甘油浓度与胎龄及体重呈正相关(r=0.543、0.319,t=5.253、2.734,P均<0.05),血糖与胎龄及体重无相关关系,与三酰甘油浓度亦无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 新生儿能够较好地维持血糖.三酰甘油浓度与胎龄或体重呈正相关.早产儿三酰甘油浓度低,易发生低血糖,应及早补充脂肪.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法用固相化免疫放射法测FT3、FT4,用免疫放射法测TSH.结果早产儿组FT3、FT4明显低于足月儿组,P分别<0.005和<0.05,TSH两组无显著差异.孕周≤33周组FT3明显低于>33周组(P<0.01).体重≤2 000 g组FT3明显低于>2 000 g组(P<0.05).不同孕周组和体重组的早产儿FT4和TSH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明显低于足月儿,而且与胎龄和出生体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月龄婴儿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建立健全正常的ABR数据库、促进新生儿听力正常发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8年6月在山西阳泉阳煤集团总医院进行ABR测试的115例婴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月龄分为新生儿组15例,1~3月组30例,4~6月组30例,6月组40例。比较4组婴儿70 d B n HL给声强度以下的波Ⅰ、Ⅲ、Ⅴ的潜伏期,Ⅰ~Ⅲ、Ⅲ~Ⅴ、Ⅰ~Ⅴ波的波间期,Ⅴ/Ⅰ波振幅比,阈值附近Ⅰ、Ⅲ、Ⅴ波的引出情况。结果4组婴儿左耳的Ⅰ波潜伏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新生儿组左耳和右耳Ⅲ波、V波的潜伏期显著高于4~6月组和6月组,1~3月组左耳和右耳III波、V波的潜伏期显著高于4~6月组和6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新生儿组、1~3月组、4~6月组左耳和右耳Ⅰ~Ⅲ波、Ⅲ~Ⅴ波、I~Ⅴ波的波间期显著高于 6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新生儿组和1~3月组左耳ABR反应阈显著高于6月组,新生儿组、1~3月组、4~6月组左耳V/I波振幅比显著低于6月组;新生儿组、1~3月组、4~6月组右耳ABR反应阈显著高于6月组,Ⅴ/Ⅰ波振幅比显著低于6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4组左耳Ⅰ、Ⅲ、Ⅴ波引出率均为100. 00%,新生儿组和1~3月组右耳Ⅰ、Ⅲ、Ⅴ波引出率均为93. 33%,4~6月组右耳Ⅰ、Ⅲ、Ⅴ波引出率96. 67%,6月组右耳Ⅰ、Ⅲ、V波引出率100. 00%,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随着月龄的增大,婴儿ABR测试的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呈逐渐缩短趋势,但左耳与右耳的听觉通路神经发育不完全平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判断。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语言发育是儿童神经心理发育的重要表现,也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掌握婴幼儿及早产儿的语言发育规律和脑功能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明确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将有助于早期发现语言障碍、阅读障碍、构音障碍等常见言语与语言的问题,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使儿童在关键期获得丰富的语言信息刺激,补偿先天及后天造成的缺陷,从而促进儿童达到最大形式的社会化。该文将重点阐述婴幼儿及早产儿语言发展规律及国内外关于婴幼儿语言发展量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研究免疫球蛋白在防治早产儿、足月小样儿感染方面的疗效.方法 将79例早产儿及足月小样儿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治疗组41例(用免疫球蛋白),对照组38例(不用免疫球蛋白).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感染发生率(65.85%及89.50%,P<0.05),严重感染发生率(26.80%及63.20%,P<0. 01),死亡率(9.76%及31.60%,P<0.05),出生体重≤2000g的死亡率(11.1%及66.7%,P<0.01)及孕周≤34周的死亡率(8.7%及对照组62.5%,P<0.01),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结论 用免疫球蛋白防治早产儿及足月小样儿,能使感染率降低,死亡率明显降低,免疫球蛋白对防治早产儿及足月小样儿感染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高危儿、早产儿规范化的早期干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在婴幼儿发育最快的早期接受丰富的视、听、感、触觉训练塑造最优的大脑皮层,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和重组结构功能的效果。方法:利用家庭的功能作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教会家长育儿知识,从语言、运动、认知、生活、交往能力几方面对高危儿进行有计划的干预,重点进行按摩和婴儿操训练,异常儿童留院强化训练。结果:早期干预组婴儿在出生体重、胎龄、NBNA评分、5 min Apgar评分与常规育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经过1年的治疗,异常神经征象消失,只有1例出现脑瘫,发生率为0.38%,常规育儿组脑瘫发生率高达7.89%。结论:早期干预可有效地提高高危儿的智力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降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窒息新生儿复苏后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足月儿与近足月儿(34周≤胎龄<37周)窒息复苏后在新生儿早期的预后。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8月至2006年3月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窒息后足月儿263例和近足月儿83例,有先天性畸形的患儿被排除。收集资料(包括母亲的孕期并发症、羊水情况、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等),比较近足月儿和足月儿呼吸困难及近期预后不良(因病重转院、放弃治疗或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足月儿组出现呼吸困难表现的为39.9%(105/263),因病重转院、放弃或死亡的为6.1%(16/263),平均吸氧时间为2d/(1~4)d,平均住院时间为4d/(2~8)d。近足月儿组出现呼吸困难的为57.8%(48/83),较足月儿组高(P<0.01);新生儿早期预后不良为30.1%(25/83),高于足月儿组(P<0.001),平均吸氧时间为2.5d/(1~6)d,平均住院时间为9d/(1~24)d,均高于足月儿组(P<0.001,P<0.001)。近足月儿中,经剖宫产娩出的新生儿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于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P<0.01)。结论近足月儿窒息复苏后,呼吸困难和新生儿早期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因此,临床上需对近足月儿窒息复苏后的处理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在生后第12个月和第18个月两个年龄段的神经行为发育差异,并比较两个年龄段的神经行为发育变化。方法以75例晚期早产儿和80例足月儿为两组样本,检测其在生后第12个月和第18个月2个年龄段的神经行为发育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在生后第12个月,晚期早产儿的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个人社交等5方面发育商得分均显著低于足月儿(t值分别为-3.837、-5.801、-3.532、-5.258和-4.582,均P<0.05);在第18个月作比较,晚期早产儿的上述5方面发育商得分均显著低于足月儿( t值分别为-2.786、-3.967、-4.946、-4.155和-3.449,均P<0.05);晚期早产儿第18个月的大运动得分显著高于第12个月,而个人社交得分显著低于第12个月( t值分别为1.982和-4.214,均P<0.05);足月儿第18个月的大运动、适应能力得分显著高于第12个月,而个人社交得分显著低于第12个月( t值分别为2.188、2.683和-3.880,均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在第12个月和第18个月年龄段的神经行为发育与足月儿比较仍处于低值;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其个人社交在第18个月的分值均低于第12个月,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晚期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不够成熟,关注和促进晚期早产儿早期发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贝莉婴儿发育量表-Ⅱ(BSID-Ⅱ)方法评估早期干预对晚期早产儿(LPIs)早期神经心理和视觉发育的影响,为有效开展系统的早产儿早期干预及评估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LPIs干预组(A组)、LPIs对照组(B组)、足月儿(FTIs)对照组(C组)进行定期随访,并对A组实施早期干预;于矫正月龄3+0.7、6±0.7、12±0.7时对三组随访婴儿进行FVEP、BSID-Ⅱ评估。结果 1)FVEP 评估①A组3、6、12月龄P1均值为165.59、131.91、102.20。②A组随月龄增大P1均值逐渐接近C组,12月龄C、A两组P1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LPIs经干预后脑视觉神经发育速度加快。2)BSID-Ⅱ评估①A组对3、6、12月龄PDI均值为89.6、94.5、102.8;MDI均值为88.9、95.3、101.4;C组PDI 均值为103.2、103.7、108.2;MDI均值为100.7、104.3、106.1。三组间各月龄C组PDI、MDI均值最大。②A组PDI、MDI均值随月龄增大逐渐接近C组,但12月龄C、A两组PDI、MDI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LPIs经干预后脑精神运动发育速度加快,但仍落后于足月儿。结论 LPIs的视觉、认知及运动发育水平虽正常但落后FTIs,早期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其该发育水平。婴儿1岁以内视觉发育呈非匀速水平,对LPIs早期干预,矫正6月龄后见追赶式发育。LPIs干预后6月龄综合发育水平优于单纯的视觉发育水平。建议两种评估方法结合使用,起到优势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早产儿的出生率逐年上升。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重症急救技术的提升,早产儿的死亡率持续下降,但存活下来的早产儿脑损伤和出生后发育异常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对比足月儿,早产儿心理及行为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也较多。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和干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分析早产儿的干预研究,为早产儿的养育干预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AIMS: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mothers of premature infants compared with mothers of term infants differ in the structure which they impose on the vocal exchanges with their infants. METHODS: Thirteen mothers and their premature and term babies, were observed at discharge and 2 months later in three situations: free play, changing nappy, and feeding. Maternal child-directed speech was coded as well as the timing of their utterances in respect to the infants' vocalizations. The mean relative frequency of infant vocalizations following maternal child-directed speech was computed. 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mothers of premature babies in comparison with mothers of term babies, followed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their infants' vocalizations with an utterance directed at the child. In contrast, term infants compared with preterm infants followed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their mother's utterances with a vocalization. CONCLUSION: Mothers of premature and of term babies differ in their timing of child-directed speech. This might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of premature and term infants.  相似文献   

19.
We have reviewed the outcome and feeding of the 28 cystic fibrosis (CF) infants diagnosed at St James's University Hospital, Leeds, during 15 years between 1974–1988. During this period most infants were fed on either standard formula milk feeds or a lower fat, higher protein mix (CF milk). It was the practice to prescribe pancreatic enzymes from the diagnosis of CF, wean the infant on to solids between 2 and 3 months of age and provide extra calorie supplements if infants were not thriving adequately. The mean weight at birth (s.d.) was 3.33 (0.45) kg and at 12 months was 9.56 (1.21) kg. It is concluded that CF infants provided with adequate energy intake and appropriate pancreatic enzymes should thrive satisfactorily.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早产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10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以及早产儿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出生季节、出生体重,母亲年龄、职业、婚姻状况、体质指数、受孕方式、胎产次、妊娠期并发症(包括产前发热、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生长受限)及产前激素使用情况等潜在影响.纳入同期住院的97例足月儿作为对照病例.结果 早产儿组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36.81±16.64)nmol/L,足月儿组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40.49±12.75)nmol/L,早产儿组显著低于足月儿组(t=-2.45,P=0.02);早产儿组维生素D严重缺乏、缺乏、不足和充足的比例分别为26.00%、53.20%、16.40%、4.30%,足月儿分别为0、76.30%、21.60%和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88,P<0.01).维生素D缺乏组早产儿母亲的年龄大于偏低组(t=2.15,P=0.03),缺乏组的母亲体质指数小于偏低组(t=7.74,P<0.01),缺乏组的血钙含量低于偏低组(t=-2.31,P=0.02).夏秋季节出生早产儿维生素D营养状况好于冬春季节(χ2=6.8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母亲年龄(OR=1.28,95%CI:1.19~1.37,P<0.01)、母亲BMI(OR=0.82,95%CI:0.75~0.89,P<0.01)、冬春季节出生(OR=0.57,95%CI:0.33~0.97,P=0.04)为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结论 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较高;母亲年龄、体质指数及冬春季节出生是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