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正>隐睾是指睾丸下降异常,睾丸不能降至阴囊而停留在腹膜后、腹股沟管或阴囊入口处。隐睾扭转属于睾丸扭转的特殊类型,在临床上较少见。2018年6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了1例腹股沟隐睾扭转坏死的患儿,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儿,男性,14岁,自幼发现右侧阴囊空虚,一  相似文献   

2.
<正>隐睾是小儿泌尿科常见的疾病,有研究表明,隐睾的发生与不育及癌变有关,特别是腹腔内隐睾及双侧隐睾。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隐睾在早产儿中占20%-30%[1]。按睾丸所处位置,隐睾分为高位隐睾和低位隐睾。高位隐睾约占20%[2]。临床上将在体检时能在腹股沟区触及睾丸者称为低位隐睾。据文献报道隐睾者约65%伴有鞘状突未闭[3],手术可采用传统经腹股沟切口的睾丸下降固定术,但术中由于过度游离精索及输精管,破坏腹股沟管正常结构,同时损失了部分睾丸血  相似文献   

3.
从临床治疗观点出发,隐睾可分为能摸得到的隐睾和摸不到的睾丸(non-palpable testis)两大类。能摸得到的隐睾行睾丸固定术效果良好者85%。但对摸不到的睾丸提出了不同的临床问题。1976年美国小儿外科学会与泌尿外科学会对此曾专题讨论。睾丸在腹股沟管内或腹腔内和从没有经腹股沟外环出现过的便称为摸不到的睾丸。或最简单的定义是检查者摸不到患者的睾丸。  相似文献   

4.
<正>隐睾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发育畸形,指睾丸未能按正常发育过程从腹膜后下降至阴囊底部[1],按睾丸的位置可分为高位与低位隐睾。高位隐睾是指睾丸在腹股沟管外环之上[2],约占小儿隐睾总数的15%,因鞘状突的延迟闭合,常合并有同侧的腹股沟斜疝,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尝试采用改良Bevan术治疗合并腹股沟斜疝的小儿高位隐睾,并与Saha-jeap术式进行了前瞻性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5.
Fowler-Stephens方法行高位隐睾下降固定术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1997年间对15例高位隐睾患者采用FowlerStephens手术方法行高位隐睾下降固定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15例共16侧隐睾,左4例侧,右12例侧。9例侧位于内环口上方,7例侧在内环口。年龄5~15岁,平均8岁。术前4例侧于腹股沟内可扪及睾丸,12例侧未触及睾丸。6例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治疗,总量为10000~15000U,均无疗效。16例侧隐睾施行FowlerStephens术式。手术方法 取腹股沟部斜切口,显露腹股沟管,高位结扎鞘状突,若有疝囊…  相似文献   

6.
隐睾症系指在胎儿期睾丸未能按照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导致一侧或双侧睾丸未能正常下降至同侧阴囊内,又称睾丸下降不全,是小儿最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先天性疾病之一。隐睾症在足月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2%~4%~([1]),是男性不育和睾丸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睾丸通常从怀孕的第28周开始下降,一般大多数隐睾在出生时或者婴儿早期被发现。临床上隐睾表型各异:腹腔型、腹股沟管型、阴囊高位隐睾、异位隐睾等。性腺在分化之前位于肾周,被背侧和腹侧  相似文献   

7.
<正>隐睾症(cryptorchidism)也称为睾丸未降,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多数位于腹腔到阴囊正常下降路线中的一处(即腹腔、腹股沟管、阴囊上或阴囊高位),异位睾丸也是隐睾症的一种,受多种原因影响异位附着于腹前壁皮下、耻骨部、股部以及对侧腹股沟、阴囊等部位。根据睾丸的位置,可分为可触及睾丸和不可触及睾丸,其中80%的隐睾可触及[1]。  相似文献   

8.
小儿鞘状突未闭畸形84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鞘状突未闭畸形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小儿鞘状突未闭畸形8418例,其中腹股沟斜疝5261例;鞘膜积液2125例;隐睾1032例。结果:5261例腹股沟斜疝中,除12例腹股沟管后壁明显薄弱,行Bassini法疝修补术外,其余病例均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治愈;2125例鞘膜积液均经鞘状突高位结扎治愈;1032例隐睾中,单侧睾丸缺如6例,左侧多睾畸形2例,假性多睾畸形1例。隐睾扭转5例,睾丸均已坏死,行切除术。其余病例均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高位隐睾31例,行分期固定术26例,Fowler-Stephens手术5例;中间位和低位隐睾均行肉膜囊固定法治愈。结论:小儿鞘状突未闭畸形适宜于1岁左右手术,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并处理相应的并发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腹腔镜高位隐睾固定术及腹腔镜高位结扎+经阴囊隐睾固定术治疗小儿隐睾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62例小儿隐睾的临床资料,共216侧,其中62侧行开放手术(A组),96侧行腹腔镜下高位隐睾固定术(B组),58侧行腹腔镜高位结扎+经阴囊隐睾固定术(C组);比较3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C组(P0.05);B、C组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3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高位隐睾固定术与腹腔镜高位结扎+经阴囊隐睾固定术治疗高位隐睾疗效确切,且能同期处理未闭鞘状突;其中腹股沟低位隐睾采用腹腔镜鞘状突结扎+经阴囊切口手术效果更佳;经腹股沟开放手术治疗睾丸缺如、睾丸发育不良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及分析三种术式治疗儿童不同位置隐睾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59例(213侧)隐睾患儿资料,年龄5个月至14岁(中位年龄4岁)。根据术前及术中对患儿隐睾部位、发育等情况的评估,分别采用腹腔镜高位隐睾下降固定、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加经阴囊隐睾固定及经腹股沟切口开放手术治疗。比较三种术式治疗小儿隐睾的疗效。 结果90侧隐睾采取腹腔镜高位隐睾下降固定术,61侧隐睾采取腹腔镜鞘状突高位结扎加经阴囊手术,62侧隐睾采用开放经腹股沟切口手术。105例单侧隐睾病例中,术中探查见患侧鞘状突未闭者有85例(80.95%);对侧鞘状突未闭者有40例(38.10%)。54例双侧隐睾病例中,合并双侧鞘状突未闭者31例(57.41%),合并单侧(一侧及以上)鞘状突未闭者44例(81.48%),其中31例为双侧鞘状突均未闭,13例为只有一侧未闭。均行腹腔镜套管针法高位结扎闭合鞘状突。2侧睾丸术中见发育不良予以切除,其余所有睾丸均无张力固定于患侧阴囊。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至6年,发现1例复发,其余病例未见手术侧睾丸萎缩及回缩。三种术式对治疗小儿隐睾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对腹腔高位隐睾手术治疗具有优势,可同时处理未闭鞘状突。腹股沟部低位隐睾可行腹腔镜鞘状突结扎加经阴囊切口手术。经腹股沟切口手术在诊断睾丸缺如及睾丸发育不良等情况中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隐睾症睾丸引带异常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睾丸引带异常的临床意义。方法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169例接受手术的隐睾症患者进行术中直接观察,记录隐睾位置、睾丸引带长度和附着点。结果169例212枚隐睾中,腹腔内睾丸42枚(19.8%),腹股沟管睾丸134枚(63.2%),阴囊上部睾丸36枚(17.0%)。腹腔内睾丸引带附着点位于腹股沟管外环周围、阴囊上部和其他位置者分别占73.8%(31)、21.4%(9)和4.8%(2);腹股沟管睾丸引带附着点位于腹股沟管外环周围者64.9%(87),阴囊上部者26.1%(35),阴囊底部者6.7%(9);阴囊上部睾丸引带附着点位于腹股沟管外环周围者25.0%(9),阴囊上部者52.8%(35),阴囊底部者22.2%(8)。腹腔内、腹股沟管和阴囊上部睾丸引带长度分别为(3.1±1.1)、(3.2±0.7)和(2.5±0.4)cm,阴囊上部睾丸引带长度明显短于其他2型隐睾(P<0.01)。结论大多数隐睾有引带异常如迁移停止或未退化或异常附着,这可能是隐睾症激素治疗难以奏效的原因。保留引带睾丸固定术对需要切断精索血管的高位隐睾和精索血供不良的隐睾的血供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腹股沟可触及睾丸的隐睾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股沟可触及睾丸的隐睾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8月~2008年3月对60例腹股沟区可触及睾丸的隐睾,根据睾丸位置高低,采取经阴囊或腹腔镜辅助下睾丸固定手术。结果经阴囊睾丸固定术24例,睾丸位于外环口与阴囊上极之间,23例固定于阴囊底,1例固定于阴囊上极。经阴囊转腹腔镜睾丸固定术2例,均为右侧,睾丸位于外环口与阴囊上极之间,经隐囊手术睾丸下降位置不满意,转为腹腔镜手术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底。经腹腔镜睾丸固定术34例,其中睾丸位于腹股沟内16例(41.1%),位于近外环口处18例(52.9%),合并腹股沟斜疝8例(23.5%),均在腹腔镜下行内环口结扎,术后睾丸固定于阴囊底部。60例B超随访3~6个月,平均4.3月,无睾丸萎缩及回缩,无腹股沟斜疝的发生。结论可触及睾丸的腹股沟隐睾如果能推到阴囊上极,则可选择经阴囊切口的睾丸固定术;如果不能将睾丸推到阴囊上极或经阴囊切口不能将睾丸固定到阴囊底时,可选择腹腔镜手术。2种手术方法睾丸固定位置满意,可作为临床医师的参考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隐睾症的不同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观察。方法 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在我科行睾丸下降固定术的患儿159例,其中睾丸位于阴囊上方或可推至阴囊内者采用经阴囊小切口行睾丸下降固定术,睾丸位于内环口或者无法触及睾丸且超声提示未见明显睾丸者采用腹腔镜睾丸下降固定术,摒弃经腹股沟切口睾丸下降固定术。结果 159例隐睾患儿,除其中15例睾丸萎缩切除外,其余均成功将睾丸降至阴囊内。术后随访患儿,睾丸发育正常,手术切口隐蔽,无明显疤痕,美容效果好。结论低位隐睾选择经阴囊小切口,高位隐睾选择腹腔镜下睾丸下降固定术,手术均能获得满意效果,且术后外观更美观,掌握好这两种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技巧,或可取代经典的经腹股沟切口睾丸下降固定术。  相似文献   

14.
正隐睾症是儿童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畸形之一,按照隐睾位置不同分为外环口型隐睾、腹股沟型隐睾及腹腔型隐睾[1]。手术是治疗隐睾最主要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术式有腹腔镜高位隐睾下降固定、开放隐睾下降固定等,不论哪种类型的隐睾,行睾丸下降后均需在阴囊做一切口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内。目前临床常采用阴囊中部切口固定睾丸[1],该术式操作简便,固定效果好,应用广泛,然而术后易出现阴囊血肿、感染、切口裂开、睾丸脱出等情况以及切口外  相似文献   

15.
回缩性睾丸一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缩性睾丸指出生时或出生后睾丸曾位于阴囊内,后回缩至阴囊上方及腹股沟内,有时与隐睾较难鉴别诊断,常常按隐睾处理。2003年10月我们收治回缩性睾丸1例,复习文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小儿先天性腹内型隐睾症,如不能进行常规睾丸固定时,为了预防恶变,以往需手术切除睾丸。目前,由于显微外科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为腹内型隐睾的治疗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可使一部分睾丸得以挽球。我科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先后为5例腹内型隐睾患儿施行了睾丸自体移植,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二、手术方法取高位髂腹股沟切口,切开皮肤、肌肉,在膀胱外侧后方找到睾丸,游离精索血管及输精管至所需长度。然后在腹股沟区解剖出腹壁下动静脉约5cm,按所需长度高位切断睾丸动静脉,进行灌洗后,在放大10~20倍手  相似文献   

17.
睾丸扭转是泌尿外科较少见的急症之一,隐睾扭转更为少见,我院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例1 13岁.因左腹股沟区包块伴疼痛5天入院.无外伤及剧烈活动等诱因,既往无类似病史.患儿自幼左阴囊内睾丸缺如.体检:T37.4℃,左腹股沟区可扪及一4cm×4cm×3cm肿物,中等硬度,触痛明显.皮肤无红肿,左阴囊空虚,内无睾丸.诊断为左侧隐睾扭转.急症手术,术中见左侧睾丸位于外环口上方,顺时针扭转360度,呈炭黑色已坏死.遂行左睾丸切除术.病理报告:睾丸坏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脐缘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9月~2022年3月我科对53例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左侧19例,右侧31例,双侧3例)采用腹腔镜镜头由内环口伸入腹股沟管并确定睾丸位置后,利用腹腔镜镜头顶住患侧鞘膜囊,沿腹股沟管下行入患侧阴囊,于阴囊底部腹腔镜头冷光源处做一横切口,腹腔镜镜头将鞘膜囊顶至切口外,打开鞘状突后拖出睾丸,横断鞘膜囊,必要时行精索和输精管的游离,无张力固定睾丸于患侧阴囊皮肤肉膜间。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探查见患侧内环口均未闭合,对侧内环口未闭合占单侧隐睾患儿42.0%(21/50),同期行高位结扎术。手术时间(35.5±6.6)min。53例术后3、6、12、18个月患侧阴囊彩超提示所有患儿患侧睾丸血供良好,未出现睾丸回缩、萎缩,患侧无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等并发症。术前彩超睾丸体积(0.69±0.25)ml,与末次随访(0.92±0.32)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13.083,P=0.000)。结论 脐缘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可行,不破坏患侧腹股沟管结构,能发现并同时结扎对侧鞘状突,短期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股沟针式切口睾丸固定术治疗儿童腹股沟区可触及隐睾的临床效果,探讨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腹股沟针式切口睾丸固定术治疗腹股沟区可触及隐睾的患儿38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效果、伤口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睾丸发育情况。结果:38例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6.2±5.1)min出血量均5ml,术后住院时间(3±1)d,术中睾丸均无张力下降至阴囊内,伤口愈合良好,阴囊无血肿形成,术后3、6个月分别复查睾丸超声,未见睾丸萎缩,无睾丸回缩,无鞘膜积液及疝发生,术后腹股沟区瘢痕可达到肉眼无瘢痕状态。结论:腹股沟针式切口睾丸固定术治疗儿童腹股沟区可触及隐睾,治疗效果满意,具有手术时间短、利于高位结扎鞘状突,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切口微小美观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可触及腹股沟型隐睾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腹股沟型隐睾患者773例,左侧218例、右侧459例、双侧96例,共869个睾丸。年龄6个月至8岁,平均20个月。超声刀腹腔内切开腹膜后壁,游离高位精索接近肾下极,并将后腹膜与输精管分离开,再分离松解腹股沟管内精索粘连,离断睾丸引带,将睾丸回拉入腹腔内,保护输精管,将睾丸下拉入阴囊固定于肉膜囊。结果:773例869个睾丸手术均顺利,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34.8±5.4) min。患侧鞘状突未闭692侧(89.5%);677例单侧隐睾对侧隐匿性疝233例(34.4%),术中一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中无皮下气肿发生,术后无呕吐、腹胀不适,无伤口出血及明显疼痛。术后定期复查彩超,随访6~18个月,睾丸均位于阴囊内,无睾丸回缩及萎缩,未发现腹股沟疝或鞘膜积液。结论: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型隐睾安全、有效,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且可同时探查及治疗对侧隐匿性疝,避免了异时性腹股沟疝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