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病毒性脑炎效果。方法:对2005~2009年我院收治的5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对其中29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与同期25例单纯常规治疗(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主要症状好转时间及病死率。结果:丙种球蛋白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神志转清、热退、惊厥缓解时间及病死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病毒性脑炎可调节病毒性脑炎患儿的免疫机制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群  钟秋  梁业梅 《西部医学》2009,21(11):1897-1898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根据住院时间段将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床边CBP疗法。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后遗症发生率、昏迷时间、退热时间、反复抽痉或惊厥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死率、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的昏迷时间、退热时间、反复抽痉或惊厥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常规综合治疗加用CBP疗法,可提高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继发性病毒性脑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继发性病毒性脑炎*苏智军张奕返史美育向骏郭如意关键词脑炎,病毒性;丙种球蛋白病毒性传染病的病毒感染可侵犯神经系统而致大脑急性炎症,重症患者可发生惊厥与昏迷,因缺乏特效治疗,病死率较高,病后常留有严重后遗症。1994年来...  相似文献   

4.
<正> 新生儿惊厥是由很多疾病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种症状,病因较复杂。其病因按有无感染分为感染性惊厥(热性惊厥)和非感染性惊厥(无热性惊厥);按病变部位分为颅内性惊厥和颅外性惊厥。一、感染性惊厥 1.病毒性脑炎或病毒性脑膜脑炎 (1) 出生前(胎内)病毒感染:孕母感染病毒血症,病毒经胎盘垂直传播给胎儿,引起胎儿病毒血症发生胎儿病毒性脑炎或病毒性脑膜脑炎致脑部炎性或变性病变而产生惊厥。常见有风疹病毒和巨细胞包涵体病毒。 (2) 出生时(产道)病毒性感染;单纯性疱疹是女性生殖道内一种复发性感染,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等皮肤损伤而招致感染,发生单纯性疱疹病毒性脑炎。  相似文献   

5.
急性病毒性脑炎是小儿惊厥常见原因之一。本文对103例伴有惊厥发作的急性病毒性脑炎进行临床分析。间断抽搐是本病主要症状,多数伴有发热、意识障碍。惊厥持续状态较多,占47.5%。抽搐次数多,持续时间长者,预后不好。本病目前无特效疗法,(?)厥是治疗的主要矛盾,应及时、积极地控制,以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6.
小儿病毒性脑炎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研科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4):474-474,499
目的通过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明确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根据临床表现,生化检验、影像学分析了解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结果生化检验、影像学检查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由于病程呈自限性,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正确合理的治疗,是保证病情顺利恢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最多见的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于其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病程也具一定的特点,较易于被人们所认识。其它各种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肠道病毒及疱疹病毒所致的脑炎,由于有些地区实验室诊断条件不够,不易确定其病原学诊断,但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本文适用于上述病毒性脑炎中伴有持续惊厥症状者。在这些患儿中,对其持续惊厥症状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小儿病毒性脑炎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玉兰 《陕西医学杂志》1996,25(12):712-713
对6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分析表明: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脑脊液常规检查,并非都是“无菌性脑炎“的典型变化。因病原学诊断困难,主要靠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检查进行诊断;脑电图检查对诊断很有帮助,本组脑电图异常率达98.43%。CT对判断预后有很大帮助。昏迷与惊厥时间对预后有密切关系,惊厥与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早期治疗、及时控制惊厥,纠正脑水肿可减少后遗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对近2年来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20例患者采用干扰素治疗(治疗组),并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方法相对照。结果:治疗组其退热、惊厥控制、肢瘫恢复、头痛、呕吐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应用干扰素佐治病毒性脑炎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重型病毒性脑炎的病死率较高,以往采用抗生素,神经细胞营养药物,激素等对症治疗,效果尚不够理想。近年来,国内应用高压氧治疗病毒性脑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院自1993年8月以来采用高压混合氧治疗病毒性脑炎2l例,治疗效果较好,其中一例极重型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甚好,现将这一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0~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确诊为病毒性脑炎患儿44例,其中高压氧治疗组24例,男13例,女11例。结果:治疗组退热时间、头痛、呕吐消失时间、意识清醒时间、惊厥控制时间、肢瘫恢复时间以及锥体束征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高压氧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病毒性脑炎与脑膜炎患儿引发惊厥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3月所收治的85例病毒性脑炎与脑膜炎患儿,其中惊厥患儿将其作为实验组(42例),没有出现惊厥的患儿对照组(43例)。对可能造成患儿出现惊厥的单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再通过Logistic多因素进行回顾分析,以此来得出引发VEM患儿惊厥的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患儿头晕、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潘氏试验阳性、消化系统异常等方面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都属于病毒性脑炎与脑膜炎患儿引发惊厥的危险因素。结论病毒性脑炎与脑膜炎患儿引发惊厥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了头晕、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潘氏试验阳性、消化系统异常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常见病原为:乙型脑炎病毒、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柯萨基、埃可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进入血液循环而致病毒血症,继则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细胞炎症、水肿、严重缺氧,引起广泛性神经细胞坏死,如不及时治疗和良好的护理,病程进展凶险,可危及生命。我院于1979年共收治病毒性脑炎39例,痊愈27例,好转9例,死亡3例。在抢救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过程中,必须抓住该病的特点,从降温、防治惊厥和呼吸衰竭三个主要方面着手,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和加强护理。现在谈谈对高热、惊厥、呼吸衰竭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并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5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7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为76.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1.11%,对照组为28.00%,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且大多数患儿的临床表现为惊厥,患儿发生惊厥时可伴或不伴有发热现象.病毒性脑炎患儿在发病时可同时合并多种并发症,如肺炎、休克、脑疝或呼吸衰竭等.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卢灵莉  刘珍兰  洪敏施 《吉林医学》2014,(36):8025-8026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心肌酶谱及电解质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贝克曼Au-680、DXI-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仪测定5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水平,分别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重型脑炎与轻型脑炎、惊厥组与非惊厥组、意识障碍组与非意识障碍组之间的心肌酶谱、电解质差异。结果:发现病毒性脑炎患儿不同程度伴有心肌损害。结论:病情越重及伴有惊厥及意识障碍的患儿心肌酶越高,提示心肌酶活性可作为观察病毒性脑炎患儿病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的急性重症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情进展迅速,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儿科住院的病毒性脑炎患儿26例,应用更昔洛韦、干扰素联合治疗,与既往单用病毒唑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儿22例比较,疗效显著提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仍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科从2001年6月起用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腹泻病伴无热惊厥的临床特点和病因。方法:对腹泻病伴无热惊厥的30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电解质紊乱20例,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5例,病毒性脑炎3例,低血糖症2例。结论:儿童腹泻病伴无热惊厥原因多样化,与电解质紊乱、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病毒性脑炎、低血糖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急性重症病毒性脑炎预后极差,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急性视网膜坏死是病毒性脑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文分析了4例重症病毒性脑炎并发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的临床特征,颅脑MRI、脑脊液及脑电图检查,治疗和预后情况,以期对早期诊治及改善预后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治疗婴幼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惊厥持续状态的效果。方法:选取22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10例,患儿接受地西泮等综合治疗方案无效后,观察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对照组鼻饲100 mg/L水合氯醛溶液,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后遗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8%(108/1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85/11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抽搐、头痛、发热、惊厥等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咪达唑仑治疗婴幼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惊厥持续状态效果确切,可快速控制惊厥、抽搐症状,有助于降低患儿治疗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